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別智相應染,這個是相應)。後叁染及無明。是不相應。相應中。言心念法異。有二(種解)釋。一約王數釋。心即心王(王就是心王,數就是心所。就心王、心所的角度來解釋。約王數,數就是心所,五十一個心所,心就是心王)。念法即心數(心數就是心所)。王數不同(心王、心所不同)。故曰異(所以,叫做異)。依染淨差別之境。知相緣相皆同(心王知相緣相,心所也是知相緣相,同時,)。知相謂能知。緣相謂所緣。同者。心王知染。心數同(樣)知(道)。心王緣淨。心數同緣(淨)。同即相應義(同就是相應)。二約心境釋(就心境來解釋)。以此叁種(因爲這叁種)。(這叁種就是)依境而生(這是相應染這叁種依境而生,因爲藉著境界它才會染汙)。下文雲。境界滅故。相應(就)心滅。言心念法異者(心王、心所不同)。心即能緣心。念法即所緣境(現在是站在心跟境的角度來解釋,前面是站在心王跟心所的角度來解釋,現在是心跟境的角度來解釋,心就是能緣心,念法就是所緣的鏡)。境爲心所念法(境界是心所念法,因爲,境界它常常一直産生心所的念法)。心境不同。故曰異。依染淨差別境上生解(染生染,淨生淨)。境染則起染解。境淨則起淨解。能知心。與所緣境。染淨之相同故(染淨之相是相同)。
不相應者。亦二釋。初約王數釋(初就心王、心所來解釋)。謂此叁種染。即一念心之不覺相。更無王數之別異(更沒有心王、心所的差別。心王、心所還有粗糙可說,那麼這個不覺相,它就是微細得不得了)。有何同知同緣(有什麼同知同緣,沒有說心王、心所同知,也沒有所謂心王、心所同樣去緣那個境界,根本沒有讓你作用的余地,因爲,他就是一念不覺)。上文雲。依不覺生叁種相。與彼不覺。不相舍離(生叁種相:業相、轉相、現相,因爲不覺生叁種相:業相、轉相、現相,與彼不覺,不相舍離)。即此不異不覺(不異不覺叫做不離于不覺,沒有辦法離開這個不覺)。雲不離(所以,不離)。非是相應(不能講那是相應,爲什麼講非是相應?諸位!你們看“心王知染,心所同知,心王緣淨,心所同緣”,同就是相應,相應就是這個道理,是不是?非是相應,那現在心王、心所沒有辦法配合,那當然就不是相應)。雲不離也(不離不覺)。下文雲。無明滅故。不相應心(才)滅。足征即心之不覺也(就是心的不覺相)。二約心境(來解)釋。謂此叁種(微細的不相應)染。即心(的)不覺。更無(所謂的)外境。故雲即心無異也(就是你的心,完全都是無明在作用)。以無明依本覺而起。妄以本覺爲所明之境(以爲本覺還有一個明字加上去,本覺本來無所不覺,我們加一個明字)。而本覺卒不可明(本覺本來就不可明,本覺怎麼上面可以加一個覺、加一個明字,本覺就是本覺具足無量的明,所以說,覺不可以加明,如果,本覺硬要明,那麼就加一個明字)。由是帶起業相。遂轉本有智光。而爲轉相。而轉相妄以業相爲所見。而業相卒不可見(業相最後還是不可見。所以,無相才是真正修行人,就是這個道理,因爲一切都是業相所轉變出來的,因此,同學們!我一直告訴諸位!這個世間不值得掉眼淚,這個世間不值得傷心,這個世間本來就是無明所産物,殘忍、鬥爭、殺害、沒有良心、汙蔑、誹謗、攻擊、傷害,貪、嗔、癡全部具足,很正常,非常地正常,你不要爲他而傷心,不要爲他而哭泣,因爲哭泣是你的心無知在哭泣,無知的心就會哭泣,你有智慧的人,不會這樣子的,哭不出來,有智慧的人,他會哭,會爲衆生而哭,像佛,佛他會哭泣,末法時期,這些魔穿出家人的衣服破壞佛教,釋迦牟尼佛掉眼淚:那我莫可奈何,如師子身中蟲,自食師子身中肉,我沒有辦法,穿出家人的衣服,破壞出家人的形象,他們破壞正法的宣傳,穿出家人的衣服不講正法,亂亂講,破佛的知見,唯出家人能破,是不是?所以,這個世間如果你透視它,我們就會學著一種喜悅,學著一種堅忍,學著一種認命,我認了,同學們!認了就是你的,記住師父這句話,認了就是你的,這句話太有力量了,你不認,你就不是你的,你直接接受它的存在性,那麼你就解脫,要不然,你能怎麼樣?你對這個世間,你能怎麼樣?對不對?所以說,業相卒不可見)。由是帶起境界相耳(帶起這個境界)。如《楞嚴》雲。覺非所明(本覺不是你加一個明的,本覺絕對不是你所可以明的)。因明立所(因爲你加一個明,一個能明、一個所明,就變成)。所既妄立(你所覺悟的,加一個明字所覺悟的,那不是真正的本覺,所既妄立)。生汝妄能(就産生你錯誤的功能,生汝妄能就是錯誤的功能,就是我們八識的見分産生了錯誤的功能)。無同異中(在業識根本沒有所謂的相同也沒有所謂的不同)。熾然成異(就變成種種的不同)。叁細但在本心上(討論)。無有外境相應。故無同知同緣相故(也沒有所謂的無同知同緣這個相,沒有所謂的心王、心所同知,心王、心所同緣,沒有,派不上用場,因爲太微細)。不字無之謂也。此翻前相應義(翻就是不同于,在這裏所講的是不同于前面所講的相應的道理,現在講的都是不相應,簡單講相應就是與心王、心所相應,形象比較粗糙,不相應就是不與心王、心所……,只是現出妄見,現出妄的境界,你無奈他何,就是這個道理)。
