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8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 speech,每一天我都盡我的力量去上課、去演講、去教我的學生,那麼值不值得?值得,爲什麼?這是勸善、勸導修行,這個犧牲是值得,如果說,你今天去幫助人家,他本身並不學佛,那麼只是世間的善也值得,但是,只是比較沒有出世的功德,但是,如果去幫助人家賭博、酗酒或者是不好的習性,這個不好,所以,這個犧牲還是要講求智慧,果上圓滿萬德)。首句指上萬德莊嚴。果報之相。皆由菩薩。修行六度十度等(六度就是六波羅蜜,十度就是十波羅蜜)。無漏因行所熏(在因地修行所熏習)。及本覺不思議內熏之力(如果本覺加上真如就更清楚,以及本覺真如不思議內熏之力量)。所得成就。圓滿舍那身土。無量樂相(你看!菩薩!你看!他犧牲、他任人宰割、任人欺負,他有沒有損失,沒有的,同學們!胸量放大一點,你從來不損失的,反而你會得到更大、更大的果報,更快樂的果報,何以故?因中肯犧牲,果報就快樂無窮)。故說報身。是知諸佛種種果用。不離因心(因地之心)。

  問。佛身何故。唯衆生轉識現耶(佛的色身爲什麼是衆生轉識所現的呢?)。答。轉識。即阿梨耶中轉相。依此轉相。方起現相。現諸境界。此識真妄和合。若隨妄熏。妄惑力勝。依惑造業。故現生死染相。妄雖有功。離真不立(妄雖有功就是妄心雖然有一點力量,但是,離這個真心不立,就是不存在,這個立就是不存在,離開這個真心,妄心就不存在)。若隨真熏(趕忙來熏習)。真如用發(一發揮出來)。返流出纏(轉過來全部用真如智慧,那麼就出纏:出一切的束縛)。故現報(身)化(身的)淨相。真雖有功。離妄不顯(真雖然有功,因爲真是無相的,離開這個妄心是顯示不出來的,所以)。(佛的)報(身或者是)化(身)二相。由衆生厭求心。勝劣而分(厭求這個心來分這個勝劣,有勝劣之分)。以本覺熏妄心。乃知厭生死苦(我們本覺這個真如熏這個妄想心,才知道我們厭生死苦,六道輪回的生死苦)。樂求(不生不滅的)涅槃。有厭求故。真用即現(真用:大用就現前)。凡夫二乘。厭求心劣(厭求的心比較差。就是發揮不了力量,他一直執著這個世間,叁界內的這些是是非非的事情,這些境界:轎車、洋房、妻妾、感情、金錢,當然沒有辦法了,所以,他不曉得這個大涅槃的樂,所以,他沒有辦法發大願力,放下,放不下,他很想作用:放下,可是,放不下,爲什麼?厭求心比較差,不像古人,聽到一個極樂世界全部放下,全部放下,這個羅狀元,他本來是狀元,他考上狀元,他怎麼樣?他統統不讓人家知道,放棄狀元,他什麼都不仗,放棄,他跑到深山裏面修行,修行當中他還不讓人家知道他是狀元,爲什麼?好修行嘛!你看!結果人家了生死了,如果,他當狀元熱鬧不已,然後坐這個馬出來,扛著轎回來,狀元,咚、咚……,通知整個鄉鎮,中狀元回來了,這個馬,前面還有馬夫,選一個男衆身材比較好的,做這個馬夫,然後,回來帶上一只狀元的帽穿大紅袍,世間人多麼欣賞這個,是不是?然後,他的太太:未婚妻,就迎接狀元公:那是我的丈夫。唉!趕快跑出來,迎接這一幕,羨煞了多少的鄉鎮,然後,大家都在討論,當天晚上大家都在討論,噢!我們這裏出一個狀元,怎樣、怎樣……,世間人就是這樣子,這個羅狀元,他狀元不做,你給他國王,他可能也不做,就像今天我的話,你給我總統做,我也不做,當然,我也不夠資格,也沒有那種能力,沒有能力的人,大家都是講大話,對不對?我現在算是講大話,你給我總統做,我也不做,我現在算是講大話,你給我總統做,我也不做,我講到五十歲左右,大概就要遁入山門裏面,跑去修行了,念阿彌陀佛,整天就准備要死了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,因爲,我經典講得夠了嘛!差不多了,每天都求阿彌陀佛,我已經講經講夠了,您不能不來接引我,我是一個好徒弟,是不是?完成了任務了,就要開始拼上品上生)。所現應身。用相即粗。菩薩厭求心漸勝。所現報身。用相亦漸細。故報化二身。不離衆生識現。此就緣起說其用耳。

  問。若如是。乃衆生自心真如之用。雲何說佛報化耶(意思就是既然是衆生的自性的真如,那麼怎麼可以說是佛的報身或者是佛的化身,怎麼可以說有一個外面的佛的報身、外在佛的化身呢?)。答。《華嚴》雲。心佛及衆生。是叁無差別。衆生之心。即佛法身。從法身起報化用。故得說佛報化也。()

