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3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念存在,簡單講,執著把生、住、異、滅分開,因爲分別心、因爲執著心,所以,你把生、住、異、滅分開來,當你放下,等同虛空,進入平等的空性狀態:畢竟空性,你真正的生命覺性就無所不在、無時不在,等虛空界都是你的家,你就沒有所謂事相可得,來也無所謂的來,去也無所謂的去)。皆無自立也(也就是不能單獨存在,爲什麼不能單獨存在?你講生相,是因爲對住、異、滅講的,你講住相,是因爲對生、異、滅講的,你講異相,是因爲對生、住、滅講的,你講滅相,是因爲對生、住、異講的)。然未窮源者。隨行淺深。姑顯四位(但是,還沒有達到最究竟的心源,隨著修行的淺深,暫時顯出這四位,顯出生、住、異、滅四位)。四位各有四義。一能觀人(能觀照的人)。二所觀(的)相。叁觀(照以後所得到的)利益。四觀分齊(分齊就是程度,你觀照的程度到哪裏,你就得到什麼果報)。

  【此義雲何(這個道理是怎麼樣呢?)。如凡夫人。覺知前念起惡故(噢!我這個惡念不可以,然後覺知前念起惡)。能止後念(何以故?喂!我起這個惡念不可以,能止後念,不可以再起後念,)。令其不起(讓這個後念不起,能觀沒有進入空性,沒有破除,能觀的人以及所觀的人還是存在,是不是?)。雖複名覺。即是不覺故(爲什麼?沒有進入畢竟空相)。】

  首句征釋(第一句就這樣問,這樣解釋)。上究竟不究竟義(究竟覺或者是不究竟覺)。二句是能觀人。當(就是應該是)十信位(十信位的人)。叁句明所觀相。以未入十信(因爲,沒有進入十信位)。(所以)念念起惡。而不覺知。今入信位。能知惡業。定招苦報(所以,知道覺知覺念)。故言覺知。此覺滅相也(覺悟到這個滅相,最粗糙的相,滅相意思就是起業,起動惡業的念頭,我們現在就有覺察到)。能止後念令其不起(惡念)者。辨觀利益。前不覺時。常起身口惡業(前面不覺悟的時候,常常起這個身口惡業)。今既覺已(現在既然覺悟了)。即就前念滅處(就前面念滅處)。止其後念之惡。更不容起。止之又止(簡單講就是無窮的過患,止不完的,因爲,他不懂得當體即空,現在就放下,你止,今天止,明天又止,就是這樣子。我告訴諸位,所以,師父了講過:忏悔不如悟道,這個道理,你慢慢體會看看,一個忏悔的人,不如一個悟道的人,因爲悟道,他本身就沒有所謂的忏悔、不忏悔,與佛相應了,你今天忏悔,你煩惱不除掉,你明天忏悔,後天還是忏悔,忏悔變成流于一種形式,但不忏悔也不可以,還是要忏悔,不忏悔罪益深嘛!但是,如果你忏悔心不斷,你還是不悟道,對不對?能忏,所忏,是不是?業性本空,悟道就是這樣,所以,止之又止)。能令惡念永消。此止滅相也(止就是停止,這個止是與滅相相應而已,生、住、異、滅的滅相,最粗的相)。末二句。結觀分齊(最後結觀,他的程度到哪裏?)。能知滅相是惡。令其不起。名爲雖覺(雖然,知道是覺悟)。而猶未知滅相是夢(還未知道滅相是夢)。故雲不覺。以其但在生滅心中遏捺(遏就是阻止、壓製。捺就是壓抑著。只是在生滅心中強迫它不要起心動念,所以,我告訴諸位,強迫人家是沒有道德的事情,強迫自己的念頭一直不起來,那不是一個覺悟的人,當人在生氣的時候,講:不要生氣、不要生氣……,雖然說你有覺悟,你就是不覺悟,不要生氣、不要生氣……,壓著、壓著,火氣壓著,趕快降火氣,零非零二(飲料名)趕快喝一瓶,還是不覺悟,大徹大悟的人,連動到一句我在忍耐的念頭都沒有,他根本不要忍,本性自空,忍什麼東西,根本沒有,根本無相的東西,毋需忍它,自性本自空寂,無需忍它,根本連忍都不需要忍它)。(所以,遏捺)未見不生滅性。約後六粗。此當覺起業相(覺悟到起業相,雖然覺悟到起業相,只是後念止住前念而已,前念是惡,後念覺悟,還是不覺悟,用止的。簡單講,用壓抑的不叫做修行,師父早就跟你講過了,用壓抑的不叫做修行,你要用悟,在因緣法裏面你就是用壓抑的,今天因緣生、因緣滅,然後,我以前執著,我現在不執著,還是不覺悟,因爲,那不是悟道的人的不執著)。

  問。此中覺即不覺(即就是等于。雖然是覺悟,等于不覺)。覺異相等(異就是不覺,覺異相等,意思就是覺悟跟不覺悟這是平等的,一樣的)。何不立不覺之名(爲什麼不立一個不覺之名?)。答。若據覺前不覺後。乃至十地。皆屬不覺(每一個位次都是比較的,意思就是十信位對十住位來講,十信位是不覺,十住對十行來講,十住是不覺,十行對十向來講,十行是不覺,十回向對十地來講,十回向是不覺悟,十地對等覺來講,十地是不覺,等覺對妙覺來講,等覺是不覺,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,所以說,若據覺前不覺後,如果,根據覺悟前面,而不覺悟後面,就是位次不一樣,一直比較上去,乃至十地,皆屬于不覺)。若約(就這個)覺業不覺惑(覺業以及不覺惑,意思就是覺悟這個業,但是,也不覺悟這個惑)。此位正名不覺(還沒有辦法覺悟到最微細的惑,所以,覺業:你有這個功夫叫做覺業,若就覺業,你有這個覺悟的功夫,但是,沒有辦法覺悟到你最微細的迷惑點,若就覺業不覺惑,這個角度來講,此位正名不覺,最微細的東西,你還是沒有辦法)。

