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分”:“八由”就是八種理由,八種原因,或者八種因緣的意思。所以,要造《大乘起信論》。
二、“立義分”:要解釋“大乘”這兩個字,一個是站在“法”的角度,一個是站在“義”的角度。
站在法的角度,就是“衆生心”、就是法。衆生的心分兩個角度來講:如果談論到空性的絕對存在,不論到相用,那麼就是“真如”,真如就是所謂空一切相、不立一切法,站在這個角度來講,那麼就是“體”。如果,講到這個“生滅”的話,因爲這個生滅是相、用,離開體就不可能存在著相、用,“體相用”是一體叁面的東西,並不能說論這個相、用,而離開這個體,而離體就沒有相、用,所以,講生滅,因爲生滅是指相、用,這個生滅本身不能離開體的真如,所以,討論到生滅的本身,一定要討論到體、相、用叁個角度,這是一定的道理,如果,生滅只有討論到相、用,那麼這並不圓滿,沒有體怎麼會有相、用,就像樹沒有根,哪裏有枝葉,不可能!
大乘的義是什麼?大乘的“大”字,“約法”來講,它就是“體相用”,體大、相大、用大。就“乘”來講的話,“約喻”車子一樣,可以運載一個人一直達到究竟的如來地,所以,因緣分有八個原因,立義分就是解釋大乘的法跟義。
叁、“解釋分”:解釋分,分叁種角度,“一、顯示正義”;“二、對治邪執”,就是我們再來要講的對治邪執;“叁、分別發趣道相”。
我們剛好講完了,顯示正義的整個所有的這一大段,那麼“顯示正義”分哪叁個大段呢?“一、心真如門”;“二、心生滅門”;“叁、真生不二”真如跟生滅不二,就是不能互相離開,不離的意思,不二就是不離,所以說,顯示正義最重要,因爲範圍最大,心真如門、心生滅門,然後真如跟生滅不二,分叁個大段來討論,也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我們講到今天來講,是講到真生不二。
我們再看“一、心真如門”:心真如門“僅有法大無義大”,爲什麼?因爲,心真如門,本來真如是不可說,如果一定要說,那麼就用空或者是不空,“離言真如”,離言真如也就是說任何的語言去形容真如都不對,所以,它應該離開言說相的真如;“依言真如”就是說如果你一定要去形容它,那麼就講“空”如來藏、“不空”如來藏這個思想,就是說站在空的角度或者是站在不空,不空就是無量的性功德,有無量的性功德,站在空的角度來講是不存在一切法,站在不空的角度來講有無量的本性的功德,因爲真如就會存在著本性的功德。
第二個叫做“心生滅門”:心生滅門,心生滅門有“法大”有“義大”。法大底下有分“染淨生滅”,染淨生滅,還有“染淨互熏”。“染淨生滅”的底下,“一、心生滅”、“二、生滅因緣”、“叁、生滅相”。我們一個一個來看,什麼叫做“心生滅”?因爲有“阿黎耶識”,講到心的生滅一定要討論,一個是“覺”,一個是“不覺”。“覺”有“本覺”跟“始覺”;那個“不覺”要配合根本不覺,“根本”無明跟“枝末”無明,配合根本無明跟枝末無明來看,所以說,阿賴耶識,簡單講就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,阿賴耶識簡單講就是覺悟跟不覺悟,那麼,覺分“本覺”跟“始覺”。
那麼“本覺”,“隨染”本覺跟“性淨”本覺,尤其這個隨染本覺,要注意聽!所謂“隨染本覺”就是在染而還是有具足本覺的能力,簡單講,隨染本覺有兩種相,第一個叫做智淨相,雖然隨一切染,那麼真如的智慧清淨相不變叫做智淨相,隨染本覺第一個站在真如的角度叫做智淨相;站在加被衆生的角度叫做不思議業相,也就是隨一切因緣法,但是可以現叁業的加被的力量:成佛以後,所以,這個隨染本覺有兩種相,第一個叫做智淨相,第二個叫做不思議業相,注意!那個隨染就是在一切因緣法裏面,它還是具足本覺的力量。再來就講第二個叫做“性淨本覺”,性淨本覺有四種:第一個叫做如實空,第二個叫做因熏習鏡。如實空鏡,鏡就是鏡子的鏡,因爲,它是講性淨本覺,如實空鏡、因熏習鏡、法出離鏡、緣熏習鏡。如實空就是一切法畢竟空;因熏習:所有一切法都依真如而起;法出離就是悟,它這個真如性淨的本覺可以讓我們擺脫,擺脫一切的束縛;緣熏習就是當我們開采性淨本覺以後,我們可以做衆生的外緣,可以救度衆生。所以,本覺有隨染本覺、有性淨本覺。