  問。報化既從衆生心起。此中何以雲。因諸波羅蜜等生耶。答。諸波羅蜜。亦從衆生心起。喻如世間佛像。依金銀土木而成。金銀土木依地而生。即說佛像從地大生。有何不可(一個轉換一個,甲等于乙,乙等于丙,那麼當然甲就是等于丙,有什麼不可)。此約終教(那麼就是說華嚴五教儀,賢首五教儀裏面講的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的終教,這個終教裏面就是講)緣起義說(義就是角度,站在緣起的角度來說)。若約始教(的空性來講的話)。即佛悲智。爲增上緣。衆生機感種子。爲因緣。托佛本質上。自心變起報化影像(就是我們托佛的本質,我們自己內心裏面變起佛的報身跟化身的影像,我們托佛的本質)。故雲在自識中現也。余如瑜伽唯識相宗說(都講很清楚)。一直顯其用竟。

  寅二 重牒分別

  【又爲凡夫所見者。是其粗色(我們現在凡夫所見的就是分別的粗相)。隨于六道。各見不同。種種異類(種種的不同)。非受樂相(非受樂相,我們現在不是受樂相,所見的佛身不是受樂相)。故說爲應身。】

  此別釋應身。隨類所見不一。如叁惡道習。見佛叁尺之身(叁尺,也許我們每天在文殊講堂外面那些阿狗兄,已經見到佛也不一定,每天阿狗兄,狗看到佛的話,那是狗的色身,狗的身,狗的色身,鹦鹉看到的佛,是鹦鹉的色身,叁惡道看的鬼神,看的只有叁尺之身,也許吧!也許,千變萬化,佛無相以衆生心爲相,對不對?以衆生心爲相)。如提謂(提謂是一個商人,提謂)等以人天位。見佛爲樹神。及天神等身(這個是有一個典故,世尊成道的第四十九天的時候,他在多演林樹下端坐,坐著,世尊成道第四十九天,他在多演林樹下坐著,那個時候,北印度有一個叫做提謂跟波利的兄弟兩人,他是一切商人的領導人,衆商人主,商人很多,很多,然後,他們領導,載著五百個大車輛的珍寶要返回這個北印度,剛好在中途看到世尊,然後,大家就供養世尊,聽世尊的開示、信世尊,因爲,他們剛剛碰到世尊,所以,世尊不可能講很深,就講人天法,就是五戒跟十善,因此,這個提謂,這個商人就歸依了世尊,然後,後來人家就問,說:唉!你看到的是什麼?然後,有的人就跟他講:我看到的是樹神。然後,問旁邊的人:你看到的是什麼身?他說:我看到的是天人身,噢!那個天人的身,很光明的色身。有的人看了……,五百個商人所看的統統不一樣,商人所看到的色身,對佛所見到的色身都不一樣,我們的因緣就是這樣子,我們現在所看到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的光明都不一樣,都不會一樣的,有的看的黑色的,有的看的是白色的,有的看的是金光明色的,我們的業障不一樣,見佛的法身舍利也不一樣,所以說,其實沒有定相可得,所以說,提謂等以人天位,見佛爲樹神,有的把佛當作樹神,有的把佛當作是天神,這個色身按照這個道理)。准此則六道衆生。各隨業感。見佛不同。種種異類。皆非出世受樂相(我們所見的都不是出世的愛樂的相)。如二乘人等。(二乘人見的就是)見佛丈六金軀。爲出世相。是阿羅漢等。聖人之身。由應機示現不同。故說爲應身。

  【複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。以深信真如法故。少分而見。知彼(“彼”就是佛。知道佛的)色相莊嚴等事。(佛本身是)無來無去(畢竟是菩薩的境界,菩薩都是以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的境界在修行,所以說,知道無來無去)。離于分齊(分齊就是差別。離開一切差別之相)。唯依(這個)心現。不離真如。然此菩薩。猶自分別(這個菩薩猶自分別)。以未入法身位故。】

  此別釋報身。叁賢所見。不同地上(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所見到的佛的色身,不同于地上:不同于初地以上的菩薩所見的。以前我這句真的看不懂,初學佛法,叁賢所見不同地上,那到底是什麼,以前第一次看到地上菩薩,難道有地下菩薩嗎?怎麼會有地上菩薩跟地下菩薩?地下菩薩會不會是把地藏王菩薩?看不懂!哇!現在知道了,地上菩薩就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)。前總說依業識。叁賢十聖所見。皆報身。然位次既有淺深。相用不無轉勝。故此重明。首句舉十解初心(就是十住位初心)。等取叁賢諸位。叁賢發心。志斷無明(志就是他的方向,最後的志向是要斷掉根本無明)。深信真如。其修觀(他的修行)。但依六識分別比觀門(因爲,階級不同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所修的不同,所以,比例而觀照,功夫有淺深叫做比觀,比觀就是有相的比較,淺深的比較)。見真如理。是相似覺(是相似的境界)。故雲少分而見。此見即見理。上所見者。即所見報身。深信二字。揀異(“揀異”就是不同。揀異)前後(不同于前,不同于後,不同于前面的十信位,以及不同于後面的十地位)。前十信。雖信而未深(所以不同于前面的十信位,所以,揀異前後,前就是十信,後就是十地,不同于前面的十信位,也不同于後面的十地位,爲什麼?因爲前面的十信位,是信心,但是還不深)。後十地。已證(悟)不徒(“徒”只是)信(“信”:相信。他已經證悟了)。

  知彼色相莊嚴等事者。知即觀智。彼即佛。知佛報身報土。本無來去。亦無分齊。唯依一心真如所現。以見真如故。揀異凡小(凡小:凡夫或二乘人。小乘就是二乘人)。取分齊相(取這個差別相)。末叁句。揀異地上。然此菩薩。但少分見于真如。猶自不離分別比觀(就是有階級的差別叫做比觀,因爲住、行、向的修行功夫有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