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灭门)三大义故(体大、相大、用大:三大义)。正示所宗(正示我们所尊崇的)。乃所说法体。摩诃衍。此云大乘。所宗心法。即是大乘。能信此心。即是信根(信一切法都是一心)。信(就是相信)心真如门(你这样念:信心,真如门,那就完了!那就表示你不懂佛法,也没有看过《大乘起信论》,不是这样念,要这样念的,要这样念,念:信,如果你相信,心真如门:我们的心有个真如)。正理决定(我们正确的理念就决定了)。信(如果你相信)心生灭门(所以,那个心不是定在上面那个字,是定在心生灭门的上面。如果你相信心生灭门)。业用不亡(“业用”就是因果,因果是不灭的。大修行人也是不可以离开因果,你怎么修都不可能逃离因果这两个字)。二门不出一心。一心具足三大(体大、相大、用大)。信而言根者(信心而讲根本)。谓信满入住。得位不退(十信位满了,就入这个初住位,得位不退,三不退里面的位不退)。根有二义。一能持义(有了根他就能持)。自分不失。(有了根怎么样?)二生长义(根可以继续生长)。胜进上求。是故二字。如是胜益。皆以有法之功能。为能起故(因此,我们听经闻法,这就是成佛的根。闻法:这样每天一直熏习、熏习……,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你,成佛的根打得太稳的时候,你不会倒的,你对法师有信心,对大乘法有信心,对道场有信心,你走到哪里,人家要破坏你的信心都不可能,你永远不会动摇,因为,你有法的功能,对不对?你能够起深信不疑,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,像师父现在的话,你跟我讲什么,那不可能会动摇,你教我另外一个法门,或者是讲这佛法不好,出家不好,怎么样也不可能动摇,所以说,这个信根打入了,就像铆钉一样的拔不出来,那是成就的人,修净土法门也是一样,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,打进去如如不动,你讲什么,我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)。则说不容缓也(“缓”就是延迟。则说:这个说法,这个论法,不会迟延)。故曰应说。论题依此而立。初显益起说竟(显出这个利益一定要说)。

  B乙二 (《大乘起信论》总共有五分)举数标章

  【(哪五大段?)说有五分(《大乘起信论》分五大段)。云何为五。一者因缘分(序分)。二者立义分(立下这个定义)。三者解释分(开始解释)。四者(所有的解释就是要让你)修行信心分(从二到四为正宗分)。五者劝修利益分(流通分。这就是我们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这样符合我们的三分)。】

  有五分者。举章数也。云何下标章名。分者。章段各别。分齐分明。五分辗转相因(“分齐”就是或多或少的分量,到底要分多,还是要分少?“分明”:分得很清楚。辗转就是间接,间接的都互相作为因)。一法不孤起。应机施化。制必有由(这个就是讲因缘分,在解释因缘分,五分里面的因缘分,为什么有这个因缘?因为法不孤起,要应机施教,制必有由,由就是因,所以,这个是因缘分的解释)。(第)二(是立义分)由致既彰(“由”就是前面的因。“致”:足够。有了足够的原因,既然那么明显了)。宜标纲要(“纲”就是提纲概要)。令识所宗(伭他了解我们的宗旨是什么,纲就是用来维系绳子、网子的总绳,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。“凡致既彰”,“由”就是原因,“致”就是足够,有了足够的原因,既然那么明显了,怎么样?“宜标纲要,令识所宗”)。(第)三(就是解释分)宗要幽深(因为这个宗旨,简要里面深入的道理,重要的道理很深,幽就是隐暗,不容易了解,幽深)。自应广释(所以,这个是解释分)。令物生解(令一切的众生去了解)。(第)四虽解法义。非行莫阶(“阶”就是进,虽然,了解法的道理,但是,“非行”:不去修行的话,“莫阶”,“阶”就是台阶;一层一层地上去,阶也是进的意思,趋向的意思。莫进,就是不能进,不能产生进步)。自必解行相应(一定要解行相应)。(第)五(就是劝修利益分)正行既立(修行既然立了)。钝根懈慢。自必举益劝修(修行有什么好处?有好处,可以解脱生死,所以,劝劝他们要修行)。此五论之章段(这五论,“此五”:这五段,乃是论的章段,就是说《大乘起信论》的一段,一大段,第二大段,第三大段)。如经之三分(所以,经典三分: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)。一因缘即序分(第一的因缘分,如同经典的序分)。中三段(就是利益分、解释分、修行信心分)合为正宗分(“合”就是加起来。就是二、三、四,中三段就是指利益分这一段,解释分第二段,修行信心分第三段,这三段加起来,就是经典的正宗分)。后劝修即流通分。二举数标章竟。

  乙三 依章别解(我们一章一章个别来解) (《大乘起信论》) 即为五 丙一 因缘分(下面分)二(个段落) 丁一 牒章名 二 显因缘(依照这个章的名字,就是因缘分这一段,然后来显出是什么因缘,造论有哪八个因缘)

  丁一 牒章名

  初说因缘分。牒章名可知。

  丁二 显因缘二 (分二段,当然这个是科判,这也不是很重要,知道这在讲什么就可以,就是显这个因缘有二大段)

