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里都是满的,顿就是急速;快,圆满最快的修行,所以说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,用什么心?用不生不灭的心,所以,无论如何《楞严经》要听,师父现在正在讲《楞严经》,再忙,你都要抽空来听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,禅宗讲这句话,用什么心?但用此不生不灭的真心直了成佛,就是这个道理)。凡所修为。名如实修行。下文云。依法力熏习。是地前行(实地以前就是三贤位,依照法所谓的熏习,还在意识的分别,熏习是指意识的熏习,自性真如不能熏习,在某一个角度讲,他们讲真如可以熏习,但是,在实教,真如不能熏习,真如是无为法怎么能熏习,有生有灭可以讲熏习,是不是?但是,唯识学里面讲真如可以熏习,所以,权教菩萨跟实教菩萨讲的道理差很多,依法力熏习是地前行,是初地以前)。如实修行。是地上行(地上行就是初地以上的修行)。满足方便。是地满位(十地满位)。等者。举中等取前后也(前后就是包括从初地到十地,统统包括在内。是地满位,地满位是十地满位,所以,举中间等字,就是取前后也,前后,前就是初地,后就是十地,初地、十地都包括在内)。又《宝性论》(《宝性论》是后魏勒那摩提所翻译的,又称为《宝性分别一乘增上论》,略称为《宝性论》,本书是论述如来藏自性清净的教义,如来藏自性清净的教义叫做《宝性论》)。就地上菩萨说二修行。(第)一(叫做)如实修行。(什么叫做如实修行?)了如理一味(如理,如无生的理、如真如的理,如不生不灭的道理,等同一味)。属正体智(正体智就是根本智,就是指体性上的智,也就是指空的意思)。(第)二遍修行。(虽然是空性,可是,所到之处)备知一心。有恒沙法界。属后得智(后得智就是所谓的俗谛,从空出假)。此中举正体智。等取后得智。(正体智是空、是真谛,后得智是有、是俗谛)故云等也(真、俗二谛融通就是三昧印,也就是我们空、有圆融)。先归敬三宝竟。
B乙后 述造论意(为什么要造这个论?)
【(一、)为求令众生。除疑舍邪执。(二、)起大乘正信。佛种不断故(为什么要造这个论?两种原因,为了想让众生除去怀疑,舍掉邪执,这是第一个原因,第二个原因,起大乘的正信,佛种不断故)。】
述意不出二种。一为利益众生。二为不断佛种(当然说法也是,师父今天说法还是一样。法师您为什么要说法?第一个为利益众生,第二个不断佛种,继续栽培僧才,对不对?)。所为众生虽多。三聚可以统收(“三聚”就是正定聚、不定聚、邪定聚,这是三聚)。下文云。为未入正定众生(“正定”就更一定进趋佛道叫做正定,未入正定聚就是还没有进入一定成就佛道的这种众生)。修行信心等(起信心)。此正为不定聚(正是不定,变来变去,未入正定聚当然就是不定聚)。令起正信。兼为邪定聚(就是让他起正信,同时还为了那些邪定聚。邪定:佛道以外的统统称为邪,不能成佛的统统称为邪)。作远(的)因缘(该度的我已度,未度的我也作得度的因缘)。(第三个)已入正定聚。具增妙行(这是入正定聚,已经入于正定聚,这正定聚就是决定成佛叫做正定聚,决定成佛叫做正定聚,具境妙行:增加殊胜、殊妙的修行)。
第二句。今得离过益(离一切的过失。“离过益”:离一切的过失的利益)。众生所以长沦生死。不证涅槃。皆由疑执(这两个字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碍,这两个字也是人际关系最痛苦的地方,疑就是不相信对方,执就是什么事情都放不下,世界上最痛苦的两个字就是这两个字:疑、执,所以,学习相信别人,会得到清净心,自己也会很快乐)。以为其本(疑跟执就是长沦生死不证涅槃的根本)。由疑故迷真。失于乐也(失去了法的真乐叫做失于乐。你怀疑大乘的法,你怎么会得到涅槃的妙心,不可能的事情,你连信都没有,你怀疑怎么可以得到解脱的涅槃清净心,证就更不用讲,所以,失于涅槃的法乐,失涅槃的真乐)。由执故起妄。种于苦也(种下了未来的苦因)。
求大乘者。所疑大端有二(“大端”就是大概,有两个角度,求大乘所怀疑的,大概有两种情形)。(第)一疑法(对法怀疑)。障于发心。(第)二疑门。障于修行。一疑法者。疑大乘法体。为一为多。若一则无异法。生佛平等。何必发宏誓愿度生(因为是一)。若多则非一体。物我各别。如何得起同体大悲。(因此,对大乘法体)由是疑惑。不能发心。二疑门者。疑如来教门无量。为依何门修行。若要俱依。不能顿入(那么多法门,你要依照什么)。若依一二。何遣何就(要遣除什么,就是依从,我们要遣除什么法门,要依从什么法门?何遣何就,我们要遣除什么法门,然后,依靠什么法门?)。由是疑惑。不能修行(因此,产生了疑惑,也不能修行)。
