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(破掉这个无明的盖覆。无明盖住,我们就显现不出来,破掉了,破这个无明的盖覆,我们就显现这个明)。显现本有觉性。并非新生。但一向在缠(所以,非从外得,本来具足)。今始出离耳。
申四 缘熏习镜
【(很简单!“缘”就是作为众生的外缘,简单讲就是加被的意思,佛因为见到了真如,而加被了众生,希望他早日能够离垢。)四者缘熏习镜()。谓依法出离故(借着真如的法摆脱了烦恼,它有什么力量?摆脱了烦恼以后,他力量可大了)。遍照众生之心(众生需求,念他,他就加被他,所以,我们念佛就会感应,就是这样子)。令修善根。随念示现故(随念,但是,注意!那个念要真如的念,与佛相应的念,清净的念)。】
此即上出障离垢之本觉。能与众生。作外缘熏力。此体生佛等同(这个体,众生跟佛都是平等)。向为众生。但作内熏之因。今证法身。即能遍照众生之心。起同体大悲(诸佛是我心中之佛,我是诸佛心中的众生,所以,我们是同一体性的,同体大悲)。现无作妙力(不假造作,本性具足叫做无作)。摄化众生。为作外缘熏力。令修善根。随众生种种差别心念。乐见何身。乐闻何法。一一应机示现。
问。此法出离(这个法出离镜)。与前智净相。缘熏习。与不思议业相。(这三种有)何(差)别(这个法出离,此法出离,跟前面的智净相,以及缘熏习,以及前面的不思议业相,有什么差别呢?)。答。前约随染还净(也就是智净相,是不是?智净相是就随染还净,修行、修行,把这个染污修掉,恢复到清净)。俱就始觉说。业。即始觉之智用(始觉的智用也就是智净相)。今约自性离障(现在是就自性离障。自性离开一切障)。俱(“俱”就是本来。讨论它本来的东西,这个智净相是经过修行以后显现的智慧,而现在不是,现在是自性:清净的自性,本来的法体就有这种能力,叫做“俱”)就法体说(“俱”就是本来。统统就这个法体来说,怎么样?)。缘。即自体之法用(自体、体性本来就有相用,所以说,就有相用。这个“缘”字是就自体,就是从我们的本体,存在的三业的力量,它可以帮助众生,这个角度来讲)。此就义开说也(“开说”就是分开来,就是智慧跟义理分开来讲,前面是智净相,对不对?修行、修行,始觉的智用:智净相,智慧,站在智的角度,现在是站在义的角度,义的角度就是自体本来就可以有力量去加被众生)。若合说(如果合起来说)。法智虽殊(法跟智虽然不同。一个智净相,是站在智的角度;一个缘熏习镜,怎么样?是站在法的角度,法用的角度,义的角度,所以,法跟智虽然不同)。体无差别(但是,体、用没有差别)。以始觉即本觉故(始觉就是本觉,所以,应该是平等、平等)。一辨觉义竟(觉讲完了,后面再辨这个不觉。辩这个觉义讲完了。《大乘起信论》,有时候要回去自己冷静地看一看,否则听起来很陌生,虽然一直作笔记,可是听起来很艰涩,会听不懂,有空要多看,多看,要不然,我们在名相上就会搞不清楚,名相上,要看的时候,要分段落,同学们!知道吗?要看的时候,要分段落,看经典要懂得段落,所以,这一段在讲什么,先画一个三角形,这段讲什么,再画一个三角形,一段一段地看。这一段分一个段落,然后,把这一段,这小段先弄清楚,然后再看第二段,你看的同时写下来,然后,再把它分一段、一段……,不过,有的连段也分不清楚,也没有知乎者也,也不晓得标到哪里都是句号,看这个就是比较难一点,所以,这个分段还要有一点功夫,要不然,否则连段落也分不清楚)。
卯二 辨不觉分 三
辰一 根本不觉
二 枝末不觉
三 结末归本(结末归本就是枝末的无明,是来自于根本无明) 初中二
巳一 依觉成迷(依就是因为。因为,我们订一个觉悟的名词,所以,就有迷惑对立的名词)
二 依迷显觉(因为,迷惑了,所以,我们才显现这个觉性)
巳一 依觉成迷
【所言不觉义者。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。不觉心起。而有其念。念无自相。不离本觉。犹如迷人。依方故迷。若离于方。则无有迷。众生亦尔。依觉故迷。若离觉性。则无不觉。(先简单解释一下:“所言不觉义者”,我们所说的不觉义这个名词,这个道理是什么意思?“谓不如实知”,这要这样念:不,如实知,无法的如实也就是对实相的认同、了解,对实相的了解是不如实,如实相的一切了解,无法如实,如实相:彻底地去了解,怎么样?“真如法一”,我们的真如是体、相、用具足,但是,站在空性的角度来讲,它是完成了统一性,真如也就是所谓的无为法,也就是所谓的毕竟空叫做真如,在我们这个毕竟空的角度来讲它是一,一就是统一,也就是共同相,共同相就是毕竟空性的意思,但是,因为我们不了解毕竟空性是不染一切法,所以,叫做“不觉心起”,这个不觉心起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去觉察到它微细的念,这个起心动念叫做不觉心起,因为它太微细了,微细到我们没有办法去觉察到它起心动念,开始就有这个念头,有这个念头。