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6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單講我們會痛苦,爲什麼會煩惱不斷,第一個因爲強迫分別,第二個因爲強迫自己去執著,你無緣無故強迫自己去分別、強迫自己去執著,你的煩惱就障礙自己)。能障真如寂靜平等。無分別之根本智(慧)故(障礙這個真如平等的,分別之根本智慧)。亦名實智。又名如理智。

  能起染(汙)心之無明。昏迷不覺。爲智礙(能夠起這個染汙心的無明,那麼昏迷不覺:一直讓我們不覺悟,這個就是智慧的障礙)。能障世間差別。不思議業智故(在這個世間裏面我們無法大用現前,我們無法來世間普度衆生,無法在種種千差萬別的世間裏面,顯現不思議的智慧,沒有辦法!)。亦名權智(“以亦”也就是說我們沒能權巧方便的智慧,除了成佛)。又名後得如量智(後得如量智就是說:世間種種的差別,而你處理得恰到好處,就是如量智,如世間種種差別的智慧叫做如量智,你有什麼分別、有什麼差別,我用什麼方法度你,如你的根機,用你了解的法我去度你叫做如量智,能夠對一切分別:差別的現象,衡量得恰到好處,我們就不一樣了,我們笨笨的,笨死了,對也接受,不對也接受,搞得自己昏頭轉向,也不曉得對或錯,我們哪裏有什麼如量智,佛菩薩就不一樣了,他有如量智,你多少的根器,你適合多少的法,他就講多少的法給你聽,他要度你很容易,你度不了,你宿世沒有善根,釋迦牟尼佛他也會像我一樣,朽木不可雕也,放在森林裏面,放著螞蟻去啃吧!沒效了。朽木不可雕,再怎麼雕也雕不起來,放著讓他爛,我現在就是這樣子,你說一個智慧不夠的,笨笨、笨笨的,我才沒有辦法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子,像周利槃陀伽講念“掃”又忘記“把”,講念“把”又忘記“掃”,掃把、掃把兩個字就記不起來,叫我來教哪有辦法,哪有辦法,那沒有辦法,那是佛才有辦法,對不對?)。此智依始覺。返染還淨。破生相無明。方得起用(你看!所以這個不思議的業智,一定要破生相無明才起作用)。無明不覺。此用不起(你這個生相無明不斷除,我們這個不思議的業用就沒有辦法)。故乃爲礙。此從所礙得名。不同前煩惱即礙也。

  【此義雲何(這道理是怎麼樣?)。以依染心。能見(因爲我們依照染汙心,能見相以及)能現(的這個境界)。妄取境界。違平等性故(這個平等就是空性,就是一真法界,我們違背了空性的本性,違背了一真法界,違背了無相的道理,所以,現出種種的能見、能現的差別相)。以一切法(本來是)常靜(的)。無有起相(本來就沒有所謂生滅的起相,但是,因爲我們怎麼樣?)。無明不覺。妄(心)與法違(法,與真如之法互相違背。妄與法違:這個妄心與真如之當互相違背)。故不能得隨順(得入真如法,不能隨順得入真如平等之法)。世間一切境界。種種知(“知:就是分別心,種種知)故(就是一直分別、一直分別,因爲,我們沒有辦法了解種種的差別,本身就是空性,本身就是平等相,沒有這些是是非非,對立的善惡相,可是,我們一直沒有辦法釋懷,我不甘願,我放不下,那就苦了自己)。】

  初句征難(這是問,問)。或疑無明動彼心體(無明動到我們的心體性)。成于染心(變成了染汙心)。則無明細(無明比較細)。(無明來講,因爲無明比較先,應該是問的人說:)應障理智(障道理的智,是不是?障了理智,理智就是站在理上來講)。染心粗。應障量智(量智就是世間如量的智慧,應該是障這個量智)。今所以不然者(現在爲什麼不然呢?)。此義雲何(前面不是這樣講的,爲什麼剛好顛倒?無明剛好障如量智,障這個如量智,然後,這個染汙心剛好障這個煩惱礙,爲什麼會這樣子?)。先釋煩惱礙。以此礙(“以此礙“:因爲這個煩惱)乃依六種染心(叁種相應染以及叁種不相應染)。後叁不相應(所産生的,它的根源就是後面叁種不相應染産生的)。能見能現。前叁相應。妄取境界。能所對待差別。與真如平等理智。本無能所差別(真如的平等這個道理本來是沒有差別的)。觌體相違(觌(觌:dí)本來是看得見的意思,本意是看見,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,跟這個體性是互相違背的。觌體,觌就是看得見,我們很清楚地看見、了解,與體性、體相是互相違背的,體是平等、是無所差別,而我們現在拼命地差別、分別)。故障理智(對這個真理無知叫做障理智,煩惱則障礙理智)。

