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等于一百部的論典,那當然要看《大乘起信論》,一點點的東西,就是這樣子。帶那麼多瓶藥,又不曉得要吃哪一瓶,幹脆發明一種藥,一吃下去就什麼病都好了,這是比較簡單,帶著隨便喝都對,所以,我想不只是師父,我想一切衆生都是不耐繁文)。惟約文約義豐之論(這個要分開來念,惟就是只,約就是對,只對于文約義豐,這樣念才對。“文”:文章。“約”:簡要。文章簡要、義理很豐盛的論典。“惟”就是只,約就是針對于,只針對于那些?文章簡要道理很豐富的論典,是這個道理)。深解佛經所說之旨者(才能夠深入地去了解佛經所說的宗旨)。此機(這種根器,)爲(《大乘起信論》之)教興所以(《大乘起信論》之興盛,就是因爲有這一類的衆生)。

  壬叁 明教之興

  【如是(正因爲如此)。此論爲欲總攝(此《大乘起信論》爲欲總攝)。(總攝什麼?)如來廣大深法(要總攝整個如來廣大的法寶)。無邊義故(無量無邊的義故)。應說此論(應該說《大乘起信論》)。】

  如是通指前之四機。此論下別爲後一(後一就是最後一個,那一類衆生)。爲欲普攝如來大乘經論。廣大深法。無邊妙義。應彼第四種(的衆生。爲什麼要造此論?就是要相應這一類的衆生)。心樂總持少文。而攝多義者。故說此論(所以要說《大乘起信論》)。所謂總百部大乘奧義(“奧義”就是精深的義理)。包括無遺。(一部《大乘起信論》)揭一真法界理體。如觀掌果。誠入道之要門。修行之妙旨也(這當然要講《大乘起信論》)。一因緣分竟。

  丙二 立義分(因緣分講完了,就要講立義分,立義分分)叁(段)

  丁一 結前起後

  二 標征列名

  叁 依名辨相

  丁一 結前起後

  已說因緣分。次說立義分。結前起後可知(道)。

  丁二 標征列名

  【摩诃衍者(大乘的教法)。總說有二種(一個是大乘之法,一個是大乘之義)。雲何爲二。一者法。二者義。】

  法者大乘(的)法體。義者大乘名義(在名相上的義理,大乘的法體,以及大乘的名義。)。初立法者(什麼是立法者?講到第一段立法)。起下釋中。初釋法體之文(就是發起下面的釋解當中的釋法體之文,這一段的論文。也就是說講到法,底下有解釋法體的文,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面有一段,是解釋法體的文)。次立義者(大乘之義)。起下釋中(發起底下的解釋當中的另外一段,哪一段呢?《大乘起信論》後面會講到)。複次真如自體相者(這一段)。以下之文(章都是爲大乘的名義)。

  丁叁 依名辨相(分)二(個)

  戊一 出法體二彰名義初中二

  己一 就(法)體總立

  二 開(二)門(來談)別立(這是科判)

  己一 就體總立

  【所言法者(法是什麼?)。謂衆生心。(衆生的心)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(世間的心:我們這顆心,總攝一切世間法)。出世間法(你一段要好好地冷靜,修行就不困難。我們這一顆心,意思就是不管是世間法,出世間法,都是在討論你這顆心的問題,那修行就不困難,如果,我心有正知正見,然後,我做保任的功夫,成道就說在握,修行就在握了,如掌握什麼東西在我們手中一樣,掌握住方向,噢!原來修行是從心下手,不是傻傻地吃素,傻傻地拜佛,傻傻地念佛,以爲佛菩薩可以給你快樂,不是這樣,你拜佛,你念佛,你不懂得道理沒有正見,一樣是個煩惱的衆生,那個不叫做修行,那個叫做結結善緣,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觀念,使你的觀念跟佛的知見一樣,然後,微密地觀照,長養聖胎一直達到成佛,是這樣子叫做修行,你因地心都不能符合佛的心,那你修什麼行呢?比如說,佛修行是爲了普度衆生,但是,你拜佛是祈求發財,你修行的心跟佛的心完全不一樣,對不對?我今天有拜佛,爲什麼要拜佛,我希望我的兒子聯考考上,你兒子不念書,你拜佛、念佛就會考得上,那釋迦牟尼佛不是幫助壞蛋嗎?壞人的包庇所,對不對?我拜佛、念佛不是爲了這個,不是爲了世間的名利,這樣心就跟佛菩薩相應,所以,還是論這個心,所以說,是心則總攝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可以說念頭比什麼都重要,你現在發一個“恨”,你要趕快把它放下,産生一個“執”,你要趕快把它疏導,否則的話,它像定時炸彈,我們人就是一直埋設這個定時炸彈,埋設起來,一直埋設起來,所以,我告訴諸位!講話,你千萬不要得罪小人,講話得罪小人,小人會伺機報複,他隨時都會找你麻煩,所以,不要讓你的敵人發現你對他有敵意,這是很高超的修行,你討厭那個人,但也不能讓他感受到,我在討厭他,這樣子的話,你不會傷害他,所以,我們的定時炸彈都是在講話當中,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,這句話你能體會嗎?所以,這個世、出世間法,都是離不開這顆心。)。依于此心。顯示摩诃衍義(按照這顆心顯現大乘的義理)。】

