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3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念存在,简单讲,执着把生、住、异、灭分开,因为分别心、因为执着心,所以,你把生、住、异、灭分开来,当你放下,等同虚空,进入平等的空性状态:毕竟空性,你真正的生命觉性就无所不在、无时不在,等虚空界都是你的家,你就没有所谓事相可得,来也无所谓的来,去也无所谓的去)。皆无自立也(也就是不能单独存在,为什么不能单独存在?你讲生相,是因为对住、异、灭讲的,你讲住相,是因为对生、异、灭讲的,你讲异相,是因为对生、住、灭讲的,你讲灭相,是因为对生、住、异讲的)。然未穷源者。随行浅深。姑显四位(但是,还没有达到最究竟的心源,随着修行的浅深,暂时显出这四位,显出生、住、异、灭四位)。四位各有四义。一能观人(能观照的人)。二所观(的)相。三观(照以后所得到的)利益。四观分齐(分齐就是程度,你观照的程度到哪里,你就得到什么果报)。

  【此义云何(这个道理是怎么样呢?)。如凡夫人。觉知前念起恶故(噢!我这个恶念不可以,然后觉知前念起恶)。能止后念(何以故?喂!我起这个恶念不可以,能止后念,不可以再起后念,)。令其不起(让这个后念不起,能观没有进入空性,没有破除,能观的人以及所观的人还是存在,是不是?)。虽复名觉。即是不觉故(为什么?没有进入毕竟空相)。】

  首句征释(第一句就这样问,这样解释)。上究竟不究竟义(究竟觉或者是不究竟觉)。二句是能观人。当(就是应该是)十信位(十信位的人)。三句明所观相。以未入十信(因为,没有进入十信位)。(所以)念念起恶。而不觉知。今入信位。能知恶业。定招苦报(所以,知道觉知觉念)。故言觉知。此觉灭相也(觉悟到这个灭相,最粗糙的相,灭相意思就是起业,起动恶业的念头,我们现在就有觉察到)。能止后念令其不起(恶念)者。辨观利益。前不觉时。常起身口恶业(前面不觉悟的时候,常常起这个身口恶业)。今既觉已(现在既然觉悟了)。即就前念灭处(就前面念灭处)。止其后念之恶。更不容起。止之又止(简单讲就是无穷的过患,止不完的,因为,他不懂得当体即空,现在就放下,你止,今天止,明天又止,就是这样子。我告诉诸位,所以,师父了讲过:忏悔不如悟道,这个道理,你慢慢体会看看,一个忏悔的人,不如一个悟道的人,因为悟道,他本身就没有所谓的忏悔、不忏悔,与佛相应了,你今天忏悔,你烦恼不除掉,你明天忏悔,后天还是忏悔,忏悔变成流于一种形式,但不忏悔也不可以,还是要忏悔,不忏悔罪益深嘛!但是,如果你忏悔心不断,你还是不悟道,对不对?能忏,所忏,是不是?业性本空,悟道就是这样,所以,止之又止)。能令恶念永消。此止灭相也(止就是停止,这个止是与灭相相应而已,生、住、异、灭的灭相,最粗的相)。末二句。结观分齐(最后结观,他的程度到哪里?)。能知灭相是恶。令其不起。名为虽觉(虽然,知道是觉悟)。而犹未知灭相是梦(还未知道灭相是梦)。故云不觉。以其但在生灭心中遏捺(遏就是阻止、压制。捺就是压抑着。只是在生灭心中强迫它不要起心动念,所以,我告诉诸位,强迫人家是没有道德的事情,强迫自己的念头一直不起来,那不是一个觉悟的人,当人在生气的时候,讲:不要生气、不要生气……,虽然说你有觉悟,你就是不觉悟,不要生气、不要生气……,压着、压着,火气压着,赶快降火气,零非零二(饮料名)赶快喝一瓶,还是不觉悟,大彻大悟的人,连动到一句我在忍耐的念头都没有,他根本不要忍,本性自空,忍什么东西,根本没有,根本无相的东西,毋需忍它,自性本自空寂,无需忍它,根本连忍都不需要忍它)。(所以,遏捺)未见不生灭性。约后六粗。此当觉起业相(觉悟到起业相,虽然觉悟到起业相,只是后念止住前念而已,前念是恶,后念觉悟,还是不觉悟,用止的。简单讲,用压抑的不叫做修行,师父早就跟你讲过了,用压抑的不叫做修行,你要用悟,在因缘法里面你就是用压抑的,今天因缘生、因缘灭,然后,我以前执着,我现在不执着,还是不觉悟,因为,那不是悟道的人的不执着)。

  问。此中觉即不觉(即就是等于。虽然是觉悟,等于不觉)。觉异相等(异就是不觉,觉异相等,意思就是觉悟跟不觉悟这是平等的,一样的)。何不立不觉之名(为什么不立一个不觉之名?)。答。若据觉前不觉后。乃至十地。皆属不觉(每一个位次都是比较的,意思就是十信位对十住位来讲,十信位是不觉,十住对十行来讲,十住是不觉,十行对十向来讲,十行是不觉,十回向对十地来讲,十回向是不觉悟,十地对等觉来讲,十地是不觉,等觉对妙觉来讲,等觉是不觉,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,所以说,若据觉前不觉后,如果,根据觉悟前面,而不觉悟后面,就是位次不一样,一直比较上去,乃至十地,皆属于不觉)。若约(就这个)觉业不觉惑(觉业以及不觉惑,意思就是觉悟这个业,但是,也不觉悟这个惑)。此位正名不觉(还没有办法觉悟到最微细的惑,所以,觉业:你有这个功夫叫做觉业,若就觉业,你有这个觉悟的功夫,但是,没有办法觉悟到你最微细的迷惑点,若就觉业不觉惑,这个角度来讲,此位正名不觉,最微细的东西,你还是没有办法)。

