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皆内因熏力劣故(内因熏习就是真如熏习的力比较差,没有真如的功夫)。
【或(者是)有供养诸佛。未经一万劫(没有经过一万劫)。于中(间)遇缘。亦有发心。所谓见佛色相。而发其心(见佛的三十二相而发心)。或因供养众僧。而发其心。或因二乘之人。教令发心。或学他(他就是二乘人,二乘人教的,当然教他像他发心,二乘人他不会教你发大菩提心,学他)发心(你跑到泰国去,当然学泰国比丘,对不对?学到台湾来,当然学台湾的法师发心,是不是?台湾是大乘佛教)。】
此明外缘劣相(外面的相比较差)。一行时未满(功夫还不到)。二遇缘不胜。所发四心。皆非菩萨智悲之心。见佛色相发心。如阿难见佛三十二相。胜妙殊绝。常自思惟。此相非是欲爱所生。是以渴仰。从佛出家。此以生灭心。为本修因。不能发明大乘。不生灭性。
供僧发心。如梁武帝造寺度僧。广兴供养。不达廓然无圣之旨(不了解像天地,廓就是天地广阔的意思。廓然就是没有范围、没有界限。无圣:不了解,这个真正的福报是无相。廓然无圣就是无相的意思)。犹是人天。有漏(的)果报(你建现金的寺庙,度再多的僧人,虽是广兴供养,还是生灭法)。
二乘教令发心。遇师不胜。解行自卑。学他发心。他字在二乘句之下。即指二乘为他(就是二乘人)。仍然囿于小道(囿就是拘泥于小道)。若指佛菩萨为他。但学其模样。未能同其心理。同其解行。同其志愿。岂下(面)所发三心之可比耶。
【如是等发心。悉皆不定(这么样子的发心,统统不定)。遇恶因缘。或便退失(碰到恶因缘就怎么样?就退失,退失怎么样?)。堕二乘地。】
此结成退失。首句(是)指(面)上所发四心。以信未成就。不能(够)入正定聚。故云悉皆不定。未免遇缘成退。一明成信之行竟。
辛二 显等心之相 二
壬一 正明三心 二 问答除疑
壬一 正明三心
【复次信成就发心者。发何等心。略说有三种。云何为三。一者直心。正念真如法故(不弯曲:直心。简单讲直心就是无相心)。二者深心。(深心就是)乐集一切诸善行故(只要是善,我就去做,不计较任何的情形,能做的,我就捡来起来做,别人不做,我也做,乐集一切善行)。三者大悲心。欲拔一切众生苦故(想要拔一切众生苦故)。】
上明发心因缘。此明所发之心。首二句牒问。下标释。妙行虽广。三心统收。故略说三也。直心者。心如直弦。不偏不倚(这个“不偏不倚”语出南宋的朱熹《中庸集注》里面,中就不偏不倚,无过不及之名,这个偏跟倚都是两边,不偏不倚)。无诸委曲(这个委曲就是压抑自己的意志,勉强将就别人:委曲。我们如果心真如,没有委曲相,没有弯曲相)。与真如中道之理相应。故曰正念真如。此心为自利利他。智悲二行之本。故列在前(是真如)。深心者。智深也(深心就是智慧心)。知(道)真如具足性德。故乐修众善。称性无著。以成自利行(有智慧的人当然要行善,怎么造恶呢?)。悲心者。悲切也。观众生真如体同。故拔挤群苦。令得菩提。以成利他行。此即大乘三聚净戒。既正念真如。则远离一切差别之念。无恶不断也。既乐集善行。则众善奉行。无善不修也。既欲拔众苦。则平等普济。无(有)有情不度也(虽然,无有情不度,应念做“无有、无情可度”,无有有情可度,没有一个众生他不度的,叫做无有有情可度)。
亦即是彼三回向。初回向实际。次回向菩提。后回向众生。如来三德三身(三德: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,是不是?三身:法身、报身、应身)。皆由此故。以直心正因(佛性)理心发。成法身德(直心的正因佛性理心发,理就是在理上来发,理就是无相,我们佛性是无相的,这只能理来讨论,所以,叫做正因的佛性站在理心来发,理心发,法身德,法身无相,你不能讨论,只能站在道理里面来讲)。深心了因(佛性)慧心发(了因:动一个念头,那么怎么样?用一个智慧去发)。(所以)成般若德。悲心缘因(悲心,悲心来救度众生。悲心缘因佛性)善心发(善心:能够救度一切的众生)。成解脱德(让他们解脱,自己也解脱)。又正念真如。契入法身清净之体。乐修善行。庄严报身万德之相。广拔物苦(广,来拔除众生之苦。“物”就是众生)。示现应身净缘之用(示现众生,示现这个应身净缘之用,给予众生外缘)。一正明三心竟(这个是指三心)。(后面的就比较容易,难的,《大乘起信论》难的,大概讲都讲过了,后面这个等于是复习一下,这不困难,念一念大家都晓得,自己看也看得懂)
壬二 问答除疑 二 癸一 问 二 答
癸一 问
【问曰。上说法界一相。佛体无二。何故不唯念真如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(它的意思是说法界一相,既然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,那么你只要念真如就好,何必假借一切的善行呢?复假,假就是假借,为什么还是借重着求学一切诸善,何必要这样子呢?念真如,真如就是空性)。】
