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(破掉這個無明的蓋覆。無明蓋住,我們就顯現不出來,破掉了,破這個無明的蓋覆,我們就顯現這個明)。顯現本有覺性。並非新生。但一向在纏(所以,非從外得,本來具足)。今始出離耳。
申四 緣熏習鏡
【(很簡單!“緣”就是作爲衆生的外緣,簡單講就是加被的意思,佛因爲見到了真如,而加被了衆生,希望他早日能夠離垢。)四者緣熏習鏡()。謂依法出離故(借著真如的法擺脫了煩惱,它有什麼力量?擺脫了煩惱以後,他力量可大了)。遍照衆生之心(衆生需求,念他,他就加被他,所以,我們念佛就會感應,就是這樣子)。令修善根。隨念示現故(隨念,但是,注意!那個念要真如的念,與佛相應的念,清淨的念)。】
此即上出障離垢之本覺。能與衆生。作外緣熏力。此體生佛等同(這個體,衆生跟佛都是平等)。向爲衆生。但作內熏之因。今證法身。即能遍照衆生之心。起同體大悲(諸佛是我心中之佛,我是諸佛心中的衆生,所以,我們是同一體性的,同體大悲)。現無作妙力(不假造作,本性具足叫做無作)。攝化衆生。爲作外緣熏力。令修善根。隨衆生種種差別心念。樂見何身。樂聞何法。一一應機示現。
問。此法出離(這個法出離鏡)。與前智淨相。緣熏習。與不思議業相。(這叁種有)何(差)別(這個法出離,此法出離,跟前面的智淨相,以及緣熏習,以及前面的不思議業相,有什麼差別呢?)。答。前約隨染還淨(也就是智淨相,是不是?智淨相是就隨染還淨,修行、修行,把這個染汙修掉,恢複到清淨)。俱就始覺說。業。即始覺之智用(始覺的智用也就是智淨相)。今約自性離障(現在是就自性離障。自性離開一切障)。俱(“俱”就是本來。討論它本來的東西,這個智淨相是經過修行以後顯現的智慧,而現在不是,現在是自性:清淨的自性,本來的法體就有這種能力,叫做“俱”)就法體說(“俱”就是本來。統統就這個法體來說,怎麼樣?)。緣。即自體之法用(自體、體性本來就有相用,所以說,就有相用。這個“緣”字是就自體,就是從我們的本體,存在的叁業的力量,它可以幫助衆生,這個角度來講)。此就義開說也(“開說”就是分開來,就是智慧跟義理分開來講,前面是智淨相,對不對?修行、修行,始覺的智用:智淨相,智慧,站在智的角度,現在是站在義的角度,義的角度就是自體本來就可以有力量去加被衆生)。若合說(如果合起來說)。法智雖殊(法跟智雖然不同。一個智淨相,是站在智的角度;一個緣熏習鏡,怎麼樣?是站在法的角度,法用的角度,義的角度,所以,法跟智雖然不同)。體無差別(但是,體、用沒有差別)。以始覺即本覺故(始覺就是本覺,所以,應該是平等、平等)。一辨覺義竟(覺講完了,後面再辨這個不覺。辯這個覺義講完了。《大乘起信論》,有時候要回去自己冷靜地看一看,否則聽起來很陌生,雖然一直作筆記,可是聽起來很艱澀,會聽不懂,有空要多看,多看,要不然,我們在名相上就會搞不清楚,名相上,要看的時候,要分段落,同學們!知道嗎?要看的時候,要分段落,看經典要懂得段落,所以,這一段在講什麼,先畫一個叁角形,這段講什麼,再畫一個叁角形,一段一段地看。這一段分一個段落,然後,把這一段,這小段先弄清楚,然後再看第二段,你看的同時寫下來,然後,再把它分一段、一段……,不過,有的連段也分不清楚,也沒有知乎者也,也不曉得標到哪裏都是句號,看這個就是比較難一點,所以,這個分段還要有一點功夫,要不然,否則連段落也分不清楚)。
卯二 辨不覺分 叁
辰一 根本不覺
二 枝末不覺
叁 結末歸本(結末歸本就是枝末的無明,是來自于根本無明) 初中二
巳一 依覺成迷(依就是因爲。因爲,我們訂一個覺悟的名詞,所以,就有迷惑對立的名詞)
二 依迷顯覺(因爲,迷惑了,所以,我們才顯現這個覺性)
巳一 依覺成迷
【所言不覺義者。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。不覺心起。而有其念。念無自相。不離本覺。猶如迷人。依方故迷。若離于方。則無有迷。衆生亦爾。依覺故迷。若離覺性。則無不覺。(先簡單解釋一下:“所言不覺義者”,我們所說的不覺義這個名詞,這個道理是什麼意思?“謂不如實知”,這要這樣念:不,如實知,無法的如實也就是對實相的認同、了解,對實相的了解是不如實,如實相的一切了解,無法如實,如實相:徹底地去了解,怎麼樣?“真如法一”,我們的真如是體、相、用具足,但是,站在空性的角度來講,它是完成了統一性,真如也就是所謂的無爲法,也就是所謂的畢竟空叫做真如,在我們這個畢竟空的角度來講它是一,一就是統一,也就是共同相,共同相就是畢竟空性的意思,但是,因爲我們不了解畢竟空性是不染一切法,所以,叫做“不覺心起”,這個不覺心起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去覺察到它微細的念,這個起心動念叫做不覺心起,因爲它太微細了,微細到我們沒有辦法去覺察到它起心動念,開始就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。