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果位,有一天,你会停止了,停止了以后,这些有为法,漏就是烦恼的山河大地,有为的习漏,习气,有漏的这些何当复生,何当就是什么时候再。什么时候再一次双产生这些有漏法)。其意以如来返妄归真。得复本来无物。妙空之体。同众生未生诸法之前。妙明觉性。平等无二。众生既从真起妄。则如来亦应从真。复起其妄。此同涅槃有终。还作众生之计(佛陀啊!您什么时候再做众生?)。
又《圆觉经》。金刚藏(菩萨)问云。十方异生。本成佛道。后起无明。一切如来。何时复生。一切烦恼。俱是执众生因性有始。如来果德有终也(注意!因性有始,因就是无明,认为众生无明的本性,这个无明有一个开始,因性有始就是无明之性有一个开始,以为如来的清净德相,有一个终点,又变化作众生,是不是?如来果德有终,执众生因性有始,众生的因当然就是无明,认为这个无明有一个开始,如来的果德有终,如来常、乐、我、净的果德,也以为有个终点,终点以后又变成众生)。
【云何对治。以如来藏无前际故(根本没有所谓的开始)。无明之相(根本就没有)。亦无有始。若说三界外。更有众生始起者(如果三界以外,还有一个众生开始)。即是外道经说(那就是外道所讲的)。】
后辨对治法。当知如来藏。即是一心。一心为诸法之本源。无有前际。无明之相。亦无有始。如金与矿。二俱无始(深山里面的金跟矿都埋起来,什么时候埋在那边也不晓得叫做无始)。众生生死。岂有始起耶。若说三界外。更有众生始起者。如《仁王经》云。若说三界外。别有一众生界者。是外道大有经中说(注意!大有经它不是经典,它是一论的胜论学派所主张的,这个大有经,这个大有就是共相,它主张天地万物都有共相。这不是一部经典,这是说它站在某一种角度,执着某一种角度,大有,这个大有就是共相,它认为世间都有一种共相,比如说,这个胜论学派它主张,就牛来讲的话,比如胜论学派他认为,牛它有实体,牛有形状,牛有所作用,它都有共同存在的一咱特质。比如说人,人有形体、语言、思想,有一个共同存在的特质,呈现 各种不同的个体中,佛教的主张不是这样,佛教导我们的主张不是这样,牛本身,我们称为它牛,并不是因为它有什么……,牛有牛的共同的本质,并不是这样,只是因为牛不同于其他动物,牛不是老虎,牛不是病猫,牛不是猴子而已,是不是?牛只是一个共名,并没有共相,牛只是一个共同的名字,换句话说每一头牛本身就不存在,因为牛的本身,就是会变化的,因为,它是五蕴皆空,所以说,佛教的基本立场,反对诸法有常恒不变的本质,常恒不变的本质就是就佛教的立场,并没有说共同的本质,一切法毕竟空性,所以,这个大有是共相的意思,所以说,胜论学派的主张诸法具有实质的共相,而佛教斥为外道,这是外道,不可能的事情,所以,这个大有就是说它认为有所共相,但有名字,其实没有共相,就像人,外道里面认为人有共同的特质,人有共同的形状,人有共同的这个特征,在佛教里面讲,人只是不同于其他的动物,人没有实体可得,五蕴本来就空性,毕竟空寂,没有所谓的共相可得,所以说,是外道大有经中所说)。非七佛说也(不是真正如来所说。七佛就是前大劫的四佛,这个劫的,前一劫的四佛,这一劫的三佛)。
【又如来藏无有后际(也没有一个终点,没有一个终点)。诸佛所得涅槃。与之相应。则无后际故(无后际就是没有一个终点,那就是永远的清净,如果,你悟到涅槃以后,就没有一个终点)。】
如来藏。过去无始。未来无终。诸佛断德究竟。复本心源。始本合一。所得涅槃。与如来藏相应。常恒不变。如金出矿。既已成金。不复为矿(再变成像山上的矿。也就是已经成佛,不可能再变众生,一样的道理)。尽未来际。不生不灭。如来涅槃。岂有终尽耶。此三皆堕有见。合前二共成五见。乃凡夫有人我见者。以六识分别。闻教谬执。不能离言得义也。一人我见竟。
壬二 法我见
【法我见者。依二乘钝根故(根器不好)。如来但为说人无我。以说不究竟(不究竟:还保留的意思,还有保留)。见有五阴生灭之法。怖畏生死。妄取涅槃(不晓得生死就是涅槃,不晓得生死本空,当下就是涅槃)。】
前叙起执(因)缘。依二乘人。根机愚钝。如来不与说诸法缘起之理。但为说人无我(的道)理。人之所以称我者。(只)不过积聚五阴。假名为我。离却五阴生灭之法。本无我相可得。
下明所起执(着)。以但说人无我(的道)理。悟证我空。未说诸法真常之理。是谓说不究竟。故不了法法唯心(任何一个法都是心)。生死即是涅槃(所以,当下不取不舍,就是不生不灭本体)。妄见心外。实有五阴生灭之法。怖畏生死。求出三界。妄取涅槃也。