問。《瑜伽論》(裏面)說。阿梨耶識(我們這個阿賴耶識怎麼樣?)。意觸受想思。五數(“五數”就是五種心所)相應(觸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跟阿賴耶識相應)。緣二種境(有的人講心王、心所,有的人講就是見分跟相分,怎麼樣?)。此中何雲。不與心數境界相應(爲什麼不跟心所境界相應?)。答。此論約煩惱心數轉(煩惱就是會讓我們産生很大的痛苦)。(才)說相應。梨耶雖具五數(“五數”就是五種心所。觸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,但是這觸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)。(是)無覆無記(無覆就是不像第七意識的見、愛、癡、慢,他沒有見、愛、癡、慢,所以,他不會蓋覆本性。無記:非善非惡,所以,這觸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,既不是第七意識的覆,所以,是無覆,也不是善惡性,所以,是記性,所以,這五種心所,是無覆無記性)。不具煩惱數。得說不相應(所以說不相應。所謂相應是比較粗糙的心所)。又二種境(就是見相二分)。在現識叁細心中(在現出境界的叁細心中,就是業相、轉相、現相,這叁細心中)。既非外境。亦得說不相應(既不是外境,也就不相應,因爲不是外境,因爲只有心在作用,所以,我們的境界還是現識所轉變出來的,我們的妄想:八識的妄見,還是八識的見分所影現出來的,那麼妄境跟妄現産生都是業識所轉變出來的,所以,都不是心外有法,都是唯心的問題,亦得說不相應)。有何相違耶(所以,沒有什麼相違的)。四說相應不相應義竟。
辰五 辨智礙煩惱礙義
【又染心義者。名爲煩惱礙(在“煩惱礙”旁邊寫五個字:煩惱即是礙。煩惱就是一種障礙,爲什麼要寫這個?因爲這個煩惱礙是對智礙講的,智本身不是礙,是因爲不能妙用現前,無法破生相無明,無法大用現前,所以,智礙,所以,這個煩惱礙,智本身不是礙,智礙就是所知障,所知礙:所知礙,煩惱礙,煩惱本身就是礙,所以說,名爲煩惱礙)。(煩惱礙)能障真如根本智(慧)故(我們因爲有煩惱,所以,障住這個真如的根本智慧,所以,這個是染汙心的道理來講)。無明義者。(無明義)名爲智礙(智礙就是所知障,也就是不能妙用現前,妙用現前必需破生相無明才可以大用現前)。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(這裏要注意聽!什麼叫做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?你們先念能障,這裏停一下,會障礙世間自然業智,世間所有的生滅緣起相,它可以自然地利用這個緣起,加被衆生、普度衆生、利益衆生,意思就是大用現前,自然業智就是大用現前,大用現前,意思就是可以在世間自然業智大用現前的叫做智慧,有智慧的人,因爲這種智慧被障礙了,無法行于世間叫做世間自然業智,簡單講如果沒有破除無明,我們智慧沒有開采出來,沒有破除根本生相無明,我們沒有辦法開采這個智慧出來,我們就沒有辦法在生滅的世間法裏面,自然顯現出清淨的叁業,去加被衆生,很難的,所以,這個自然業智,簡單講就是利益衆生的智慧,就是權巧的智慧,我們所謂的權巧的智慧,所以說,根本智就是空性的智慧,自然業智就是有俗谛的智慧,意思就是如果你沒有空性的智慧你就有煩惱,就是有這個煩惱障。再來,底下,如果你成佛斷無明,你就有自然的業智,可以怎麼樣?可以在生滅的世間法裏面無量的妙用現前,普度衆生你就有權智,權智,道理就是這樣子)。】
此辨二礙義(這辨先讓我們了解兩種礙的辨義)。礙即障也。余經論約我法二執(來討論)。以明二障。(第)一(個,第一個怎麼樣?)二乘通障(二乘是共同的障礙,哪共同的障?)。依我執見思(二惑)。能使流轉。障菩槃果(涅槃分究竟涅槃跟不究竟涅槃,二乘當然就是不究竟涅槃)。名煩惱障。二菩薩別障(菩薩別障就是只有菩薩有的,二乘人不夠資格,只有菩薩有的,因爲菩薩要斷法執)。依法執等惑。迷所知境。(所知障)障菩提果(障菩提果:究竟菩提的果)。名所知障。所知非障(所知本身不是障)。(因爲本來所知道的)被障(住。佛性無所不知,無所不知的能力被障礙了,就所知障,所知非障,被障)。障所知智境故(所顯現的智慧:智境)。今(起信)論不約(就)我(執)法(執來討論)。乃(是)約(“約”:就)染心無明。以明二礙(以來說明二種礙)。染心(這個染汙心是)依無明而有。其體雖同。而爲礙不同。依無明所起(的)染(汙)心。喧動差別(我們起這個染汙心,它種種的差別相就顯現出來,就是你不得不去分別,不得不去執著)。(那麼就會變成)爲煩惱礙(所以,簡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