  【如二乘(人)觀智(二乘人的觀智就是生空觀,意思是他要破除我執,所以,生空觀)。初發意菩薩等。覺于念異(念異就是不同于以前的迷惑,覺悟到以前迷迷糊糊,現在已經進入一種狀態,空性的狀態,所以,跟以前不一樣,以前迷惑,現在不迷惑)。念無異相(雖然念頭有覺悟到以前的迷惑,念無異相就是以微細來講,微細的念頭來講,還是沒有很大的改變,叫做念無異相,對微細的角度來講,意思就是說雖然我們有少許的覺悟,但所夢異相也不可得,因爲,被困在住相的夢中,所以說,念無異相,就是念頭雖然有所轉變,了解以前的迷惑,我們進入要破除我執的狀態,空性的狀態)。(但是)以舍(掉)粗(的)分別(對于微細方面方面沒有辦法,所以,是念無異相,因爲,修行是在念頭轉變。再講一遍:如二乘人修生空觀,觀照我空,初民意的菩薩等等,剛開始發心修行的菩薩等等,覺于念異:覺悟到以前的貪、嗔、癡的迷惑,我們要放下、要修行,念異:知道以前不對,現在要修行,雖然,知道要修行,但是,對微細的法執來講,也沒有什麼差別,意思就是粗糙的你放得下,微細的感覺上還是沒有什麼改變,所以,覺于念異是指粗念,那麼,念無異相是指還是困在無明當中,微細的無明當中,看起來,也沒有什麼大的轉變,所以說,以舍粗分別)執著相故(舍掉粗糙的分別執著相故)。名相似覺。】

  首二句能觀人。二乘作生空觀(前面二句能觀照的人,二乘作生空觀)。破分別我執。觀智即人空智。初發意菩薩。即十解(十解就是十信位)初發心住也(十解就是十信位。有的人設十信爲初住)。等者。等叁賢中後二十九位(叁賢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設十信位爲初發心住,總共加起來就是叁十)。此菩薩雖留惑故。不證人空(留惑潤生是爲了方便度化衆生,菩薩雖留惑故,不證人空,證了,他就進入方便有余土,爲什麼?他要度衆生,菩薩要度衆生,不把他斷完)。而于人空。實得自在(但是,對于人空的境界,實在已經自在了)。故與二乘同論。覺于念異者(什麼叫做覺于念異?)。明所觀相。如上所說。二種(不同的)異相。分別內外。計我(以及)我所。貪嗔見愛等(我貪、我嗔、我見、我愛等等)。以彼淨(淨即清淨心)心。爲無明所眠。夢于異相(夢就是困,被困得死死的。夢于異相就是被困在異相裏面。異相就是生、住、異、滅的異相)。起諸煩惱。此二種人。觀智相應。于異相夢。乃得微覺(對于生、住、異、滅的異相有一點點少覺,微就是微少的覺悟)。故雲覺于念異(念就是行相稍粗)。既覺異相之夢。所夢異相。永不可得(還是不可得相)。即念無異相(覺悟到念無異相,也就是粗相可以破除,念無異相,但是,微細的還沒有辦法,就是即念無異相,這些粗相沒有了)。而貪嗔等粗分別。違順之執著相。悉皆能舍。此觀(照以後所得的)利益。名相似覺者。以異相之夢雖覺(生、住、異、滅的異他雖然覺悟)。猶眠在住相夢中(還是被困在生、住、異、滅的住相的夢中)。菩薩未至證位(菩薩還沒有到證位)。二乘不了法空(二乘人還不了法空)。故曰相似(因爲住世:法執堅住)。此結觀分齊也(就是結二乘人以及初發意的菩薩,他的觀照有什麼程度 到哪一種程度)。若約後六粗。此當覺執取相。計名字相(剛剛這段的論文,我們再念一遍:如二乘人以及初發意菩薩,這兩種人,就像二乘人觀照生空的智慧,以及初發意菩薩的修行,法執未斷的修行人,覺于念異:雖然覺悟到念頭的行相粗糙,可以舍掉這些粗糙的分別,但是,念無異相,這個念頭還是沒有辦法擺脫微細的執著,意思是說念無異相,雖然沒有這些粗糙的異相,但是微細的無明還是沒有辦法斷,爲什麼?因爲舍掉粗的分別執著相故,所以,名叫做相似覺,只是相似而已,這叁賢位等等)。

  【如法身菩薩等(見真如自性、見平等的空性名法身菩薩,這當然是實地以上才能見法身,見真如無爲法)。覺于念住(覺于念住,法執堅住,知道這個法的執著不好,我們覺悟到了,覺于這個法的一種住,那麼,不好)。念無住相(開始這個念頭已經不執著這個法執了,念無住相:開始沒有這個住相了,法執慢慢地破叫做念無住相)。以離分別粗念相故。名隨分覺(前面是講舍粗的分別執著相,那是專對外境講的,現在講的離分別粗念故,專對念頭講的,又不一樣,也就是二乘、叁賢位藉著境界的改變來修正內在,而法身菩薩一直修正你的內在,所以說,這是根本修行,禅宗裏面講的“不了此心,修行無益”就是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