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2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文也可以叫做无没识,这个“没”就是不失、永远不会消失,那么就是说因果不失,你只要种下这个因,碰到缘,你就必定得这个果报,无没识,你种善因得善果,种恶因得恶果,种无记因得无记果,这要看你各人,所以,你只要落入八识田中,就永为道种,永远不会消失,诸位今天来薰习佛法,也是无没,也不会消失,最起码种下善根,所以,宁可下地狱听闻诸佛的名号,也不要上天堂不闻诸佛的名号,为什么?听闻诸佛的名号,可以解脱,有这个因缘超越生死,你上天堂,你不闻诸佛的名号,没有这个识种,没有这个种子,那没有机会解脱,所以,我们学佛就算今生今世不能成道,或者是往生极乐世界,但是也种下了无量无边的佛学的种子,也不得了,不得了!)。唐玄奘法师。就义翻为藏识。藏是摄藏义(什么都含摄在里面,这个“藏”是摄藏的意思,含摄、蕴藏,含摄起来,含摄就是不失,藏就是具足,含摄起来而且具足一切的种子)。无没是不失义(永远不会消失,所以,师父一直告诉诸位,对待众生好,就是对自己好,我们永远不要发一个恶念、报复的心,就是这个道理,因为,你发个愈恶的念头、愈仇视的念头,我们的苦比受我们伤害的人更重,远远地超过对方,所以,我们永远要发善念)。义一名异也(道理是一,但是名称稍微有所差别,叫做义一名异)。又名阿陀那识。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(那就是指第八意识,非常的微细)。习气种子成暴流(习气就是两个意义,能取跟所取,能所不断叫做习气,什么叫做能所不断?比如说,从小我们接受赞叹习惯了,长大以后,突然碰到一个人对你不礼貌,他批评你,你听到的不是赞叹,那你会受不了,歌星、影星他就是这样,生活在掌声当中,掌声响起就知道我的心与你同在(歌词),如果开汽水呢(喝倒彩)?所以,这个习气会养成一个人的惯性意思形态,惯性意思形态就是习惯于自己的思惟方式,习惯于自己的主观意识,批判,违背了我的主观意识的批判或超过了我这个范围,他都会认为对方不对,所以,这个娑婆世界,要没有是非,那只有一种办法,就是消失在这个世间,去死,要是在这个娑婆世界说没有是非,那就不可能的事情,不可能的事情,因为,我们的能取、所取的习气太重了,每一个人都会因为保护自己,而不惜地伤害对方,都是这样子的,所以,我们学佛的人,不要在因缘法里面执着,不要在因缘法里面落入主观意识形态,那么他这样子就会慢慢的,把能取、所取的习气慢慢、慢慢放,慢慢放,像我们这张嘴巴,攻击人家的心已经习惯了,你不讲那几句尖酸刻薄的话就不能过日子,其实,那个讲起来,对自己没什么好处的,一点好处都没有,他就是喜欢讲这个东西,讲起来说刮一刮(意即讽刺)、刮一刮,有一点虐待狂,你说他这样快乐,他也不快乐,你说叫他做快乐的事情,他不要,他损人又不利己,世间如果损人利己的事,还可以做一做,对不对?对我有帮忙,损人又不利己,可是,他又喜欢做这个事情,为什么?习气,这个不是说他愿意这样做,而是没有办法,他控制不住,所以,这个习气的种子成暴流就像水一样,像瀑布一样一直流下来,没有办法,控制不住,所以,我们说众生是值得原谅的,我不要跟他计较,因为,他的名字叫做众生,对不对?)。真与非真二恐迷(真实的是指我们不生灭的,非真就是所谓的生灭法,真跟非真两种又搞不清楚,哪个是不生不灭真实的自性,哪个是生灭的阿赖耶,都会搞不清楚)。我于凡愚不开演(凡愚就是二乘人,凡夫或者是愚痴的人,愚痴就是二乘人,智慧没有大开的,只断我执,不断法执,也没有办法了解微细的阿赖耶识,不开演)。正以生灭不生灭和合。不可言真。亦不可言非真。良由最初一念妄动。转如来藏而为识藏(如来藏就是清净心,为识藏就是分别跟执着的意识形态,本来是一颗清净心被转成了分别跟执着的意识形态)。能生转识诸波浪(转识就是所谓的精神的主观意识形态叫做转识)。论主立此识。为生法之本(生一切法的开始,这个本就是开始)。能藏诸法于自体内(这个“体”不是身体,能藏诸法在这个生灭的跟不生灭的体性;和合里面,因为这里是讲生灭法,一念不觉,他的自体性是不生不灭,可是,相、用是生灭)。又能藏自体于诸法中(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空性的清净自体,也可以运用在一切的相、用当中)。诸法自体。不一不异(诸法的体性跟一切的相、用,也不能说一,说一的话,变成空一切相,否认相、用,不异的话,体、相、用变成三,各有体性是不对的,所以,不能讲一,也不能讲异,也就是生灭跟不生灭,不能说一,也不能说异,是这个道理,你说生灭跟不生灭是一,也不对,生灭跟不生灭是异,也不对)。下之三细六粗。五意六染。