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意思就是說真如自性是唯證相應的東西,證到真如的人,他的內心裏面如湧泉一般的喜悅,我們剛剛出家的時候,內心裏面一直標榜:我要好好地持戒律,可是,那個煩惱,那個貪、瞋、癡沒有辦法降伏,因爲,那時候沒有看過《六祖壇經》,一直在事相上打轉,以爲這樣叫做修行,過午、持缽、搭衣、走路要有威儀,以前都不曉得這個只是個威儀而已,真的戒是無相叫做戒,要徹底地解脫叫做戒,以前不懂,一直在事相裏面持戒打轉,然後,看到人家不遵守,又會誹謗人家不持戒,每天過的都是活在自我觀念裏面,雖然出家,可是又不懂心法,後來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看到一句竟然開悟,《大智度論》裏面說,貪、嗔、癡不除是大破戒人,噢!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,貪、嗔、癡不除是大破戒人,這才真正體會到戒律學的精神是什麼,原來持戒是要你破到裏面,徹底地除掉你的貪,徹底地除掉我們的嗔恨心,徹底地除掉我們的愚癡,後來,知道了,然後,看到〈六祖壇經〉裏面講的:本來無一物。是不是?何處惹塵埃,慧律言下……還沒大悟,不敢太大聲,言下體會不錯(法師笑),噢!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,噢!法的東西還是要在無相裏面,不然的話,日子難過多了,像現在內心裏面充滿了喜悅、充滿了安詳,雖然有一點爭論、看法不同,馬上就可以擺平,很快的)。如《廣百論》雲(這是一本書)。複次爲顯世間所執諸法。皆非真實。及顯外道所執不同。故說頌曰。有非有俱非。一非一雙泯(有就是剛剛講的非有相,非有就是非無相,不能說有,你講有也不對,講非有也不對,有,有相也不對,有相就是非無,非有也不對,非有就是無相,對不對?那只是標榜不同而已。俱非就是非非有相,非非無相。底下,一也不對,非一也不對,是講底下的非一相,非異相,一就是同相,非一就是異相,兩個都除掉也不對,所以,一是相同的相,一就是講非異相,非異就是一,非一相就是不同的相,雙泯就是非非一相,非非異相)。隨次應配屬。智者達非真(隨次應配屬就是隨著次第慢慢地去分配,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這個不是真實的,這些都是戲論)。彼論廣破四宗外道(四宗就是剛剛所講的這個,是不是?就是非有相、非無相、非非有相、非非無相、非有無俱相,是不是?外道怎麼講都離不開這個)。此約外人轉計(外道以及凡夫轉計執著,轉就是說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無,要不然就執著非,要不就執著雙亦,雙非或者雙亦相,也就是轉計,轉計就是說那個被你否定掉他就執著另外一個,這個被你否定掉,他又另外執著一個,他所能執著的不能離開這四個角度,叫做外人轉計,轉來轉去轉不出這四種情形)。不盡同也(不完全相同也)。(底下就開始解釋了)言非有相者(哪一種情形叫做非有相?)。明真離妄有(真乃是離開虛妄之有,因爲,有都是虛妄的,我們的真如自性是離開這些虛妄)。故說非有。雖說非有(雖然說非有)。亦非是無(也不能說無)。恐惑者(恐怕迷惑的人)。轉計既非是有。即應是無。故說非無(非無也不是真如)。又恐惑者。既聞有無俱非。遂執俱非是真如法(所以說,兩個都全部把它否認掉)。故說非非有。非非無(所以說,非非有相,非非無相)。又恐惑者。以俱非若存。有無隨喪(兩個都否認掉,那麼怎麼辦呢?有、無都沒有了)。今俱非雙非。有無還立(今俱非,俱非就是說兩個都把它否認掉,雙非就是有兩個非字,比如說,非非有相,非非無相叫做雙非,今俱非雙非,兩個都把它否認掉,俱非就是兩個都把它否認掉,雙非就是變成兩個非字,負負得正,雙非:非非,就變成怎麼樣?等于沒有,比如說,我慧律法師,我是一個男衆,如果講非女衆,我非女衆,不是女衆。非非女衆:不是女衆,不是非女衆就變成男衆(女衆),非非,兩個非非字就沒有什麼作用,我看起來不會很窮,這樣就是富有,我不是很窮,很窮就不富有,我不是說不很富有,你聽得懂嗎?我不是說不很富有,就表示無很富有,我看起來不是很窮,我也不會不很富有,雙非就是連在一起,負負得正,是不是?今俱非雙非,有無還立,有、無還是存在,立就是還是存在)。遂執亦有亦無(還是執著也有也無)。故說非有無俱相。俱相即雙亦相(亦有亦無叫做雙亦相)。意同字別(意義是相同,但文字是不同)。一異准此可知(按照上面的四種,外道所執著的四種情形)。(可知道)今四相全非(現在這四種相全部都否認掉,這個非字就是無所謂,無所謂有有相,無所謂的無相,無所謂的非有相,無所謂的非無相,也無所謂有無俱相)。即四過鹹離(這四種過失全部都離)。百非盡絕(因爲,你怎麼演變都離不開這四句,所以,離四過就是絕百非,絕百非就是離四過,這意思是相同的)。足顯真空之體耳(離一切文字之相)。

