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3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樣子,直截了當就見法身)。】

  初句能觀人(能觀照的人)。法身者。初地以上。依真如法爲自體故。乃至九地(九地即九地菩薩)。皆名法身菩薩。覺于念住者(這個“念”是指法執。覺悟到對法的一種執著叫做念住)。明所觀相。即前四種住相。以彼淨心。爲無明所眠(四種住相就是智相,就是前面我們所談到的,轉相、現相、智相、相續相等等,四種住相。以彼淨心,爲無明所眠)。夢于住相(被困在法執裏面,簡單講,住相就是法執)。雖知萬法唯識。不起心外粗分別執著。然出觀後。于自心所現法上。猶起染淨法執(還是起染淨的法執,認爲我在修行,我有個在修行的人,我起清淨心,還有個清淨心的相)。內緣而住(內緣而住意思是專對內觀照,所以說,善于觀心,必能入道,就是這個道理,修行一定要記住一句話,佛法是講心法,不在心法用功,統統是外道,不在心地徹底的改變,統統是外道,而且塵點劫也不能夠成道,即心即佛的東西,你離心,你根本就沒有辦法,你不能觀照你的內心裏面,你怎麼樣叫做修行,你怎麼樣達到涅槃,其實涅槃也不是死後的境界,現在就是涅槃,何以故?一切法本不生,一切法本不滅,一切法本不來,一切法本不去,一切法無增減相,法無來去相,對不對?法無執取相,一切法本自如如)。今與無分別智相應(無分別智就是平等,平等就是空)。從住相夢而得覺悟返照住相。竟無所有(當然無所有,所以,你想開悟的話,《心經》多念幾遍你就會開悟,我們每天做早課、晚課,都會念《心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還是晚上才念的,對不對?楞嚴咒還是早上才念的,《心經》是早課、晚課,統統要念《心經》,可見《心經》的重要,可是,你每天念,你懂多少?“舍利子,是講法空相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……”,每天都在念,卻不懂什麼意思,對不對?是故空性當中,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是故空性當中,不是空中,你不要把是故空中以爲是虛空當中,是故空中有飛雲;有飛機、有白雲,對不對?是故空中就是在空性裏面,沒有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竟無所有)。故雲覺于念住(覺于這個念住)。下念無住相(就是無所有)以離分別粗念者(以離開這個分別粗念者)。顯觀利益(顯觀照利益)。分別。對前位說。不同前位。執著外境之粗分別(所以,只是講分別)。故但雲分別也(乃是對前面來說的,但是又不同于前位,因爲,這裏執著外境的粗分別,所以,只是講分別而已)。粗念。對後位說。異彼根本無明(異就是不同于。不同于根本無明)。生相細念。故雲粗念也(前面是粗分別,現在是粗念,粗糙的念頭)。此四種住相。初地七地八地九地。各離一相(初相的旁邊寫:斷相續相;七地的旁邊寫:斷智相;八地的旁邊寫:斷現相;九地的旁邊寫:斷轉相。寫起來,你就知道這個位次是什麼?各離一相)。住相之夢雖覺。然覺道未圓(但是,這個覺悟之道未圓)。猶眠于生相夢中。故雲隨分覺。結觀分齊也。若約後叁細六粗。此當覺六粗前二(六粗前面二個就是智相、相續相)。叁細後二(就是轉相、現相)。上叁位皆非究竟。

  【如菩薩地盡。滿足方便。一念相應。覺心初起。心無初相。以遠離微細念故。得見心性。心即常住。名究竟覺。(現在要討論到最後了,如菩薩地盡,地盡就是十地,菩薩到十地位,十地是地的盡端,菩薩位的盡端,滿足了方便,就是任何的權巧方便都用盡了,要進入真實了,滿足方便就是進入真實,一念相應,覺心初起,心無初相就是連那個生相無明都沒有,以遠離微細念故,連那個微細的念頭都沒有,得見心性就是指佛性,心即常住,名究竟覺,如果,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話,就像六祖講的,本來無一物,休息惹塵埃,用這個心,你馬上就得究竟覺,禅宗的最快,連那個微細念頭都沒有,爲什麼?二十四個小時裏面,剛開始可能沒有辦法完全進入真如,就必需用一種觀照的功夫,境界現前,觀照一下,煩惱現前,稍微觀照一下:回光返照,所以,有很多人以爲是:修行坐一下,晚上打打坐,坐一坐,若問你以何心打坐?來!試說看!講講看!你是用什麼心在打坐,如果說:師父!我用無所住心打坐。那麼,我就說:此語住與不住?你這句話住還是不住,若住,雲何不講,若不住,雲何講,講即是住,住即是不必講,住于無所住就不必講。這樣也不對,那樣也不對。所以說,注意!我們修學佛法的人,沈默是真如,行、住、坐、臥是妙有,統統是道,何以故?你只要離念,你只要不執著,就哪裏統統是對,要著相,你就坐在那個地方,你坐到死也沒有用,所以,我常常說,修行當然是方便講,修行,有的人是喜歡打坐,當然這個師父不是反對,可是,我都是用六祖這種修行法,跟你們不一樣,爲什麼?若能觀無念,就是向佛智,如果你不能觀照一切法不可得:無念心,那不名修行人,所以,你要遠離微細的念頭,就得見心性,還是念頭的問題,心即常住,你要得到永恒的生命嗎?很簡單、很容易,爲什麼?你怎麼做呢?你只要放下。所以,禅宗裏面講,但息妄念,別無聖解,真是道道地地的,所以,師父收集的那個《佛心禅話》,那個實在是非常好,可是賣不出去,沒有人來買,那個實在太棒了,每一句都是針針見血的東西,打開,看不懂,所以,常擺在那裏,《佛心禅話》,說起來實在很悲哀,看不懂!如果說會看的人,《佛心禅話》比《佛心慧語》,直截了當講到心性上的東西)】