问意但据真如理(根据真如的理)一。不知众生惑异(你只知道真如的理,空性的理是一,但是,众生的迷惑差别很大)。菩萨了知自他烦恼无尽(你要做一个菩萨你了解自己,你不了解别人怎么度众生)。故法门无量。誓愿学也。
癸二 答 二 子一 正答前问 二 重显方便
子一 正答前问
【答曰。譬如大摩尼宝(譬如像摩尼宝珠)。体性明净。而有矿秽之垢(虽然,你的体性是明净的,但是,有这个矿秽之垢,但是,有这个矿秽之垢,外表附着一些这个杂质)。若人虽念宝性。不以方便。种种磨治。终无得净(它的意思就像什么,就像人家问你:你家怎么样?我家很富有。为什么你家很富有?我家金子很多。在哪里?然后,都在后面的山。哇!一看,哇!后面的山一座,整座山,我家金子都在那山里面,有没有开采出来?没有!在哪里?就在山里面。这样讲没有用,再多金子也没有用,还是放在山上,孕育在山上里面,我们佛性也是这样子,大摩尼宝珠就像我们的佛性,我们知道我们的佛性是一真平等的:体性明净的,但是,你不方便把它开采、磨练、没有用的,所以,这个法门你统统要学,多闻多识则其常而从之,所以,我们什么都要学,什么都要懂,不然,你菩萨你没有办法深入烦恼去度众生,众生就是烦恼)。】
答意。(回答的意思是说)须假众善对治。一真方显(绝对的空性才能显示出来,所以,师父一直重复地说,我们要用感恩心来对治我们这颗烦恼的心,就是这个道理,你要显现空性,你要先懂得两种心态,第一个要先懂得感恩心,第二个要用柔软心,你有感恩心、有柔软心,就具足了忍辱,有了忍辱你就接近了圆融,要一步一步来的,要是我一下子要学习忍辱,可是,我内心里面却忍不住,不,不需要这样子,慢慢来。第一个你要先用感恩心,第二个要柔软心,要感恩心、要柔软心的时候,你就有忍辱心,忍辱心发挥出来的时候,你就有菩提心,有菩提心的时候,你就有大悲心,大悲又有般若智慧,就具足圆满,就会圆满,一步一步来,所以说,虽然一真法界,一真就是约待的一真法界,才能够显示出来,没有方便地对治也是没有办法)。先喻后法(先作比喻然后再讲法)。摩尼宝。此云如意宝(中国话叫做如意宝)。体无二相。具足众宝。随意所需。悉皆普雨(雨yù,当动词用,就是落下、降下的意思,不是念yǔ。就是你需要什么,他就会落下来)。喻真如一相。体含众德(我们真如一相,虽然是平等相,但是,含有众德)。宝性虽净。一向埋没污泥之中。而有矿秽之垢。若人但念宝性。处染不染。不假磨治之功。终不得净(你只知道,但念宝性就是你只知道我们真如宝性,或者是摩尼宝的宝性,但是,我们不假磨治也不能得到清净)。
【如是众生真如之法。体性空净。而有无量烦恼(的)染垢(怎样知道众生的真如之法,虽然是体性空净,但是,我们因为有无量的烦恼染垢)。若人虽念真如(我们虽然知道有这么样子的真如,了解它)。(但是)不以方便(方便就是手段。如果不以)种种(的手段。方便种种的)熏修。亦无得净(所以,这个就是精进,就是必需的功夫,你一定要精进,每天只念真如:我是佛,是没有用的,知道只是一回事,你开显不出来,你不做早课、不做晚课,不定功课好好地下功夫,那么这只是在理念上,虽然,修行的法门不一定是做早、晚课,你也可以随时来做观照,但是,从毕竟是懈怠的,众生还是懈怠的,所以说,在修行上单单靠口,语言来讲,毕竟是个虚妄的名相,要真实地去回光返照,确确实实地去定功课去做,我们人毕竟不是圣人,不定功课、不精进还是没有办法,我们要先给自己身来雕塑,慢慢、慢慢再降伏这个心,如果说我们的心调伏,可是我们的身还是懒惰,依然懒惰成性,如果不定早、晚课,我们睡觉时间会拉长,那么我们定早、晚课,我们会缩短我们自己休息的时间,我早课、晚课没有做,所以,用这个早、晚课,是在鞭策我们的心,而不是说早、晚课就叫做绝对的修行,虽然,修行不一定是早、晚课,但是,早、晚课可以激励我们的修行,所以,我们不可以执理废事,我们不能说早、晚课不一定是绝对的修行,但是,早、晚课确实是修行的前方便,因此,我们一定要了解,用什么方式来鼓励自己,而不能只是在理念上一直打转,说:我就是佛,我就是清净的本性,我只要悟,什么都没问题,那这是圣人讲的话,所以,我们种种的方便,如果,你不用方便,你不能得净的,所以,还是要对治悉檀,《大智度论》讲:还是要对治的,虽对治无有对治之心)。】
此下法合。真如即生灭门中之本觉(真如就是生灭中的本觉)。其体性虽(然)随缘不变。如实空净。以在缠有无量染垢(我们在束缚的烦恼当中,有无量的染垢)。若人虽念真如。自性清净(意思就是说你只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