“念无自相”,这个念本身是没有所谓的相,因为它是无体性,当然没有自相,念无自相,但是不能离开这个本觉,不能离开这个本觉,为什么呢?本觉就像这个水:湿性,不觉这个念就像波浪,离水就无波,所以,当然“不”能“离”开“本觉”,“犹如迷人。依方故迷。”在这里文字虽然很简单,但是,意思并不是你们想象的这样,“犹如迷人,依方故迷”,我们一般人的解释是说:就像迷惑的人找不到路,依方故迷,方就是因为有定位,因为你有定位,所以,有所迷惑,意思就是说你并不知道路,依照某一个定位,比如说,定东方、南、西、北方,这个是一般人的解释。如果说就佛法的解释来讲,它不是这个道理:“犹如迷人,依方故迷”,意思就是说我们刻意的产生一种自我的定位,然后,因为你自我的定位,因此产生了对立的观念,那么,不能完成你所设立的假相的时候,那么,你会产生一种自我的无明,自我的无明,换句话说,我们所谓的迷人,简单讲,其实是自己的定位,因为,这个方就是执着,如果简单讲就是犹如无明的人,依,依就是因为,因为,有我、法二执,所以,产生无明,如果离于方,如果离定位,定位就是我执或者是法执,因为有标准性的东西,因为,你把它刻意地定位在某一种角度,刻划成一种形象,刻划成一种标准,那么,离开了这个标准,我们就认为别人不对,所以说,“若离于方。则无有迷。”:如果你能够离开那一分无缘无故的定位,就是主观意识,那么,就没有所谓的迷,所以,“众生亦尔。”:众生也是这么样子,“依觉故迷。”:我们因为有本觉,本觉因为不了解,是无相、无念、无住的东西,所以,我们迷惑了,执着于透过本觉的这一念,那个无明,依觉故迷,“若离觉性。”:如果离开此觉悟的性:本性,离开这个觉悟的本性,“则无不觉。”:无所谓的不觉这个名词,这要这样念,无不觉不能解释说:没有不觉,无所谓有一个不觉的名相,意思就是若离觉悟的这个名相,就没有所谓不觉悟的这个名相,因为,不觉悟的名相是来自于觉悟的名相,觉悟的名相是依不觉而定位的,意思就是说互相定位、互相存在,如果,当体即空,这个觉性没有,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不觉这个名词,不觉悟这个名词,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存在不觉悟的名词,如果,我们要化解彼此之间的仇视也是一样,在男女之间或者是朋友之间,你不要一直先定位他是仇敌,你定位他是仇人,那么你这个没有办法解决的,我很讨厌看到你,我很恨你,是不是?我对你很不满,是不是?那么,你散播不好的名相给他,然后,他内心里面八识田中的种子,你对我不满,我当然也对你不满,因为你定位,你把我定位,是你不满的位子,那么,我定位,我当然也是对你不满,定位当然是不满,所以,修行只有一个大原则,慈悲喜舍,无量的施舍、无量的放射,无量的放射,放射什么?慈悲喜舍这个心境一直放射,没有敌对,没有嫉妒,所以,我们说什么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,能够消化这个贪、嗔、痴的人,化为无形,把有相化作无相,把内心的贪、嗔、痴真正地消弭,消化掉,溶入我们清净心里面,根本就无所谓的贪嗔痴、嫉妒这个东西,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。我现在告诉诸位:比如说,我现在没有贪、嗔、痴,我完全去掉这个贪、嗔、痴,我佛念得很少,我这个佛号念得很少,跟一个对方怎么样?他很认真念佛,很用功念佛,可是,他老是放不下,贪、嗔、痴放不下,那我现在问你:你说我们临命终哪一个会往生?当然是我往生,他怎么会往生,他不懂得佛法是心法,他以为我拼命念佛叫做修行,他不懂得先降伏自己,先使内心里面产生一个平等空性,然后,与佛心相应,念佛它一定是这样子,佛他尽虚空界、遍法界,他一定是随时二六时中显现你的前面,他没有所谓我不显现,或者是我跟你……,他没有这样子的,没有任何的仇敌,问题是你这个镜子干不干净,你镜子干净他就自然影现出来,佛他就会自然影现在你的面前,那么简单讲的话,我们修行人要在镜子下功夫,而不是一直求诸佛菩萨,您赶快现前、您赶快现前,求来的不一定是真,你求佛菩萨赶快影现在你的面前,这个方位是定错了,我们要赶快自净其意,自净其意,当你用一颗清净心的时候,放下这个贪、嗔、痴,你不要怕你不能往生极乐世界,怕你的心不清净,而不是怕你不能往生极乐世界,我们现在都怕错了,怕错了,贪、嗔、痴不肯去除,然后又怕往生不了极乐世界,很容易,你现在什么事情你都放得下,你不把它定位在某一种标准线上,你以空、无相、无念的角度去修行,临命终根本就是洒脱自在,简单讲,你现在自在,你临命终就是自在,依此类推,等量代换的东西,念过数学就是这样子,一定的道理,所以,我们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