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3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潜意识里面,我们生生世世在动作都是粗糙的,存留在我们潜意识里面微细的那一分主观的意识,我们没有办法跟心王、心所相应,意思就是行相微细到没有办法跟心王、心所相应的精神作用,叫做能见心不相应染。第六、根本业不相应染,由根本无明力故,而使心体始动,动而成业,也就是也不与心王、心所相应。

  好,再看上表,执相应染“二乘”人、“三贤”所断的,不断相应染是是“初地”菩萨所断的,分别智相应染是“七地、二地”菩萨所断的,现色不相应染是“第八地”菩萨所断的,能见心不相应染是“第九地”菩萨所断的,所要修行的功夫:功课,根本业不相应染是“第十地”菩萨所断的。

  诸位再看“四相”:“生相”,叫做生相无明,一念不觉叫做生相,四相,生、住、异、灭里面的生相无明,最微细的,细中细,最微细的。“住相”,法执坚住名为住相,强烈的法执叫做住相。“异相”,行相稍粗名为异相,行相比较粗糙,稍微比较粗糙,可以让我们一般人觉察到的,行相稍粗名为异相。“灭相”,生、住、异、灭一个周期的尽端叫做灭相,生、住、异、灭,四相的一个周期,最后的一个周期叫做灭相,灭相就是阶段,一个阶段。比如说,你起业你一定要遭受果报,到达这个是一个阶段,灭相,不必再继续讨论相,所以,起业相的后面,它就没有连接业系苦相,为什么?因为,你起业你一定业系苦,这个不必讲,所以,灭相就是一个阶段,为什么是一个阶段?因为生、住、异、灭一个阶段,一个周期。

  好!从 “邪定聚”看,“十信以前”叫做“外凡”位,外凡位就是连论到入佛道的因缘都还很远,叫做外凡,离佛道太远了叫做外凡位,那么“不定聚”、“邪定聚”,就是永远不能成佛,邪知邪见叫做邪定聚,永远不能成佛;不定聚就是有机会的话,他可以转入“正定聚”,叫做不定聚,有因缘、有机会,他就会转入正定聚,叫做不定聚,“十信”位叫做“内凡觉”,为什么叫内凡觉?他虽然是凡夫的觉悟,但是,内已经接近了佛道的开始叫做内凡觉,虽然是凡夫,但是已经接近这个内,指接近佛道,所以,内凡觉是灭相,行相、灭相当然是最粗糙,“三贤”跟“二乘”叫做“相似觉”,“地上”菩萨叫做“随分觉”,“相似觉”只是类似而已,类似觉悟而已:相似觉,地上菩萨的随分觉就是分证即佛的意思,随分觉:随自己的力量,现出这个觉相,“金刚心”就是“究竟觉”,“正定聚”就是必定成佛,“聚”就是类,把这一类的,有一类的众生是必定成佛道,哪一类的众生,就是金刚心的究竟觉,地上菩萨的随分觉,三贤位的二乘相似觉,正定聚一定成佛道,是不是?哪一类的众生叫做不定聚?聚就是聚合在一起,这一类的众生,哪一类的众生,还没有回小向大的众生,正在等待因缘的,所以,不定聚就是等待因缘,不一定成佛道,你要有因缘碰到了,他就会转凡成圣,这个叫做不定聚,邪定聚是邪知邪见,永远不能成佛道,十信们以前叫做外凡位。

  “附记”,附记就是“位次中三贤位中”,“别开软、顶、忍世第一的四相,是法相俱舍”,所谈的。

  “华严终教中不别开。又,内凡觉这”(个)“名称,论文中无之”,《大乘起信论》没有,“乃为说述方便而设”,但是为了讲说方便而讲的内凡。“又,达究竟觉,真知生相”,才真正地了解生相无明,“无明业相,是佛果位”。

  这样子给大家有一个交代,这个表格好像有一个解说、解释,就比较不会一团雾水,底下谈到三细六粗,五意六染,诸位就有一种idea。

  上面一段就是讲到阿赖耶这个名字)。一就体总标竟。

  (再来是)子二 依义广释(依照这个义理,我们扩大来解释) 三

  丑一 释上心生灭义(解释上面的心生灭的道理)

  二 复次生灭因缘者下 释上生灭因缘

  三 复次生灭相者下 释上生灭之相 初中二

  寅一 辨德列名

  二 按名别释

  寅一 辨德列名

  【此识有二种义。能摄一切法。生一切法。云何为二(为什么叫做二?)。一者觉义。二者不觉义。(这个识有两种义理,能摄一切法,也可以生一切法,要二个义,两种义才摄一切法,才生一切法,不是像真如门,心生灭门那两门,那两个门各摄一切法,现在这是两个义,共摄一切法,哪两个?觉义、不觉义,觉义跟不觉义的范围比较小,真如门跟生灭沉着生灭门的范围比较大)】