  初能觀人。菩薩地盡。指十地真窮惑盡。滿足方便。是方便道。一念相應。是無閑道(所以無閑道就是究竟真如)。如《對法論》(這是一本論)雲。究竟道者。謂金剛喻定(這個定就像金剛一樣,爲什麼金剛喻定?曆窮劫而不壞,金剛就是曆窮劫而不壞,金剛定就是曆窮劫也不變壞,簡單講,金剛喻定就是楞嚴大定,用真心修行,那種心就是佛的心,所以,我們初發心菩薩如果用金剛喻定,就是用楞嚴的真心修行,《楞嚴經》講的,妄心跟真心,如果,我們用真心修行,一念就進入楞嚴的大定,不出也不入,不來也不去)。此有二種。謂方便道攝。及無閑道攝。覺心初起者。舉所觀相(就是覺悟舉所觀照之相)。覺知心源(覺:知道,他的心的根本)。最初一念妄動。而爲根本無明。獨頭生相(獨頭意思就是指微細的根本無明,獨頭生相就是無緣無故的,單獨而起來的,意思就是那個力量大得你根本控製不住,沒有任何的原因,兩個人結婚,你不用教她,她就會生孩子,爲什麼?沒有辦法克製的力量,你哪裏有辦法去克製這種力量,無始劫以來、塵點劫以來,就是因爲淫欲的心,所以,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談。有一個女孩子長得非常的漂亮,她爸爸把她嫁一個很醜的男人,她每天以淚洗面,結果,到最後也生了五個,還不是一樣,孩子生了。所以說,這種力量,天地裏面,色之爲欲,其大無外,賴有一于若使二同,普天之人無能爲道者矣,就是男女這個色,色之于人,男女這種束縛于人,色之于人,其大無外,這個力量之大,世界上沒有比這種力量更大,賴有一于,還好只有一種,若使二同,普天下無能爲道,如果有二種力量,就是男女淫欲這種力量,如果有兩種力量這麼大,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,所以,如果有一個女孩子告訴我,她就說:師父!師父!我對男女的感情,我很看得開,你別騙了,你騙誰?師父!我都不會想。我說:那你有問題,一個正常人不會想要結婚,那你有問題,哪裏不會想,對不對?我們都會想,怎麼您不會想,你是聖人,後面的男人,不會想的舉手,你不喜歡看美女,你舉手,你不喜歡貌美俊男的,你舉手,真的,你不要騙人,真的,你舉手,你就有問題,無始劫你怎麼來的,你就是這樣來的,你騙我,我騙誰,對不對?最初一念:無始劫來的那種念頭,所以說,獨頭生相,菩薩到,十地菩薩那種微細的念頭,根本沒有辦法,力量就自動一直起來,當然是討論到菩薩,凡夫這種淫欲的念頭,真是難,非常之難,沒有任何理由。人家那個貓,我們在雷音寺,養了很多的貓,到每一年某一個時候,哇!我一開始不曉得,被貓吵得要死,哇……,奇怪叫得這樣子,是不是晚上沒有弄飯給它吃,我就問阿嬷:阿嬷!阿嬷!貓怎麼叫得那個樣子,吵死了,都不能睡覺,怎麼弄飯給它吃?唉呀!傻孩子!不是這樣。她又不告訴我,一天到晚吵、吵……,吵得要死,然後就問:阿嬷!阿嬷!你告訴我,怎麼叫得這樣子,以前的貓怎麼樣子,以前貓很乖,那就是討著要結婚。噢!你不早說。哇!那個貓在叫,哇!嚇死人!你說那個貓是畜生,那種性本能的沖動,你能嗎?根本沒有辦法,一點辦法都沒有,所以,那種力量之大,所以說,我們是獨頭的生相無明,這是一個比喻,凡夫要斷這個,藉著比喻,像十地菩薩要破那個生相無明,之難,最微細的難,很難很難!)。乃依覺故迷(因爲講覺悟,就講到迷)。離本覺則無不覺(離開了本覺,就沒有所謂的不覺,爲什麼?連本覺都沒有,你講什, 麼不覺,對不對?)。即動念本是淨心。猶如迷方(就像迷了一個方向的人)。謂東爲, 西(把東變作西)。方實不西(方向實在沒有所謂的西)。悟時即西是東(意思就是說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,你覺悟的時候,西就是東,爲什麼?沒有方向嘛!)。更無西相(根本就沒有所謂西邊的方向)。覺迷迷滅(覺悟了迷,迷就滅了,覺迷迷滅,你覺悟了迷,覺悟到你有所迷惑,而迷就會滅掉)。覺不生迷(你覺悟了當然就不生迷)。動念都盡。惟一心在(你那個起心動念,你都放得下,只有一顆清淨心)。故雲心無初相也。離微細念。明觀利益。獨頭生相。最極微細。既能了無初起之相。本自寂滅無生。此相遠離(這個相就遠離)。夢念都盡。無念真心(夢的念頭都盡,無念就是我們的真心)。法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