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样子,直截了当就见法身)。】
初句能观人(能观照的人)。法身者。初地以上。依真如法为自体故。乃至九地(九地即九地菩萨)。皆名法身菩萨。觉于念住者(这个“念”是指法执。觉悟到对法的一种执着叫做念住)。明所观相。即前四种住相。以彼净心。为无明所眠(四种住相就是智相,就是前面我们所谈到的,转相、现相、智相、相续相等等,四种住相。以彼净心,为无明所眠)。梦于住相(被困在法执里面,简单讲,住相就是法执)。虽知万法唯识。不起心外粗分别执著。然出观后。于自心所现法上。犹起染净法执(还是起染净的法执,认为我在修行,我有个在修行的人,我起清净心,还有个清净心的相)。内缘而住(内缘而住意思是专对内观照,所以说,善于观心,必能入道,就是这个道理,修行一定要记住一句话,佛法是讲心法,不在心法用功,统统是外道,不在心地彻底的改变,统统是外道,而且尘点劫也不能够成道,即心即佛的东西,你离心,你根本就没有办法,你不能观照你的内心里面,你怎么样叫做修行,你怎么样达到涅槃,其实涅槃也不是死后的境界,现在就是涅槃,何以故?一切法本不生,一切法本不灭,一切法本不来,一切法本不去,一切法无增减相,法无来去相,对不对?法无执取相,一切法本自如如)。今与无分别智相应(无分别智就是平等,平等就是空)。从住相梦而得觉悟返照住相。竟无所有(当然无所有,所以,你想开悟的话,《心经》多念几遍你就会开悟,我们每天做早课、晚课,都会念《心经》,《阿弥陀经》还是晚上才念的,对不对?楞严咒还是早上才念的,《心经》是早课、晚课,统统要念《心经》,可见《心经》的重要,可是,你每天念,你懂多少?“舍利子,是讲法空相,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,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……”,每天都在念,却不懂什么意思,对不对?是故空性当中,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是故空性当中,不是空中,你不要把是故空中以为是虚空当中,是故空中有飞云;有飞机、有白云,对不对?是故空中就是在空性里面,没有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竟无所有)。故云觉于念住(觉于这个念住)。下念无住相(就是无所有)以离分别粗念者(以离开这个分别粗念者)。显观利益(显观照利益)。分别。对前位说。不同前位。执著外境之粗分别(所以,只是讲分别)。故但云分别也(乃是对前面来说的,但是又不同于前位,因为,这里执着外境的粗分别,所以,只是讲分别而已)。粗念。对后位说。异彼根本无明(异就是不同于。不同于根本无明)。生相细念。故云粗念也(前面是粗分别,现在是粗念,粗糙的念头)。此四种住相。初地七地八地九地。各离一相(初相的旁边写:断相续相;七地的旁边写:断智相;八地的旁边写:断现相;九地的旁边写:断转相。写起来,你就知道这个位次是什么?各离一相)。住相之梦虽觉。然觉道未圆(但是,这个觉悟之道未圆)。犹眠于生相梦中。故云随分觉。结观分齐也。若约后三细六粗。此当觉六粗前二(六粗前面二个就是智相、相续相)。三细后二(就是转相、现相)。上三位皆非究竟。
【如菩萨地尽。满足方便。一念相应。觉心初起。心无初相。以远离微细念故。得见心性。心即常住。名究竟觉。(现在要讨论到最后了,如菩萨地尽,地尽就是十地,菩萨到十地位,十地是地的尽端,菩萨位的尽端,满足了方便,就是任何的权巧方便都用尽了,要进入真实了,满足方便就是进入真实,一念相应,觉心初起,心无初相就是连那个生相无明都没有,以远离微细念故,连那个微细的念头都没有,得见心性就是指佛性,心即常住,名究竟觉,如果,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话,就像六祖讲的,本来无一物,休息惹尘埃,用这个心,你马上就得究竟觉,禅宗的最快,连那个微细念头都没有,为什么?二十四个小时里面,刚开始可能没有办法完全进入真如,就必需用一种观照的功夫,境界现前,观照一下,烦恼现前,稍微观照一下:回光返照,所以,有很多人以为是:修行坐一下,晚上打打坐,坐一坐,若问你以何心打坐?来!试说看!讲讲看!你是用什么心在打坐,如果说:师父!我用无所住心打坐。那么,我就说:此语住与不住?你这句话住还是不住,若住,云何不讲,若不住,云何讲,讲即是住,住即是不必讲,住于无所住就不必讲。这样也不对,那样也不对。所以说,注意!我们修学佛法的人,沉默是真如,行、住、坐、卧是妙有,统统是道,何以故?你只要离念,你只要不执着,就哪里统统是对,要着相,你就坐在那个地方,你坐到死也没有用,所以,我常常说,修行当然是方便讲,修行,有的人是喜欢打坐,当然这个师父不是反对,可是,我都是用六祖这种修行法,跟你们不一样,为什么?若能观无念,就是向佛智,如果你不能观照一切法不可得:无念心,那不名修行人,所以,你要远离微细的念头,就得见心性,还是念头的问题,心即常住,你要得到永恒的生命吗?很简单、很容易,为什么?你怎么做呢?你只要放下。所以,禅宗里面讲,但息妄念,别无圣解,真是道道地地的,所以,师父收集的那个《佛心禅话》,那个实在是非常好,可是卖不出去,没有人来买,那个实在太棒了,每一句都是针针见血的东西,打开,看不懂,所以,常摆在那里,《佛心禅话》,说起来实在很悲哀,看不懂!如果说会看的人,《佛心禅话》比《佛心慧语》,直截了当讲到心性上的东西)】
