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4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做錯了功夫,我們的功夫做錯了,我們一直要求對方對我們好,我們一直要求佛菩薩照顧我們,可是,我們從來不照顧自己的清淨心,我們不照顧,我們任它的習氣起來,我們任不好的惡念起來,然後,內心裏面又想求佛菩薩,有時候我們的修行變成一種壓抑性質,內心裏面的根本東西,他不除掉,然後,要做外表的功夫,就像這一顆蘋果,蘋果裏面都爛掉,外面都打臘,所以,這樣只能欺騙一切不懂水果的人,如果,懂得欣賞水果的人,他不會這樣子,你水果一爛掉,他不看,他就知道,你外表再上臘,他也看得出來,所以說,我們應當知道,修學佛法一定要在自淨其意裏面,意思就是說要在徹底的清淨心裏面徹底放下,我們現在都恐懼錯誤,恐懼不能往生,恐懼別人諒不諒解我,恐懼別人對我誤會,恐懼我今天失去對方的照顧,恐懼我的金錢,恐懼我失去這個世界,想要一直逗留在這個世界,然後,又恐懼死亡,內心裏面極端地矛盾,他不了解解決生死其實並不困難,你只要把眼睛一閉上來,一直好好地在回光返照,看看自己的過失,然後,什麼事情都一直責備自己,然後,殷這個慈悲喜舍一直散發出去,生死就在一念之間,我們的功夫做錯了。我們剛好顛倒,我們剛好做顛倒的功夫,所以,其實你不需要恐懼的東西,畢竟是空性的東西,恐懼也是沒有用的)】

  首句標。次叁句釋不覺之義(解釋不覺義的道理,首句標就是所言不覺義者,首句是標,次叁句釋不覺義之義,釋不覺義就是謂不如實知真如法義,真如是統一性的,是絕對畢竟空性的東西,無量的智慧般若也是無形,所以,不覺心起,而有其念,所以說,次叁句釋不覺義之義)。問。覺性圓明寂照(覺性:覺悟的本性,是大圓光明的、不可思議的、光明的,寂照是很靜、很靜的,是不是?照可以妙用現前,所以,寂就是不變,照就是隨緣,可以隨一切因緣而不變,而不變能夠隨一切因緣)。何以而成不覺耶(爲什麼會變成不覺悟呢?)。答(就回答)。由不稱實理而知(這個“稱”就是合于。由于我們的智慧無法合于實相的道理,徹底地去了解,不了解實相是畢竟空性,無相、無不相的道理,所以,我們無法了解真如)。真如(本來是)法一故(我們現在變成無量的敵對,無量的敵對。“忽然起念”,這句話很重要,忽然起念就是《楞嚴經》講的知見立知,就是本來我們自性裏面有解脫的知見,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這個解脫知見是本性具足,解脫知見意思就是智慧無量的辯才,無量的般若、無量的智慧辯才,而我們不是這樣子,所以,知見立知這句話一定要好好地聽,這是修行的徹底的根本問題在這個地方,忽然起念就因爲你的無明,爲什麼?因爲知見立知。什麼叫做知見立知?知見立知就是說,我現在看一件事情,注意聽!我現在八識裏面,其實本身是由自性的清淨心,可以散發出一種平等的空性的道理,妙用運用在一切緣起法裏面,知見就是我解脫裏面本身還有般若的智慧,解脫的知見,這個叫做解脫知見分,五分法身裏面的解脫知見分,本來就是具足的,意思就是說本來這個知見,是絕對平等空性的清淨心,立知就是我強迫自己,因爲習氣、因爲無明的習慣性,立知就是加一個不必要的觀念下去,問題在這個地方,加一個不必要的觀念下去,加一個不必要的觀念是什麼?比如說,這個人很可惡,如果我用解脫知見分裏面講,可惡的本身也是空性,你讓他可惡,今年可惡,明年可惡,叁年後可惡,你就是可惡不會到一百年,可惡本身就是空,你用一種痛恨心去恨這個可惡的人,你就是立一個知見,立一個錯誤的知見,天地萬物我們法身本來無所不知,不需要立任何的知見,但是,因爲動到念頭,想要使它更清楚,就是這個道理,想要使一件事情明朗化,想要使一件事情徹底化,變成說:立,加上這個立,立就是加,加上一個不必要的知見,簡單講就是頭上安頭,知見就是頭,頭就可以具足一切清淨的腦子裏面,五官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都可以很清楚,看得很清楚,知見就是頭,立知就是加上一個頭,頭上加頭,你爲什麼要這樣子?所以,師父一直告訴你們,告訴大家,當我們碰到逆境的時候,你不要動一個念頭說:我要去抗拒它,我要去逃避它,這個逃避不了的,事情的真相,你今天你碰到無量的逆境,因爲不能改變,比如說,你結婚,你的婚姻不如意,你就必需認命,比如說,你今天看遍了名醫,而你的病苦一樣沒有辦法好,你就必需認命,沒有辦法,我很認真地賺錢,可是我怎麼賺都賺不了錢,那你就必需要認命,你接受這個事實,就是知見就好了,不要立一個知,立一個怎麼樣,我不滿現實社會,那就變成痛苦,更加一層的痛苦,生命已經不幸了,加上一種錯誤,雙重的不幸,生命就是雙重的不幸的産物,你的不幸已經夠可憐了,你今天的遭遇值得人家同情,可是,你今天一直發牢騷,一直抱怨你今天的遭遇,變成怎麼樣?