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橫貫公路真是美,那沒有話講,夠美的。
後面這個表用點時間,我們慢慢來看。
諸位我們說叁細,請翻看:
看叁細的論文,中間一細相;二粗相“複次依不覺故。生叁種相。與彼不覺。相應不離。雲何爲叁。一者灰明業相。以依不覺故心動。說名爲業。覺則不動。動則有苦。果不離因故。二者能見相。以依動故能見。不動則無見。叁者境界相。以依能見。故境界妄現。離見則無境界”。這個離見就是離主觀的意識形態,就沒有所謂的境界,其實都是你主觀所産生影現出來的意識形態,好!這個是一念不覺生叁細。然後,六粗,一念不覺生叁細,然後就“境界爲緣長六粗也”。因爲,已經變現出境界出來了,然後,“以有境界緣故。複生六種相。雲何爲六。一者智相。依于境界。心起分別。愛與不愛故。二者相續相。依于智故。生其苦樂覺心。起念相應不斷故。叁者執取相。依于相續。緣念境界。住持苦樂。心起著故。四者計名字相。依于妄執。分別假名言相故。五者起業相。依于名字。尋名取著。造種種業故”。世間沒有真體,只有名相,所以依于外在的名相,爲了名、利一直拼命地追求,其實這都是假的。“六者業系苦相。以依業受果。不自在故”。好!念叁細六粗。
五意六染:五意,意,意就是所謂的末那識,或者是第六意識的分別識,意本來是意識形態的依靠,其實,第八識、第七識都可以講意,但是,大部分都是指第七意識。“此意複有五種名:雲何爲五?一者、名爲業識,謂無明力,不覺心動故。二者、名爲轉識,依于動心能見相故。叁者、名爲現識,所謂能現一切境界,猶如明鏡現于色像;現識亦爾,隨其五塵對至即現,無有前後,以一切時,任運而起,常在前故。四者、名爲智識,謂分別染淨法故。五者、名爲相續識,”就是一直延續的執著。“以念相應不斷故”所謂相應就是粗糙的形象,可以讓你覺察到的。“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,令不失故;複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,無差違故。能令現在已經之事,忽然而念;未來之事,不覺妄慮。”所以最後“是故叁界虛僞,唯心所作,離心則無六塵境界。”我一直告訴諸位,世間沒有所謂的委屈,沒有所謂的善,也無所謂的惡,也無所謂的是,也無所謂的非,你內心裏面只要充滿一顆清淨的心,放下這些對立的,善惡因果自有報,不需要你來勞心勞力,爲什麼?叁界虛僞嘛!是因果生滅法,放下就超越了因果。
好!再來就是六染:“染心者有六種。雲何爲六?一者、執相應染”,所謂相應就是與心王、心所相應的意思,就是你這個形象比較粗糙,你可以發現它跟心王、心所相應,可以覺察得到。“依二乘解脫”,二乘是破我執。“及信相應地”,十信位:相應地。“遠離故。二者、不斷相應染”,不斷相應染就是連續,所謂不斷就是相續,相續不斷。“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,漸漸能舍,得淨心地究竟離故。叁者、分別智相應染,依具戒地漸離,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。”先念一遍,師父會一一來解釋的。“四者、現色不相應染,依色自在地能離故。五者、能見心不相應染,”爲什麼不相應呢?因爲不是二乘、權教菩薩所能覺察的,而且,不與心王、心所相應,所以,現色無緣無故就跑出來了,就像我們現在的一切境界,你的境界,你說這是唯心,你怎麼樣你也不會相信,我們眼睛所現出來的現象界,都是唯心所造的東西,怎樣打死,你也不會相信,這個無法覺察到的,很難,我現在動一念嗔恨心,我可以覺察得到,我喜歡吃餃子,我可以覺察得到,我這些境界都是假相,都是唯心所現的,你怎麼相信呢!對不對?現色不相應染,不是你有辦法,心王、心所可以觀察得到的,沒有辦法,現色不相應染,不相應,不相應就非凡夫、非二乘、非權教菩薩所能夠知道的,因爲行相微細故,五者,能見心不相應染。“依心自在地能離故。六者、根本業不相應染,依菩薩盡地,得入如來地”那就是最後十地菩薩,“能離故。”那麼有這麼樣子,大概諸位都曉得,看下表:
下面看《起信論法數配當圖》:
這個是多出來的資料,也很重要,師父慢慢、慢慢來解釋一下:
諸位從中間看起,“九相”叫做“叁細六粗”,叁細六粗,“無明業相、能見相、境界相”,把它編號編起來,“無明業相”編一,“能見相”編二,“境界相”編叁,“智相”編一,“相續相”編二,“執取相”編叁,“計名字相”編四,“起業相”編五,“業系苦相”編六。叁加六就是九個相,所謂叁細六粗,研究過《大乘起信論》的人,對這個名詞不能有陌生,叁細六粗。爲什麼要講細跟粗?等一下就會告訴諸位。“無明業相”寫個旁邊“細中細”,微細中的最微細的相,所謂“無始無明”;“生相無明”就是無明業相,細中細。在“能見相”跟“境界相”,畫一個合起來的相,一個符號,“細中粗”,細相裏面的粗相,因爲,無明業相要到十地菩薩才斷,那就是等覺;“能見相”:所謂八識的見分,要到第九地菩薩才能斷;“境界相”:所謂八識的相分,影象在境界裏面,那要到第八識,到第八地菩薩才可以轉這個境界爲唯心,沒有那麼容易,無明業相是細中細,“能見相”、“境界相”是細中粗。
