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裏都是滿的,頓就是急速;快,圓滿最快的修行,所以說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,用什麼心?用不生不滅的心,所以,無論如何《楞嚴經》要聽,師父現在正在講《楞嚴經》,再忙,你都要抽空來聽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,禅宗講這句話,用什麼心?但用此不生不滅的真心直了成佛,就是這個道理)。凡所修爲。名如實修行。下文雲。依法力熏習。是地前行(實地以前就是叁賢位,依照法所謂的熏習,還在意識的分別,熏習是指意識的熏習,自性真如不能熏習,在某一個角度講,他們講真如可以熏習,但是,在實教,真如不能熏習,真如是無爲法怎麼能熏習,有生有滅可以講熏習,是不是?但是,唯識學裏面講真如可以熏習,所以,權教菩薩跟實教菩薩講的道理差很多,依法力熏習是地前行,是初地以前)。如實修行。是地上行(地上行就是初地以上的修行)。滿足方便。是地滿位(十地滿位)。等者。舉中等取前後也(前後就是包括從初地到十地,統統包括在內。是地滿位,地滿位是十地滿位,所以,舉中間等字,就是取前後也,前後,前就是初地,後就是十地,初地、十地都包括在內)。又《寶性論》(《寶性論》是後魏勒那摩提所翻譯的,又稱爲《寶性分別一乘增上論》,略稱爲《寶性論》,本書是論述如來藏自性清淨的教義,如來藏自性清淨的教義叫做《寶性論》)。就地上菩薩說二修行。(第)一(叫做)如實修行。(什麼叫做如實修行?)了如理一味(如理,如無生的理、如真如的理,如不生不滅的道理,等同一味)。屬正體智(正體智就是根本智,就是指體性上的智,也就是指空的意思)。(第)二遍修行。(雖然是空性,可是,所到之處)備知一心。有恒沙法界。屬後得智(後得智就是所謂的俗谛,從空出假)。此中舉正體智。等取後得智。(正體智是空、是真谛,後得智是有、是俗谛)故雲等也(真、俗二谛融通就是叁昧印,也就是我們空、有圓融)。先歸敬叁寶竟。
B乙後 述造論意(爲什麼要造這個論?)
【(一、)爲求令衆生。除疑舍邪執。(二、)起大乘正信。佛種不斷故(爲什麼要造這個論?兩種原因,爲了想讓衆生除去懷疑,舍掉邪執,這是第一個原因,第二個原因,起大乘的正信,佛種不斷故)。】
述意不出二種。一爲利益衆生。二爲不斷佛種(當然說法也是,師父今天說法還是一樣。法師您爲什麼要說法?第一個爲利益衆生,第二個不斷佛種,繼續栽培僧才,對不對?)。所爲衆生雖多。叁聚可以統收(“叁聚”就是正定聚、不定聚、邪定聚,這是叁聚)。下文雲。爲未入正定衆生(“正定”就更一定進趨佛道叫做正定,未入正定聚就是還沒有進入一定成就佛道的這種衆生)。修行信心等(起信心)。此正爲不定聚(正是不定,變來變去,未入正定聚當然就是不定聚)。令起正信。兼爲邪定聚(就是讓他起正信,同時還爲了那些邪定聚。邪定:佛道以外的統統稱爲邪,不能成佛的統統稱爲邪)。作遠(的)因緣(該度的我已度,未度的我也作得度的因緣)。(第叁個)已入正定聚。具增妙行(這是入正定聚,已經入于正定聚,這正定聚就是決定成佛叫做正定聚,決定成佛叫做正定聚,具境妙行:增加殊勝、殊妙的修行)。
第二句。今得離過益(離一切的過失。“離過益”:離一切的過失的利益)。衆生所以長淪生死。不證涅槃。皆由疑執(這兩個字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礙,這兩個字也是人際關系最痛苦的地方,疑就是不相信對方,執就是什麼事情都放不下,世界上最痛苦的兩個字就是這兩個字:疑、執,所以,學習相信別人,會得到清淨心,自己也會很快樂)。以爲其本(疑跟執就是長淪生死不證涅槃的根本)。由疑故迷真。失于樂也(失去了法的真樂叫做失于樂。你懷疑大乘的法,你怎麼會得到涅槃的妙心,不可能的事情,你連信都沒有,你懷疑怎麼可以得到解脫的涅槃清淨心,證就更不用講,所以,失于涅槃的法樂,失涅槃的真樂)。由執故起妄。種于苦也(種下了未來的苦因)。
求大乘者。所疑大端有二(“大端”就是大概,有兩個角度,求大乘所懷疑的,大概有兩種情形)。(第)一疑法(對法懷疑)。障于發心。(第)二疑門。障于修行。一疑法者。疑大乘法體。爲一爲多。若一則無異法。生佛平等。何必發宏誓願度生(因爲是一)。若多則非一體。物我各別。如何得起同體大悲。(因此,對大乘法體)由是疑惑。不能發心。二疑門者。疑如來教門無量。爲依何門修行。若要俱依。不能頓入(那麼多法門,你要依照什麼)。若依一二。何遣何就(要遣除什麼,就是依從,我們要遣除什麼法門,要依從什麼法門?何遣何就,我們要遣除什麼法門,然後,依靠什麼法門?)。由是疑惑。不能修行(因此,産生了疑惑,也不能修行)。