  下釋智礙(底下是解釋智障)。以世間諸法。本來常住寂靜。無有起滅之相。此舉無明所違法性。如《法華》雲(就像《法華經》裏面講的)。是法住法位(“是”就是一切。一切的法安住在空性的,畢竟空性的位置裏面,但是,不壞緣起)。世間相常住(世間相就是永遠在……,永遠的因緣生、因緣滅,但是,它永遠是空性)。無明不覺法性本寂(滅的。我們無明無法了解法性本來是寂滅的)。(對)內(“內”:內心裏面)迷真理。(對分別心來講又)識外見塵(又見到外面的塵境)。妄與法性相違(這個妄心與這個真如的法性:畢竟的空性,互相違背)。故不能得隨順真理(無法隨順這個真如:空性的道理)。起差別智(起這個清淨的差別之智慧,起這個差別智,注意喲!差別智是好的,差別智是好的,所知障是不好,有了差別智就是懂得世間的種種差別是空性的,空性就不壞差別,差別本身就是不差別,這個是好的,起這個差別智,起清淨心所現的這個差別智慧)。于世間如量(你如果沒有差別智慧,你怎麼樣去分別衆生根器之不同,所以,對世間如量,如是就是隨衆生的根器的量。隨衆生根器所現)之境(怎麼樣對衆生的根器,上下的根器,利、鈍根的根器,以及隨時空的不同,要去度他,所以,于世間如量之境)。種種而知也(少兩個字,種種而知,種種如實而知,世間就是種種的差別相,可是,我們如實空性而知道)。此正障量智(這個正是障礙這個量智,如量智,成佛則有量智,成佛則有這個量智,如果,我們沒有成佛,我們沒有辦法有這個如量智,此正障量智,如量智慧,這正好障礙如量的智慧)。二釋上生滅因緣竟(所以,這一段的意思只是解釋說,我們什麼時候應該去講理智和障礙,什麼時候是違背障礙理智,什麼時候是障礙如量智,一般對這個不清楚,所以,這個《大乘起信論》,聽可能比較陌生,因爲,這個文字比較陌生。如果說一直卡在這個地方,一直解釋,有時候也會很浪費時間,所以,自己預習或者複習,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功課,比如說,師父今天講完了,你們回去冷靜一下,因爲,你們不可能全部聽得懂,然後再複習一下,如果說要慢慢講、慢慢講,講到你們完全清楚,那又不可能,那這個時間要講多久,才讓你完全清楚,對不對?要讓你們完全不清楚很快,因爲一蓋起來就完全不清楚,要讓你們完全清楚是很難,一翻開就完全不清楚,要讓你們完全不清楚是很容易,蓋起來,噢!完全不懂,要清楚就很難,翻開就迷迷糊糊,所以,這個要複習,要預習)。

  醜叁 釋上生滅之相 叁

  寅一 標列二相(二相就是粗相跟細相,我們的生滅有粗的生滅,有微細的生滅) 二 約人對顯(就凡夫、菩薩以及佛,對顯就是顯出,粗細的生滅相不一樣) 叁 辨相所依

  寅一 標列二相

  【複次分別生滅相者(什麼叫做生滅相?)。有二種。雲何爲二(哪兩種?)。一者粗。與心相應故(粗相就是凡夫、二乘人可以覺察得到的,叁界內的凡夫或者是二乘人可以覺察得到的,粗的生滅,與心相應就是跟心王、心所相應,就是我們可以用心王、心所感受得到的)。二者細(就是微細的生滅)。與心不相應故(純粹是無明幻化出來的惑業,不與心王、心所相應)。】

  生滅相。即上文(所講的)六(種)染。(這六種染)而分粗細二種。前叁染(也就是執相應染、不斷相應染、分別智相應染,這是前叁染,惑是由細排到粗,但是,斷惑是由粗惑斷到細惑,這個一定要弄清楚,我們的微細惑要從微細的地方一直排,排到粗惑,但是,要斷惑的過程,一定要先斷這個粗惑,然後,再斷到細惑)。(前叁染)是心相應。王數相隨(王就是心王,數就是心所,)。心境對待(有心、有境、有能所,叫做心境對待)。(心王、心所)同知同緣(同樣知道這個境界,同樣攀緣這個境界)。其相粗顯。經中說爲相生滅也(相生滅,這是比較粗顯)。後叁染(就是現色不相應染、能見心不相應染、根本業不相應染)。(這後叁染)是心不相應(心王、心所不與它相應,但是無明幻化出來的,我們沒有能力去覺察它,心王、心所不相應,因爲,太微細了)。以無心心法(也就是沒有這個心王、心所法)。及內外能所(如果,加一個無,才更清楚:以及無內外能所。)。(無)粗顯之相(無心心法就是沒有心王跟心所,以及無內外能所,無粗顯之相)。(又)其體微細(而且它這個體性非常地微細,不相應染的體性很微細)。恒流不絕(就像瀑布一樣沒有辦法斷絕)。經中說流注生滅也(就像瀑流一樣,中間幾乎沒有間斷,叫做流注生滅。前面是爲相生滅,現在是流注生滅,相的生滅是比較粗,流注的生滅是比較細)。初標列二相竟。

  寅二 約人對顯

  (“顯”就是顯出粗細兩種生滅,凡夫以及菩薩跟佛的境界都不一樣)【又粗中之粗。凡夫境界(粗中這粗也就是六粗裏面的後面四粗,六粗裏面的後面四粗。我們以前講的那個表(即《起信論法數配當圖》),要對照看,對照著看就會更清楚:六粗就是智相、相續相、執取相,計名字相、起業相、業系苦相,這個粗中粗就是執取相跟計名字相、起業相、業系苦相,是凡夫的境界)。粗中之細(也就是六粗裏面的細相,就是智相跟相續相)。及細中之粗(細中之粗就是叁細裏面的粗相,也就是轉相跟現相,轉相跟現相,粗中之細以及細中之粗。)。(就是)菩薩(的)境界。細中之細(也就是所謂的業識,就是根本業不相應染)。(這個)是佛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