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 speech,每一天我都尽我的力量去上课、去演讲、去教我的学生,那么值不值得?值得,为什么?这是劝善、劝导修行,这个牺牲是值得,如果说,你今天去帮助人家,他本身并不学佛,那么只是世间的善也值得,但是,只是比较没有出世的功德,但是,如果去帮助人家赌博、酗酒或者是不好的习性,这个不好,所以,这个牺牲还是要讲求智慧,果上圆满万德)。首句指上万德庄严。果报之相。皆由菩萨。修行六度十度等(六度就是六波罗蜜,十度就是十波罗蜜)。无漏因行所熏(在因地修行所熏习)。及本觉不思议内熏之力(如果本觉加上真如就更清楚,以及本觉真如不思议内熏之力量)。所得成就。圆满舍那身土。无量乐相(你看!菩萨!你看!他牺牲、他任人宰割、任人欺负,他有没有损失,没有的,同学们!胸量放大一点,你从来不损失的,反而你会得到更大、更大的果报,更快乐的果报,何以故?因中肯牺牲,果报就快乐无穷)。故说报身。是知诸佛种种果用。不离因心(因地之心)。
问。佛身何故。唯众生转识现耶(佛的色身为什么是众生转识所现的呢?)。答。转识。即阿梨耶中转相。依此转相。方起现相。现诸境界。此识真妄和合。若随妄熏。妄惑力胜。依惑造业。故现生死染相。妄虽有功。离真不立(妄虽有功就是妄心虽然有一点力量,但是,离这个真心不立,就是不存在,这个立就是不存在,离开这个真心,妄心就不存在)。若随真熏(赶忙来熏习)。真如用发(一发挥出来)。返流出缠(转过来全部用真如智慧,那么就出缠:出一切的束缚)。故现报(身)化(身的)净相。真虽有功。离妄不显(真虽然有功,因为真是无相的,离开这个妄心是显示不出来的,所以)。(佛的)报(身或者是)化(身)二相。由众生厌求心。胜劣而分(厌求这个心来分这个胜劣,有胜劣之分)。以本觉熏妄心。乃知厌生死苦(我们本觉这个真如熏这个妄想心,才知道我们厌生死苦,六道轮回的生死苦)。乐求(不生不灭的)涅槃。有厌求故。真用即现(真用:大用就现前)。凡夫二乘。厌求心劣(厌求的心比较差。就是发挥不了力量,他一直执着这个世间,三界内的这些是是非非的事情,这些境界:轿车、洋房、妻妾、感情、金钱,当然没有办法了,所以,他不晓得这个大涅槃的乐,所以,他没有办法发大愿力,放下,放不下,他很想作用:放下,可是,放不下,为什么?厌求心比较差,不像古人,听到一个极乐世界全部放下,全部放下,这个罗状元,他本来是状元,他考上状元,他怎么样?他统统不让人家知道,放弃状元,他什么都不仗,放弃,他跑到深山里面修行,修行当中他还不让人家知道他是状元,为什么?好修行嘛!你看!结果人家了生死了,如果,他当状元热闹不已,然后坐这个马出来,扛着轿回来,状元,咚、咚……,通知整个乡镇,中状元回来了,这个马,前面还有马夫,选一个男众身材比较好的,做这个马夫,然后,回来带上一只状元的帽穿大红袍,世间人多么欣赏这个,是不是?然后,他的太太:未婚妻,就迎接状元公:那是我的丈夫。唉!赶快跑出来,迎接这一幕,羡煞了多少的乡镇,然后,大家都在讨论,当天晚上大家都在讨论,噢!我们这里出一个状元,怎样、怎样……,世间人就是这样子,这个罗状元,他状元不做,你给他国王,他可能也不做,就像今天我的话,你给我总统做,我也不做,当然,我也不够资格,也没有那种能力,没有能力的人,大家都是讲大话,对不对?我现在算是讲大话,你给我总统做,我也不做,我现在算是讲大话,你给我总统做,我也不做,我讲到五十岁左右,大概就要遁入山门里面,跑去修行了,念阿弥陀佛,整天就准备要死了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,因为,我经典讲得够了嘛!差不多了,每天都求阿弥陀佛,我已经讲经讲够了,您不能不来接引我,我是一个好徒弟,是不是?完成了任务了,就要开始拼上品上生)。所现应身。用相即粗。菩萨厌求心渐胜。所现报身。用相亦渐细。故报化二身。不离众生识现。此就缘起说其用耳。
问。若如是。乃众生自心真如之用。云何说佛报化耶(意思就是既然是众生的自性的真如,那么怎么可以说是佛的报身或者是佛的化身,怎么可以说有一个外面的佛的报身、外在佛的化身呢?)。答。《华严》云。心佛及众生。是三无差别。众生之心。即佛法身。从法身起报化用。故得说佛报化也。()
问。报化既从众生心起。此中何以云。因诸波罗蜜等生耶。答。诸波罗蜜。亦从众生心起。喻如世间佛像。依金银土木而成。金银土木依地而生。即说佛像从地大生。有何不可(一个转换一个,甲等于乙,乙等于丙,那么当然甲就是等于丙,有什么不可)。此约终教(那么就是说华严五教仪,贤首五教仪里面讲的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的终教,这个终教里面就是讲)缘起义说(义就是角度,站在缘起的角度来说)。若约始教(的空性来讲的话)。即佛悲智。为增上缘。众生机感种子。为因缘。托佛本质上。自心变起报化影像(就是我们托佛的本质,我们自己内心里面变起佛的报身跟化身的影像,我们托佛的本质)。故云在自识中现也。余如瑜伽唯识相宗说(都讲很清楚)。一直显其用竟。
