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9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念不忘,當然不能離念,你就不能進入真如,離念就是離執著的念的意思)。

  【以念一切法。令心生滅。不入實智故。】

  此反顯念之當離。因念一切法。令心分別。生滅相續。不入真如。寂滅實智故。前雲。若離于念。名爲得入(以念一切法,令心生滅,不入實智,你只要動一到個念頭,心就一直變化、一直變化,那麼我們這個果報就不會斷,因緣果報就不會斷,就不能超過這個執,不能超過這個執,我們必需來投胎,所以,就不能入這個實智)。二對治邪執竟。

  戊叁 分別發趣道相 叁

  己一 總顯名義 二 分別標列 叁 依次辨相

  己一 總顯名義

  【分別發趣道相者(什麼叫分別發趣道相?)。謂一切諸佛。所證之道。一切菩薩。發心修行。趣向義故(就是菩薩發心修行趣向于佛道叫做分別發趣道向,可是,因爲它有種類的不同,對不對?根器差別很大,所以,當然要分別)。】

  首句牒名。下總顯名中之義。不出立義分中。大乘二義。謂諸佛果上(在果地上來說)。所證菩提涅槃之道。原屬一心叁大。即大義。菩薩因(地當)中。發心修行。皆以此爲所趣向。即乘義(一心叁大是大義,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趨向于佛道也就是乘義,簡單講,大乘的意思就是這樣)。菩薩趣向佛道。能趣之行。淺深不等。故下科分別其相。蹑解起行(蹑就是追隨著,如果有所解,就依著解去行,蹑就是依照,依照你所了解的去修行)。故雲發趣。曆位取證(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曆位取證)。是謂道相。一總顯名義竟。

  

  己二 分別標列

  【略說發心有叁種。雲何爲叁。一者信成就發心(就是十信位)。二者解行發心(就是十回向兼十行。信成就發心就是十住兼十信,重心點是講十信位,要信得不退,信心不退要到十住位,所以,正最重要的是講十住位,附帶的是講十信位,解行發心最重要的是講十回向,而附帶的是講十行位)。叁者證發心(當然是講初地以上)。】

  此發心叁種相。通該菩薩(包括菩薩)。因行諸位。信成就發心者。正在十住。兼取十信。十信修習信心滿足。名信成就。由此堪能發決定心。不退善根(你看,要練到不退善根是多麼不容易,我們要修行修到十住位,才能信成就)。進入十住初心。故雲信成就發心(才能不退,善根才能不退,何況我們凡夫,所以,你不念佛,不修淨土法門怎麼還得了,我們哪有一個人敢保證說不退位,不退位,所以,一定要念佛,一念佛到極樂世界,一了就千百了,所以,苦一點,早、晚課一定要做,苦一點)。解行發心者。正在(正在就是最重要的,是在)十向(位。正是最重要的,是在講十向)。(那麼附帶的)兼(兼就是附帶的,是)取十行(位來討論)。能解法空。順行十度。行既純熟。發回向心。入十向位。故雲解行發心。證發心者。初地以上。證真如理。發自在用。前二但相似發心。後一是真實發心(爲什麼在相?爲什麼叫相似發心,因爲,不見真如,不見真如叫做相似發心,後一個因爲證初地的證真如,那麼就是真實發心,真如才是真實)。二分別標列竟。

  己叁 依次辨相 即爲叁

  庚一 信成就發心 叁

  辛一 明信成之行 二 顯發心之相 叁 舉發心利益

  辛一 明信成之行

  【信成就發心者。依何等人。修何等行。得信成就。堪能發心。】

  此問明發心有叁意。一能修人。二所修行。叁至何時得信成就(第叁、到何時他的信心才能夠成就。能修的人是怎麼樣?所修的行是修什麼?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?)。堪能發決定心。入正定聚。

  【所謂依不定聚衆生(因爲有叁種,一個是正定聚,一個是邪定聚,一個是不定聚。不定聚就是有時候會回小向大叫做不定聚,一下子進,一下子退,所謂依一定聚衆生)。】

  衆生雖多。不出叁聚(就是正定聚、邪定聚、不定聚,這個以前我們就講過了)。分別叁聚。複有多門。今約初住已上菩薩。決定不退。爲正定聚(簡單講正定聚就是不退菩薩,這個不容易)。(第二個如果)未入信位。不信因果。名邪定聚(就是十信位)。十信位人欲求佛道。志不決定。時進時退。故《本業經》雲(《本業經》就是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。簡單講就是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叫做《本業經》,共兩卷,這是竺佛念所翻譯的,姚秦建元十二年到十四年,公元376到378所翻譯的,時間非常的早,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行善簡稱《本業經》)。(所以,《本業經》裏面說)十信菩薩。如空中毛。隨風轉動(所以,衆生叫做毛道衆生。一只毛飄浮在空中,浮在空中,飄到我這裏,它就飛向那邊,飄到那邊,又吹過來,又飄向這一邊,飄來飄去、飄來飄去。就是人家聽什麼、講什麼,你就聽什麼,自己沒有真如自性,沒有辦法學到如如不動的自性清淨心,所以,吹來吹去,情緒每天變來變去,一下子好,一下子不好,所以這個叫做不定聚衆生,碰到好的因緣就進,碰到不好的因緣就退)。(這個)名不定聚(進退不一定叫做不定)。謂之毛道凡夫。今依此等人。明其修行。此答初意也(這是依不定聚的衆生)。