  【如二乘(人)观智(二乘人的观智就是生空观,意思是他要破除我执,所以,生空观)。初发意菩萨等。觉于念异(念异就是不同于以前的迷惑,觉悟到以前迷迷糊糊,现在已经进入一种状态,空性的状态,所以,跟以前不一样,以前迷惑,现在不迷惑)。念无异相(虽然念头有觉悟到以前的迷惑,念无异相就是以微细来讲,微细的念头来讲,还是没有很大的改变,叫做念无异相,对微细的角度来讲,意思就是说虽然我们有少许的觉悟,但所梦异相也不可得,因为,被困在住相的梦中,所以说,念无异相,就是念头虽然有所转变,了解以前的迷惑,我们进入要破除我执的状态,空性的状态)。(但是)以舍(掉)粗(的)分别(对于微细方面方面没有办法,所以,是念无异相,因为,修行是在念头转变。再讲一遍:如二乘人修生空观,观照我空,初民意的菩萨等等,刚开始发心修行的菩萨等等,觉于念异:觉悟到以前的贪、嗔、痴的迷惑,我们要放下、要修行,念异:知道以前不对,现在要修行,虽然,知道要修行,但是,对微细的法执来讲,也没有什么差别,意思就是粗糙的你放得下,微细的感觉上还是没有什么改变,所以,觉于念异是指粗念,那么,念无异相是指还是困在无明当中,微细的无明当中,看起来,也没有什么大的转变,所以说,以舍粗分别)执著相故(舍掉粗糙的分别执着相故)。名相似觉。】

  首二句能观人。二乘作生空观(前面二句能观照的人,二乘作生空观)。破分别我执。观智即人空智。初发意菩萨。即十解(十解就是十信位)初发心住也(十解就是十信位。有的人设十信为初住)。等者。等三贤中后二十九位(三贤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设十信位为初发心住,总共加起来就是三十)。此菩萨虽留惑故。不证人空(留惑润生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,菩萨虽留惑故,不证人空,证了,他就进入方便有余土,为什么?他要度众生,菩萨要度众生,不把他断完)。而于人空。实得自在(但是,对于人空的境界,实在已经自在了)。故与二乘同论。觉于念异者(什么叫做觉于念异?)。明所观相。如上所说。二种(不同的)异相。分别内外。计我(以及)我所。贪嗔见爱等(我贪、我嗔、我见、我爱等等)。以彼净(净即清净心)心。为无明所眠。梦于异相(梦就是困,被困得死死的。梦于异相就是被困在异相里面。异相就是生、住、异、灭的异相)。起诸烦恼。此二种人。观智相应。于异相梦。乃得微觉(对于生、住、异、灭的异相有一点点少觉,微就是微少的觉悟)。故云觉于念异(念就是行相稍粗)。既觉异相之梦。所梦异相。永不可得(还是不可得相)。即念无异相(觉悟到念无异相,也就是粗相可以破除,念无异相,但是,微细的还没有办法,就是即念无异相,这些粗相没有了)。而贪嗔等粗分别。违顺之执著相。悉皆能舍。此观(照以后所得的)利益。名相似觉者。以异相之梦虽觉(生、住、异、灭的异他虽然觉悟)。犹眠在住相梦中(还是被困在生、住、异、灭的住相的梦中)。菩萨未至证位(菩萨还没有到证位)。二乘不了法空(二乘人还不了法空)。故曰相似(因为住世:法执坚住)。此结观分齐也(就是结二乘人以及初发意的菩萨,他的观照有什么程度 到哪一种程度)。若约后六粗。此当觉执取相。计名字相(刚刚这段的论文,我们再念一遍:如二乘人以及初发意菩萨,这两种人,就像二乘人观照生空的智慧,以及初发意菩萨的修行,法执未断的修行人,觉于念异:虽然觉悟到念头的行相粗糙,可以舍掉这些粗糙的分别,但是,念无异相,这个念头还是没有办法摆脱微细的执着,意思是说念无异相,虽然没有这些粗糙的异相,但是微细的无明还是没有办法断,为什么?因为舍掉粗的分别执着相故,所以,名叫做相似觉,只是相似而已,这三贤位等等)。

  【如法身菩萨等(见真如自性、见平等的空性名法身菩萨,这当然是实地以上才能见法身,见真如无为法)。觉于念住(觉于念住,法执坚住,知道这个法的执着不好,我们觉悟到了,觉于这个法的一种住,那么,不好)。念无住相(开始这个念头已经不执着这个法执了,念无住相:开始没有这个住相了,法执慢慢地破叫做念无住相)。以离分别粗念相故。名随分觉(前面是讲舍粗的分别执着相,那是专对外境讲的,现在讲的离分别粗念故,专对念头讲的,又不一样,也就是二乘、三贤位藉着境界的改变来修正内在,而法身菩萨一直修正你的内在,所以说,这是根本修行,禅宗里面讲的“不了此心,修行无益”就是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