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淺深)。以未入初地。親證法身之位(親證真如法身,加兩個字就更清楚,親證這個“真如”法身“之位”)。故不得無分別之智(無分別智要在無相裏面下手,叁賢位還在有相裏面下手,所以,沒有辦法進入真如)。
【若得淨心。所見微妙。其用轉勝(如果,你已經得到清淨心,所見的佛像就是微妙的色身,他的作用就轉勝)。乃至菩薩地盡(就是十地菩薩)。見之究竟(這就是最究竟)。】
此顯地上所見。以親證真如。故其相微妙。其用轉勝。漸漸圓滿。至金剛後心。真窮惑盡。故雲見之究竟。
然上所說二身。經論各異(二身就是報身跟化身,在經典上有一點點不同)。《同性經》說。穢土成佛。名爲化身。淨土成佛。名爲報身。《金鼓經》說。叁十二相。八十種好等相。名爲應身。隨六道相所現之身。名爲(應)化身。《攝論》說。地前(就是初地菩薩以前)所見。名變化身。地上所見。名受用身。今此論說。六道所見差別之相。名爲應身。十解(就是十住位)已上菩薩所見。離分齊相(離分別差別相)。名爲報身。(所以)有如是種種不同。各有理據(理論來依據)。如《攝論》爲說地前散心所見。有分齊相。故屬化身。此論乃說叁賢叁昧所見。離分齊相(離差別相。分齊就是差別相。)。故(所以)屬(于)報身(因爲離開差別相就是無相,無相就見到報身)。自不相違。
【若離業識。則無見相(如果離開業識的分別,就沒有這個見相)。以諸佛法身。無有彼此色相。疊相見故(這個“疊”就是輪流更換,根本就沒有一次又一次的顯現這個相,它根本就無相,就是沒有彼此相疊相見)。】
上雲報身。依業識見。因有業識。則有轉相現相。報身雖妙。但屬修顯(修行所顯示出來的)。始覺返迷歸悟。未離能所。猶有所見。若始覺還源。離諸業識。則無轉識之見。與現識之相(無轉識跟現識就是自體分,當然就恢複到平等的一真法界)。惟是一真法界。不屬迷悟。不假緣生。即本有法身。生佛平等。以諸佛法身。絕諸對待。無有彼此色相。更疊相見。疊字與彼此相關。所見彼此不一。能見更疊而轉。所既不立。能亦不存。能所雙忘。唯一法身。一正顯用相竟。
醜二 問答釋疑
【問曰。若諸佛法身。離于色相者。雲何能現色相(法身是無相,怎麼能夠現出色相呢?)。答曰。即此法身。是色體故(雖然是空相,但是,它就是色的根本)。能現于色。所謂從本已來。色心不二(心能影現出色,其實色就是心)。以色性即智故。色體無形。說名智身。以智性即色故。說名法身。遍一切處。所現之色。無有分齊。隨心能示。十方世界。無量菩薩。無量報身。無量莊嚴。各各差別。皆無分齊。而不相妨。此非心識分別能知(也不是凡夫、二乘人能知)。以真如自在用義故(這必需要境界很高的,諸佛大菩薩才能夠了解)。】()
問意不了法身離相。不礙現相(法身是離相,但是,不妨礙它現一切相)。答意以明色心不二。法報冥一(冥一就是合一)。總顯圓融無障礙法界。以歸一心本源。心爲法界大總相法門體。法身即一心之異稱。名異體同(名稱是不同,本體是相同)。故曰即此色體故。能現于色(因爲,那是心)。
所謂下別顯色心不二。色從心起。色即是心。以事攬理成(攬就是收羅,收歸回來就是理,所有的事相收歸回來,其實就是理)。全事即理。故雲以色性即智(這個色法本身就是智慧)。色體本空。無形可得。說名智身。智乃本覺心智也。此顯性色真空。妙有非有之義。
又心能現色。心即是色。以理能成事。全理即事。故雲以智性即色。如水遍在波中。水性即波性。說名法身遍一切處。此顯性空真色。真空不空之義。正由真心無礙。故得空色無礙。所現之色。無有分齊(是沒有差別)。自他身土圓融。而不相妨。如帝珠網。重重即入。互遍互含(這在以前我們就有講過了,華嚴的互遍互容裏面的十玄門,《楞嚴經》裏面也有開示過)。由理事無礙。故得事事無礙。此非妄識分別能知。皆是真如大自在用也。本科生滅門竟。並上真如。乃顯示正義大科。第一別釋二門。顯動靜不一竟。
庚二 會相入實顯動靜不異
(“會相入實顯動靜不異”,就是真如是靜,生滅是動,所以說,動靜不一就是真如跟生滅是不二就是會相,相就是生滅,實就是真如,會相入實就是會生滅入于真如,顯動靜不異:顯真如跟生滅是不二法門,所以說,修行修到最後,還是要修不二法門)
【複次顯示從生滅門。即入真如門。所謂推求五陰。色之與心。六塵境界。畢竟無念。以心無形相。十方求之。終不可得。如人迷故。謂東爲西。方實不轉。衆生亦爾(衆生也是這樣)。(衆生怎麼樣?)無明迷故。謂心爲念。(其實我們的心,真如這顆)心實不動。若能觀察。知心無念(知道心本來是無念,因爲,所有的念都是妄想,那麼就是放下)。即得隨順。入真如門故(不想修行的就沒有話講,想要了生死、要修行的,就要放下,就要馬上進入真如)。】
