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等于一百部的论典,那当然要看《大乘起信论》,一点点的东西,就是这样子。带那么多瓶药,又不晓得要吃哪一瓶,干脆发明一种药,一吃下去就什么病都好了,这是比较简单,带着随便喝都对,所以,我想不只是师父,我想一切众生都是不耐繁文)。惟约文约义丰之论(这个要分开来念,惟就是只,约就是对,只对于文约义丰,这样念才对。“文”:文章。“约”:简要。文章简要、义理很丰盛的论典。“惟”就是只,约就是针对于,只针对于那些?文章简要道理很丰富的论典,是这个道理)。深解佛经所说之旨者(才能够深入地去了解佛经所说的宗旨)。此机(这种根器,)为(《大乘起信论》之)教兴所以(《大乘起信论》之兴盛,就是因为有这一类的众生)。
壬三 明教之兴
【如是(正因为如此)。此论为欲总摄(此《大乘起信论》为欲总摄)。(总摄什么?)如来广大深法(要总摄整个如来广大的法宝)。无边义故(无量无边的义故)。应说此论(应该说《大乘起信论》)。】
如是通指前之四机。此论下别为后一(后一就是最后一个,那一类众生)。为欲普摄如来大乘经论。广大深法。无边妙义。应彼第四种(的众生。为什么要造此论?就是要相应这一类的众生)。心乐总持少文。而摄多义者。故说此论(所以要说《大乘起信论》)。所谓总百部大乘奥义(“奥义”就是精深的义理)。包括无遗。(一部《大乘起信论》)揭一真法界理体。如观掌果。诚入道之要门。修行之妙旨也(这当然要讲《大乘起信论》)。一因缘分竟。
丙二 立义分(因缘分讲完了,就要讲立义分,立义分分)三(段)
丁一 结前起后
二 标征列名
三 依名辨相
丁一 结前起后
已说因缘分。次说立义分。结前起后可知(道)。
丁二 标征列名
【摩诃衍者(大乘的教法)。总说有二种(一个是大乘之法,一个是大乘之义)。云何为二。一者法。二者义。】
法者大乘(的)法体。义者大乘名义(在名相上的义理,大乘的法体,以及大乘的名义。)。初立法者(什么是立法者?讲到第一段立法)。起下释中。初释法体之文(就是发起下面的释解当中的释法体之文,这一段的论文。也就是说讲到法,底下有解释法体的文,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有一段,是解释法体的文)。次立义者(大乘之义)。起下释中(发起底下的解释当中的另外一段,哪一段呢?《大乘起信论》后面会讲到)。复次真如自体相者(这一段)。以下之文(章都是为大乘的名义)。
丁三 依名辨相(分)二(个)
戊一 出法体二彰名义初中二
己一 就(法)体总立
二 开(二)门(来谈)别立(这是科判)
己一 就体总立
【所言法者(法是什么?)。谓众生心。(众生的心)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(世间的心:我们这颗心,总摄一切世间法)。出世间法(你一段要好好地冷静,修行就不困难。我们这一颗心,意思就是不管是世间法,出世间法,都是在讨论你这颗心的问题,那修行就不困难,如果,我心有正知正见,然后,我做保任的功夫,成道就说在握,修行就在握了,如掌握什么东西在我们手中一样,掌握住方向,噢!原来修行是从心下手,不是傻傻地吃素,傻傻地拜佛,傻傻地念佛,以为佛菩萨可以给你快乐,不是这样,你拜佛,你念佛,你不懂得道理没有正见,一样是个烦恼的众生,那个不叫做修行,那个叫做结结善缘,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观念,使你的观念跟佛的知见一样,然后,微密地观照,长养圣胎一直达到成佛,是这样子叫做修行,你因地心都不能符合佛的心,那你修什么行呢?比如说,佛修行是为了普度众生,但是,你拜佛是祈求发财,你修行的心跟佛的心完全不一样,对不对?我今天有拜佛,为什么要拜佛,我希望我的儿子联考考上,你儿子不念书,你拜佛、念佛就会考得上,那释迦牟尼佛不是帮助坏蛋吗?坏人的包庇所,对不对?我拜佛、念佛不是为了这个,不是为了世间的名利,这样心就跟佛菩萨相应,所以,还是论这个心,所以说,是心则总摄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可以说念头比什么都重要,你现在发一个“恨”,你要赶快把它放下,产生一个“执”,你要赶快把它疏导,否则的话,它像定时炸弹,我们人就是一直埋设这个定时炸弹,埋设起来,一直埋设起来,所以,我告诉诸位!讲话,你千万不要得罪小人,讲话得罪小人,小人会伺机报复,他随时都会找你麻烦,所以,不要让你的敌人发现你对他有敌意,这是很高超的修行,你讨厌那个人,但也不能让他感受到,我在讨厌他,这样子的话,你不会伤害他,所以,我们的定时炸弹都是在讲话当中,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,这句话你能体会吗?所以,这个世、出世间法,都是离不开这颗心。)。依于此心。显示摩诃衍义(按照这颗心显现大乘的义理)。】