“念無自相”,這個念本身是沒有所謂的相,因爲它是無體性,當然沒有自相,念無自相,但是不能離開這個本覺,不能離開這個本覺,爲什麼呢?本覺就像這個水:濕性,不覺這個念就像波浪,離水就無波,所以,當然“不”能“離”開“本覺”,“猶如迷人。依方故迷。”在這裏文字雖然很簡單,但是,意思並不是你們想象的這樣,“猶如迷人,依方故迷”,我們一般人的解釋是說:就像迷惑的人找不到路,依方故迷,方就是因爲有定位,因爲你有定位,所以,有所迷惑,意思就是說你並不知道路,依照某一個定位,比如說,定東方、南、西、北方,這個是一般人的解釋。如果說就佛法的解釋來講,它不是這個道理:“猶如迷人,依方故迷”,意思就是說我們刻意的産生一種自我的定位,然後,因爲你自我的定位,因此産生了對立的觀念,那麼,不能完成你所設立的假相的時候,那麼,你會産生一種自我的無明,自我的無明,換句話說,我們所謂的迷人,簡單講,其實是自己的定位,因爲,這個方就是執著,如果簡單講就是猶如無明的人,依,依就是因爲,因爲,有我、法二執,所以,産生無明,如果離于方,如果離定位,定位就是我執或者是法執,因爲有標准性的東西,因爲,你把它刻意地定位在某一種角度,刻劃成一種形象,刻劃成一種標准,那麼,離開了這個標准,我們就認爲別人不對,所以說,“若離于方。則無有迷。”:如果你能夠離開那一分無緣無故的定位,就是主觀意識,那麼,就沒有所謂的迷,所以,“衆生亦爾。”:衆生也是這麼樣子,“依覺故迷。”:我們因爲有本覺,本覺因爲不了解,是無相、無念、無住的東西,所以,我們迷惑了,執著于透過本覺的這一念,那個無明,依覺故迷,“若離覺性。”:如果離開此覺悟的性:本性,離開這個覺悟的本性,“則無不覺。”:無所謂的不覺這個名詞,這要這樣念,無不覺不能解釋說:沒有不覺,無所謂有一個不覺的名相,意思就是若離覺悟的這個名相,就沒有所謂不覺悟的這個名相,因爲,不覺悟的名相是來自于覺悟的名相,覺悟的名相是依不覺而定位的,意思就是說互相定位、互相存在,如果,當體即空,這個覺性沒有,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不覺這個名詞,不覺悟這個名詞,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存在不覺悟的名詞,如果,我們要化解彼此之間的仇視也是一樣,在男女之間或者是朋友之間,你不要一直先定位他是仇敵,你定位他是仇人,那麼你這個沒有辦法解決的,我很討厭看到你,我很恨你,是不是?我對你很不滿,是不是?那麼,你散播不好的名相給他,然後,他內心裏面八識田中的種子,你對我不滿,我當然也對你不滿,因爲你定位,你把我定位,是你不滿的位子,那麼,我定位,我當然也是對你不滿,定位當然是不滿,所以,修行只有一個大原則,慈悲喜舍,無量的施舍、無量的放射,無量的放射,放射什麼?慈悲喜舍這個心境一直放射,沒有敵對,沒有嫉妒,所以,我們說什麼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,能夠消化這個貪、嗔、癡的人,化爲無形,把有相化作無相,把內心的貪、嗔、癡真正地消弭,消化掉,溶入我們清淨心裏面,根本就無所謂的貪嗔癡、嫉妒這個東西,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。我現在告訴諸位:比如說,我現在沒有貪、嗔、癡,我完全去掉這個貪、嗔、癡,我佛念得很少,我這個佛號念得很少,跟一個對方怎麼樣?他很認真念佛,很用功念佛,可是,他老是放不下,貪、嗔、癡放不下,那我現在問你:你說我們臨命終哪一個會往生?當然是我往生,他怎麼會往生,他不懂得佛法是心法,他以爲我拼命念佛叫做修行,他不懂得先降伏自己,先使內心裏面産生一個平等空性,然後,與佛心相應,念佛它一定是這樣子,佛他盡虛空界、遍法界,他一定是隨時二六時中顯現你的前面,他沒有所謂我不顯現,或者是我跟你……,他沒有這樣子的,沒有任何的仇敵,問題是你這個鏡子幹不幹淨,你鏡子幹淨他就自然影現出來,佛他就會自然影現在你的面前,那麼簡單講的話,我們修行人要在鏡子下功夫,而不是一直求諸佛菩薩,您趕快現前、您趕快現前,求來的不一定是真,你求佛菩薩趕快影現在你的面前,這個方位是定錯了,我們要趕快自淨其意,自淨其意,當你用一顆清淨心的時候,放下這個貪、嗔、癡,你不要怕你不能往生極樂世界,怕你的心不清淨,而不是怕你不能往生極樂世界,我們現在都怕錯了,怕錯了,貪、嗔、癡不肯去除,然後又怕往生不了極樂世界,很容易,你現在什麼事情你都放得下,你不把它定位在某一種標准線上,你以空、無相、無念的角度去修行,臨命終根本就是灑脫自在,簡單講,你現在自在,你臨命終就是自在,依此類推,等量代換的東西,念過數學就是這樣子,一定的道理,所以,我們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