雙生的痛苦,知見立知也是這樣子,我們清清淨淨的本性:真心,不需要你立任何的知見,因爲,法身本來就有般若的知見,所以,清淨的知見,而我們現在怎麼樣?立知就是加一層不必要的觀念,那麼這一層不必要的觀念就是我、法二執,加上這一層觀念就開始定位,我是你非,我善你惡,我大你小,對不對?我是天你是地,我是清淨的人,你是染汙的人,我持戒,你犯戒,到處、隨處都是看到一個攻擊性的觀念,何以故?因爲定位、因爲加上知見,那麼這樣子就是苦惱無量,我們一直沒有辦法擺脫,就是加上我執、法執,所以,修行就是做兩個字的功夫:放下,你很清楚地看到,眼睛看得見,看得清清楚楚就好,耳朵聽得到,聽得清清楚楚就好,就是這麼一回事情,噢、噢……,就這樣子,很清淨的去接受它,就沒事,沒事,我們凡夫就是沒事的東西,他硬要把它搞成有事,單純的事情,要把它搞成很複雜,這個就是凡夫,就是凡夫)。(所以)忽然心起(你看!忽然心起,你就開始動念了,因爲,你不寬恕別人,你不原諒別人,一直擺平不了自己,擺平不了自己,你的心就開始一直起心動念,一直擺平不了)。而有其念(你就開始有念了,貪、嗔、癡的念頭就不斷了)。即此一念。爲根本不覺心。亦名獨頭生相無明(什麼叫做獨頭?獨頭就是不受任何的外力影響,意思就是強有力的無法控製,微細地強有力的一種習氣叫做獨頭,獨頭又名沒有任何理由,沒有任何理由,獨頭,你爲什麼要無明?沒有任何理由,沒有辦法去控製它,所以,無明,所以,衆生是值得原諒的,而不是叫你去恨,師父一直講過好多、好多次,衆生是要我們憐憫的,是要我們去救度的,衆生不是要你恨的,如果,他要你恨的,他不用叫做衆生,對不對?衆生,何以故衆生?因爲,他的名字叫做衆生,我們要憐憫衆生,我們一定要慈悲、寬恕,無限地關懷,無限地寬恕衆生,而且這個不能講寬恕,要加無限,要加無限,心中不能動一個念頭去恨衆生,他是需要讓我們救度的,我們需要憐憫的,爲什麼?他的名字叫做衆生,可是爲什麼變成衆生?沒有理由,因爲,獨頭生相無明就産生衆生,因爲,他沒有理由,所以,他不得不做衆生,所以,衆生有一天他覺悟了,他會感恩你的開導,我們有無量的慈悲,至少會減低自己的痛苦跟煩惱)。由此無明。即失本明(因爲這個無明就失去了本明,本來我們光明清淨的本性就失去了)。但此一念(就是知見立知,忽然起念就是突然跑出來這個獨頭生相無明)。本無自相(本來就沒有所謂一切心跟境的分別,我們的心變成主觀意識,我們的境變成一個客觀攀緣的對象,我們能所不斷,習氣不斷,能攀比的這顆心,變成一個無明,所攀緣的境界,他作實境,那麼實實在在的執著,實實在在的境界,你說,我們無量億劫來怎麼過日子,怎麼過日子?就是懲罰自己,一個人對生命不了解,生命對他來講就是一種懲罰,每天都在處罰自己,爲什麼?痛苦自己嘛!放不下自己嘛!對不對?所以,有的人:喂!師父!您怎麼這麼英俊?我的心很美,所以,我很好看。有的說:師父!那個人很醜,難道是心很醜?不對!那是深藏不露,他比我更漂亮,可是,他慈悲現醜陋相,趙傳說的:我很醜,但是我很溫柔(歌名)。我們爲什麼不講:我很美,我又很溫柔。這就是相從心生,所以,是心的問題,修行,你聽善知識兩句話,我告訴你,你活得快樂得不得了,你不用在媾撞得頭破血流撞不出名堂,那是你自己的問題,師父!我很煩惱怎麼辦?不然,來開刀,我拿斧頭把你的頭打破,它又不是有形相的東西,又不能割又看不到,對不對?你有病要找外科醫生開刀,但是,你心病要找法師開刀,他把你除掉)。以依覺成迷(因爲,有覺,所以,變成了迷)。不離本覺之體(還是不能離開本覺的體性)。如迷方人(迷失方向的人)。惑南爲北(把南方搞成北方,爲什麼?因爲,南北是你定位出來的)。依正方故有迷方(注意聽!正方是先定位以爲正,正方就是自己定位出來的,因爲,你産生自己的定位,所以,你才有所謂的迷,如果,你今天你不定位東、南、西、北的時候,你住在哪裏,就安住在那個地方,簡單講就是當你無所住的時候,就沒有所謂方向,一樣的道理,如果,你定正方就比喻做善、惡,你定出強迫標准性的善、惡,你要怎麼樣叫做善,這樣子叫做惡,那麼問題就很大了,你要定怎麼樣叫做幸福,怎麼樣叫做不幸福,那你當然是很痛苦,很痛苦。有一個人來講:師父!我很痛苦!我看,她又長得很漂亮,四肢又健全,是不是?因爲夏天,穿著一件很白的衣服,又透明的,穿得很透明。我說:你長得很漂亮,怎麼會這麼樣子苦惱?師父!我晚上都睡不著。我說:每天嗎?她說:沒有!有時候煩惱起來就睡不著。我說:你煩惱什麼?她說:自己感覺很不幸福。我說:你夠幸福的。我第一句話就告訴她:(我們用假設的)如果,你今天像龍發堂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