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3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潛意識裏面,我們生生世世在動作都是粗糙的,存留在我們潛意識裏面微細的那一分主觀的意識,我們沒有辦法跟心王、心所相應,意思就是行相微細到沒有辦法跟心王、心所相應的精神作用,叫做能見心不相應染。第六、根本業不相應染,由根本無明力故,而使心體始動,動而成業,也就是也不與心王、心所相應。

  好,再看上表,執相應染“二乘”人、“叁賢”所斷的,不斷相應染是是“初地”菩薩所斷的,分別智相應染是“七地、二地”菩薩所斷的,現色不相應染是“第八地”菩薩所斷的,能見心不相應染是“第九地”菩薩所斷的,所要修行的功夫:功課,根本業不相應染是“第十地”菩薩所斷的。

  諸位再看“四相”:“生相”,叫做生相無明,一念不覺叫做生相,四相,生、住、異、滅裏面的生相無明,最微細的,細中細,最微細的。“住相”,法執堅住名爲住相,強烈的法執叫做住相。“異相”,行相稍粗名爲異相,行相比較粗糙,稍微比較粗糙,可以讓我們一般人覺察到的,行相稍粗名爲異相。“滅相”,生、住、異、滅一個周期的盡端叫做滅相,生、住、異、滅,四相的一個周期,最後的一個周期叫做滅相,滅相就是階段,一個階段。比如說,你起業你一定要遭受果報,到達這個是一個階段,滅相,不必再繼續討論相,所以,起業相的後面,它就沒有連接業系苦相,爲什麼?因爲,你起業你一定業系苦,這個不必講,所以,滅相就是一個階段,爲什麼是一個階段?因爲生、住、異、滅一個階段,一個周期。

  好!從 “邪定聚”看,“十信以前”叫做“外凡”位,外凡位就是連論到入佛道的因緣都還很遠,叫做外凡,離佛道太遠了叫做外凡位,那麼“不定聚”、“邪定聚”,就是永遠不能成佛,邪知邪見叫做邪定聚,永遠不能成佛;不定聚就是有機會的話,他可以轉入“正定聚”,叫做不定聚,有因緣、有機會,他就會轉入正定聚,叫做不定聚,“十信”位叫做“內凡覺”,爲什麼叫內凡覺?他雖然是凡夫的覺悟,但是,內已經接近了佛道的開始叫做內凡覺,雖然是凡夫,但是已經接近這個內,指接近佛道,所以,內凡覺是滅相,行相、滅相當然是最粗糙,“叁賢”跟“二乘”叫做“相似覺”,“地上”菩薩叫做“隨分覺”,“相似覺”只是類似而已,類似覺悟而已:相似覺,地上菩薩的隨分覺就是分證即佛的意思,隨分覺:隨自己的力量,現出這個覺相,“金剛心”就是“究竟覺”,“正定聚”就是必定成佛,“聚”就是類,把這一類的,有一類的衆生是必定成佛道,哪一類的衆生,就是金剛心的究竟覺,地上菩薩的隨分覺,叁賢位的二乘相似覺,正定聚一定成佛道,是不是?哪一類的衆生叫做不定聚?聚就是聚合在一起,這一類的衆生,哪一類的衆生,還沒有回小向大的衆生,正在等待因緣的,所以,不定聚就是等待因緣,不一定成佛道,你要有因緣碰到了,他就會轉凡成聖,這個叫做不定聚,邪定聚是邪知邪見,永遠不能成佛道,十信們以前叫做外凡位。

  “附記”,附記就是“位次中叁賢位中”,“別開軟、頂、忍世第一的四相,是法相俱舍”,所談的。

  “華嚴終教中不別開。又,內凡覺這”(個)“名稱,論文中無之”,《大乘起信論》沒有,“乃爲說述方便而設”,但是爲了講說方便而講的內凡。“又,達究竟覺,真知生相”,才真正地了解生相無明,“無明業相,是佛果位”。

  這樣子給大家有一個交代,這個表格好像有一個解說、解釋,就比較不會一團霧水,底下談到叁細六粗,五意六染,諸位就有一種idea。

  上面一段就是講到阿賴耶這個名字)。一就體總標竟。

  (再來是)子二 依義廣釋(依照這個義理,我們擴大來解釋) 叁

  醜一 釋上心生滅義(解釋上面的心生滅的道理)

  二 複次生滅因緣者下 釋上生滅因緣

  叁 複次生滅相者下 釋上生滅之相 初中二

  寅一 辨德列名

  二 按名別釋

  寅一 辨德列名

  【此識有二種義。能攝一切法。生一切法。雲何爲二(爲什麼叫做二?)。一者覺義。二者不覺義。(這個識有兩種義理,能攝一切法,也可以生一切法,要二個義,兩種義才攝一切法,才生一切法,不是像真如門,心生滅門那兩門,那兩個門各攝一切法,現在這是兩個義,共攝一切法,哪兩個?覺義、不覺義,覺義跟不覺義的範圍比較小,真如門跟生滅沈著生滅門的範圍比較大)】

