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分”:“八由”就是八种理由,八种原因,或者八种因缘的意思。所以,要造《大乘起信论》。
二、“立义分”:要解释“大乘”这两个字,一个是站在“法”的角度,一个是站在“义”的角度。
站在法的角度,就是“众生心”、就是法。众生的心分两个角度来讲:如果谈论到空性的绝对存在,不论到相用,那么就是“真如”,真如就是所谓空一切相、不立一切法,站在这个角度来讲,那么就是“体”。如果,讲到这个“生灭”的话,因为这个生灭是相、用,离开体就不可能存在着相、用,“体相用”是一体三面的东西,并不能说论这个相、用,而离开这个体,而离体就没有相、用,所以,讲生灭,因为生灭是指相、用,这个生灭本身不能离开体的真如,所以,讨论到生灭的本身,一定要讨论到体、相、用三个角度,这是一定的道理,如果,生灭只有讨论到相、用,那么这并不圆满,没有体怎么会有相、用,就像树没有根,哪里有枝叶,不可能!
大乘的义是什么?大乘的“大”字,“约法”来讲,它就是“体相用”,体大、相大、用大。就“乘”来讲的话,“约喻”车子一样,可以运载一个人一直达到究竟的如来地,所以,因缘分有八个原因,立义分就是解释大乘的法跟义。
三、“解释分”:解释分,分三种角度,“一、显示正义”;“二、对治邪执”,就是我们再来要讲的对治邪执;“三、分别发趣道相”。
我们刚好讲完了,显示正义的整个所有的这一大段,那么“显示正义”分哪三个大段呢?“一、心真如门”;“二、心生灭门”;“三、真生不二”真如跟生灭不二,就是不能互相离开,不离的意思,不二就是不离,所以说,显示正义最重要,因为范围最大,心真如门、心生灭门,然后真如跟生灭不二,分三个大段来讨论,也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我们讲到今天来讲,是讲到真生不二。
我们再看“一、心真如门”:心真如门“仅有法大无义大”,为什么?因为,心真如门,本来真如是不可说,如果一定要说,那么就用空或者是不空,“离言真如”,离言真如也就是说任何的语言去形容真如都不对,所以,它应该离开言说相的真如;“依言真如”就是说如果你一定要去形容它,那么就讲“空”如来藏、“不空”如来藏这个思想,就是说站在空的角度或者是站在不空,不空就是无量的性功德,有无量的性功德,站在空的角度来讲是不存在一切法,站在不空的角度来讲有无量的本性的功德,因为真如就会存在着本性的功德。
第二个叫做“心生灭门”:心生灭门,心生灭门有“法大”有“义大”。法大底下有分“染净生灭”,染净生灭,还有“染净互熏”。“染净生灭”的底下,“一、心生灭”、“二、生灭因缘”、“三、生灭相”。我们一个一个来看,什么叫做“心生灭”?因为有“阿黎耶识”,讲到心的生灭一定要讨论,一个是“觉”,一个是“不觉”。“觉”有“本觉”跟“始觉”;那个“不觉”要配合根本不觉,“根本”无明跟“枝末”无明,配合根本无明跟枝末无明来看,所以说,阿赖耶识,简单讲就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,阿赖耶识简单讲就是觉悟跟不觉悟,那么,觉分“本觉”跟“始觉”。
那么“本觉”,“随染”本觉跟“性净”本觉,尤其这个随染本觉,要注意听!所谓“随染本觉”就是在染而还是有具足本觉的能力,简单讲,随染本觉有两种相,第一个叫做智净相,虽然随一切染,那么真如的智慧清净相不变叫做智净相,随染本觉第一个站在真如的角度叫做智净相;站在加被众生的角度叫做不思议业相,也就是随一切因缘法,但是可以现三业的加被的力量:成佛以后,所以,这个随染本觉有两种相,第一个叫做智净相,第二个叫做不思议业相,注意!那个随染就是在一切因缘法里面,它还是具足本觉的力量。再来就讲第二个叫做“性净本觉”,性净本觉有四种:第一个叫做如实空,第二个叫做因熏习镜。如实空镜,镜就是镜子的镜,因为,它是讲性净本觉,如实空镜、因熏习镜、法出离镜、缘熏习镜。如实空就是一切法毕竟空;因熏习:所有一切法都依真如而起;法出离就是悟,它这个真如性净的本觉可以让我们摆脱,摆脱一切的束缚;缘熏习就是当我们开采性净本觉以后,我们可以做众生的外缘,可以救度众生。所以,本觉有随染本觉、有性净本觉。
