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果位,有一天,你會停止了,停止了以後,這些有爲法,漏就是煩惱的山河大地,有爲的習漏,習氣,有漏的這些何當複生,何當就是什麼時候再。什麼時候再一次雙産生這些有漏法)。其意以如來返妄歸真。得複本來無物。妙空之體。同衆生未生諸法之前。妙明覺性。平等無二。衆生既從真起妄。則如來亦應從真。複起其妄。此同涅槃有終。還作衆生之計(佛陀啊!您什麼時候再做衆生?)。
又《圓覺經》。金剛藏(菩薩)問雲。十方異生。本成佛道。後起無明。一切如來。何時複生。一切煩惱。俱是執衆生因性有始。如來果德有終也(注意!因性有始,因就是無明,認爲衆生無明的本性,這個無明有一個開始,因性有始就是無明之性有一個開始,以爲如來的清淨德相,有一個終點,又變化作衆生,是不是?如來果德有終,執衆生因性有始,衆生的因當然就是無明,認爲這個無明有一個開始,如來的果德有終,如來常、樂、我、淨的果德,也以爲有個終點,終點以後又變成衆生)。
【雲何對治。以如來藏無前際故(根本沒有所謂的開始)。無明之相(根本就沒有)。亦無有始。若說叁界外。更有衆生始起者(如果叁界以外,還有一個衆生開始)。即是外道經說(那就是外道所講的)。】
後辨對治法。當知如來藏。即是一心。一心爲諸法之本源。無有前際。無明之相。亦無有始。如金與礦。二俱無始(深山裏面的金跟礦都埋起來,什麼時候埋在那邊也不曉得叫做無始)。衆生生死。豈有始起耶。若說叁界外。更有衆生始起者。如《仁王經》雲。若說叁界外。別有一衆生界者。是外道大有經中說(注意!大有經它不是經典,它是一論的勝論學派所主張的,這個大有經,這個大有就是共相,它主張天地萬物都有共相。這不是一部經典,這是說它站在某一種角度,執著某一種角度,大有,這個大有就是共相,它認爲世間都有一種共相,比如說,這個勝論學派它主張,就牛來講的話,比如勝論學派他認爲,牛它有實體,牛有形狀,牛有所作用,它都有共同存在的一咱特質。比如說人,人有形體、語言、思想,有一個共同存在的特質,呈現 各種不同的個體中,佛教的主張不是這樣,佛教導我們的主張不是這樣,牛本身,我們稱爲它牛,並不是因爲它有什麼……,牛有牛的共同的本質,並不是這樣,只是因爲牛不同于其他動物,牛不是老虎,牛不是病貓,牛不是猴子而已,是不是?牛只是一個共名,並沒有共相,牛只是一個共同的名字,換句話說每一頭牛本身就不存在,因爲牛的本身,就是會變化的,因爲,它是五蘊皆空,所以說,佛教的基本立場,反對諸法有常恒不變的本質,常恒不變的本質就是就佛教的立場,並沒有說共同的本質,一切法畢竟空性,所以,這個大有是共相的意思,所以說,勝論學派的主張諸法具有實質的共相,而佛教斥爲外道,這是外道,不可能的事情,所以,這個大有就是說它認爲有所共相,但有名字,其實沒有共相,就像人,外道裏面認爲人有共同的特質,人有共同的形狀,人有共同的這個特征,在佛教裏面講,人只是不同于其他的動物,人沒有實體可得,五蘊本來就空性,畢竟空寂,沒有所謂的共相可得,所以說,是外道大有經中所說)。非七佛說也(不是真正如來所說。七佛就是前大劫的四佛,這個劫的,前一劫的四佛,這一劫的叁佛)。
【又如來藏無有後際(也沒有一個終點,沒有一個終點)。諸佛所得涅槃。與之相應。則無後際故(無後際就是沒有一個終點,那就是永遠的清淨,如果,你悟到涅槃以後,就沒有一個終點)。】
如來藏。過去無始。未來無終。諸佛斷德究竟。複本心源。始本合一。所得涅槃。與如來藏相應。常恒不變。如金出礦。既已成金。不複爲礦(再變成像山上的礦。也就是已經成佛,不可能再變衆生,一樣的道理)。盡未來際。不生不滅。如來涅槃。豈有終盡耶。此叁皆墮有見。合前二共成五見。乃凡夫有人我見者。以六識分別。聞教謬執。不能離言得義也。一人我見竟。
壬二 法我見
【法我見者。依二乘鈍根故(根器不好)。如來但爲說人無我。以說不究竟(不究竟:還保留的意思,還有保留)。見有五陰生滅之法。怖畏生死。妄取涅槃(不曉得生死就是涅槃,不曉得生死本空,當下就是涅槃)。】
前敘起執(因)緣。依二乘人。根機愚鈍。如來不與說諸法緣起之理。但爲說人無我(的道)理。人之所以稱我者。(只)不過積聚五陰。假名爲我。離卻五陰生滅之法。本無我相可得。
下明所起執(著)。以但說人無我(的道)理。悟證我空。未說諸法真常之理。是謂說不究竟。故不了法法唯心(任何一個法都是心)。生死即是涅槃(所以,當下不取不舍,就是不生不滅本體)。妄見心外。實有五陰生滅之法。怖畏生死。求出叁界。妄取涅槃也。
【雲何對治(要怎麼對治呢?)。以五陰法。自性不生(這五陰法自性本來就不生)。則無有滅(它本來就空的東西,那你求什麼?生什麼、滅什麼?)。本來涅槃故(自性不生,他當然本來就是涅槃)。】
