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横贯公路真是美,那没有话讲,够美的。
后面这个表用点时间,我们慢慢来看。
诸位我们说三细,请翻看:
看三细的论文,中间一细相;二粗相“复次依不觉故。生三种相。与彼不觉。相应不离。云何为三。一者灰明业相。以依不觉故心动。说名为业。觉则不动。动则有苦。果不离因故。二者能见相。以依动故能见。不动则无见。三者境界相。以依能见。故境界妄现。离见则无境界”。这个离见就是离主观的意识形态,就没有所谓的境界,其实都是你主观所产生影现出来的意识形态,好!这个是一念不觉生三细。然后,六粗,一念不觉生三细,然后就“境界为缘长六粗也”。因为,已经变现出境界出来了,然后,“以有境界缘故。复生六种相。云何为六。一者智相。依于境界。心起分别。爱与不爱故。二者相续相。依于智故。生其苦乐觉心。起念相应不断故。三者执取相。依于相续。缘念境界。住持苦乐。心起著故。四者计名字相。依于妄执。分别假名言相故。五者起业相。依于名字。寻名取著。造种种业故”。世间没有真体,只有名相,所以依于外在的名相,为了名、利一直拼命地追求,其实这都是假的。“六者业系苦相。以依业受果。不自在故”。好!念三细六粗。
五意六染:五意,意,意就是所谓的末那识,或者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识,意本来是意识形态的依靠,其实,第八识、第七识都可以讲意,但是,大部分都是指第七意识。“此意复有五种名:云何为五?一者、名为业识,谓无明力,不觉心动故。二者、名为转识,依于动心能见相故。三者、名为现识,所谓能现一切境界,犹如明镜现于色像;现识亦尔,随其五尘对至即现,无有前后,以一切时,任运而起,常在前故。四者、名为智识,谓分别染净法故。五者、名为相续识,”就是一直延续的执着。“以念相应不断故”所谓相应就是粗糙的形象,可以让你觉察到的。“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,令不失故;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,无差违故。能令现在已经之事,忽然而念;未来之事,不觉妄虑。”所以最后“是故三界虚伪,唯心所作,离心则无六尘境界。”我一直告诉诸位,世间没有所谓的委屈,没有所谓的善,也无所谓的恶,也无所谓的是,也无所谓的非,你内心里面只要充满一颗清净的心,放下这些对立的,善恶因果自有报,不需要你来劳心劳力,为什么?三界虚伪嘛!是因果生灭法,放下就超越了因果。
好!再来就是六染:“染心者有六种。云何为六?一者、执相应染”,所谓相应就是与心王、心所相应的意思,就是你这个形象比较粗糙,你可以发现它跟心王、心所相应,可以觉察得到。“依二乘解脱”,二乘是破我执。“及信相应地”,十信位:相应地。“远离故。二者、不断相应染”,不断相应染就是连续,所谓不断就是相续,相续不断。“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,渐渐能舍,得净心地究竟离故。三者、分别智相应染,依具戒地渐离,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。”先念一遍,师父会一一来解释的。“四者、现色不相应染,依色自在地能离故。五者、能见心不相应染,”为什么不相应呢?因为不是二乘、权教菩萨所能觉察的,而且,不与心王、心所相应,所以,现色无缘无故就跑出来了,就像我们现在的一切境界,你的境界,你说这是唯心,你怎么样你也不会相信,我们眼睛所现出来的现象界,都是唯心所造的东西,怎样打死,你也不会相信,这个无法觉察到的,很难,我现在动一念嗔恨心,我可以觉察得到,我喜欢吃饺子,我可以觉察得到,我这些境界都是假相,都是唯心所现的,你怎么相信呢!对不对?现色不相应染,不是你有办法,心王、心所可以观察得到的,没有办法,现色不相应染,不相应,不相应就非凡夫、非二乘、非权教菩萨所能够知道的,因为行相微细故,五者,能见心不相应染。“依心自在地能离故。六者、根本业不相应染,依菩萨尽地,得入如来地”那就是最后十地菩萨,“能离故。”那么有这么样子,大概诸位都晓得,看下表:
下面看《起信论法数配当图》:
这个是多出来的资料,也很重要,师父慢慢、慢慢来解释一下:
诸位从中间看起,“九相”叫做“三细六粗”,三细六粗,“无明业相、能见相、境界相”,把它编号编起来,“无明业相”编一,“能见相”编二,“境界相”编三,“智相”编一,“相续相”编二,“执取相”编三,“计名字相”编四,“起业相”编五,“业系苦相”编六。三加六就是九个相,所谓三细六粗,研究过《大乘起信论》的人,对这个名词不能有陌生,三细六粗。为什么要讲细跟粗?等一下就会告诉诸位。“无明业相”写个旁边“细中细”,微细中的最微细的相,所谓“无始无明”;“生相无明”就是无明业相,细中细。在“能见相”跟“境界相”,画一个合起来的相,一个符号,“细中粗”,细相里面的粗相,因为,无明业相要到十地菩萨才断,那就是等觉;“能见相”:所谓八识的见分,要到第九地菩萨才能断;“境界相”:所谓八识的相分,影象在境界里面,那要到第八识,到第八地菩萨才可以转这个境界为唯心,没有那么容易,无明业相是细中细,“能见相”、“境界相”是细中粗。
