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滅門)叁大義故(體大、相大、用大:叁大義)。正示所宗(正示我們所尊崇的)。乃所說法體。摩诃衍。此雲大乘。所宗心法。即是大乘。能信此心。即是信根(信一切法都是一心)。信(就是相信)心真如門(你這樣念:信心,真如門,那就完了!那就表示你不懂佛法,也沒有看過《大乘起信論》,不是這樣念,要這樣念的,要這樣念,念:信,如果你相信,心真如門:我們的心有個真如)。正理決定(我們正確的理念就決定了)。信(如果你相信)心生滅門(所以,那個心不是定在上面那個字,是定在心生滅門的上面。如果你相信心生滅門)。業用不亡(“業用”就是因果,因果是不滅的。大修行人也是不可以離開因果,你怎麼修都不可能逃離因果這兩個字)。二門不出一心。一心具足叁大(體大、相大、用大)。信而言根者(信心而講根本)。謂信滿入住。得位不退(十信位滿了,就入這個初住位,得位不退,叁不退裏面的位不退)。根有二義。一能持義(有了根他就能持)。自分不失。(有了根怎麼樣?)二生長義(根可以繼續生長)。勝進上求。是故二字。如是勝益。皆以有法之功能。爲能起故(因此,我們聽經聞法,這就是成佛的根。聞法:這樣每天一直熏習、熏習……,誰都沒有辦法改變你,成佛的根打得太穩的時候,你不會倒的,你對法師有信心,對大乘法有信心,對道場有信心,你走到哪裏,人家要破壞你的信心都不可能,你永遠不會動搖,因爲,你有法的功能,對不對?你能夠起深信不疑,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,像師父現在的話,你跟我講什麼,那不可能會動搖,你教我另外一個法門,或者是講這佛法不好,出家不好,怎麼樣也不可能動搖,所以說,這個信根打入了,就像鉚釘一樣的拔不出來,那是成就的人,修淨土法門也是一樣,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,打進去如如不動,你講什麼,我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)。則說不容緩也(“緩”就是延遲。則說:這個說法,這個論法,不會遲延)。故曰應說。論題依此而立。初顯益起說竟(顯出這個利益一定要說)。

  B乙二 (《大乘起信論》總共有五分)舉數標章

  【(哪五大段?)說有五分(《大乘起信論》分五大段)。雲何爲五。一者因緣分(序分)。二者立義分(立下這個定義)。叁者解釋分(開始解釋)。四者(所有的解釋就是要讓你)修行信心分(從二到四爲正宗分)。五者勸修利益分(流通分。這就是我們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這樣符合我們的叁分)。】

  有五分者。舉章數也。雲何下標章名。分者。章段各別。分齊分明。五分輾轉相因(“分齊”就是或多或少的分量,到底要分多,還是要分少?“分明”:分得很清楚。輾轉就是間接,間接的都互相作爲因)。一法不孤起。應機施化。製必有由(這個就是講因緣分,在解釋因緣分,五分裏面的因緣分,爲什麼有這個因緣?因爲法不孤起,要應機施教,製必有由,由就是因,所以,這個是因緣分的解釋)。(第)二(是立義分)由致既彰(“由”就是前面的因。“致”:足夠。有了足夠的原因,既然那麼明顯了)。宜標綱要(“綱”就是提綱概要)。令識所宗(伭他了解我們的宗旨是什麼,綱就是用來維系繩子、網子的總繩,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。“凡致既彰”,“由”就是原因,“致”就是足夠,有了足夠的原因,既然那麼明顯了,怎麼樣?“宜標綱要,令識所宗”)。(第)叁(就是解釋分)宗要幽深(因爲這個宗旨,簡要裏面深入的道理,重要的道理很深,幽就是隱暗,不容易了解,幽深)。自應廣釋(所以,這個是解釋分)。令物生解(令一切的衆生去了解)。(第)四雖解法義。非行莫階(“階”就是進,雖然,了解法的道理,但是,“非行”:不去修行的話,“莫階”,“階”就是臺階;一層一層地上去,階也是進的意思,趨向的意思。莫進,就是不能進,不能産生進步)。自必解行相應(一定要解行相應)。(第)五(就是勸修利益分)正行既立(修行既然立了)。鈍根懈慢。自必舉益勸修(修行有什麼好處?有好處,可以解脫生死,所以,勸勸他們要修行)。此五論之章段(這五論,“此五”:這五段,乃是論的章段,就是說《大乘起信論》的一段,一大段,第二大段,第叁大段)。如經之叁分(所以,經典叁分: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)。一因緣即序分(第一的因緣分,如同經典的序分)。中叁段(就是利益分、解釋分、修行信心分)合爲正宗分(“合”就是加起來。就是二、叁、四,中叁段就是指利益分這一段,解釋分第二段,修行信心分第叁段,這叁段加起來,就是經典的正宗分)。後勸修即流通分。二舉數標章竟。

  乙叁 依章別解(我們一章一章個別來解) (《大乘起信論》) 即爲五 丙一 因緣分(下面分)二(個段落) 丁一 牒章名 二 顯因緣(依照這個章的名字,就是因緣分這一段,然後來顯出是什麼因緣,造論有哪八個因緣)

