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9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念不忘,当然不能离念,你就不能进入真如,离念就是离执着的念的意思)。

  【以念一切法。令心生灭。不入实智故。】

  此反显念之当离。因念一切法。令心分别。生灭相续。不入真如。寂灭实智故。前云。若离于念。名为得入(以念一切法,令心生灭,不入实智,你只要动一到个念头,心就一直变化、一直变化,那么我们这个果报就不会断,因缘果报就不会断,就不能超过这个执,不能超过这个执,我们必需来投胎,所以,就不能入这个实智)。二对治邪执竟。

  戊三 分别发趣道相 三

  己一 总显名义 二 分别标列 三 依次辨相

  己一 总显名义

  【分别发趣道相者(什么叫分别发趣道相?)。谓一切诸佛。所证之道。一切菩萨。发心修行。趣向义故(就是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于佛道叫做分别发趣道向,可是,因为它有种类的不同,对不对?根器差别很大,所以,当然要分别)。】

  首句牒名。下总显名中之义。不出立义分中。大乘二义。谓诸佛果上(在果地上来说)。所证菩提涅槃之道。原属一心三大。即大义。菩萨因(地当)中。发心修行。皆以此为所趣向。即乘义(一心三大是大义,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趋向于佛道也就是乘义,简单讲,大乘的意思就是这样)。菩萨趣向佛道。能趣之行。浅深不等。故下科分别其相。蹑解起行(蹑就是追随着,如果有所解,就依着解去行,蹑就是依照,依照你所了解的去修行)。故云发趣。历位取证(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历位取证)。是谓道相。一总显名义竟。

  

  己二 分别标列

  【略说发心有三种。云何为三。一者信成就发心(就是十信位)。二者解行发心(就是十回向兼十行。信成就发心就是十住兼十信,重心点是讲十信位,要信得不退,信心不退要到十住位,所以,正最重要的是讲十住位,附带的是讲十信位,解行发心最重要的是讲十回向,而附带的是讲十行位)。三者证发心(当然是讲初地以上)。】

  此发心三种相。通该菩萨(包括菩萨)。因行诸位。信成就发心者。正在十住。兼取十信。十信修习信心满足。名信成就。由此堪能发决定心。不退善根(你看,要练到不退善根是多么不容易,我们要修行修到十住位,才能信成就)。进入十住初心。故云信成就发心(才能不退,善根才能不退,何况我们凡夫,所以,你不念佛,不修净土法门怎么还得了,我们哪有一个人敢保证说不退位,不退位,所以,一定要念佛,一念佛到极乐世界,一了就千百了,所以,苦一点,早、晚课一定要做,苦一点)。解行发心者。正在(正在就是最重要的,是在)十向(位。正是最重要的,是在讲十向)。(那么附带的)兼(兼就是附带的,是)取十行(位来讨论)。能解法空。顺行十度。行既纯熟。发回向心。入十向位。故云解行发心。证发心者。初地以上。证真如理。发自在用。前二但相似发心。后一是真实发心(为什么在相?为什么叫相似发心,因为,不见真如,不见真如叫做相似发心,后一个因为证初地的证真如,那么就是真实发心,真如才是真实)。二分别标列竟。

  己三 依次辨相 即为三

  庚一 信成就发心 三

  辛一 明信成之行 二 显发心之相 三 举发心利益

  辛一 明信成之行

  【信成就发心者。依何等人。修何等行。得信成就。堪能发心。】

  此问明发心有三意。一能修人。二所修行。三至何时得信成就(第三、到何时他的信心才能够成就。能修的人是怎么样?所修的行是修什么?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就?)。堪能发决定心。入正定聚。

  【所谓依不定聚众生(因为有三种,一个是正定聚,一个是邪定聚,一个是不定聚。不定聚就是有时候会回小向大叫做不定聚,一下子进,一下子退,所谓依一定聚众生)。】

  众生虽多。不出三聚(就是正定聚、邪定聚、不定聚,这个以前我们就讲过了)。分别三聚。复有多门。今约初住已上菩萨。决定不退。为正定聚(简单讲正定聚就是不退菩萨,这个不容易)。(第二个如果)未入信位。不信因果。名邪定聚(就是十信位)。十信位人欲求佛道。志不决定。时进时退。故《本业经》云(《本业经》就是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。简单讲就是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叫做《本业经》,共两卷,这是竺佛念所翻译的,姚秦建元十二年到十四年,公元376到378所翻译的,时间非常的早,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行善简称《本业经》)。(所以,《本业经》里面说)十信菩萨。如空中毛。随风转动(所以,众生叫做毛道众生。一只毛飘浮在空中,浮在空中,飘到我这里,它就飞向那边,飘到那边,又吹过来,又飘向这一边,飘来飘去、飘来飘去。就是人家听什么、讲什么,你就听什么,自己没有真如自性,没有办法学到如如不动的自性清净心,所以,吹来吹去,情绪每天变来变去,一下子好,一下子不好,所以这个叫做不定聚众生,碰到好的因缘就进,碰到不好的因缘就退)。(这个)名不定聚(进退不一定叫做不定)。谓之毛道凡夫。今依此等人。明其修行。此答初意也(这是依不定聚的众生)。