  【乃至總說(乃至總說:簡單地說,乃至總說就是總而言之,言而總之,以前,我們作文都常常這樣寫,言而總之,總而言之)。依一切衆生。以有妄心。念念分別。皆不相應(只要你有分別心就無法與真如相應,所以,同學們!你爲什麼不放下?你告訴我,你有什麼委屈你放不下,你說你損失金錢,沒有關系!你沒有損失慧命,你損失了一切名利,沒有關系!你有法身慧命,你損失了東西,都不值得你去煩惱,你像你家庭遭遇到很悲慘的事情,你也不需要去分別、去執著它,那是命,那是命運,那是定數,因緣果報逃不掉的,該來的,你逃不掉的,珍惜你所擁有的,對不對?珍惜你所擁有的就好了,所以,念念分別,皆不相應,意思就是妄心就會産生執著,執著就産生分別,分別就執著,那麼都不相應,真如都與這些不相應)。故說爲空。若離妄心。實無可空故(離開了妄想心,就無可空,沒有所謂的空)。】

  此結顯空義。前順結。末二句反結(前面是順結,末後兩句是反結)。以真如實體。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。衆生種種妄心。念念分別。俱屬遍計執性(周遍計度,遍就是到哪裏,計是一種執著性,分別心叫做計,遍就是時空的交會點,任何時空的交會點叫做遍,計就是分別心,你任何時空的交會點都有那顆分別的執著性,叫做遍計所執,簡單講就是無所不分別,無所不執著叫做遍計所執,就這個道理,是不是?)。與此真體(真如之體)皆不相應(你分別執著怎麼與真如相應,放不下的人說他能修行,你認爲可能嗎?可能嗎?所以,我們修行,會修無量阿僧祇劫,就是不肯,簡單講就是不肯。菩薩!你放下!我偏不,我要痛苦,你要讓我怎樣?我不能讓你怎樣,倒是你會痛苦過日子,卡住,執著猶如生命的休止符,猶如裝氧氣筒、裝呼吸器,已經快臨命終的人,執著猶如裝氧氣筒的臨終的人,喘不過氣來,它會讓你很難過日子,我才不讓它痛苦,對不對?所以,要讓錢痛苦,何必讓人痛苦,人家說:唉!師父!這麼多東西,要搬到何時?我說:讓錢痛苦,何必讓人痛苦,請人來搬。(法師笑)錢痛苦就是錢給他們就好了,他會幫助我們搬,不用我們自己搬,簡單講,氣不順就是執著,呼吸困難,什麼事情卡在那個地方)。今爲遣妄心。故說爲空(遣除我們的妄想心,所以,我們說空,所以說爲空。)。非謂真體亦空(真如自性不能空)。若離妄心。諸法無寄(如果,離開妄心,你又找不到真心,則諸法無寄)。(那麼)一念不生。當體寂滅(意思就是說你隨一切因緣,一念不生,一念不生不能離開因緣法,當體就是當下,當下你就寂滅)。法既不有(法雖然有,但是不有)。空(也)無可空(你要逃掉它也沒有,我以前在二十七、八歲,在年輕的時候念佛,念……,很奇怪,觀世音菩薩都沒有穿,內心裏面覺得這個是大不敬之罪,拼命地:唉呀!妄想你不要來好不好,我拜托你,我對觀世音菩薩是很清淨的,我對他老人家是很恭敬的,怎麼會有這種事情,然後,念佛,南無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,唉!又來了!奇怪!看到阿彌陀佛腳部長毛,腳毛怎麼那麼長,怎麼排除都排除不了,就一直在那裏耿耿于懷,很痛苦!一直在那邊掙紮,唉呀!我以不清淨的心……,可是,我又沒想,它自然就會顯現出來,我也沒有想到阿彌陀佛的腳長毛,他怎麼會一直腳毛很長,奇怪!對阿彌陀佛實在很不恭敬,然後,一直在那邊抗拒,很痛苦!用不清淨的心在念佛,後來發現這種思想是錯誤的,修了一段很長的時間,煩煩惱惱的,這個不對,唉呀!佛陀我對您不敬,忏悔不如悟道,怎麼樣?後來,我多行,我這個人的確很聰明,咦!妄想起來:客人!請坐!你請坐!我就請他在那裏坐,我沒有時間,我不跟你掙紮,我不抗拒你,你妄想起來,我就攝住那個念佛的心,你妄想起來,沒關系!你盡管來,沒關系!你盡管來,客人你來,眼睛瞪得很大,注意看他,來吧!我正等候著你,吃茶,伺魔(吃茶等魔來),吃茶,等你來,阿彌陀佛……,現在要找妄想找不到,念佛:阿彌陀佛……,來啊!不清淨的念頭,你來啊!就讓你來,不理你,你像瘋子,沒有作用,結果,他一起來,馬上就消失,妄想一起來,馬上就消失,到現在,我還叫他:喂!你起來, !沒有了,反正我要叫兄弟起來,他竟然沒有辦法,你起來、你起來,你妄想起來, ,沒有作用。唉!我這個方法用對了,所以,我說:不要用抗拒的心去念佛。妄想來不要管它,你愈理它,它就愈理你,你就不要管它,不要管它,他說:師父!要怎樣才能不理它,我說:這樣,那你不理它不行了。因爲,你不了解,師父要怎麼才能不理它,我說:啊!這樣,你一定要理它,因爲,你會問這句就是因爲你不能體會,你不理它也沒有辦法,你就是要理它。所以,我們念佛就是要有方法,懂得解脫的道理,噢!就是那麼容易,懂得心法的人就是那麼容易,不困難!所以說,空無可空)。故雲實無可空也(你只要一念不生,當體即滅,法即不有,空無可空,所以說,實無可空)。一明如實空義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