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8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浅深)。以未入初地。亲证法身之位(亲证真如法身,加两个字就更清楚,亲证这个“真如”法身“之位”)。故不得无分别之智(无分别智要在无相里面下手,三贤位还在有相里面下手,所以,没有办法进入真如)。

  【若得净心。所见微妙。其用转胜(如果,你已经得到清净心,所见的佛像就是微妙的色身,他的作用就转胜)。乃至菩萨地尽(就是十地菩萨)。见之究竟(这就是最究竟)。】

  此显地上所见。以亲证真如。故其相微妙。其用转胜。渐渐圆满。至金刚后心。真穷惑尽。故云见之究竟。

  然上所说二身。经论各异(二身就是报身跟化身,在经典上有一点点不同)。《同性经》说。秽土成佛。名为化身。净土成佛。名为报身。《金鼓经》说。三十二相。八十种好等相。名为应身。随六道相所现之身。名为(应)化身。《摄论》说。地前(就是初地菩萨以前)所见。名变化身。地上所见。名受用身。今此论说。六道所见差别之相。名为应身。十解(就是十住位)已上菩萨所见。离分齐相(离分别差别相)。名为报身。(所以)有如是种种不同。各有理据(理论来依据)。如《摄论》为说地前散心所见。有分齐相。故属化身。此论乃说三贤三昧所见。离分齐相(离差别相。分齐就是差别相。)。故(所以)属(于)报身(因为离开差别相就是无相,无相就见到报身)。自不相违。

  【若离业识。则无见相(如果离开业识的分别,就没有这个见相)。以诸佛法身。无有彼此色相。迭相见故(这个“迭”就是轮流更换,根本就没有一次又一次的显现这个相,它根本就无相,就是没有彼此相迭相见)。】

  上云报身。依业识见。因有业识。则有转相现相。报身虽妙。但属修显(修行所显示出来的)。始觉返迷归悟。未离能所。犹有所见。若始觉还源。离诸业识。则无转识之见。与现识之相(无转识跟现识就是自体分,当然就恢复到平等的一真法界)。惟是一真法界。不属迷悟。不假缘生。即本有法身。生佛平等。以诸佛法身。绝诸对待。无有彼此色相。更迭相见。迭字与彼此相关。所见彼此不一。能见更迭而转。所既不立。能亦不存。能所双忘。唯一法身。一正显用相竟。

  丑二 问答释疑

  【问曰。若诸佛法身。离于色相者。云何能现色相(法身是无相,怎么能够现出色相呢?)。答曰。即此法身。是色体故(虽然是空相,但是,它就是色的根本)。能现于色。所谓从本已来。色心不二(心能影现出色,其实色就是心)。以色性即智故。色体无形。说名智身。以智性即色故。说名法身。遍一切处。所现之色。无有分齐。随心能示。十方世界。无量菩萨。无量报身。无量庄严。各各差别。皆无分齐。而不相妨。此非心识分别能知(也不是凡夫、二乘人能知)。以真如自在用义故(这必需要境界很高的,诸佛大菩萨才能够了解)。】()

  问意不了法身离相。不碍现相(法身是离相,但是,不妨碍它现一切相)。答意以明色心不二。法报冥一(冥一就是合一)。总显圆融无障碍法界。以归一心本源。心为法界大总相法门体。法身即一心之异称。名异体同(名称是不同,本体是相同)。故曰即此色体故。能现于色(因为,那是心)。

  所谓下别显色心不二。色从心起。色即是心。以事揽理成(揽就是收罗,收归回来就是理,所有的事相收归回来,其实就是理)。全事即理。故云以色性即智(这个色法本身就是智慧)。色体本空。无形可得。说名智身。智乃本觉心智也。此显性色真空。妙有非有之义。

  又心能现色。心即是色。以理能成事。全理即事。故云以智性即色。如水遍在波中。水性即波性。说名法身遍一切处。此显性空真色。真空不空之义。正由真心无碍。故得空色无碍。所现之色。无有分齐(是没有差别)。自他身土圆融。而不相妨。如帝珠网。重重即入。互遍互含(这在以前我们就有讲过了,华严的互遍互容里面的十玄门,《楞严经》里面也有开示过)。由理事无碍。故得事事无碍。此非妄识分别能知。皆是真如大自在用也。本科生灭门竟。并上真如。乃显示正义大科。第一别释二门。显动静不一竟。

  庚二 会相入实显动静不异

  (“会相入实显动静不异”,就是真如是静,生灭是动,所以说,动静不一就是真如跟生灭是不二就是会相,相就是生灭,实就是真如,会相入实就是会生灭入于真如,显动静不异:显真如跟生灭是不二法门,所以说,修行修到最后,还是要修不二法门)

  【复次显示从生灭门。即入真如门。所谓推求五阴。色之与心。六尘境界。毕竟无念。以心无形相。十方求之。终不可得。如人迷故。谓东为西。方实不转。众生亦尔(众生也是这样)。(众生怎么样?)无明迷故。谓心为念。(其实我们的心,真如这颗)心实不动。若能观察。知心无念(知道心本来是无念,因为,所有的念都是妄想,那么就是放下)。即得随顺。入真如门故(不想修行的就没有话讲,想要了生死、要修行的,就要放下,就要马上进入真如)。】

