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2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起信論》的人,他內心裏面充滿著驕傲,他認爲他道理很通,然後,他來考師父,我認爲他不是問問題,他是在跟我考試,我覺得他的態度滿自信的,也算是滿驕傲的,他來到這裏,他就問:師父!無明如風,對不對?無明風動,那麼,風動水就動,對不對?無明就像風,風一動,水就動,請問師父!那麼風什麼時候才不動?他就問這樣子,風什麼時候才不動,然後,我就很大聲地告訴他,你告訴我,風什麼時候動過?趕快講,他一下子,一時間沒想到我會問這一句,你趕快講,風什麼時候動過?講、講……,風什麼時候動過?透過思維就不是本性的東西,你考我,我考誰,你考不倒的,對不對?你考我,我要考誰,我叫他講,趕快講啊!講不出來,風什麼時候去過,我問你,風什麼時候去過,那是討論才叫做動,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動,對治對?所以說,假聖人,你要假聖人,假不了的,要裝聖人是很痛苦的一件事,聖人不能裝的。有其動水:才有動的水)。此中道理亦爾(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)。生滅心。正謂識藏(識藏:意識的總合,識藏就是八識,我們所謂的阿賴耶識。生滅心正所謂的識藏,識藏就是所有的意識的隱藏之處叫做識藏)。今通取所依如來藏。與能依生滅心(什麼叫所依如來藏?爲生滅心所依,就像師父爲學生所依,學生能夠依于師父,所以說,與能依生滅心,跟能依的生滅心)。合爲生滅門(能伋于如來藏的生滅心,今通取所依如來藏與能依的生滅心,一個是所依,一個是被生滅心所依,是不是?一個是能依,能依如來藏的生滅心,合爲生滅門)。非棄如來藏。獨取生滅心(不是說放棄如來藏,獨取生滅心)。爲生滅門也。以此門有二義(二義就是覺義、不覺義,請看下面:“此識有二種義。能攝一切法。生一切法。雲何爲二。一者覺義。二者不覺義。”以此門就是生滅門,有二義:覺義、不覺義)。故能示叁大(就是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體、相、用:叁大)。是故通攝所依。亦入此門也(也是入于此門)。

  【所謂不生不滅。與生滅和合。非一非異。(意思就是說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,與阿賴耶識的生滅和合,裏面的和合,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,與生滅和合,怎麼樣?不能說是一,說是一的話,生滅就變成不生滅,也不能說異,爲什麼?如果說異的話,生滅就離開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就離開生滅了,對不對?不能說一,也不能說異)】

  此辨相。所謂二字。承上指釋之詞。不生不滅。即如來藏清淨心。動作生滅(動作生滅是動念就化作了生滅法,這個動作生滅太簡單了,應該講動念而化作生滅,這樣就更清楚)。(但)不相舍離(如果講不相舍離,但是,與如來藏,但是,與清淨心不相舍離,也就是說如來藏清淨心,動念而變化作生滅,但是,與如來藏清淨心不相舍離,這樣意思就更清楚)。故雲與生滅和合。非謂別有生滅。來與真合(並不是說另外有一個生滅來跟真如合,這兩個不能離開)。以生滅之心(生滅的這顆清淨心)。即心之生滅(心當下就是生滅)。本無二相(以生滅之心,即心之生滅,本來就無二相)。心之生滅。因無明成。生滅之心。從本覺起。亦無二體。故雲和合。如下文雲。如大海水。因風波動。(因爲風動)水相風相。不相舍離(你見到了水在動,那麼,就知道有風,風一吹就知道有水,它有波動,所以,水相、風相不能有兩個,水沒有受到風吹,當然是水不會動,水有動,就知道有風,不能相舍離)。乃至廣說。水之動不離于風相。風之動不離于水相。心亦如是。不生滅心舉體動故(整體全部都在動)。不離于生滅。生滅之心全體真故。不離不生滅(都是一樣,講來講去都是一樣)。(所以,不生滅)如是不離(就是不離不生滅,如是不離,這樣子互不相離)。名爲和合。此乃隨緣門。不生滅心與生滅合(意思就是不生滅。不生滅就是真如,來跟生滅心合)。非是向本門(不是剛剛生滅門所說的,“向”就是剛剛,本門就是生滅門,不是剛剛生滅門所說的)。生滅心與不生滅合(這個有次第的,不生滅心與生滅合,而不是剛剛生滅門所講的生滅心來與不生滅合,是要反過來,是不生滅心與生滅合,這有次第性的)。

