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起信论》的人,他内心里面充满着骄傲,他认为他道理很通,然后,他来考师父,我认为他不是问问题,他是在跟我考试,我觉得他的态度满自信的,也算是满骄傲的,他来到这里,他就问:师父!无明如风,对不对?无明风动,那么,风动水就动,对不对?无明就像风,风一动,水就动,请问师父!那么风什么时候才不动?他就问这样子,风什么时候才不动,然后,我就很大声地告诉他,你告诉我,风什么时候动过?赶快讲,他一下子,一时间没想到我会问这一句,你赶快讲,风什么时候动过?讲、讲……,风什么时候动过?透过思维就不是本性的东西,你考我,我考谁,你考不倒的,对不对?你考我,我要考谁,我叫他讲,赶快讲啊!讲不出来,风什么时候去过,我问你,风什么时候去过,那是讨论才叫做动,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动,对治对?所以说,假圣人,你要假圣人,假不了的,要装圣人是很痛苦的一件事,圣人不能装的。有其动水:才有动的水)。此中道理亦尔(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)。生灭心。正谓识藏(识藏:意识的总合,识藏就是八识,我们所谓的阿赖耶识。生灭心正所谓的识藏,识藏就是所有的意识的隐藏之处叫做识藏)。今通取所依如来藏。与能依生灭心(什么叫所依如来藏?为生灭心所依,就像师父为学生所依,学生能够依于师父,所以说,与能依生灭心,跟能依的生灭心)。合为生灭门(能伋于如来藏的生灭心,今通取所依如来藏与能依的生灭心,一个是所依,一个是被生灭心所依,是不是?一个是能依,能依如来藏的生灭心,合为生灭门)。非弃如来藏。独取生灭心(不是说放弃如来藏,独取生灭心)。为生灭门也。以此门有二义(二义就是觉义、不觉义,请看下面:“此识有二种义。能摄一切法。生一切法。云何为二。一者觉义。二者不觉义。”以此门就是生灭门,有二义:觉义、不觉义)。故能示三大(就是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体、相、用:三大)。是故通摄所依。亦入此门也(也是入于此门)。
【所谓不生不灭。与生灭和合。非一非异。(意思就是说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,与阿赖耶识的生灭和合,里面的和合,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,与生灭和合,怎么样?不能说是一,说是一的话,生灭就变成不生灭,也不能说异,为什么?如果说异的话,生灭就离开不生不灭,不生不灭就离开生灭了,对不对?不能说一,也不能说异)】
此辨相。所谓二字。承上指释之词。不生不灭。即如来藏清净心。动作生灭(动作生灭是动念就化作了生灭法,这个动作生灭太简单了,应该讲动念而化作生灭,这样就更清楚)。(但)不相舍离(如果讲不相舍离,但是,与如来藏,但是,与清净心不相舍离,也就是说如来藏清净心,动念而变化作生灭,但是,与如来藏清净心不相舍离,这样意思就更清楚)。故云与生灭和合。非谓别有生灭。来与真合(并不是说另外有一个生灭来跟真如合,这两个不能离开)。以生灭之心(生灭的这颗清净心)。即心之生灭(心当下就是生灭)。本无二相(以生灭之心,即心之生灭,本来就无二相)。心之生灭。因无明成。生灭之心。从本觉起。亦无二体。故云和合。如下文云。如大海水。因风波动。(因为风动)水相风相。不相舍离(你见到了水在动,那么,就知道有风,风一吹就知道有水,它有波动,所以,水相、风相不能有两个,水没有受到风吹,当然是水不会动,水有动,就知道有风,不能相舍离)。乃至广说。水之动不离于风相。风之动不离于水相。心亦如是。不生灭心举体动故(整体全部都在动)。不离于生灭。生灭之心全体真故。不离不生灭(都是一样,讲来讲去都是一样)。(所以,不生灭)如是不离(就是不离不生灭,如是不离,这样子互不相离)。名为和合。此乃随缘门。不生灭心与生灭合(意思就是不生灭。不生灭就是真如,来跟生灭心合)。非是向本门(不是刚刚生灭门所说的,“向”就是刚刚,本门就是生灭门,不是刚刚生灭门所说的)。生灭心与不生灭合(这个有次第的,不生灭心与生灭合,而不是刚刚生灭门所讲的生灭心来与不生灭合,是要反过来,是不生灭心与生灭合,这有次第性的)。