寅二 重牒分别
【又为凡夫所见者。是其粗色(我们现在凡夫所见的就是分别的粗相)。随于六道。各见不同。种种异类(种种的不同)。非受乐相(非受乐相,我们现在不是受乐相,所见的佛身不是受乐相)。故说为应身。】
此别释应身。随类所见不一。如三恶道习。见佛三尺之身(三尺,也许我们每天在文殊讲堂外面那些阿狗兄,已经见到佛也不一定,每天阿狗兄,狗看到佛的话,那是狗的色身,狗的身,狗的色身,鹦鹉看到的佛,是鹦鹉的色身,三恶道看的鬼神,看的只有三尺之身,也许吧!也许,千变万化,佛无相以众生心为相,对不对?以众生心为相)。如提谓(提谓是一个商人,提谓)等以人天位。见佛为树神。及天神等身(这个是有一个典故,世尊成道的第四十九天的时候,他在多演林树下端坐,坐着,世尊成道第四十九天,他在多演林树下坐着,那个时候,北印度有一个叫做提谓跟波利的兄弟两人,他是一切商人的领导人,众商人主,商人很多,很多,然后,他们领导,载着五百个大车辆的珍宝要返回这个北印度,刚好在中途看到世尊,然后,大家就供养世尊,听世尊的开示、信世尊,因为,他们刚刚碰到世尊,所以,世尊不可能讲很深,就讲人天法,就是五戒跟十善,因此,这个提谓,这个商人就归依了世尊,然后,后来人家就问,说:唉!你看到的是什么?然后,有的人就跟他讲:我看到的是树神。然后,问旁边的人:你看到的是什么身?他说:我看到的是天人身,噢!那个天人的身,很光明的色身。有的人看了……,五百个商人所看的统统不一样,商人所看到的色身,对佛所见到的色身都不一样,我们的因缘就是这样子,我们现在所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的光明都不一样,都不会一样的,有的看的黑色的,有的看的是白色的,有的看的是金光明色的,我们的业障不一样,见佛的法身舍利也不一样,所以说,其实没有定相可得,所以说,提谓等以人天位,见佛为树神,有的把佛当作树神,有的把佛当作是天神,这个色身按照这个道理)。准此则六道众生。各随业感。见佛不同。种种异类。皆非出世受乐相(我们所见的都不是出世的爱乐的相)。如二乘人等。(二乘人见的就是)见佛丈六金躯。为出世相。是阿罗汉等。圣人之身。由应机示现不同。故说为应身。
【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。以深信真如法故。少分而见。知彼(“彼”就是佛。知道佛的)色相庄严等事。(佛本身是)无来无去(毕竟是菩萨的境界,菩萨都是以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的境界在修行,所以说,知道无来无去)。离于分齐(分齐就是差别。离开一切差别之相)。唯依(这个)心现。不离真如。然此菩萨。犹自分别(这个菩萨犹自分别)。以未入法身位故。】
此别释报身。三贤所见。不同地上(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所见到的佛的色身,不同于地上:不同于初地以上的菩萨所见的。以前我这句真的看不懂,初学佛法,三贤所见不同地上,那到底是什么,以前第一次看到地上菩萨,难道有地下菩萨吗?怎么会有地上菩萨跟地下菩萨?地下菩萨会不会是把地藏王菩萨?看不懂!哇!现在知道了,地上菩萨就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)。前总说依业识。三贤十圣所见。皆报身。然位次既有浅深。相用不无转胜。故此重明。首句举十解初心(就是十住位初心)。等取三贤诸位。三贤发心。志断无明(志就是他的方向,最后的志向是要断掉根本无明)。深信真如。其修观(他的修行)。但依六识分别比观门(因为,阶级不同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所修的不同,所以,比例而观照,功夫有浅深叫做比观,比观就是有相的比较,浅深的比较)。见真如理。是相似觉(是相似的境界)。故云少分而见。此见即见理。上所见者。即所见报身。深信二字。拣异(“拣异”就是不同。拣异)前后(不同于前,不同于后,不同于前面的十信位,以及不同于后面的十地位)。前十信。虽信而未深(所以不同于前面的十信位,所以,拣异前后,前就是十信,后就是十地,不同于前面的十信位,也不同于后面的十地位,为什么?因为前面的十信位,是信心,但是还不深)。后十地。已证(悟)不徒(“徒”只是)信(“信”:相信。他已经证悟了)。
知彼色相庄严等事者。知即观智。彼即佛。知佛报身报土。本无来去。亦无分齐。唯依一心真如所现。以见真如故。拣异凡小(凡小:凡夫或二乘人。小乘就是二乘人)。取分齐相(取这个差别相)。末三句。拣异地上。然此菩萨。但少分见于真如。犹自不离分别比观(就是有阶级的差别叫做比观,因为住、行、向的修行功夫有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