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文也可以叫做無沒識,這個“沒”就是不失、永遠不會消失,那麼就是說因果不失,你只要種下這個因,碰到緣,你就必定得這個果報,無沒識,你種善因得善果,種惡因得惡果,種無記因得無記果,這要看你各人,所以,你只要落入八識田中,就永爲道種,永遠不會消失,諸位今天來薰習佛法,也是無沒,也不會消失,最起碼種下善根,所以,甯可下地獄聽聞諸佛的名號,也不要上天堂不聞諸佛的名號,爲什麼?聽聞諸佛的名號,可以解脫,有這個因緣超越生死,你上天堂,你不聞諸佛的名號,沒有這個識種,沒有這個種子,那沒有機會解脫,所以,我們學佛就算今生今世不能成道,或者是往生極樂世界,但是也種下了無量無邊的佛學的種子,也不得了,不得了!)。唐玄奘法師。就義翻爲藏識。藏是攝藏義(什麼都含攝在裏面,這個“藏”是攝藏的意思,含攝、蘊藏,含攝起來,含攝就是不失,藏就是具足,含攝起來而且具足一切的種子)。無沒是不失義(永遠不會消失,所以,師父一直告訴諸位,對待衆生好,就是對自己好,我們永遠不要發一個惡念、報複的心,就是這個道理,因爲,你發個愈惡的念頭、愈仇視的念頭,我們的苦比受我們傷害的人更重,遠遠地超過對方,所以,我們永遠要發善念)。義一名異也(道理是一,但是名稱稍微有所差別,叫做義一名異)。又名阿陀那識。經雲阿陀那識甚深細(那就是指第八意識,非常的微細)。習氣種子成暴流(習氣就是兩個意義,能取跟所取,能所不斷叫做習氣,什麼叫做能所不斷?比如說,從小我們接受贊歎習慣了,長大以後,突然碰到一個人對你不禮貌,他批評你,你聽到的不是贊歎,那你會受不了,歌星、影星他就是這樣,生活在掌聲當中,掌聲響起就知道我的心與你同在(歌詞),如果開汽水呢(喝倒彩)?所以,這個習氣會養成一個人的慣性意思形態,慣性意思形態就是習慣于自己的思惟方式,習慣于自己的主觀意識,批判,違背了我的主觀意識的批判或超過了我這個範圍,他都會認爲對方不對,所以,這個娑婆世界,要沒有是非,那只有一種辦法,就是消失在這個世間,去死,要是在這個娑婆世界說沒有是非,那就不可能的事情,不可能的事情,因爲,我們的能取、所取的習氣太重了,每一個人都會因爲保護自己,而不惜地傷害對方,都是這樣子的,所以,我們學佛的人,不要在因緣法裏面執著,不要在因緣法裏面落入主觀意識形態,那麼他這樣子就會慢慢的,把能取、所取的習氣慢慢、慢慢放,慢慢放,像我們這張嘴巴,攻擊人家的心已經習慣了,你不講那幾句尖酸刻薄的話就不能過日子,其實,那個講起來,對自己沒什麼好處的,一點好處都沒有,他就是喜歡講這個東西,講起來說刮一刮(意即諷刺)、刮一刮,有一點虐待狂,你說他這樣快樂,他也不快樂,你說叫他做快樂的事情,他不要,他損人又不利己,世間如果損人利己的事,還可以做一做,對不對?對我有幫忙,損人又不利己,可是,他又喜歡做這個事情,爲什麼?習氣,這個不是說他願意這樣做,而是沒有辦法,他控製不住,所以,這個習氣的種子成暴流就像水一樣,像瀑布一樣一直流下來,沒有辦法,控製不住,所以,我們說衆生是值得原諒的,我不要跟他計較,因爲,他的名字叫做衆生,對不對?)。真與非真二恐迷(真實的是指我們不生滅的,非真就是所謂的生滅法,真跟非真兩種又搞不清楚,哪個是不生不滅真實的自性,哪個是生滅的阿賴耶,都會搞不清楚)。我于凡愚不開演(凡愚就是二乘人,凡夫或者是愚癡的人,愚癡就是二乘人,智慧沒有大開的,只斷我執,不斷法執,也沒有辦法了解微細的阿賴耶識,不開演)。正以生滅不生滅和合。不可言真。亦不可言非真。良由最初一念妄動。轉如來藏而爲識藏(如來藏就是清淨心,爲識藏就是分別跟執著的意識形態,本來是一顆清淨心被轉成了分別跟執著的意識形態)。能生轉識諸波浪(轉識就是所謂的精神的主觀意識形態叫做轉識)。論主立此識。爲生法之本(生一切法的開始,這個本就是開始)。能藏諸法于自體內(這個“體”不是身體,能藏諸法在這個生滅的跟不生滅的體性;和合裏面,因爲這裏是講生滅法,一念不覺,他的自體性是不生不滅,可是,相、用是生滅)。又能藏自體于諸法中(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空性的清淨自體,也可以運用在一切的相、用當中)。諸法自體。不一不異(諸法的體性跟一切的相、用,也不能說一,說一的話,變成空一切相,否認相、用,不異的話,體、相、用變成叁,各有體性是不對的,所以,不能講一,也不能講異,也就是生滅跟不生滅,不能說一,也不能說異,是這個道理,你說生滅跟不生滅是一,也不對,生滅跟不生滅是異,也不對)。下之叁細六粗。五意六染。