自体名法。法即一真法界。大总相法门体(“大总相”是什么意思?大总相是绝对的相,没有任何对立的相,大总相就是无法形容的相,无法形容的相就是我们法门之体,就是我们所讲的大乘法的体)。亦即如来藏心(因为无相,所以,只有讲大总相)。此法众生等具(每一个人都有具足如来智慧的德相,只要你肯修行)。故言法者。谓众生(的)心。此出法体也(这个引出法体的本名)。是心则摄一切者。显大乘心法。圆融含摄。染净具该(“该”就是包括,有染也有净,这是显示在生灭门里面)。此辨法功能也。依于此心。显示摩诃衍义者(“摩诃衍义”:大乘的道理)。谓依此一心。宗本法上(“宗”就是遵。本法就是大总相法门体,这个角度来讲)。具足三大。故有大义。有二转运(见后文“所言义者。则有三种。云何为三。一者体大。谓一切法。真如平等。不增减故(这句话是师父体会最深的一句话,不增不减、不来不去,他若不来,我就不去)。二者相大。谓如来藏。具足无量性功德故。三者用大。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。善因果故”。见后文“一切诸佛。本所乘故(这是第一种)。一切菩萨。皆乘此法。到如来地故(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是一切诸佛,怎么样?都是所依靠的,显示我们一心二门,诸佛菩萨都不离开这个法,皆乘此法,本所乘故,一切诸佛,本所乘故,一切菩萨,皆乘此法,菩萨还是一心二门,一直到无余涅槃,到如来地故)”。有二转运,一个是诸佛,一个是菩萨,二个运转怎么样?)。故有乘义。此释法名义也。
己二 开门别立
(“开”就是开,开门,开二门各别来讨论,叫做开门别立。)
【何以故。是心真如相。(什么是我们心的真如相?)即示摩诃衍体故(我们心的真如相是无相,“示”就是发启、引导,让你去了解什么是摩诃衍的体,开示摩诃的法体,空性的体性,大乘的体故。这一段的意思是:如果,讲到心的真如相,我们就站在大乘的体里面,那个角度去讲,真如就不生灭)。(但是,如果是讲到)是心生灭因缘相(有增有减名“因缘”。这个因缘就是有增减,是心生灭相,心是生灭的因缘相)。(如果讲到心的生灭的因缘这个角度来讲)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(就要开示大乘的体、相、用三个角度。再讲一遍:如果讲到心的真如相,我们只开示大乘的体性,因为,它是不可得,离文字、离心缘相、离一切生灭相,如果讲到心的生灭的因缘,生灭因缘都是在相、用里面讲,但是,相、用又不能离开体,相、用离开体就不能讨论,所以,是心生灭因缘,不能只有讨论相、用,相、用是生灭因缘,所以,不能离开体,所以,加上一个体,如果讲到生灭的因缘这个角度,就必需讲到大乘的体、相、用三个角度,这段是这个意思,讲到真如是讲空性的法体,讲到生灭是讲到体、相、用,你记住这样子,就有一个观念)。】
何以故(为什么?)。征起之辞(就是这么样子问起)。含有二意应征(“征”就是问,应当问,问问看,了解、了解)。一心通染净(我们的心是通染法跟净法)。(但是)大乘(是)唯(心)净(土,所以说,心净则国土净,大乘是讲唯净)。二心法是一(心就是法,法就是心)。大乘义广。如何此心。(怎么样能够让这个心)能显大乘之义。下释意云(下面就解释说)。大乘之体虽净(大乘的法体:总相,大总相法门体,虽然,以清净的角度来讲)。(但是,它的)相用必对染成(必相对有染才成为相用的解释。相,比如说,你讲这为什么是杯子,因为,这个不是桌子、不是麦克风、不是灯光,由对立的东西来显示这个杯子,这个人很好,为什么?因为,其他人很坏,这个人怎么很坏,恶心狠毒,因为,他所做的事情,违背法律、违背道德,这个人怎么是坏人,因为其他人是好人,这个人怎么是女的,因为她不是男的,怎么是男的,因为,我不是女的(法师笑),不然,要怎么形容,要这样才形容得出来,所以,由某一个角度去衬托,由某一个角度去显示,这样就衬托得出来,所以,相用必对染成,因为,相对立的有染、净才讨论)。今生灭门中(在这个生灭门中)。既具含染净(染污跟清净)。故能显也(所以,可以显示出来)。又心法虽一。而有二门。真如门中。示大乘体。生灭门中。具示三大(“真如门中。示大乘体。生灭门中。具示三大”,你要有这样个观念,后面谈到,喔!真如门里面只显示大乘的体,喔!生灭门中显示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这样你有一个正确的观念,后面看论文就不会困难)。而大乘之义虽广(大乘的道理虽然很大)。莫过是三(体大、相大、用大)。故得显也。言是心真如者(什么是心的真如?)。总举真如门。起下即是一法界(下面一个法界)。大总相法门体。以下文也。相。即真如中(这是起下的)。如实空。如实不空。二种相(总举真如门)。亦即起下(就是引导下面那一段的论文,即是一法界,大总相法门,引这段出来,以下文:以下这一段文章,即真如当中,在真如当中有一段,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