【云何对治(要怎么对治呢?)。以五阴法。自性不生(这五阴法自性本来就不生)。则无有灭(它本来就空的东西,那你求什么?生什么、灭什么?)。本来涅槃故(自性不生,他当然本来就是涅槃)。】
后辨对治法。不独我空。即五阴诸法。亦复全体性空。生实不生。灭亦无灭。众生本来常住。入于涅槃。古德有云( 这是证道歌。证道歌里面说)。幻化空身即法身(我们幻化出来这个五蕴的空身,五蕴本空,幻化五蕴的这个空身,当下就是法身)。若知此义。则法执自遣矣。一对治离竟。
庚二 究竟离
【复次究竟离妄执者。当知染法净法。皆悉相待(还给你一个正确的观念,这还是对立,还有存在染净二法的对立)。无有自相可说(根本没有所谓的相可以说)。】
妄执即人法二执。五住地惑。须要亡言绝思。妙契真如。方得究竟离。下明忘言所以。当知染净诸法。相待而成(相对立而存在)。如《中论》云(《中论》里面说)。若法因待成。是法还成待(如果有一个法,是因为对待所存在的一个法,那么,这个存在的法,还是一个对待的,是法还成对待。比如说,我,我是男众,你是女众,两个因为是对待的,任何一个角度,它还是对待的,不是对待的,是不是?我为什么是男众,因为,我不是女众,你为什么是女众,因为,你不是男众,都是这样对立的东西)。既属对待。本无自相可说也(本来就没有自相可说)。
【是故一切法。从本已来。非色非心。非智非识。非有非无。毕竟不可说相(其实这个只有描述非色非心,注意!非智非识,就是上面所讲的非心,非有非无,就是上面所讲的非色,所以说,是故一切法,从本已来,非色非心其实就是两个,非智非识就是非心,非有非无就是非色,什么叫做非智非识?也不能说有一个智慧,这智是毕竟空,若有智相那还不是真智,那还是意识,智本身无相,非识,真正的心也不是一个分别的第六意识心,所以,是故一切法,从本已来,也不能讲是色,也不能说是心,为什么讲不是色?因为离一切差别,色法是有差别对待的,为什么非心?因为离开妄心,所以非心,简单讲,是故一切法,从本已来,从无量劫以来,任何一个假设的点都要了解,怎么样?没有一个真正的所谓的差别的色法,所有的差别色法都是缘起性空,所有的心都是妄想执着,所以说,非智非识,非有非无,为什么讲非有非无?非有就是不要着相,为什么要非无?不能自空,你讲有,不是真的有,所以,不着相,你讲无,不能停顿在空性里面,要妙有现前所以是非无,显非色,毕竟不可说相)。】
是故承上相待之故。一切法虽多。色心二字。收无不尽。若究诸法本源。唯是一真法界。离一切法差别之相。以(因为)无六尘境界。故非色。亦无虚妄心念。(因为都是真心)故非心。离圣见。故非智。离凡情。故非识。此二仍显非心(离圣见:圣人无见,所以不能有所谓的智慧,有智也是意识形态,智本身不可得,圣见也不立,所以,叫做真见,离凡情,所以叫做非识,不能讲有一个意识,因为那是离开凡夫的执着范围,所以,这两个是显示非心,非妄心)。不著相。故非有。不滞空(也不停留在空)。故非无(相是有的,所以,不着相当然就是非有,不滞空也不能说没有,所以,是非无)。此二仍显非色(此二乃是显非色。不能讲非色)。能所双亡。色心互泯。如《中论》云。今则无因待。亦无所成法。毕竟亡言。以显真如也。
【而有言说者。当知如来善巧方便。假以言说。引导众生(那只是方便,最重要的就是要破除你的执着,要叫你离念,离开一切的分别心)。】
此会释伏疑。问。法既(然)亡言(就不可说)。如来何以说出种种言教。答(既然离开了一切语言,这个亡言就是不需要语言,离开一切语言的执着,那么为什么还要用到语言?既然叫我们离言,为什么还要说出这个教法?)。而如来有所言说。皆属善巧方便。随机破执(注意!就是破那个执,为什么说法?就是破执,如果,我们听法而不破,我们不把这个法用在我们的心性里面,不破我们的执着,那么,听再多也没有用,一点用处都没有,因为你不破执着,这么好的真理,你竟然还放不下这个世间,那你的执着不破,那你听经闻法只结个善缘,生死不了)。因病设药。但以假言说。引导于众生。
【其旨趣者。皆为离念。归于真如(佛的用意就是叫你归向于、趋向于哪里?离念,就是叫你离开那一念,分别心跟执着心,趋向于真如,其就是佛。佛最终的、最重要的旨趣,就是叫你要离念,趋向于真如)。】
此辨定圣意(圣人的用意)。其字指佛。趣即归也。佛之说法。或空有互破。色心并遣。或染净相遮。圣凡不立。其旨趣。皆为以言而显无言之理。令众生永离差别妄念。归于平等真如。前云。当知一切法。不可说。不可念。名为真如。皆指归离念真如也(离念就趋向佛道,离念就是放下,你为什么会执着,当然你有这个念头,你卡在你的这个念头里面,对不对?你放不下,所以,念念不忘,你念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