看六粗相:
“智相”、“相續相”是粗中細,粗相裏面的細相;“執取相”、計名字相”、起業相”、“業系苦相”,是粗中粗,粗相裏面的粗相。
“五意意識”:什麼叫做五意意識?就是意識之所依即爲意,意識之所依就是意,有的人講第七意識,有的人講第八意識,通常是指第七意識,末那識,因爲,曆代祖師的注解不盡相同。“業識”、“轉識”、“現識”爲第八識;“智識”,底下寫:第七意識;“相續識”跟“意識”爲第六識。這樣就有一個眉目了,慢慢、慢慢我們再來解釋。
好!我們現在看九相的叁細六粗,這個叁細六粗是出自《大乘起信論》,根本無明起動這個真如,現出了生滅流轉的妄法,簡單講,就是迷惑的現象界,它的相狀有叁細跟六粗,加起來總共有九相之別,細者就是沒有心王與心所之分,它的相微細難測,粗者就是心王跟心所有相應,它的作用之相有微細跟粗的,叁細就是細相,六粗就是粗相,叁細不借重于心王、心所,而六粗都要跟心王、心所連接一起來談。
叁細:無明業相,無明業相簡稱叫做業相,略稱業相,這是指從真起妄初動之相,也就是由根本無明起動真如的最初狀態,乃是枝末無明的第一相,此相尚未能夠分別出主、客二觀的狀態,所以,無明業相就不分主、客,主、客兩個現象都不存在,意思就是還沒有分。再來,能見相,能見相又稱見相,又稱轉相,講見相也對,稱見相也對,稱轉相也對,名相不一樣,但是,都叫做能見相。能見相又稱見相,指見初動之相。爲什麼講見相?見到無明在動;粗相,又稱轉相,依初動業識,轉成能見之相,這個是根據前面所述的無明業相,所起的認識對象的心,在能見相旁邊寫個:主觀。好!在境界相旁邊寫個:客觀。境界相,境界相又稱現相,又稱境相,由前面轉相,而妄現的境界之相,蓋能見相既起來,同時妄現這個認識的對象,也就是所謂的客觀。所謂的無明業相、能見相、境界相就是叁細。
六粗:我們有編號編好了,六粗第一個是智相,智相簡單講就是分別心。爲什麼是智相?這個智相,你不要把它認爲是智慧之相,那完了!不是這樣子。智相是按照這個境界相妄起分別染淨,在這個淨:清淨的境界他就執著,有愛,紅塵有愛,在這個染境則不愛,那麼,這個稱爲智相,簡單講分別心叫做智相,就那麼容易。相續相就是分別不斷,依智相的分別,一個根據一個,相續相又根據智相來,智相又根據境界相,境界相又根據能見相,能見相又根據無明業相,無明業相又根據真如,就這麼一個一個推論來的,業障愈轉愈多就是這樣,執著放不下,愈轉愈重,就是這麼一回事情,相續,爲什麼是相續?按照這個分別,境界有好的,就執著産生快樂,不好就遠離了,不好的話,這境界以爲是苦的,覺心起念,發現這個念頭相應不斷,就是相續相,稱爲相續相,連續不斷的一直連續,一直執著。執取相,執取相就是執著,智相是分別,相續相是連續的分別,連續的分別就是連續的執著,所以,執取相是按照前面的相續相,緣念苦樂等境,心起執著,稱爲執取相,這個容易了解,每一個衆生他都有執著。計名字相,這個計名字相,我們很明顯地按照前面的執取相,分別假名言說之相,稱爲計名字相。起業相,起業相是依照前面的計名字相,執取生著,造種種的業,開始造業了,好的追求,拼命地追求,稱爲起業相,所以,我們修行人,要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是何等的功夫,起業是什麼業,就是意識形態,能取、所取一直習氣不斷叫做起業,境界沒有所謂的造業,你所有的造業都是你的念頭,你的念頭都落入你的八識,你將來受的果報,也是你八識田中所影現出來的,所以,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,我們無始劫來,變現的共業跟別業的現相,共業、別業,我們又錯覺,又認爲這是自己的,又拼命地去追求,不曉得這都是八識田中自我影現、自我現相,然後,自我執著,又落入第八意識,然後,又繼續去輪回,誰讓你痛苦,誰讓你輪回,不是別人,正是自己,正是在下,沒有人推你去輪回坑裏面,你把自己推向生死的邊緣,一直推、一直推,就是這麼一直,強迫自己執著,強迫自己痛苦,強迫自己分別,我們的苦,我們自己接受,起業相。業系苦相,業系苦相系于善惡諸業,有生死逼迫之苦,不得自在,稱爲業系苦相。
五種意識。我們再來解釋業識,前面是相,現在這個是識,相是意識所轉變出來的叫做相,識是指意識形態的一種執著,所以,我們微細的意識形態的執著是指第八意識,業識、轉識、現識;比較粗糙的執著,是指第七意識:智相,更粗糙的,我們平常可以覺察到的,相續識跟意識,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