皆此識變(都是這個識變出來的,此識就是剛剛我們所講的轉如來藏而爲識藏,而能生轉識諸波浪,就是由這個一念妄動所顯現出來的,一念妄動是假設,因爲無始,那麼無始前面又是什麼,所以,因爲在時間、空間沒有辦法定位的時候,我們所有的討論都必需在假設當中,其實我們這一念覺,無量億劫就是這一念,因爲時間、空間本身是一種對立的襯托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其實沒有所謂的過去,也沒有所謂的現在,也沒有所謂的未來,因爲,在物質的現象,光明跟黑暗對立的轉動之下,所以讓我們産生一種時間的觀念,時間的觀念,我們必需把它定位,因爲,必需用假設才能夠列出來,比如說外太空,時間就失去意義,如果地心沒有引力、沒有日夜分別的時候,那麼一片都是漆黑,沒有任何的時間對立的觀念,早上對晚上講,晚上對白天講,何以故?因爲地球在轉動,如果,地球不轉動,沒有地球有形象的轉動,去襯托白天、晚上,那麼這世間就失去了意義,存留在我們向上只是一個意識形態的一種觀念而已,現在大概幾月幾號,爲什麼?很簡單,你去長庚看看的,那個病人躺了五、六十天的時候,突然醒過來:喂!今天幾號?你不告訴他,他也不曉得幾號,根本就沒有感覺到白天、晚上,因爲,他看的都是日光燈,他怎麼知道幾月幾號?這很容易就了解,時間是虛妄的執著的存在性的東西,所以,等待,有時候它是一種痛苦,對不對?等待他怎麼不來,然後一直等、一直等……,如果是大徹大悟的人,等待變成一種享受,爲什麼?因爲二六時中,他都是在享受當中,等待也是一種享受,可是,我們現在衆生不一樣,等待是一種煎熬,我等待的那個人怎麼不來,一直等、一直等……,沒有用的,時間它一定會過去,等到了你要怎麼樣?有開始,它一定有結束,對不對?你也不必等,你去見面,見面就是離開的開始,離開又是是下一次見面美好的時刻,那有什麼關系!離開,離開不是很好嗎?我們期待明天見面,明天見面以後你又高興,聖者以爲那是苦的,爲什麼?也許是吵架回來,不一定好的,所以,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,你內心裏面充滿著智慧,對相的當中,根本沒有放入執著,都會把我們的般若智慧充滿在生命裏面,所有的事相都是你的享受,拍柆圖說: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。不,我們佛教說:一切現象都是我們的真心:清淨心,哪個現象你都可以享受的,何以故?染不著,淨也不著,所以,禅宗裏面講,執淨爲淨是爲染,悟染本空是爲淨,執著有清淨的心,那就是一種染汙,悟染體空就是淨,你覺悟到一切染汙的東西,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,就是清淨的,染、淨還是唯心所造的東西,所以,不一不異,底下的叁細六粗,五意六染,皆此識變)。正顯萬法唯識也。若返妄歸真。至二種我見(人我見跟法我見)。永不執位。即失賴耶名(意思就是只要有一天你不執著,那麼就沒有所謂的生滅,所以,師父一再強調,修行在做哪一種功夫,就是做放下的功夫,重複地講,全世界的宇宙就在你一念之間,那一念放下,擁有清淨心就擁有一切的財富。今天,我們一個准備出家的人,他回去了,他以前住哪裏,他住梨山,所說梨山很靜,環境很好,他一下來住這個城市,住不習慣,他本來想來這裏出家,結果,住到城市來,一直失眠,說睡不著,不能睡覺。然後,他又回去了,所以,五個又跑得剩下兩個,很快、很快。剩下兩個很快就剩下沒有,所以說,要發一個心出家,要持續下去,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,本來有五個,現在剩下兩個,還有沒有?後面的研讀班有沒有?沒有,沒有人舉手,所以,這個不容易,我就跟他講:學佛的人是心的問題,在山上住得習慣,那到城市怎麼辦呢?那永遠不要度衆生好了,永遠住梨山癡情花(歌名),要不然吃水果好了,你永遠在梨山,我以前就想過要去梨山,去梨山買一塊地在那裏,因爲,我去過梨山,我以前去橫貫公路,你知道嗎?梨山,在梨山賓館那裏停頓,停頓,以前在那裏停,哇!那個東西很貴,以前去吃什麼?吃蛋炒飯一盤,哇!不曉得幾十塊,害我心痛得不得了,梨山東西怎麼這麼貴,吃個蛋炒飯貴成這個樣子,以前,已經開始吃素了,不過,偶爾還有吃egg,egg就是蛋(法師笑),偶爾、偶爾,並不是每天吃蛋,偶爾,到梨山的時候,要去臺東清覺寺打佛七,到梨山去看,什麼東西都沒有,一看,都是葷食,沒有辦法,只有飯也沒有什麼菜,蛋炒飯好了,就這樣子,就在那裏吃、吃……,跟陳文琮要去打佛七,在那裏舍近求遠,舍近,我們本來可以從臺東進去,可是,我們故意從那邊進去,梨山,去繞一繞再去打佛七,到梨山的時候,噢!那個環境實在太好了,可是,到梨山住的時候,第一個觀念就想:我若腸炎怎麼辦?我到哪一個深山裏面,我第一個念頭一定這樣,我若急性腸炎怎麼辦?不會好,急性腸炎怎麼辦?也沒有醫院,也沒有誰跟你打針,誰弄中藥給你吃,在這個地方空氣是好,可是胃腸不好,對不對?又不能每天吃水果,梨山你這樣走過去,到處都是種水果,那裏都是種水果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