  此依真妄和合(真心跟妄心的和合来说)。释此识有二种义。以显迷悟因依也(你依照悟去修行就悟,因迷就迷,所以,迷跟悟都有它的因)。(第二呢?)二义。即觉不觉二义。(觉义跟不觉义,)同在生灭门中(所讲的,生灭门中有对立的事相可谈叫做生灭门,真如门没有办法谈)。然真如亦有二义。一不变义。二(真如可以)随缘(叫做随缘)义(一个可以不变,第二个可以随缘)。无明亦有二义。一无体(没有体性,没有体性就是说都是虚妄显现的)即空义(无明所显现出来的,无体就是空义)。二有用成事义(如果有作用的话,就变成事相来讨论)。各由初义故。成上真如门(“初义”:哪个初呢?比如说真如门里面的不变义跟随缘义,初是不变义,无明也有二义,无体即空就是空义,还有有用成事义,那么,由第一个初义就是空,空义,是这个意思,成上面的真如门)。各由后义故。成此生灭门(生灭是什么?就是不变义跟随缘义,取随缘是生灭门,空义跟有用成事义,那就是有用成事义,所以,各由后义变成了生灭门,前义、初义、后义是这个意思,两个义里面的前面叫做初义,两个义里面的后面叫做后义)。谓此识。本如来藏。不生灭心。随缘所成。而为众生本有之佛性。故云觉义。由无明风动(无明风动:无明如风在动叫做无明风动,所以,无明如风唯有虚空掌握得了它,无明如风,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掌握风,只有虚空,何以故?虚空不动故,风怎么吹,我也是没差,所以,无明如风,唯虚空掌握得住,也是一样的,无明所显现的事情,唯真心如如不动,可以掌握住它,无明就是生灭法,生灭就是缘起法,一切缘起的变化的现象界,你只要保持一个如如不动的喜悦的心,你就掌握了一切天地万物的真实,因为,无明没有真实,放下无明就是真实)。妄成生灭。障蔽本有之佛性。故云不觉义(所以,在《悲华经》里面讲,释迦牟尼佛说: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,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这个世界这么坏,人心这么坏,那时候看一看,感触不很大,感触不是很大,会吗?我觉得还有人不错,噢!年纪慢慢愈来愈长大,噢!佛很行,真的,众生真的,这个十方世界,可能真的没有办法找到像我们这么坏的,佛陀在《悲华经》里面说,其他的世间,五谷自然丰收,水果自然成,五谷自然就丰收,丰收,不必洒什么农药,不必什么杀生,就可以过得非常的快乐,地都是迸出黄金、金银财宝,何以故?因为众生的福德无量,依报随正报而转,心肠大家都很好,都行善福报就跟着来,娑婆世界,像我们这个地方就不是了,要吃三餐拼得流鼻血,没有办法。再来,所到之处斗争、不净。再来,男女朋友一离开,反目成仇,怒目相视。我跟你借钱,你不借我,我跟你借钱,我又不还你,你杀我的父亲,我就杀你的母亲,是不是?我做生意我就能偷的就偷,能偷的我就偷;水果,上面摆的都是好的,一翻起来,都是烂的,唉!信徒买来的水蜜桃,据说某某法师喜欢吃水蜜桃,我没有指谁,是不是?就买了水蜜桃,水蜜桃上面看很漂亮,一翻起来,底下都烂的,我说:做生意人为什么要这样做,每一次看到这种不幸的事情,那种好像是说众生阴险的事情,就会想到佛陀在经典里面讲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。你像跟航警局的报说:飞机上面有放炸弹,头脑有问题就是这样子,一天到晚没事做,说:飞机上面有放炸弹,害那个飞机班班误点,对不对?警察抓到:喂!你要把我写下去,写什么?写精神分裂,你要帮我写下去,写精神分裂,他知道写精神分裂,可以免责权,免这个责任,你想想看!用这个精神分裂来挡箭自己,每一班班机都是误点,为什么?他就说:飞机上面装炸弹。你看,众生做这种事情,多无聊的事情,无缘无故,这个就是无聊,对不对?我们今天没有听到佛法也是这样子,众生就是这样子,所以,禅宗里面:任他欺、任他骗,我们自保是一个本性如如不动,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,欺、骗,天骗、万骗,不如因果一变,因果不变,你就倒了,天骗,天怎么骗你,人怎么骗你,因果一变,你就倒了,你就要随因果的报应,所以,其实说你是欺骗众生、伤害众生,其实就是伤害自己,没有一点好处的。所以,我们看到一切的经典我们体悟很深,所以,我求生极乐世界的心非常非常非常的强,没有第二句话,没有二心,我到现在求生极乐世界连动一个念头:说我来世要在娑婆世界大富大贵、大弘扬佛法,吓都吓死,我还敢再来,不敢,不敢再来,绝对不敢,真的,但是,师父!您为什么来?不小心,没有办法!也不晓得前世为什么忽然掉下来,又掉到这个陷阱来,不过,最可喜的就是能够跟诸位法师、诸位在家菩萨,共聚一堂研究佛法,这是我比较幸运的,觉得比较幸运的,还好你们都是好人,多少赞叹些,比较没有后遗症,我现在发现一个密秘,好朋友不要讲太多话,好朋友,你若跟他讲太多话,以后,他用这种来攻击你,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,心都很坏,为什么?你以前跟他一见面的时候,两个人太好了,什么东西都搬给他知道,什么东西都讲给他知道,后来,一离开以后,你自己讲的,你无言以对,你自己讲的嘛!所以,我们如果是好朋友的话,还是要留三分,娑婆世界的众生一翻脸,哇!就不好看。如果你有固定的职业,自己经济能力够,最好,听课听完以后,下班完,就在家里好好用功好了,比较没是,没非,牵扯不清,到最后你就牵肠挂肚,断不掉,所以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