此二門對顯。會生滅門。染淨諸相。即真如門。平等實性。(你要悟到平等實性,怎麼樣?)不必離相覓性(你要得到平等實性不必離相覓性)。乃即俗即真(在一切的現象界就是真如)。動靜不異(在動態裏面你就保持如如不動,就得到了清淨心)。性相一如也。所謂下。釋即入之義。不必向別處下手。即觀察(觀察即觀照)五陰(五陰就是這個色身)。色心二法。色陰是色。受想行識是心。先觀色法。六塵境界。舉外色爲所觀境。境從心起。離心畢竟無相可念(這境界難道不是假的?境界就是假的,好好地觀照,離心無相可念)。
次觀心法。有法喻合叁(法跟比喻跟合)。法中以受想行識。爲所觀境。非獨(獨:只是)色法無相。即心法亦無形相。《楞嚴經》雲。汝身汝心。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(真心中就是如來藏,你的身心就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的東西,就是我們如來藏所現出來的)。既爲所現。本無自體。如像依鏡現。像體即是鏡體。十方求其心相。終不可得(因爲當下就是真如,真如就是無相,因爲就是空的東西,其實的真如現在我們的身心裏面,因爲,我們從來不覺悟,當你覺悟到如如不動的時候,我們身、心都是真如之相,不離當相就可以完成佛道)。
又如二祖求達摩初祖安心。祖雲(:)將心(拿心來。將心,就是把心拿)來。(將心來)與汝安(你把心拿出來,我幫你安)。二祖曰。覓心了不可得。正由無相。故不可得。喻中舉迷人。迷東爲西。正迷之時。妄自錯認(他認爲他是對的)。而方實不轉爲西。迷方原是正方。無有西相可得(是因爲你把它定位,所以有東、南、西、北,如果,你放下這些東、南、西、北,你就沒有所謂的迷,你走到哪裏都是解脫,沒有所謂的東,沒有所謂的南,沒有所謂的西,沒有所謂的北,方位是自己定出來的,簡單講你今天的錯覺都是自己執著出來的,你今天的痛苦都是自己妄想出來的,沒有人束縛著你,沒有人幹擾你,也沒有人讓你痛苦)。
衆生亦爾下法合。由最初一念無明迷故。于真淨心中。妄起種種夢念。不知心實不動(心實在是不動)。由來離念(從無始劫以來,其實我們正因爲不能離念,如果說我們的真如,其實都是離念的)。若能起觀照般若。照見真心實相。本無受想行識。(所以)念相可得者(就是妄想,只要你能夠知道無相)。即得頓悟一心之妙。隨順入真如門矣(一切法不可取、不可著,根本不可得相)。此以如如智。契如如理。全相即性(所以,見一切相能如如不動的人就是真的進入真如,同學們!世間不值得我們分別,不值得執著,也不值得我們傷心,不值得哭泣,不值得追求,沒有快樂可說,內心保持一種平衡就是真正的喜悅,保持如如不動就是真正對法的喜悅)。動即無動。一大科顯示正義竟。(看“起信論五分一覽圖”這個表。我只是告訴你們,我們現在講到哪裏,諸位!你看!因緣分有八個理由,“立義分”:“大乘”,大乘的法是站在哪個角度講,大乘的“義”是什麼?第叁是“解釋分”,第一個是“顯示正義”,解釋分分叁個大段,第一個是“顯示正義”,第二個是“對治邪執”,第叁個是“分別發趣道相”,現在我們講的就是“顯示正義”,“顯示正義”第一個有“心真如門”,第二個“心生滅門”,第叁個“真生不二”,真就是真如,生就是生滅,不二就是真如、生滅不二,我們現在講到這個地方,顯示正義竟,我們已經把心真如門講完了,我們已經把心生滅門講完了,我們再來講第叁個也講完了,真生不二,底下,我們要講的是“對治邪執”,所以,我們下面將從這個表開始講。爲什麼?這個表講完了,我們就可以把整個《大乘起信論》思想體系,整個貫穿起來,我們用很短的時間,把這個表格把它貫穿起來,讓大家有一個整體性的思想體系,因爲畫這個表格,一念就很清楚,否則你講到哪一個段落你不曉得,所以,我們現在還在講到解釋分裏面的顯示正義,其實,正義講完了,我們要講到對治邪執,那麼在對治邪執底下,還沒有講以前,師父要先把它,把這個整個表格,用這個表格貫穿我們《大乘起信論》整個綱領、脈絡,講經一定要懂得這個表格的運用,這樣會啓發人家的興趣,也比較清楚的到理念,這個當法師的人是很重要的,要找資料。)
戊二 對治邪執 二(我們對治邪執是講到解釋分的第二大段,諸位,看“《起信論》五分一覽圖”和“《起信論》的法數配當圖”,現在要用兩個表同時來解釋,使我們對整個《大乘起信論》的綱領一目了然,這對一個講經說法的人來講,是很重要的資料,對一個聽經聞法的人來講,也很重要。
好!我們看這個“《起信論》五分一覽圖”:
爲什麼要先講這個“《起信論》五分一覽圖”表呢?因爲我們要了解對治邪執,剛好在中間,我們已經講一大段了,今天就可以把整個綱領解釋一下:
一、“因緣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