“始覺”有四種相,叫做“始覺四位”。諸位!看“《起信論》法數配當圖”,看第叁個“始覺四位”,始覺的四個位,有哪四位?第一個是“究竟覺”,它是“生相”無明,破生相無明就有這個究竟覺,爲什麼?因爲它最微細,始覺四個位,究竟覺最微細。第二個,就是“隨分覺”,也就是“住相”,住相的意思就是法執堅住名爲住相,法執很堅住名爲住相,叫做隨分覺,這個都必需初地以上的菩薩。始覺四位第叁個就是“相似覺”,相似覺只是類似的功夫,所以,後有一個“異相”,異相的意思是說行相稍粗:比較粗糙,行相比較粗糙,所以,叫做異相。最後一個叫做“內凡覺”,內凡覺就是“滅相”,這個“滅”是一周的意思,時間的一種一周性,生、住、異、滅,而不是破滅的意思,到某一咱階段的一種假設叫做滅相,階段的假設,生、住、異、滅的最後一相叫做滅相,它是一個時間結束的假設叫做滅相,滅相是因爲一定會受到這個果報,簡單講你起業,你一定遭受到這個果報,所以,始覺的四位有究竟覺、隨分覺、相似覺、內凡覺,那麼配合四相就是生相無明,如果加“無明”就更清楚,生相無明、住相無明、異相無明、滅相無明,這樣就更清楚,簡單講無明也分成四種,粗、細不同,生相無明最微細,破了生相就是究竟覺,破了住相就是隨分覺,破了異相就是相似覺,破了滅相就是內凡覺,內凡覺,簡單講四覺就是四相,四相就是叁細六粗的九相,叁細六粗的九相配合就是五意,五意離不開六染,這個都是一連貫的思想。
繼續看“《起信論》五分一覽表”。
所以說,始覺有四個位,有生、住、異、滅,生、住、異、滅四個位。
我們再來看“不覺”:“根本”無明跟“枝末”無明,根本無明就是“一念不覺”,那是到金剛地最後破的微細法執,一念不覺這個不是普通人有辦法了解的,其余都是枝末無明,雖然說是枝末無明,但是也是非常地難斷,比如說“叁細”,就必需到第十地、第九地、第八地才有辦法。再來“六粗”。
叁細六粗:看“《起信論》法數配當圖”:
叁細就是無明業相、能見相、境界相。六粗就是智相、相續相、執取相、計名字相、起業相、業系苦相。
看“《起信論》五分一覽表”:
心生滅的後面一個“同異”,同就是覺跟不覺,那是同一個體性,站在異的角度來講,覺是覺悟,不覺是生滅,所以說,這又不一樣,但是,同:說同,但是是不一;說異,又不離,所以說,同是不異,異是不一,也是不一不異,也是一樣的。同跟異就是覺跟不覺,覺就是真如門,不覺簡單講也是一種生滅的意思。
好!染淨生滅的第一個心生滅,我們講阿賴耶識有覺跟不覺義,這講完了。
第二個染淨生滅裏面有生滅的因緣,“生滅因緣之義”——“意、意識”:在“意”的旁邊寫:五意。生滅因緣之義就是說爲什麼會有生滅?就是因爲有業識、轉識、現識、智識、相續識。
好!諸位看五意:
看“《起信論》法數配當圖”:
五意後面還有一個“意識”,五意意識,你看!業識、轉識、現識,這個都是第八意識,那麼智識,這是第七意識,相續識、意識,這是第六意識,這個生滅因緣之義爲什麼會有生滅?簡單講就是因爲五意還加上意識,簡單講就是第八意識、第七意識、第六意識,前六識統統是生滅的因緣。
然後,看“《起信論》五分一覽表”:
後面一個“流轉”,流轉就是生死的原因叫做流轉,所以,五意要從前面業識看到最後的相續識,然後一直到意識。
看“生滅因緣的體相”:講到生滅因緣的體相,它有“六染”。
看“《起信論》法數配當圖”:
六染不能夠從前面看,因爲迷惑是由微細迷惑變成粗糙的迷惑,斷不行,斷要從後面看回來,斷的話要從粗糙的斷到微細的,所以,一、執相應染,二、不斷相應染,叁、分別智相應染,所以這個是叁染是相應染,執相應染:二乘叁賢位所斷,不斷相應染:是初地菩薩所斷,分別智相應染:從二地,地地慢慢地斷,斷到第七地菩薩,這個是分別智相應染,這是六粗了,再來要斷叁細就更難了,現色不相應染、能見心不相應染、根本業不相應染,所謂不相應就是不與心王、心所相應,你不容易感受到的微細到無法從心王、心所去感受,所以叫做不相應,所以說,生滅因緣的體相有六染,叁種是相應,叁種是不相應。
看“《起信論》五分一覽表”:
所謂的“還滅”,還滅就是慢慢地斷,還滅就是恢複到真如,逆著生死,流轉就是順生死,還滅叫做逆生死。
看染淨生滅的第叁,第叁叫做“生滅相”。生滅相又分成兩個,我們已經講過了,粗的跟細的,粗的生滅相叫做心相應染,細的生滅相叫做心不相應染,就是剛剛我們所講的六染,執相應染、不斷相應染、分別智相應染,這是屬于粗的心相應染,那麼細的生滅相呢!是心不相應,所謂心不相應就是現色不相應、能見心不相應、根本業不相應,這叁染是不相應,所以,生滅相其實就是講六染,“生滅相狀”,那麼它到最後都會講一個如水跟波,水波是不變的,波浪有大、小、粗、細的微細的不同,生滅相狀。
所以,我們在染淨生滅裏面講了叁大段,第一個心生就是講阿賴耶識裏面的覺義跟不覺義,第二是講生滅的因緣,就是講五意六染,五意六染簡單講一個是流轉就是五意,講到還滅,了解六染就會還滅,簡單講生滅因緣就是講流轉跟還滅的意思,就是五意跟六染,那麼生滅相是講六染的粗細,叁、叁分開來,生滅相狀。
再來是“染淨互熏”,染淨互熏有“四種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