今为遣此二疑。立一心法。开二种门。立一心法。遣初疑(在遣释疑。“遣初疑”和本段后文中“遣次疑”,两种疑问就要好好地来谈论)。明大乘法。虽有一心。一心之外。更无别法(大乘都是讲一心,所以,讲来讲去都是你心的问题,很容易,你心里烦恼,你所显现出来的,每一句话都是牢骚跟抱怨,这个很容易看得出来,表示他的心不清净,因为有无明,如果,心清净的人,他讲起话来,他就是会感恩,他就是懂得赞叹别人,什么都是透过智慧)。因有无明。迷本一心(迷了或者是真清净心,都是一心,迷了也是本来这颗心,悟了也不离这颗心)。起诸波浪。流转六道。虽起六道之浪。不出一心之海。良由一心动(,)作六道(不要把“动”“作”两个字念到一起。不是这样念法,良因一心动就是动念。“作”就是变为,就变为六道的因,就变为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)。故得发宏济之愿。六道不出一心(六道轮回还是离不开这个自性清净的体,还是一心)。故得起同体大悲。如是遣疑。得发大心(还是你心的问题,应该发大心)。开二种门(开两种门:真如跟生灭)。遣次疑。明诸教门虽多。初入修行。不出二门。(第一)依真如门。修止行(止就是定。观一切法空,心就会定在那个地方)。(第二)依生灭门。起观行(观行就是所谓的慧门,智慧的慧)。止观双运(定、慧双运)。万行斯备(一切的修行就全部具足)。入此二门。诸门洞达。如是遣疑。能起修行。
邪执亦二。即我法二执。真如界内(在真如的范围里面,这个界内不是三界,这意思就是谈到真如,就这个界限来讲,这个角度来讲,界内是指这个角度来讲)。不立一尘。本来无我。众生妄执为我。本来无法。众生妄执有法。由有二执。故障人法二空真理。(在后面,造论有八个因缘,在八个因缘里面)第五因缘。善护其心。远离痴慢(要好好地保护我们这颗心,远离愚痴、骄傲、狂妄的心)。出邪网故(所以,要造这部《大乘起信论》)。正遣此执(遣除这个执着)。综上除疑令悟真乐(除掉这个疑惑,让他悟到真实的快乐)。舍执令离苦因(我们众生就是这样,明明执是一种痛苦,你看,执,然后,苦,舍执才能离苦,这个已经讲得很清楚了,我们无量亿劫来一直六道生死,一直就是这个执放不下,我们今生今世碰到佛法,更不应该再继续下去,否则六道轮回不会停止,所以,舍执令离苦因)。俱属离过益。
起大乘正信句。令得成行益(令得成修行的利益)。既于真不疑(对于真心,真如门不怀疑)。于妄不执。方得于大乘根本法中。发起正信。亦即翻前(就是改过,改掉前面的)疑字(变成了信)。故云信。翻前邪字。故云正。下文分别发趣道相(就是说到最后看看你要怎么修行,就是分别发趣道相,趋向于修行的路线,)。及修行信心分。皆成此行也。
(造论的第二种原因是什么?)佛种不断故者。意之所归也。令众生离过成行(令众生离一切过失,然后,好好地修行,变成了修行)。信心满足。(修行到十信,就可以)得入初住。证位不退。生如来家。为法王子。能绍佛位(能继承。“绍”就是继承,继续接续的意思)。故云佛种不断。即下文信成就发心者。毕竟不退。入如来种中。正因(佛性)相应等。
又种因也(“种”就是因缘,佛种不断就是成佛的因不断)。由此所说。令诸众生。修行佛因。常不断绝。如《华严经》云。下佛种子。于众生田(下佛的种子在众生的田地里面,田就是心田)。生正觉芽(让他有正知正见)。是故能令佛宝不断。此之谓也。故字。与偈首为字相照应(所以,故就是所以要造论,故字与偈首的为字,因为偈首“为欲令众生,除疑舍邪执,起大乘正信,佛种不断故”,就是这样相互前后呼应,为就是因为,故就是所以。)。造论即所为二意(“二意”就是那两种目的,哪二意呢?第一、为欲令众生,除疑舍邪执;第二、起大乘正信,佛种不断故。所以说,即所为二意)故。(看后面你就知道前面,不然,你不知在读什么)此外无他。四归敬述意竟。
甲五 正立论体三
A乙初 显益起说 B二 举数标章 C三 依章别解(这个科判,我们一个一个来看)
A乙初 显益起说
【论曰(有这么样说,论:经、律、论里面的论)。有法起摩诃衍信根。是故应说(有一种大乘,有一种法可以起摩诃衍,就是大乘的信心,依照这个信心作为根本,是故应说:所以应该说大乘法。论曰:有一种法可以让一切众生起大乘的信根,是故应说:所以,一定要说这个法)。】
论曰。拣异经律之辞(论当然不是经典,也不是律)。有法一句。显所说义(显示所说的道理)。有大胜益(有很大、很殊胜的利益)。是故一句。指能诠教(能够诠释的教理)。殊难缄默(“殊”就是特别。特别难以保持沉默,一定要说。是故可以让人家起大乘正信,起大乘的信根,所以,一定要说)。(是故一句,指能诠教,殊难缄默)有法。即论所依宗本(经、律、论的论,所依的宗本)。(什么法?)谓一心法。(一心)具二门(也就是真如门跟生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