  (第一)戊一 问答直显(这是一段) 二 问答遣疑(这是第二段)

  戊一 问答直显

  【问曰。有何因缘(这个就是论,《大乘起信论》开始)。而造此论(有什么因缘造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)。

  答曰。是因缘有八种(八个因缘。任何事情都是讲因缘)。云何为八(造《大乘起信论》有哪八种因缘)。

  一者。因缘总相(所谓因缘总相就是总因缘,整个一切的,用一句话来说,为什么要造《大乘起信论》?)。所谓为令众生。离一切苦。得究竟乐(凭什么要造论?造论的症结所在,是希望众生能够离苦利乐)。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(诸佛菩萨的发心,都是发这个心,所以,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总因缘就是这个,为了让一切众生,离一切苦得究竟乐,不是求世间的名利恭敬供养,一样的,我们弘法利生,也是发这个心,哪一个善知识普度众生,诸佛菩萨都是发同样这个心)。】

  此初番问答。答中先举数(举数,数目有八个)。次辨相。后总结。辨相中(就是八个相当中)。初一是总。余七为别(如果,这个总的底下,加两个字就会更清楚,初一是总因缘,余七是别因缘,初一是总,有时候很陌生,第一个原因,就是所有造论的总因缘,后面七个是个别的因缘,所谓个别的因缘,是就《大乘起信论》,一段一段的承先启后的相接,而说七个因缘,《大乘起信论》有很多段,这一段是做为下一段,哪一段的因缘,是为什么?然后,引出论文里面的一段,所以,余七为别因缘,就是根据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的论文,然后,发起这个所谓的原因是什么,这个原因一讲起来,就引《大乘起信论》的论文,然后,前后呼应,为各别的因缘)。总有二义。一菩萨所修诸行。均为众生与乐拔苦(所有的善知识,诸佛菩萨的修行,都是为了这个)。不独在于造论一端(不只是在造论这一方面)。(总因缘的第)二(个,)此一因缘。乃与一论作发起之由。众生指凡外权小(“凡”就是凡夫;“外”就是外道;“权”就是不究竟的菩萨;“小”就是小乘)。以凡夫外道。迷此一心(凡夫、外道不了解天地万物都在于我们这颗心,由于我们这颗心强烈的分别跟执着,所以,一直在高低之下不能进入空性的平等,不能回归到一心,所以,与其控制境界,不如控制我们的念头,他不了解这个,你一直要修正这个境界,那很困难,所以,要修正这个念头,所以,迷此一心)。以招界内(三界内)。苦苦坏苦行苦(“苦苦”就是双重的痛苦,底下的苦是内苦,就是指身心:五蕴身的苦,上面一个苦是指天灾人祸,苦苦就是说外面的苦加上里面的苦,这个世间本来就是苦上加苦,我们生生世世自己造业,我们是业力牵引过来,在这个娑婆世界的苦,我们要认命它,你不必去抗拒它,因为,它一定会来临,只是迟跟早,所以,释迦牟尼佛的因缘果报也是存在,但是,因为他已经转这个境、转这个心,所以,一切的苦对佛来讲,他都是化作甘露,佛也是一个人,他也是一个躯壳,但是,佛却每一分钟都在享受他的生命,他认为外在的一切苦,都是心的不健康,因为,心没有智慧,我们有强烈的排斥感,因此,这种感受性不能化作升华性,我们把感受性变成高低,不能把感受性化作一种升华:平等,所以,我们没有正受,我们没有正确的受,我们所有感受都是烦恼里面所化出来的抗拒的念头,我们不能直下承担,不能当下接受自己的苦,所造出来的业不能直下承当,不能直下承当,就是不能认命,不能认命,本来已经很苦的世间,就会化作更强烈的压力、压迫感,所以,就苦加上苦。“坏苦”:坏苦就是终有一天,任何好的境界,它都会慢慢地变坏。“行苦”是指微细的变化的苦,微细的变化的苦。所以,苦苦、坏苦、行苦,在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不是苦的)。分段生死之果。小乘权教。迷此一心(小乘或者是权教菩萨,迷了大乘所讲的一心)。未离界外微苦(微苦就是法执未断,对法的一种执着,什么叫做对法的一种执著?比如说,五阴身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认为这才是实在的,所以说,这个微苦还是存在)。变易生死之报。今开示此心(说这还是唯心所造)。欲令众生。信解修行。得证究竟菩提觉法之乐(我们要信解,然后要去修行,我们了解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不是苦的,如果,希望有这个世界上拥有快乐是愚痴的人,要真正地快乐,是接受痛苦,不要去在意这个苦的存在性,可以减轻痛苦的程度,如果说,要想在娑婆世界追求到快乐,那是不可能的,因为会变坏,如果说,一直逃避这个世间,不想让它痛苦,也不可能,因为,苦它一定会来临的,除了,你直下去承受、去接受它,然后,不要再动第二个念头去抗拒它,这样可以把苦减轻到最低点。我现在病苦,像师父前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