皆此识变(都是这个识变出来的,此识就是刚刚我们所讲的转如来藏而为识藏,而能生转识诸波浪,就是由这个一念妄动所显现出来的,一念妄动是假设,因为无始,那么无始前面又是什么,所以,因为在时间、空间没有办法定位的时候,我们所有的讨论都必需在假设当中,其实我们这一念觉,无量亿劫就是这一念,因为时间、空间本身是一种对立的衬托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其实没有所谓的过去,也没有所谓的现在,也没有所谓的未来,因为,在物质的现象,光明跟黑暗对立的转动之下,所以让我们产生一种时间的观念,时间的观念,我们必需把它定位,因为,必需用假设才能够列出来,比如说外太空,时间就失去意义,如果地心没有引力、没有日夜分别的时候,那么一片都是漆黑,没有任何的时间对立的观念,早上对晚上讲,晚上对白天讲,何以故?因为地球在转动,如果,地球不转动,没有地球有形象的转动,去衬托白天、晚上,那么这世间就失去了意义,存留在我们向上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一种观念而已,现在大概几月几号,为什么?很简单,你去长庚看看的,那个病人躺了五、六十天的时候,突然醒过来:喂!今天几号?你不告诉他,他也不晓得几号,根本就没有感觉到白天、晚上,因为,他看的都是日光灯,他怎么知道几月几号?这很容易就了解,时间是虚妄的执着的存在性的东西,所以,等待,有时候它是一种痛苦,对不对?等待他怎么不来,然后一直等、一直等……,如果是大彻大悟的人,等待变成一种享受,为什么?因为二六时中,他都是在享受当中,等待也是一种享受,可是,我们现在众生不一样,等待是一种煎熬,我等待的那个人怎么不来,一直等、一直等……,没有用的,时间它一定会过去,等到了你要怎么样?有开始,它一定有结束,对不对?你也不必等,你去见面,见面就是离开的开始,离开又是是下一次见面美好的时刻,那有什么关系!离开,离开不是很好吗?我们期待明天见面,明天见面以后你又高兴,圣者以为那是苦的,为什么?也许是吵架回来,不一定好的,所以,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,你内心里面充满着智慧,对相的当中,根本没有放入执着,都会把我们的般若智慧充满在生命里面,所有的事相都是你的享受,拍柆图说: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牢狱。不,我们佛教说: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真心:清净心,哪个现象你都可以享受的,何以故?染不着,净也不着,所以,禅宗里面讲,执净为净是为染,悟染本空是为净,执着有清净的心,那就是一种染污,悟染体空就是净,你觉悟到一切染污的东西,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,就是清净的,染、净还是唯心所造的东西,所以,不一不异,底下的三细六粗,五意六染,皆此识变)。正显万法唯识也。若返妄归真。至二种我见(人我见跟法我见)。永不执位。即失赖耶名(意思就是只要有一天你不执着,那么就没有所谓的生灭,所以,师父一再强调,修行在做哪一种功夫,就是做放下的功夫,重复地讲,全世界的宇宙就在你一念之间,那一念放下,拥有清净心就拥有一切的财富。今天,我们一个准备出家的人,他回去了,他以前住哪里,他住梨山,所说梨山很静,环境很好,他一下来住这个城市,住不习惯,他本来想来这里出家,结果,住到城市来,一直失眠,说睡不着,不能睡觉。然后,他又回去了,所以,五个又跑得剩下两个,很快、很快。剩下两个很快就剩下没有,所以说,要发一个心出家,要持续下去,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,本来有五个,现在剩下两个,还有没有?后面的研读班有没有?没有,没有人举手,所以,这个不容易,我就跟他讲:学佛的人是心的问题,在山上住得习惯,那到城市怎么办呢?那永远不要度众生好了,永远住梨山痴情花(歌名),要不然吃水果好了,你永远在梨山,我以前就想过要去梨山,去梨山买一块地在那里,因为,我去过梨山,我以前去横贯公路,你知道吗?梨山,在梨山宾馆那里停顿,停顿,以前在那里停,哇!那个东西很贵,以前去吃什么?吃蛋炒饭一盘,哇!不晓得几十块,害我心痛得不得了,梨山东西怎么这么贵,吃个蛋炒饭贵成这个样子,以前,已经开始吃素了,不过,偶尔还有吃egg,egg就是蛋(法师笑),偶尔、偶尔,并不是每天吃蛋,偶尔,到梨山的时候,要去台东清觉寺打佛七,到梨山去看,什么东西都没有,一看,都是荤食,没有办法,只有饭也没有什么菜,蛋炒饭好了,就这样子,就在那里吃、吃……,跟陈文琮要去打佛七,在那里舍近求远,舍近,我们本来可以从台东进去,可是,我们故意从那边进去,梨山,去绕一绕再去打佛七,到梨山的时候,噢!那个环境实在太好了,可是,到梨山住的时候,第一个观念就想:我若肠炎怎么办?我到哪一个深山里面,我第一个念头一定这样,我若急性肠炎怎么办?不会好,急性肠炎怎么办?也没有医院,也没有谁跟你打针,谁弄中药给你吃,在这个地方空气是好,可是胃肠不好,对不对?又不能每天吃水果,梨山你这样走过去,到处都是种水果,那里都是种水果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