  丁一 牒章名

  初說因緣分。牒章名可知。

  丁二 顯因緣二 (分二段,當然這個是科判,這也不是很重要,知道這在講什麼就可以,就是顯這個因緣有二大段)

  (第一)戊一 問答直顯(這是一段) 二 問答遣疑(這是第二段)

  戊一 問答直顯

  【問曰。有何因緣(這個就是論,《大乘起信論》開始)。而造此論(有什麼因緣造這個《大乘起信論》)。

  答曰。是因緣有八種(八個因緣。任何事情都是講因緣)。雲何爲八(造《大乘起信論》有哪八種因緣)。

  一者。因緣總相(所謂因緣總相就是總因緣,整個一切的,用一句話來說,爲什麼要造《大乘起信論》?)。所謂爲令衆生。離一切苦。得究竟樂(憑什麼要造論?造論的症結所在,是希望衆生能夠離苦利樂)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(諸佛菩薩的發心,都是發這個心,所以,《大乘起信論》的總因緣就是這個,爲了讓一切衆生,離一切苦得究竟樂,不是求世間的名利恭敬供養,一樣的,我們弘法利生,也是發這個心,哪一個善知識普度衆生,諸佛菩薩都是發同樣這個心)。】

  此初番問答。答中先舉數(舉數,數目有八個)。次辨相。後總結。辨相中(就是八個相當中)。初一是總。余七爲別(如果,這個總的底下,加兩個字就會更清楚,初一是總因緣,余七是別因緣,初一是總,有時候很陌生,第一個原因,就是所有造論的總因緣,後面七個是個別的因緣,所謂個別的因緣,是就《大乘起信論》,一段一段的承先啓後的相接,而說七個因緣,《大乘起信論》有很多段,這一段是做爲下一段,哪一段的因緣,是爲什麼?然後,引出論文裏面的一段,所以,余七爲別因緣,就是根據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面的論文,然後,發起這個所謂的原因是什麼,這個原因一講起來,就引《大乘起信論》的論文,然後,前後呼應,爲各別的因緣)。總有二義。一菩薩所修諸行。均爲衆生與樂拔苦(所有的善知識,諸佛菩薩的修行,都是爲了這個)。不獨在于造論一端(不只是在造論這一方面)。(總因緣的第)二(個,)此一因緣。乃與一論作發起之由。衆生指凡外權小(“凡”就是凡夫;“外”就是外道;“權”就是不究竟的菩薩;“小”就是小乘)。以凡夫外道。迷此一心(凡夫、外道不了解天地萬物都在于我們這顆心,由于我們這顆心強烈的分別跟執著,所以,一直在高低之下不能進入空性的平等,不能回歸到一心,所以,與其控製境界,不如控製我們的念頭,他不了解這個,你一直要修正這個境界,那很困難,所以,要修正這個念頭,所以,迷此一心)。以招界內(叁界內)。苦苦壞苦行苦(“苦苦”就是雙重的痛苦,底下的苦是內苦,就是指身心:五蘊身的苦,上面一個苦是指天災人禍,苦苦就是說外面的苦加上裏面的苦,這個世間本來就是苦上加苦,我們生生世世自己造業,我們是業力牽引過來,在這個娑婆世界的苦,我們要認命它,你不必去抗拒它,因爲,它一定會來臨,只是遲跟早,所以,釋迦牟尼佛的因緣果報也是存在,但是,因爲他已經轉這個境、轉這個心,所以,一切的苦對佛來講,他都是化作甘露,佛也是一個人,他也是一個軀殼,但是,佛卻每一分鍾都在享受他的生命,他認爲外在的一切苦,都是心的不健康,因爲,心沒有智慧,我們有強烈的排斥感,因此,這種感受性不能化作升華性,我們把感受性變成高低,不能把感受性化作一種升華:平等,所以,我們沒有正受,我們沒有正確的受,我們所有感受都是煩惱裏面所化出來的抗拒的念頭,我們不能直下承擔,不能當下接受自己的苦,所造出來的業不能直下承當,不能直下承當,就是不能認命,不能認命,本來已經很苦的世間,就會化作更強烈的壓力、壓迫感,所以,就苦加上苦。“壞苦”:壞苦就是終有一天,任何好的境界,它都會慢慢地變壞。“行苦”是指微細的變化的苦,微細的變化的苦。所以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在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不是苦的)。分段生死之果。小乘權教。迷此一心(小乘或者是權教菩薩,迷了大乘所講的一心)。未離界外微苦(微苦就是法執未斷,對法的一種執著,什麼叫做對法的一種執著?比如說,五陰身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認爲這才是實在的,所以說,這個微苦還是存在)。變易生死之報。今開示此心(說這還是唯心所造)。欲令衆生。信解修行。得證究竟菩提覺法之樂(我們要信解,然後要去修行,我們了解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不是苦的,如果,希望有這個世界上擁有快樂是愚癡的人,要真正地快樂,是接受痛苦,不要去在意這個苦的存在性,可以減輕痛苦的程度,如果說,要想在娑婆世界追求到快樂,那是不可能的,因爲會變壞,如果說,一直逃避這個世間,不想讓它痛苦,也不可能,因爲,苦它一定會來臨的,除了,你直下去承受、去接受它,然後,不要再動第二個念頭去抗拒它,這樣可以把苦減輕到最低點。我現在病苦,像師父前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