初能观人。菩萨地尽。指十地真穷惑尽。满足方便。是方便道。一念相应。是无闲道(所以无闲道就是究竟真如)。如《对法论》(这是一本论)云。究竟道者。谓金刚喻定(这个定就像金刚一样,为什么金刚喻定?历穷劫而不坏,金刚就是历穷劫而不坏,金刚定就是历穷劫也不变坏,简单讲,金刚喻定就是楞严大定,用真心修行,那种心就是佛的心,所以,我们初发心菩萨如果用金刚喻定,就是用楞严的真心修行,《楞严经》讲的,妄心跟真心,如果,我们用真心修行,一念就进入楞严的大定,不出也不入,不来也不去)。此有二种。谓方便道摄。及无闲道摄。觉心初起者。举所观相(就是觉悟举所观照之相)。觉知心源(觉:知道,他的心的根本)。最初一念妄动。而为根本无明。独头生相(独头意思就是指微细的根本无明,独头生相就是无缘无故的,单独而起来的,意思就是那个力量大得你根本控制不住,没有任何的原因,两个人结婚,你不用教她,她就会生孩子,为什么?没有办法克制的力量,你哪里有办法去克制这种力量,无始劫以来、尘点劫以来,就是因为淫欲的心,所以,根本没有什么道理可谈。有一个女孩子长得非常的漂亮,她爸爸把她嫁一个很丑的男人,她每天以泪洗面,结果,到最后也生了五个,还不是一样,孩子生了。所以说,这种力量,天地里面,色之为欲,其大无外,赖有一于若使二同,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,就是男女这个色,色之于人,男女这种束缚于人,色之于人,其大无外,这个力量之大,世界上没有比这种力量更大,赖有一于,还好只有一种,若使二同,普天下无能为道,如果有二种力量,就是男女淫欲这种力量,如果有两种力量这么大,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,所以,如果有一个女孩子告诉我,她就说:师父!师父!我对男女的感情,我很看得开,你别骗了,你骗谁?师父!我都不会想。我说:那你有问题,一个正常人不会想要结婚,那你有问题,哪里不会想,对不对?我们都会想,怎么您不会想,你是圣人,后面的男人,不会想的举手,你不喜欢看美女,你举手,你不喜欢貌美俊男的,你举手,真的,你不要骗人,真的,你举手,你就有问题,无始劫你怎么来的,你就是这样来的,你骗我,我骗谁,对不对?最初一念:无始劫来的那种念头,所以说,独头生相,菩萨到,十地菩萨那种微细的念头,根本没有办法,力量就自动一直起来,当然是讨论到菩萨,凡夫这种淫欲的念头,真是难,非常之难,没有任何理由。人家那个猫,我们在雷音寺,养了很多的猫,到每一年某一个时候,哇!我一开始不晓得,被猫吵得要死,哇……,奇怪叫得这样子,是不是晚上没有弄饭给它吃,我就问阿嬷:阿嬷!阿嬷!猫怎么叫得那个样子,吵死了,都不能睡觉,怎么弄饭给它吃?唉呀!傻孩子!不是这样。她又不告诉我,一天到晚吵、吵……,吵得要死,然后就问:阿嬷!阿嬷!你告诉我,怎么叫得这样子,以前的猫怎么样子,以前猫很乖,那就是讨着要结婚。噢!你不早说。哇!那个猫在叫,哇!吓死人!你说那个猫是畜生,那种性本能的冲动,你能吗?根本没有办法,一点办法都没有,所以,那种力量之大,所以说,我们是独头的生相无明,这是一个比喻,凡夫要断这个,藉着比喻,像十地菩萨要破那个生相无明,之难,最微细的难,很难很难!)。乃依觉故迷(因为讲觉悟,就讲到迷)。离本觉则无不觉(离开了本觉,就没有所谓的不觉,为什么?连本觉都没有,你讲什, 么不觉,对不对?)。即动念本是净心。犹如迷方(就像迷了一个方向的人)。谓东为, 西(把东变作西)。方实不西(方向实在没有所谓的西)。悟时即西是东(意思就是说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,你觉悟的时候,西就是东,为什么?没有方向嘛!)。更无西相(根本就没有所谓西边的方向)。觉迷迷灭(觉悟了迷,迷就灭了,觉迷迷灭,你觉悟了迷,觉悟到你有所迷惑,而迷就会灭掉)。觉不生迷(你觉悟了当然就不生迷)。动念都尽。惟一心在(你那个起心动念,你都放得下,只有一颗清净心)。故云心无初相也。离微细念。明观利益。独头生相。最极微细。既能了无初起之相。本自寂灭无生。此相远离(这个相就远离)。梦念都尽。无念真心(梦的念头都尽,无念就是我们的真心)。法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