  【有熏习善根力故。信业果报(相信这个因缘果报)。能起十善(业)。厌生死苦。欲求无上菩提。得值诸佛。亲承供养。修行信心。】

  力者力用。通指熏习与善根二种力。谓有教法资熏(有这个教法的熏习,资就是助,帮助熏习)。及本觉(真如)内熏之力(因为有本觉真如的内熏的力量)。并前世所修诸善根力。信知因果(是)不昧(的,逃不掉的,因果是逃不掉的)。有业(一)定招果报(谁来讲都无情)。故能舍恶从善。修福德分善也(修福德分,所以,布施的人有福了,肯牺牲的人有福报了,肯牺牲、肯吃亏的人有福报了,肯退让的人有福报了,为什么?因为一切福德都在你的退让、宽恕、吃亏里面,统统具足)。厌二种生死苦。欲求如来。无上菩提道果。成菩提分。及解脱分善也。下明修行(之)缘。依此信行得与诸佛。(怎么样?依此信行得与诸佛)生生同生一处。亲承供养。修行十种信行。此答第二意也(第一个是能修人,第二个是所修行,是不是?)。

  (第三个要到什么时候,至何时得信成就,堪能发决定心,入正定聚,这个就是答第三个)【经一万劫。信心成就故。诸佛菩萨。教令发心。或(者是)以大悲故。能自发心。或因正法欲灭。以护法(的)因缘。能自发心。】

  首二句明时满行成(时间一到功德就圆满)。下明所感胜缘。胜缘虽多。略举(有)三种。一种他力。二三(是)自力。亦可同(底)下(的)三心。诸佛菩萨教以圣道。令发直心(直就是不歪,真如就不歪,妄想心就会歪,妄心是扭曲,妄心是我见产生的分别执着心,当然就不是直了,所以,这个直心就是指真如,真如就是直,意识心就是扭曲,令发直心)。正念真如(简单讲,你怎样能够发这个正念真如,很简单,只要你无相就真如,即相离相就真如,你就连动到这个脑筋,明明动到这个脑筋,去想想看,它是对、是错、是善、是恶,都不需要,知道,内心清清楚楚,笑一笑就可以了,即相离相嘛!)。此仗他力也(为什么仗他力?仗着佛菩萨熏习的教化,对不对?然后,了解这个真如,仗着佛菩萨教导你这个真如发心,教导你正念真如:离相)。或大悲内熏。愍念众生。沉沦之苦。广运悲心(这是发大悲心,拼命地帮助众生)。多方济度。此由自力也(靠自己发大悲心)。或因如来正法。将欲灭时(佛法快灭了)。为不断佛种故。以护法(的)因缘。能发深心(深心就是不变,谁你都不受影响,我就是要救度众生,就是要讲经说法,就是要转大*轮)。广兴饶益。乐集诸善之行。此亦由自力也(所以说是深心。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三种心,)。

  【如是信心成就。得发心者。入正定聚。毕竟不退。名住如来种中。正因相应(就是正因佛性,就是符合我们正因佛性,我们有正因佛性、有了因佛性、有缘因佛性。正因相应:与佛性相应。想想看!要不退转,这个可不是容易的)。】

  首二句承上。如是一万劫。修行信心满足。是谓成就。故得发十住初心。善根成熟。入正定聚。毕竟不堕凡小之地。十住生佛家(出生在佛家)。而为佛子(就是不离佛)。与如来气分交接。故名住如来种中。正因者。本觉内熏之因。住位菩萨。行顺(真如)内熏之因(这个十住位的菩萨,顺着这个真如内熏的因慢慢地熏习)。故曰相应。又对果(来)说。依此所修之因。定得如来正果。因果相应故(因赅果海,果彻因源)。此答第三问也(这是要经过多少时间才能成就正定聚)。

  【若有众生。善根微少(没有善根就没办法了,你们到处可以看到很多没有善根的众生,你怎么讲,他就是哈哈的,你讲他,他还诽谤你,是不是?)。久远已来。烦恼(种子)深厚。虽值于佛。亦得供养(虽然碰到佛,他也会供养)。然起人天种子(他不想要超越这个三界,他以此为乐。嗯!结婚也不错,嗯!建立家庭也不错,你学佛也学佛,不必了生死,两个人快乐就好了,是不是?内心里面起一个妄想,这个人只能讲五戒十善,不足以讲什么超越世间的真如)。或起二乘种子。设有求大乘者。根则不定。若进若退(善根微小的人就是这样子)。】

  此下举劣显胜。《摄论》云。诸菩萨在十信位中。修行大乘。未(不)坚固者多。厌怖生死。慈悲众生。心犹劣薄(今天慈悲众生,明天一生气,不干了,我为什么要慈悲,我为什么要救度众生,对不对?他不会这样子,大菩萨他不会的,观世音菩萨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你什么时候他都救你,善根比较不够的,要慈悲众生,今天可以,明天就不一定,一个礼拜可以,一个月不一定,是不是?长此以住这个悲心不容易)。先明内因劣相。善根力微。烦恼惑(比较)重。真如虽有内熏之力。惑障一时难破。故虽值佛供养。倒求人天小果。而于大乘。信根不定。进退犹豫(一下子进,一下子退)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