  非一非異者(什麼叫做非一?什麼叫做非異?不能說是同一種東西,但是,也不能說不同,爲什麼?)。真心全體動故(我們的真心整個體性都化爲無明)。而成生滅(變成了生滅)。則心與生滅非異(心跟生滅不同。不離:沒有什麼不同,心就是跟生滅沒有什麼不同)。雖成生滅。其體恒常不變(但是,就是不悟,我們沒有辦法悟到永恒的空性,所以,真心跟生滅不能講是一)。故(真如)與生滅非一(就是我們這個真如不是跟生滅同一個東西,故與生滅:故真如與生滅。故真如與生滅不是同一種東西)。若是一者。生滅識相滅盡之時。真心應滅(真如就跑掉了)。則墮斷過(斷滅,你妄想可以空、可以斷、可以除掉,你連真如都除掉,那完蛋!那誰度衆生、誰成佛呢?)。若是異者。依無明風熏動之時。真心之體。應不隨緣(如果是不同,不同就是說真心跟妄心是離得很遠,兩種東西,依照無明風熏動的時候,真心的體應不隨緣,爲什麼?兩種不同嘛!對不對?)。則墮常過(常就是說只能不變,不能隨緣叫做常,真心只守住不變,可是它不能隨緣,它變成常,所以,應不隨緣,無法隨緣叫做應不隨緣,若隨緣就是說不離生滅法,對不對?你永遠守住這個真心,那麼,不能隨緣,不能隨緣就怎麼樣?哪裏是真如本性的作用,妙用就顯現不出來,所以說,若是異不能說是不同,如果依無明風熏動之時,真心之體應不隨緣,則墮常過)。離此二邊(就沒有了,離此二邊,斷、常是衆生外道的知見)。故非一異。依《楞伽經》。以七識染法。爲生滅(“七識”應該講七轉識,它可以轉動我們整個阿賴耶識,以七識:七轉識染法爲生滅)。以如來藏淨法。爲不生滅。此二和合。爲阿梨耶識(後面會講。名爲阿賴耶)。以和合故非一非異(和合不能講一,也不能講不同)。

  又若一者。真隨妄滅(趕忙會隨著妄,會妄滅的話,妄沒有的話,真心當然就沒有了,沒有水當然就沒有波,一定的道理)。則無和合(無所謂的和合)。若異者。真不隨緣(如果兩個不同,那兩個不同,真是永恒不變的,永恒不變就不能隨緣,所以,真不隨緣,真心就不能隨緣)。亦無和合。正由非一非異。故得和合也。如經雲。譬如泥團(跟微塵來比喻,譬如泥團以及微塵)非異非不異(不能說不同也不能說不同,非異就是不能說不同,非不異也不能說不相同,就這樣子,不異就是同,非異就是不能說同,不能說不同,非不異就是也不能說同,不能說相同,不異就是同,對不對?)。金莊嚴具亦如是。若泥團微塵異者(如果,我們所做的泥團不同于微塵)。非彼所成(那麼,我們就知道非彼微塵所成,對不對?我們所做的泥團,泥團當然是從微塵裏面攪和,對不對?弄一弄,微塵就是泥團,泥團只是形狀而已,微塵只是顆粒把它聚在一起,如果,有異的話,有不同的話,就非彼微塵所成,如果,兩種不同,像這個就是塑膠,或者是瓷器所做的,就非彼,彼就是指微塵,非彼微塵所成,如果泥團微塵,異者:異者就是不同,非彼微塵所成,加兩個字就更清楚,不是微塵所溶和的泥團)。而實彼成(“而”就是但是。但是,這個泥團實在是微塵所構成的,而實彼成,這個字太簡單了,所以,我們會看不懂,而就是但,加兩個字:泥團,而泥團實在是彼微塵所成的,而我們很清楚地可以知道,這個泥團就是微塵所構成的)。是故非異(所以,這兩個不能說不同)。若不異者(如果有不同)。泥團微塵(泥團這個外形,與微塵的外形)。應無差別(應該沒有差別。其實微塵根本沒有形狀,泥團把它做起來,泥團有圓圓的,微塵沒有,微塵只有小顆粒而已,意思就是說泥團的形狀跟微塵的形狀應該沒有差別,如果不相同,如果不異,不異就是同,如果說是相同,那麼泥團就是微塵,泥團比較大,微塵比較小,這個不能講相同,應該就沒有所謂的差別)。金莊嚴具(就是一切用金打造的莊嚴具,金可以打造項鏈、供杯、佛像,金莊嚴具“統統包括在內)。與此中理趣(這是跟這裏面的道理)。可准思之(可以按照這個來好好地想想)。若廣釋具在《別記》(別記,整個名字叫做《大乘起信論別記》,這個是全一冊,唐法藏撰,唐法藏就是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的法藏比丘同樣的名字,今收在《大藏經》第44冊,系真谛所翻譯的《大乘起信論》中,選擇要目解釋而成就是別記,若廣釋意思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的廣釋,都在《別記》裏面講得很清楚)。

  【名爲阿黎耶識(阿黎耶識就是阿賴耶識,要講這一段以前,必需要先念前面的論文,你才知道它在講什麼。“心生滅者。依如來藏。故有生滅心”。“所謂不生不滅。與生滅和合。非一非異。”“名爲阿黎耶識”。所以,這一段是講阿黎耶識,也就是說不生不滅跟生滅和合,非一非異,我們就把它命名爲阿黎耶識)。】

  此立名(這個要安一個名字)。然生滅不生滅。雖有二義(生滅跟不生滅有兩種意義)。實無二體(是同一個體性,不生滅如水,生滅如波,波不離水,水也不離波,當下就是)。即合此二義(就是生滅、不生滅,合此二義)不二之心(不二就是一)。名爲阿梨耶識。又阿梨耶。亦名阿賴耶(唯識講阿賴耶)。但(但就是只是)梵音(梵音就是印度)楚夏(那是中國古時候稱楚夏。印度跟中國的音稍微有一點)之別(別:差別。翻譯成阿黎耶也對,阿賴耶也對,都可以)。梁真谛叁藏(在梁朝的真谛叁藏)。訓名翻爲(訓名就是解釋爲,解釋這個名詞就把它翻譯爲)無沒識(這個訓就是說解釋詞義就是訓,解釋詞義,所以,這個訓導,訓導主任就是在開導你,是不是?而解釋詞義就是訓名,訓名翻爲:把它的梵音翻成中文叫做無沒識,噢!阿賴耶識翻譯成中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