“始觉”有四种相,叫做“始觉四位”。诸位!看“《起信论》法数配当图”,看第三个“始觉四位”,始觉的四个位,有哪四位?第一个是“究竟觉”,它是“生相”无明,破生相无明就有这个究竟觉,为什么?因为它最微细,始觉四个位,究竟觉最微细。第二个,就是“随分觉”,也就是“住相”,住相的意思就是法执坚住名为住相,法执很坚住名为住相,叫做随分觉,这个都必需初地以上的菩萨。始觉四位第三个就是“相似觉”,相似觉只是类似的功夫,所以,后有一个“异相”,异相的意思是说行相稍粗:比较粗糙,行相比较粗糙,所以,叫做异相。最后一个叫做“内凡觉”,内凡觉就是“灭相”,这个“灭”是一周的意思,时间的一种一周性,生、住、异、灭,而不是破灭的意思,到某一咱阶段的一种假设叫做灭相,阶段的假设,生、住、异、灭的最后一相叫做灭相,它是一个时间结束的假设叫做灭相,灭相是因为一定会受到这个果报,简单讲你起业,你一定遭受到这个果报,所以,始觉的四位有究竟觉、随分觉、相似觉、内凡觉,那么配合四相就是生相无明,如果加“无明”就更清楚,生相无明、住相无明、异相无明、灭相无明,这样就更清楚,简单讲无明也分成四种,粗、细不同,生相无明最微细,破了生相就是究竟觉,破了住相就是随分觉,破了异相就是相似觉,破了灭相就是内凡觉,内凡觉,简单讲四觉就是四相,四相就是三细六粗的九相,三细六粗的九相配合就是五意,五意离不开六染,这个都是一连贯的思想。
继续看“《起信论》五分一览表”。
所以说,始觉有四个位,有生、住、异、灭,生、住、异、灭四个位。
我们再来看“不觉”:“根本”无明跟“枝末”无明,根本无明就是“一念不觉”,那是到金刚地最后破的微细法执,一念不觉这个不是普通人有办法了解的,其余都是枝末无明,虽然说是枝末无明,但是也是非常地难断,比如说“三细”,就必需到第十地、第九地、第八地才有办法。再来“六粗”。
三细六粗:看“《起信论》法数配当图”:
三细就是无明业相、能见相、境界相。六粗就是智相、相续相、执取相、计名字相、起业相、业系苦相。
看“《起信论》五分一览表”:
心生灭的后面一个“同异”,同就是觉跟不觉,那是同一个体性,站在异的角度来讲,觉是觉悟,不觉是生灭,所以说,这又不一样,但是,同:说同,但是是不一;说异,又不离,所以说,同是不异,异是不一,也是不一不异,也是一样的。同跟异就是觉跟不觉,觉就是真如门,不觉简单讲也是一种生灭的意思。
好!染净生灭的第一个心生灭,我们讲阿赖耶识有觉跟不觉义,这讲完了。
第二个染净生灭里面有生灭的因缘,“生灭因缘之义”——“意、意识”:在“意”的旁边写:五意。生灭因缘之义就是说为什么会有生灭?就是因为有业识、转识、现识、智识、相续识。
好!诸位看五意:
看“《起信论》法数配当图”:
五意后面还有一个“意识”,五意意识,你看!业识、转识、现识,这个都是第八意识,那么智识,这是第七意识,相续识、意识,这是第六意识,这个生灭因缘之义为什么会有生灭?简单讲就是因为五意还加上意识,简单讲就是第八意识、第七意识、第六意识,前六识统统是生灭的因缘。
然后,看“《起信论》五分一览表”:
后面一个“流转”,流转就是生死的原因叫做流转,所以,五意要从前面业识看到最后的相续识,然后一直到意识。
看“生灭因缘的体相”:讲到生灭因缘的体相,它有“六染”。
看“《起信论》法数配当图”:
六染不能够从前面看,因为迷惑是由微细迷惑变成粗糙的迷惑,断不行,断要从后面看回来,断的话要从粗糙的断到微细的,所以,一、执相应染,二、不断相应染,三、分别智相应染,所以这个是三染是相应染,执相应染:二乘三贤位所断,不断相应染:是初地菩萨所断,分别智相应染:从二地,地地慢慢地断,断到第七地菩萨,这个是分别智相应染,这是六粗了,再来要断三细就更难了,现色不相应染、能见心不相应染、根本业不相应染,所谓不相应就是不与心王、心所相应,你不容易感受到的微细到无法从心王、心所去感受,所以叫做不相应,所以说,生灭因缘的体相有六染,三种是相应,三种是不相应。
看“《起信论》五分一览表”:
所谓的“还灭”,还灭就是慢慢地断,还灭就是恢复到真如,逆着生死,流转就是顺生死,还灭叫做逆生死。
看染净生灭的第三,第三叫做“生灭相”。生灭相又分成两个,我们已经讲过了,粗的跟细的,粗的生灭相叫做心相应染,细的生灭相叫做心不相应染,就是刚刚我们所讲的六染,执相应染、不断相应染、分别智相应染,这是属于粗的心相应染,那么细的生灭相呢!是心不相应,所谓心不相应就是现色不相应、能见心不相应、根本业不相应,这三染是不相应,所以,生灭相其实就是讲六染,“生灭相状”,那么它到最后都会讲一个如水跟波,水波是不变的,波浪有大、小、粗、细的微细的不同,生灭相状。
所以,我们在染净生灭里面讲了三大段,第一个心生就是讲阿赖耶识里面的觉义跟不觉义,第二是讲生灭的因缘,就是讲五意六染,五意六染简单讲一个是流转就是五意,讲到还灭,了解六染就会还灭,简单讲生灭因缘就是讲流转跟还灭的意思,就是五意跟六染,那么生灭相是讲六染的粗细,三、三分开来,生灭相状。
再来是“染净互熏”,染净互熏有“四种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