  此二门对显。会生灭门。染净诸相。即真如门。平等实性。(你要悟到平等实性,怎么样?)不必离相觅性(你要得到平等实性不必离相觅性)。乃即俗即真(在一切的现象界就是真如)。动静不异(在动态里面你就保持如如不动,就得到了清净心)。性相一如也。所谓下。释即入之义。不必向别处下手。即观察(观察即观照)五阴(五阴就是这个色身)。色心二法。色阴是色。受想行识是心。先观色法。六尘境界。举外色为所观境。境从心起。离心毕竟无相可念(这境界难道不是假的?境界就是假的,好好地观照,离心无相可念)。

  次观心法。有法喻合三(法跟比喻跟合)。法中以受想行识。为所观境。非独(独:只是)色法无相。即心法亦无形相。《楞严经》云。汝身汝心。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(真心中就是如来藏,你的身心就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的东西,就是我们如来藏所现出来的)。既为所现。本无自体。如像依镜现。像体即是镜体。十方求其心相。终不可得(因为当下就是真如,真如就是无相,因为就是空的东西,其实的真如现在我们的身心里面,因为,我们从来不觉悟,当你觉悟到如如不动的时候,我们身、心都是真如之相,不离当相就可以完成佛道)。

  又如二祖求达摩初祖安心。祖云(:)将心(拿心来。将心,就是把心拿)来。(将心来)与汝安(你把心拿出来,我帮你安)。二祖曰。觅心了不可得。正由无相。故不可得。喻中举迷人。迷东为西。正迷之时。妄自错认(他认为他是对的)。而方实不转为西。迷方原是正方。无有西相可得(是因为你把它定位,所以有东、南、西、北,如果,你放下这些东、南、西、北,你就没有所谓的迷,你走到哪里都是解脱,没有所谓的东,没有所谓的南,没有所谓的西,没有所谓的北,方位是自己定出来的,简单讲你今天的错觉都是自己执着出来的,你今天的痛苦都是自己妄想出来的,没有人束缚着你,没有人干扰你,也没有人让你痛苦)。

  众生亦尔下法合。由最初一念无明迷故。于真净心中。妄起种种梦念。不知心实不动(心实在是不动)。由来离念(从无始劫以来,其实我们正因为不能离念,如果说我们的真如,其实都是离念的)。若能起观照般若。照见真心实相。本无受想行识。(所以)念相可得者(就是妄想,只要你能够知道无相)。即得顿悟一心之妙。随顺入真如门矣(一切法不可取、不可着,根本不可得相)。此以如如智。契如如理。全相即性(所以,见一切相能如如不动的人就是真的进入真如,同学们!世间不值得我们分别,不值得执着,也不值得我们伤心,不值得哭泣,不值得追求,没有快乐可说,内心保持一种平衡就是真正的喜悦,保持如如不动就是真正对法的喜悦)。动即无动。一大科显示正义竟。(看“起信论五分一览图”这个表。我只是告诉你们,我们现在讲到哪里,诸位!你看!因缘分有八个理由,“立义分”:“大乘”,大乘的法是站在哪个角度讲,大乘的“义”是什么?第三是“解释分”,第一个是“显示正义”,解释分分三个大段,第一个是“显示正义”,第二个是“对治邪执”,第三个是“分别发趣道相”,现在我们讲的就是“显示正义”,“显示正义”第一个有“心真如门”,第二个“心生灭门”,第三个“真生不二”,真就是真如,生就是生灭,不二就是真如、生灭不二,我们现在讲到这个地方,显示正义竟,我们已经把心真如门讲完了,我们已经把心生灭门讲完了,我们再来讲第三个也讲完了,真生不二,底下,我们要讲的是“对治邪执”,所以,我们下面将从这个表开始讲。为什么?这个表讲完了,我们就可以把整个《大乘起信论》思想体系,整个贯穿起来,我们用很短的时间,把这个表格把它贯穿起来,让大家有一个整体性的思想体系,因为画这个表格,一念就很清楚,否则你讲到哪一个段落你不晓得,所以,我们现在还在讲到解释分里面的显示正义,其实,正义讲完了,我们要讲到对治邪执,那么在对治邪执底下,还没有讲以前,师父要先把它,把这个整个表格,用这个表格贯穿我们《大乘起信论》整个纲领、脉络,讲经一定要懂得这个表格的运用,这样会启发人家的兴趣,也比较清楚的到理念,这个当法师的人是很重要的,要找资料。)

  戊二 对治邪执 二(我们对治邪执是讲到解释分的第二大段,诸位,看“《起信论》五分一览图”和“《起信论》的法数配当图”,现在要用两个表同时来解释,使我们对整个《大乘起信论》的纲领一目了然,这对一个讲经说法的人来讲,是很重要的资料,对一个听经闻法的人来讲,也很重要。

  好!我们看这个“《起信论》五分一览图”:

  为什么要先讲这个“《起信论》五分一览图”表呢?因为我们要了解对治邪执,刚好在中间,我们已经讲一大段了,今天就可以把整个纲领解释一下:

  一、“因缘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