看六粗相:
“智相”、“相续相”是粗中细,粗相里面的细相;“执取相”、计名字相”、起业相”、“业系苦相”,是粗中粗,粗相里面的粗相。
“五意意识”:什么叫做五意意识?就是意识之所依即为意,意识之所依就是意,有的人讲第七意识,有的人讲第八意识,通常是指第七意识,末那识,因为,历代祖师的注解不尽相同。“业识”、“转识”、“现识”为第八识;“智识”,底下写:第七意识;“相续识”跟“意识”为第六识。这样就有一个眉目了,慢慢、慢慢我们再来解释。
好!我们现在看九相的三细六粗,这个三细六粗是出自《大乘起信论》,根本无明起动这个真如,现出了生灭流转的妄法,简单讲,就是迷惑的现象界,它的相状有三细跟六粗,加起来总共有九相之别,细者就是没有心王与心所之分,它的相微细难测,粗者就是心王跟心所有相应,它的作用之相有微细跟粗的,三细就是细相,六粗就是粗相,三细不借重于心王、心所,而六粗都要跟心王、心所连接一起来谈。
三细:无明业相,无明业相简称叫做业相,略称业相,这是指从真起妄初动之相,也就是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的最初状态,乃是枝末无明的第一相,此相尚未能够分别出主、客二观的状态,所以,无明业相就不分主、客,主、客两个现象都不存在,意思就是还没有分。再来,能见相,能见相又称见相,又称转相,讲见相也对,称见相也对,称转相也对,名相不一样,但是,都叫做能见相。能见相又称见相,指见初动之相。为什么讲见相?见到无明在动;粗相,又称转相,依初动业识,转成能见之相,这个是根据前面所述的无明业相,所起的认识对象的心,在能见相旁边写个:主观。好!在境界相旁边写个:客观。境界相,境界相又称现相,又称境相,由前面转相,而妄现的境界之相,盖能见相既起来,同时妄现这个认识的对象,也就是所谓的客观。所谓的无明业相、能见相、境界相就是三细。
六粗:我们有编号编好了,六粗第一个是智相,智相简单讲就是分别心。为什么是智相?这个智相,你不要把它认为是智慧之相,那完了!不是这样子。智相是按照这个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,在这个净:清净的境界他就执着,有爱,红尘有爱,在这个染境则不爱,那么,这个称为智相,简单讲分别心叫做智相,就那么容易。相续相就是分别不断,依智相的分别,一个根据一个,相续相又根据智相来,智相又根据境界相,境界相又根据能见相,能见相又根据无明业相,无明业相又根据真如,就这么一个一个推论来的,业障愈转愈多就是这样,执着放不下,愈转愈重,就是这么一回事情,相续,为什么是相续?按照这个分别,境界有好的,就执着产生快乐,不好就远离了,不好的话,这境界以为是苦的,觉心起念,发现这个念头相应不断,就是相续相,称为相续相,连续不断的一直连续,一直执着。执取相,执取相就是执着,智相是分别,相续相是连续的分别,连续的分别就是连续的执着,所以,执取相是按照前面的相续相,缘念苦乐等境,心起执着,称为执取相,这个容易了解,每一个众生他都有执着。计名字相,这个计名字相,我们很明显地按照前面的执取相,分别假名言说之相,称为计名字相。起业相,起业相是依照前面的计名字相,执取生着,造种种的业,开始造业了,好的追求,拼命地追求,称为起业相,所以,我们修行人,要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是何等的功夫,起业是什么业,就是意识形态,能取、所取一直习气不断叫做起业,境界没有所谓的造业,你所有的造业都是你的念头,你的念头都落入你的八识,你将来受的果报,也是你八识田中所影现出来的,所以,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,我们无始劫来,变现的共业跟别业的现相,共业、别业,我们又错觉,又认为这是自己的,又拼命地去追求,不晓得这都是八识田中自我影现、自我现相,然后,自我执着,又落入第八意识,然后,又继续去轮回,谁让你痛苦,谁让你轮回,不是别人,正是自己,正是在下,没有人推你去轮回坑里面,你把自己推向生死的边缘,一直推、一直推,就是这么一直,强迫自己执着,强迫自己痛苦,强迫自己分别,我们的苦,我们自己接受,起业相。业系苦相,业系苦相系于善恶诸业,有生死逼迫之苦,不得自在,称为业系苦相。
五种意识。我们再来解释业识,前面是相,现在这个是识,相是意识所转变出来的叫做相,识是指意识形态的一种执着,所以,我们微细的意识形态的执着是指第八意识,业识、转识、现识;比较粗糙的执着,是指第七意识:智相,更粗糙的,我们平常可以觉察到的,相续识跟意识,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