  此依真妄和合(真心跟妄心的和合來說)。釋此識有二種義。以顯迷悟因依也(你依照悟去修行就悟,因迷就迷,所以,迷跟悟都有它的因)。(第二呢?)二義。即覺不覺二義。(覺義跟不覺義,)同在生滅門中(所講的,生滅門中有對立的事相可談叫做生滅門,真如門沒有辦法談)。然真如亦有二義。一不變義。二(真如可以)隨緣(叫做隨緣)義(一個可以不變,第二個可以隨緣)。無明亦有二義。一無體(沒有體性,沒有體性就是說都是虛妄顯現的)即空義(無明所顯現出來的,無體就是空義)。二有用成事義(如果有作用的話,就變成事相來討論)。各由初義故。成上真如門(“初義”:哪個初呢?比如說真如門裏面的不變義跟隨緣義,初是不變義,無明也有二義,無體即空就是空義,還有有用成事義,那麼,由第一個初義就是空,空義,是這個意思,成上面的真如門)。各由後義故。成此生滅門(生滅是什麼?就是不變義跟隨緣義,取隨緣是生滅門,空義跟有用成事義,那就是有用成事義,所以,各由後義變成了生滅門,前義、初義、後義是這個意思,兩個義裏面的前面叫做初義,兩個義裏面的後面叫做後義)。謂此識。本如來藏。不生滅心。隨緣所成。而爲衆生本有之佛性。故雲覺義。由無明風動(無明風動:無明如風在動叫做無明風動,所以,無明如風唯有虛空掌握得了它,無明如風,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掌握風,只有虛空,何以故?虛空不動故,風怎麼吹,我也是沒差,所以,無明如風,唯虛空掌握得住,也是一樣的,無明所顯現的事情,唯真心如如不動,可以掌握住它,無明就是生滅法,生滅就是緣起法,一切緣起的變化的現象界,你只要保持一個如如不動的喜悅的心,你就掌握了一切天地萬物的真實,因爲,無明沒有真實,放下無明就是真實)。妄成生滅。障蔽本有之佛性。故雲不覺義(所以,在《悲華經》裏面講,釋迦牟尼佛說:無量的叁千大千世界,沒有一個地方像我們這個世界這麼壞,人心這麼壞,那時候看一看,感觸不很大,感觸不是很大,會嗎?我覺得還有人不錯,噢!年紀慢慢愈來愈長大,噢!佛很行,真的,衆生真的,這個十方世界,可能真的沒有辦法找到像我們這麼壞的,佛陀在《悲華經》裏面說,其他的世間,五谷自然豐收,水果自然成,五谷自然就豐收,豐收,不必灑什麼農藥,不必什麼殺生,就可以過得非常的快樂,地都是迸出黃金、金銀財寶,何以故?因爲衆生的福德無量,依報隨正報而轉,心腸大家都很好,都行善福報就跟著來,娑婆世界,像我們這個地方就不是了,要吃叁餐拼得流鼻血,沒有辦法。再來,所到之處鬥爭、不淨。再來,男女朋友一離開,反目成仇,怒目相視。我跟你借錢,你不借我,我跟你借錢,我又不還你,你殺我的父親,我就殺你的母親,是不是?我做生意我就能偷的就偷,能偷的我就偷;水果,上面擺的都是好的,一翻起來,都是爛的,唉!信徒買來的水蜜桃,據說某某法師喜歡吃水蜜桃,我沒有指誰,是不是?就買了水蜜桃,水蜜桃上面看很漂亮,一翻起來,底下都爛的,我說:做生意人爲什麼要這樣做,每一次看到這種不幸的事情,那種好像是說衆生陰險的事情,就會想到佛陀在經典裏面講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。你像跟航警局的報說:飛機上面有放炸彈,頭腦有問題就是這樣子,一天到晚沒事做,說:飛機上面有放炸彈,害那個飛機班班誤點,對不對?警察抓到:喂!你要把我寫下去,寫什麼?寫精神分裂,你要幫我寫下去,寫精神分裂,他知道寫精神分裂,可以免責權,免這個責任,你想想看!用這個精神分裂來擋箭自己,每一班班機都是誤點,爲什麼?他就說:飛機上面裝炸彈。你看,衆生做這種事情,多無聊的事情,無緣無故,這個就是無聊,對不對?我們今天沒有聽到佛法也是這樣子,衆生就是這樣子,所以,禅宗裏面:任他欺、任他騙,我們自保是一個本性如如不動,就是我們自己的東西,欺、騙,天騙、萬騙,不如因果一變,因果不變,你就倒了,天騙,天怎麼騙你,人怎麼騙你,因果一變,你就倒了,你就要隨因果的報應,所以,其實說你是欺騙衆生、傷害衆生,其實就是傷害自己,沒有一點好處的。所以,我們看到一切的經典我們體悟很深,所以,我求生極樂世界的心非常非常非常的強,沒有第二句話,沒有二心,我到現在求生極樂世界連動一個念頭:說我來世要在娑婆世界大富大貴、大弘揚佛法,嚇都嚇死,我還敢再來,不敢,不敢再來,絕對不敢,真的,但是,師父!您爲什麼來?不小心,沒有辦法!也不曉得前世爲什麼忽然掉下來,又掉到這個陷阱來,不過,最可喜的就是能夠跟諸位法師、諸位在家菩薩,共聚一堂研究佛法,這是我比較幸運的,覺得比較幸運的,還好你們都是好人,多少贊歎些,比較沒有後遺症,我現在發現一個密秘,好朋友不要講太多話,好朋友,你若跟他講太多話,以後,他用這種來攻擊你,因爲這個娑婆世界的衆生,心都很壞,爲什麼?你以前跟他一見面的時候,兩個人太好了,什麼東西都搬給他知道,什麼東西都講給他知道,後來,一離開以後,你自己講的,你無言以對,你自己講的嘛!所以,我們如果是好朋友的話,還是要留叁分,娑婆世界的衆生一翻臉,哇!就不好看。如果你有固定的職業,自己經濟能力夠,最好,聽課聽完以後,下班完,就在家裏好好用功好了,比較沒是,沒非,牽扯不清,到最後你就牽腸挂肚,斷不掉,所以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