  【有熏習善根力故。信業果報(相信這個因緣果報)。能起十善(業)。厭生死苦。欲求無上菩提。得值諸佛。親承供養。修行信心。】

  力者力用。通指熏習與善根二種力。謂有教法資熏(有這個教法的熏習,資就是助,幫助熏習)。及本覺(真如)內熏之力(因爲有本覺真如的內熏的力量)。並前世所修諸善根力。信知因果(是)不昧(的,逃不掉的,因果是逃不掉的)。有業(一)定招果報(誰來講都無情)。故能舍惡從善。修福德分善也(修福德分,所以,布施的人有福了,肯犧牲的人有福報了,肯犧牲、肯吃虧的人有福報了,肯退讓的人有福報了,爲什麼?因爲一切福德都在你的退讓、寬恕、吃虧裏面,統統具足)。厭二種生死苦。欲求如來。無上菩提道果。成菩提分。及解脫分善也。下明修行(之)緣。依此信行得與諸佛。(怎麼樣?依此信行得與諸佛)生生同生一處。親承供養。修行十種信行。此答第二意也(第一個是能修人,第二個是所修行,是不是?)。

  (第叁個要到什麼時候,至何時得信成就,堪能發決定心,入正定聚,這個就是答第叁個)【經一萬劫。信心成就故。諸佛菩薩。教令發心。或(者是)以大悲故。能自發心。或因正法欲滅。以護法(的)因緣。能自發心。】

  首二句明時滿行成(時間一到功德就圓滿)。下明所感勝緣。勝緣雖多。略舉(有)叁種。一種他力。二叁(是)自力。亦可同(底)下(的)叁心。諸佛菩薩教以聖道。令發直心(直就是不歪,真如就不歪,妄想心就會歪,妄心是扭曲,妄心是我見産生的分別執著心,當然就不是直了,所以,這個直心就是指真如,真如就是直,意識心就是扭曲,令發直心)。正念真如(簡單講,你怎樣能夠發這個正念真如,很簡單,只要你無相就真如,即相離相就真如,你就連動到這個腦筋,明明動到這個腦筋,去想想看,它是對、是錯、是善、是惡,都不需要,知道,內心清清楚楚,笑一笑就可以了,即相離相嘛!)。此仗他力也(爲什麼仗他力?仗著佛菩薩熏習的教化,對不對?然後,了解這個真如,仗著佛菩薩教導你這個真如發心,教導你正念真如:離相)。或大悲內熏。愍念衆生。沈淪之苦。廣運悲心(這是發大悲心,拼命地幫助衆生)。多方濟度。此由自力也(靠自己發大悲心)。或因如來正法。將欲滅時(佛法快滅了)。爲不斷佛種故。以護法(的)因緣。能發深心(深心就是不變,誰你都不受影響,我就是要救度衆生,就是要講經說法,就是要轉大*輪)。廣興饒益。樂集諸善之行。此亦由自力也(所以說是深心。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叁種心,)。

  【如是信心成就。得發心者。入正定聚。畢竟不退。名住如來種中。正因相應(就是正因佛性,就是符合我們正因佛性,我們有正因佛性、有了因佛性、有緣因佛性。正因相應:與佛性相應。想想看!要不退轉,這個可不是容易的)。】

  首二句承上。如是一萬劫。修行信心滿足。是謂成就。故得發十住初心。善根成熟。入正定聚。畢竟不墮凡小之地。十住生佛家(出生在佛家)。而爲佛子(就是不離佛)。與如來氣分交接。故名住如來種中。正因者。本覺內熏之因。住位菩薩。行順(真如)內熏之因(這個十住位的菩薩,順著這個真如內熏的因慢慢地熏習)。故曰相應。又對果(來)說。依此所修之因。定得如來正果。因果相應故(因赅果海,果徹因源)。此答第叁問也(這是要經過多少時間才能成就正定聚)。

  【若有衆生。善根微少(沒有善根就沒辦法了,你們到處可以看到很多沒有善根的衆生,你怎麼講,他就是哈哈的,你講他,他還誹謗你,是不是?)。久遠已來。煩惱(種子)深厚。雖值于佛。亦得供養(雖然碰到佛,他也會供養)。然起人天種子(他不想要超越這個叁界,他以此爲樂。嗯!結婚也不錯,嗯!建立家庭也不錯,你學佛也學佛,不必了生死,兩個人快樂就好了,是不是?內心裏面起一個妄想,這個人只能講五戒十善,不足以講什麼超越世間的真如)。或起二乘種子。設有求大乘者。根則不定。若進若退(善根微小的人就是這樣子)。】

  此下舉劣顯勝。《攝論》雲。諸菩薩在十信位中。修行大乘。未(不)堅固者多。厭怖生死。慈悲衆生。心猶劣薄(今天慈悲衆生,明天一生氣,不幹了,我爲什麼要慈悲,我爲什麼要救度衆生,對不對?他不會這樣子,大菩薩他不會的,觀世音菩薩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你什麼時候他都救你,善根比較不夠的,要慈悲衆生,今天可以,明天就不一定,一個禮拜可以,一個月不一定,是不是?長此以住這個悲心不容易)。先明內因劣相。善根力微。煩惱惑(比較)重。真如雖有內熏之力。惑障一時難破。故雖值佛供養。倒求人天小果。而于大乘。信根不定。進退猶豫(一下子進,一下子退)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