非一非异者(什么叫做非一?什么叫做非异?不能说是同一种东西,但是,也不能说不同,为什么?)。真心全体动故(我们的真心整个体性都化为无明)。而成生灭(变成了生灭)。则心与生灭非异(心跟生灭不同。不离:没有什么不同,心就是跟生灭没有什么不同)。虽成生灭。其体恒常不变(但是,就是不悟,我们没有办法悟到永恒的空性,所以,真心跟生灭不能讲是一)。故(真如)与生灭非一(就是我们这个真如不是跟生灭同一个东西,故与生灭:故真如与生灭。故真如与生灭不是同一种东西)。若是一者。生灭识相灭尽之时。真心应灭(真如就跑掉了)。则堕断过(断灭,你妄想可以空、可以断、可以除掉,你连真如都除掉,那完蛋!那谁度众生、谁成佛呢?)。若是异者。依无明风熏动之时。真心之体。应不随缘(如果是不同,不同就是说真心跟妄心是离得很远,两种东西,依照无明风熏动的时候,真心的体应不随缘,为什么?两种不同嘛!对不对?)。则堕常过(常就是说只能不变,不能随缘叫做常,真心只守住不变,可是它不能随缘,它变成常,所以,应不随缘,无法随缘叫做应不随缘,若随缘就是说不离生灭法,对不对?你永远守住这个真心,那么,不能随缘,不能随缘就怎么样?哪里是真如本性的作用,妙用就显现不出来,所以说,若是异不能说是不同,如果依无明风熏动之时,真心之体应不随缘,则堕常过)。离此二边(就没有了,离此二边,断、常是众生外道的知见)。故非一异。依《楞伽经》。以七识染法。为生灭(“七识”应该讲七转识,它可以转动我们整个阿赖耶识,以七识:七转识染法为生灭)。以如来藏净法。为不生灭。此二和合。为阿梨耶识(后面会讲。名为阿赖耶)。以和合故非一非异(和合不能讲一,也不能讲不同)。
又若一者。真随妄灭(赶忙会随着妄,会妄灭的话,妄没有的话,真心当然就没有了,没有水当然就没有波,一定的道理)。则无和合(无所谓的和合)。若异者。真不随缘(如果两个不同,那两个不同,真是永恒不变的,永恒不变就不能随缘,所以,真不随缘,真心就不能随缘)。亦无和合。正由非一非异。故得和合也。如经云。譬如泥团(跟微尘来比喻,譬如泥团以及微尘)非异非不异(不能说不同也不能说不同,非异就是不能说不同,非不异也不能说不相同,就这样子,不异就是同,非异就是不能说同,不能说不同,非不异就是也不能说同,不能说相同,不异就是同,对不对?)。金庄严具亦如是。若泥团微尘异者(如果,我们所做的泥团不同于微尘)。非彼所成(那么,我们就知道非彼微尘所成,对不对?我们所做的泥团,泥团当然是从微尘里面搅和,对不对?弄一弄,微尘就是泥团,泥团只是形状而已,微尘只是颗粒把它聚在一起,如果,有异的话,有不同的话,就非彼微尘所成,如果,两种不同,像这个就是塑胶,或者是瓷器所做的,就非彼,彼就是指微尘,非彼微尘所成,如果泥团微尘,异者:异者就是不同,非彼微尘所成,加两个字就更清楚,不是微尘所溶和的泥团)。而实彼成(“而”就是但是。但是,这个泥团实在是微尘所构成的,而实彼成,这个字太简单了,所以,我们会看不懂,而就是但,加两个字:泥团,而泥团实在是彼微尘所成的,而我们很清楚地可以知道,这个泥团就是微尘所构成的)。是故非异(所以,这两个不能说不同)。若不异者(如果有不同)。泥团微尘(泥团这个外形,与微尘的外形)。应无差别(应该没有差别。其实微尘根本没有形状,泥团把它做起来,泥团有圆圆的,微尘没有,微尘只有小颗粒而已,意思就是说泥团的形状跟微尘的形状应该没有差别,如果不相同,如果不异,不异就是同,如果说是相同,那么泥团就是微尘,泥团比较大,微尘比较小,这个不能讲相同,应该就没有所谓的差别)。金庄严具(就是一切用金打造的庄严具,金可以打造项链、供杯、佛像,金庄严具“统统包括在内)。与此中理趣(这是跟这里面的道理)。可准思之(可以按照这个来好好地想想)。若广释具在《别记》(别记,整个名字叫做《大乘起信论别记》,这个是全一册,唐法藏撰,唐法藏就是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法藏比丘同样的名字,今收在《大藏经》第44册,系真谛所翻译的《大乘起信论》中,选择要目解释而成就是别记,若广释意思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的广释,都在《别记》里面讲得很清楚)。
【名为阿黎耶识(阿黎耶识就是阿赖耶识,要讲这一段以前,必需要先念前面的论文,你才知道它在讲什么。“心生灭者。依如来藏。故有生灭心”。“所谓不生不灭。与生灭和合。非一非异。”“名为阿黎耶识”。所以,这一段是讲阿黎耶识,也就是说不生不灭跟生灭和合,非一非异,我们就把它命名为阿黎耶识)。】
此立名(这个要安一个名字)。然生灭不生灭。虽有二义(生灭跟不生灭有两种意义)。实无二体(是同一个体性,不生灭如水,生灭如波,波不离水,水也不离波,当下就是)。即合此二义(就是生灭、不生灭,合此二义)不二之心(不二就是一)。名为阿梨耶识。又阿梨耶。亦名阿赖耶(唯识讲阿赖耶)。但(但就是只是)梵音(梵音就是印度)楚夏(那是中国古时候称楚夏。印度跟中国的音稍微有一点)之别(别:差别。翻译成阿黎耶也对,阿赖耶也对,都可以)。梁真谛三藏(在梁朝的真谛三藏)。训名翻为(训名就是解释为,解释这个名词就把它翻译为)无没识(这个训就是说解释词义就是训,解释词义,所以,这个训导,训导主任就是在开导你,是不是?而解释词义就是训名,训名翻为:把它的梵音翻成中文叫做无没识,噢!阿赖耶识翻译成中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