今爲遣此二疑。立一心法。開二種門。立一心法。遣初疑(在遣釋疑。“遣初疑”和本段後文中“遣次疑”,兩種疑問就要好好地來談論)。明大乘法。雖有一心。一心之外。更無別法(大乘都是講一心,所以,講來講去都是你心的問題,很容易,你心裏煩惱,你所顯現出來的,每一句話都是牢騷跟抱怨,這個很容易看得出來,表示他的心不清淨,因爲有無明,如果,心清淨的人,他講起話來,他就是會感恩,他就是懂得贊歎別人,什麼都是透過智慧)。因有無明。迷本一心(迷了或者是真清淨心,都是一心,迷了也是本來這顆心,悟了也不離這顆心)。起諸波浪。流轉六道。雖起六道之浪。不出一心之海。良由一心動(,)作六道(不要把“動”“作”兩個字念到一起。不是這樣念法,良因一心動就是動念。“作”就是變爲,就變爲六道的因,就變爲六道輪回的根本原因)。故得發宏濟之願。六道不出一心(六道輪回還是離不開這個自性清淨的體,還是一心)。故得起同體大悲。如是遣疑。得發大心(還是你心的問題,應該發大心)。開二種門(開兩種門:真如跟生滅)。遣次疑。明諸教門雖多。初入修行。不出二門。(第一)依真如門。修止行(止就是定。觀一切法空,心就會定在那個地方)。(第二)依生滅門。起觀行(觀行就是所謂的慧門,智慧的慧)。止觀雙運(定、慧雙運)。萬行斯備(一切的修行就全部具足)。入此二門。諸門洞達。如是遣疑。能起修行。
邪執亦二。即我法二執。真如界內(在真如的範圍裏面,這個界內不是叁界,這意思就是談到真如,就這個界限來講,這個角度來講,界內是指這個角度來講)。不立一塵。本來無我。衆生妄執爲我。本來無法。衆生妄執有法。由有二執。故障人法二空真理。(在後面,造論有八個因緣,在八個因緣裏面)第五因緣。善護其心。遠離癡慢(要好好地保護我們這顆心,遠離愚癡、驕傲、狂妄的心)。出邪網故(所以,要造這部《大乘起信論》)。正遣此執(遣除這個執著)。綜上除疑令悟真樂(除掉這個疑惑,讓他悟到真實的快樂)。舍執令離苦因(我們衆生就是這樣,明明執是一種痛苦,你看,執,然後,苦,舍執才能離苦,這個已經講得很清楚了,我們無量億劫來一直六道生死,一直就是這個執放不下,我們今生今世碰到佛法,更不應該再繼續下去,否則六道輪回不會停止,所以,舍執令離苦因)。俱屬離過益。
起大乘正信句。令得成行益(令得成修行的利益)。既于真不疑(對于真心,真如門不懷疑)。于妄不執。方得于大乘根本法中。發起正信。亦即翻前(就是改過,改掉前面的)疑字(變成了信)。故雲信。翻前邪字。故雲正。下文分別發趣道相(就是說到最後看看你要怎麼修行,就是分別發趣道相,趨向于修行的路線,)。及修行信心分。皆成此行也。
(造論的第二種原因是什麼?)佛種不斷故者。意之所歸也。令衆生離過成行(令衆生離一切過失,然後,好好地修行,變成了修行)。信心滿足。(修行到十信,就可以)得入初住。證位不退。生如來家。爲法王子。能紹佛位(能繼承。“紹”就是繼承,繼續接續的意思)。故雲佛種不斷。即下文信成就發心者。畢竟不退。入如來種中。正因(佛性)相應等。
又種因也(“種”就是因緣,佛種不斷就是成佛的因不斷)。由此所說。令諸衆生。修行佛因。常不斷絕。如《華嚴經》雲。下佛種子。于衆生田(下佛的種子在衆生的田地裏面,田就是心田)。生正覺芽(讓他有正知正見)。是故能令佛寶不斷。此之謂也。故字。與偈首爲字相照應(所以,故就是所以要造論,故字與偈首的爲字,因爲偈首“爲欲令衆生,除疑舍邪執,起大乘正信,佛種不斷故”,就是這樣相互前後呼應,爲就是因爲,故就是所以。)。造論即所爲二意(“二意”就是那兩種目的,哪二意呢?第一、爲欲令衆生,除疑舍邪執;第二、起大乘正信,佛種不斷故。所以說,即所爲二意)故。(看後面你就知道前面,不然,你不知在讀什麼)此外無他。四歸敬述意竟。
甲五 正立論體叁
A乙初 顯益起說 B二 舉數標章 C叁 依章別解(這個科判,我們一個一個來看)
A乙初 顯益起說
【論曰(有這麼樣說,論:經、律、論裏面的論)。有法起摩诃衍信根。是故應說(有一種大乘,有一種法可以起摩诃衍,就是大乘的信心,依照這個信心作爲根本,是故應說:所以應該說大乘法。論曰:有一種法可以讓一切衆生起大乘的信根,是故應說:所以,一定要說這個法)。】
論曰。揀異經律之辭(論當然不是經典,也不是律)。有法一句。顯所說義(顯示所說的道理)。有大勝益(有很大、很殊勝的利益)。是故一句。指能诠教(能夠诠釋的教理)。殊難緘默(“殊”就是特別。特別難以保持沈默,一定要說。是故可以讓人家起大乘正信,起大乘的信根,所以,一定要說)。(是故一句,指能诠教,殊難緘默)有法。即論所依宗本(經、律、論的論,所依的宗本)。(什麼法?)謂一心法。(一心)具二門(也就是真如門跟生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