  自體名法。法即一真法界。大總相法門體(“大總相”是什麼意思?大總相是絕對的相,沒有任何對立的相,大總相就是無法形容的相,無法形容的相就是我們法門之體,就是我們所講的大乘法的體)。亦即如來藏心(因爲無相,所以,只有講大總相)。此法衆生等具(每一個人都有具足如來智慧的德相,只要你肯修行)。故言法者。謂衆生(的)心。此出法體也(這個引出法體的本名)。是心則攝一切者。顯大乘心法。圓融含攝。染淨具該(“該”就是包括,有染也有淨,這是顯示在生滅門裏面)。此辨法功能也。依于此心。顯示摩诃衍義者(“摩诃衍義”:大乘的道理)。謂依此一心。宗本法上(“宗”就是遵。本法就是大總相法門體,這個角度來講)。具足叁大。故有大義。有二轉運(見後文“所言義者。則有叁種。雲何爲叁。一者體大。謂一切法。真如平等。不增減故(這句話是師父體會最深的一句話,不增不減、不來不去,他若不來,我就不去)。二者相大。謂如來藏。具足無量性功德故。叁者用大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。善因果故”。見後文“一切諸佛。本所乘故(這是第一種)。一切菩薩。皆乘此法。到如來地故(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是一切諸佛,怎麼樣?都是所依靠的,顯示我們一心二門,諸佛菩薩都不離開這個法,皆乘此法,本所乘故,一切諸佛,本所乘故,一切菩薩,皆乘此法,菩薩還是一心二門,一直到無余涅槃,到如來地故)”。有二轉運,一個是諸佛,一個是菩薩,二個運轉怎麼樣?)。故有乘義。此釋法名義也。

  己二 開門別立

  (“開”就是開,開門,開二門各別來討論,叫做開門別立。)

  【何以故。是心真如相。(什麼是我們心的真如相?)即示摩诃衍體故(我們心的真如相是無相,“示”就是發啓、引導,讓你去了解什麼是摩诃衍的體,開示摩诃的法體,空性的體性,大乘的體故。這一段的意思是:如果,講到心的真如相,我們就站在大乘的體裏面,那個角度去講,真如就不生滅)。(但是,如果是講到)是心生滅因緣相(有增有減名“因緣”。這個因緣就是有增減,是心生滅相,心是生滅的因緣相)。(如果講到心的生滅的因緣這個角度來講)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(就要開示大乘的體、相、用叁個角度。再講一遍:如果講到心的真如相,我們只開示大乘的體性,因爲,它是不可得,離文字、離心緣相、離一切生滅相,如果講到心的生滅的因緣,生滅因緣都是在相、用裏面講,但是,相、用又不能離開體,相、用離開體就不能討論,所以,是心生滅因緣,不能只有討論相、用,相、用是生滅因緣,所以,不能離開體,所以,加上一個體,如果講到生滅的因緣這個角度,就必需講到大乘的體、相、用叁個角度,這段是這個意思,講到真如是講空性的法體,講到生滅是講到體、相、用,你記住這樣子,就有一個觀念)。】

  何以故(爲什麼?)。征起之辭(就是這麼樣子問起)。含有二意應征(“征”就是問,應當問,問問看,了解、了解)。一心通染淨(我們的心是通染法跟淨法)。(但是)大乘(是)唯(心)淨(土,所以說,心淨則國土淨,大乘是講唯淨)。二心法是一(心就是法,法就是心)。大乘義廣。如何此心。(怎麼樣能夠讓這個心)能顯大乘之義。下釋意雲(下面就解釋說)。大乘之體雖淨(大乘的法體:總相,大總相法門體,雖然,以清淨的角度來講)。(但是,它的)相用必對染成(必相對有染才成爲相用的解釋。相,比如說,你講這爲什麼是杯子,因爲,這個不是桌子、不是麥克風、不是燈光,由對立的東西來顯示這個杯子,這個人很好,爲什麼?因爲,其他人很壞,這個人怎麼很壞,惡心狠毒,因爲,他所做的事情,違背法律、違背道德,這個人怎麼是壞人,因爲其他人是好人,這個人怎麼是女的,因爲她不是男的,怎麼是男的,因爲,我不是女的(法師笑),不然,要怎麼形容,要這樣才形容得出來,所以,由某一個角度去襯托,由某一個角度去顯示,這樣就襯托得出來,所以,相用必對染成,因爲,相對立的有染、淨才討論)。今生滅門中(在這個生滅門中)。既具含染淨(染汙跟清淨)。故能顯也(所以,可以顯示出來)。又心法雖一。而有二門。真如門中。示大乘體。生滅門中。具示叁大(“真如門中。示大乘體。生滅門中。具示叁大”,你要有這樣個觀念,後面談到,喔!真如門裏面只顯示大乘的體,喔!生滅門中顯示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這樣你有一個正確的觀念,後面看論文就不會困難)。而大乘之義雖廣(大乘的道理雖然很大)。莫過是叁(體大、相大、用大)。故得顯也。言是心真如者(什麼是心的真如?)。總舉真如門。起下即是一法界(下面一個法界)。大總相法門體。以下文也。相。即真如中(這是起下的)。如實空。如實不空。二種相(總舉真如門)。亦即起下(就是引導下面那一段的論文,即是一法界,大總相法門,引這段出來,以下文:以下這一段文章,即真如當中,在真如當中有一段,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