後辨對治法。不獨我空。即五陰諸法。亦複全體性空。生實不生。滅亦無滅。衆生本來常住。入于涅槃。古德有雲( 這是證道歌。證道歌裏面說)。幻化空身即法身(我們幻化出來這個五蘊的空身,五蘊本空,幻化五蘊的這個空身,當下就是法身)。若知此義。則法執自遣矣。一對治離竟。
庚二 究竟離
【複次究竟離妄執者。當知染法淨法。皆悉相待(還給你一個正確的觀念,這還是對立,還有存在染淨二法的對立)。無有自相可說(根本沒有所謂的相可以說)。】
妄執即人法二執。五住地惑。須要亡言絕思。妙契真如。方得究竟離。下明忘言所以。當知染淨諸法。相待而成(相對立而存在)。如《中論》雲(《中論》裏面說)。若法因待成。是法還成待(如果有一個法,是因爲對待所存在的一個法,那麼,這個存在的法,還是一個對待的,是法還成對待。比如說,我,我是男衆,你是女衆,兩個因爲是對待的,任何一個角度,它還是對待的,不是對待的,是不是?我爲什麼是男衆,因爲,我不是女衆,你爲什麼是女衆,因爲,你不是男衆,都是這樣對立的東西)。既屬對待。本無自相可說也(本來就沒有自相可說)。
【是故一切法。從本已來。非色非心。非智非識。非有非無。畢竟不可說相(其實這個只有描述非色非心,注意!非智非識,就是上面所講的非心,非有非無,就是上面所講的非色,所以說,是故一切法,從本已來,非色非心其實就是兩個,非智非識就是非心,非有非無就是非色,什麼叫做非智非識?也不能說有一個智慧,這智是畢竟空,若有智相那還不是真智,那還是意識,智本身無相,非識,真正的心也不是一個分別的第六意識心,所以,是故一切法,從本已來,也不能講是色,也不能說是心,爲什麼講不是色?因爲離一切差別,色法是有差別對待的,爲什麼非心?因爲離開妄心,所以非心,簡單講,是故一切法,從本已來,從無量劫以來,任何一個假設的點都要了解,怎麼樣?沒有一個真正的所謂的差別的色法,所有的差別色法都是緣起性空,所有的心都是妄想執著,所以說,非智非識,非有非無,爲什麼講非有非無?非有就是不要著相,爲什麼要非無?不能自空,你講有,不是真的有,所以,不著相,你講無,不能停頓在空性裏面,要妙有現前所以是非無,顯非色,畢竟不可說相)。】
是故承上相待之故。一切法雖多。色心二字。收無不盡。若究諸法本源。唯是一真法界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。以(因爲)無六塵境界。故非色。亦無虛妄心念。(因爲都是真心)故非心。離聖見。故非智。離凡情。故非識。此二仍顯非心(離聖見:聖人無見,所以不能有所謂的智慧,有智也是意識形態,智本身不可得,聖見也不立,所以,叫做真見,離凡情,所以叫做非識,不能講有一個意識,因爲那是離開凡夫的執著範圍,所以,這兩個是顯示非心,非妄心)。不著相。故非有。不滯空(也不停留在空)。故非無(相是有的,所以,不著相當然就是非有,不滯空也不能說沒有,所以,是非無)。此二仍顯非色(此二乃是顯非色。不能講非色)。能所雙亡。色心互泯。如《中論》雲。今則無因待。亦無所成法。畢竟亡言。以顯真如也。
【而有言說者。當知如來善巧方便。假以言說。引導衆生(那只是方便,最重要的就是要破除你的執著,要叫你離念,離開一切的分別心)。】
此會釋伏疑。問。法既(然)亡言(就不可說)。如來何以說出種種言教。答(既然離開了一切語言,這個亡言就是不需要語言,離開一切語言的執著,那麼爲什麼還要用到語言?既然叫我們離言,爲什麼還要說出這個教法?)。而如來有所言說。皆屬善巧方便。隨機破執(注意!就是破那個執,爲什麼說法?就是破執,如果,我們聽法而不破,我們不把這個法用在我們的心性裏面,不破我們的執著,那麼,聽再多也沒有用,一點用處都沒有,因爲你不破執著,這麼好的真理,你竟然還放不下這個世間,那你的執著不破,那你聽經聞法只結個善緣,生死不了)。因病設藥。但以假言說。引導于衆生。
【其旨趣者。皆爲離念。歸于真如(佛的用意就是叫你歸向于、趨向于哪裏?離念,就是叫你離開那一念,分別心跟執著心,趨向于真如,其就是佛。佛最終的、最重要的旨趣,就是叫你要離念,趨向于真如)。】
此辨定聖意(聖人的用意)。其字指佛。趣即歸也。佛之說法。或空有互破。色心並遣。或染淨相遮。聖凡不立。其旨趣。皆爲以言而顯無言之理。令衆生永離差別妄念。歸于平等真如。前雲。當知一切法。不可說。不可念。名爲真如。皆指歸離念真如也(離念就趨向佛道,離念就是放下,你爲什麼會執著,當然你有這個念頭,你卡在你的這個念頭裏面,對不對?你放不下,所以,念念不忘,你念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