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别智相应染,这个是相应)。后三染及无明。是不相应。相应中。言心念法异。有二(种解)释。一约王数释。心即心王(王就是心王,数就是心所。就心王、心所的角度来解释。约王数,数就是心所,五十一个心所,心就是心王)。念法即心数(心数就是心所)。王数不同(心王、心所不同)。故曰异(所以,叫做异)。依染净差别之境。知相缘相皆同(心王知相缘相,心所也是知相缘相,同时,)。知相谓能知。缘相谓所缘。同者。心王知染。心数同(样)知(道)。心王缘净。心数同缘(净)。同即相应义(同就是相应)。二约心境释(就心境来解释)。以此三种(因为这三种)。(这三种就是)依境而生(这是相应染这三种依境而生,因为藉着境界它才会染污)。下文云。境界灭故。相应(就)心灭。言心念法异者(心王、心所不同)。心即能缘心。念法即所缘境(现在是站在心跟境的角度来解释,前面是站在心王跟心所的角度来解释,现在是心跟境的角度来解释,心就是能缘心,念法就是所缘的镜)。境为心所念法(境界是心所念法,因为,境界它常常一直产生心所的念法)。心境不同。故曰异。依染净差别境上生解(染生染,净生净)。境染则起染解。境净则起净解。能知心。与所缘境。染净之相同故(染净之相是相同)。
不相应者。亦二释。初约王数释(初就心王、心所来解释)。谓此三种染。即一念心之不觉相。更无王数之别异(更没有心王、心所的差别。心王、心所还有粗糙可说,那么这个不觉相,它就是微细得不得了)。有何同知同缘(有什么同知同缘,没有说心王、心所同知,也没有所谓心王、心所同样去缘那个境界,根本没有让你作用的余地,因为,他就是一念不觉)。上文云。依不觉生三种相。与彼不觉。不相舍离(生三种相:业相、转相、现相,因为不觉生三种相:业相、转相、现相,与彼不觉,不相舍离)。即此不异不觉(不异不觉叫做不离于不觉,没有办法离开这个不觉)。云不离(所以,不离)。非是相应(不能讲那是相应,为什么讲非是相应?诸位!你们看“心王知染,心所同知,心王缘净,心所同缘”,同就是相应,相应就是这个道理,是不是?非是相应,那现在心王、心所没有办法配合,那当然就不是相应)。云不离也(不离不觉)。下文云。无明灭故。不相应心(才)灭。足征即心之不觉也(就是心的不觉相)。二约心境(来解)释。谓此三种(微细的不相应)染。即心(的)不觉。更无(所谓的)外境。故云即心无异也(就是你的心,完全都是无明在作用)。以无明依本觉而起。妄以本觉为所明之境(以为本觉还有一个明字加上去,本觉本来无所不觉,我们加一个明字)。而本觉卒不可明(本觉本来就不可明,本觉怎么上面可以加一个觉、加一个明字,本觉就是本觉具足无量的明,所以说,觉不可以加明,如果,本觉硬要明,那么就加一个明字)。由是带起业相。遂转本有智光。而为转相。而转相妄以业相为所见。而业相卒不可见(业相最后还是不可见。所以,无相才是真正修行人,就是这个道理,因为一切都是业相所转变出来的,因此,同学们!我一直告诉诸位!这个世间不值得掉眼泪,这个世间不值得伤心,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无明所产物,残忍、斗争、杀害、没有良心、污蔑、诽谤、攻击、伤害,贪、嗔、痴全部具足,很正常,非常地正常,你不要为他而伤心,不要为他而哭泣,因为哭泣是你的心无知在哭泣,无知的心就会哭泣,你有智慧的人,不会这样子的,哭不出来,有智慧的人,他会哭,会为众生而哭,像佛,佛他会哭泣,末法时期,这些魔穿出家人的衣服破坏佛教,释迦牟尼佛掉眼泪:那我莫可奈何,如师子身中虫,自食师子身中肉,我没有办法,穿出家人的衣服,破坏出家人的形象,他们破坏正法的宣传,穿出家人的衣服不讲正法,乱乱讲,破佛的知见,唯出家人能破,是不是?所以,这个世间如果你透视它,我们就会学着一种喜悦,学着一种坚忍,学着一种认命,我认了,同学们!认了就是你的,记住师父这句话,认了就是你的,这句话太有力量了,你不认,你就不是你的,你直接接受它的存在性,那么你就解脱,要不然,你能怎么样?你对这个世间,你能怎么样?对不对?所以说,业相卒不可见)。由是带起境界相耳(带起这个境界)。如《楞严》云。觉非所明(本觉不是你加一个明的,本觉绝对不是你所可以明的)。因明立所(因为你加一个明,一个能明、一个所明,就变成)。所既妄立(你所觉悟的,加一个明字所觉悟的,那不是真正的本觉,所既妄立)。生汝妄能(就产生你错误的功能,生汝妄能就是错误的功能,就是我们八识的见分产生了错误的功能)。无同异中(在业识根本没有所谓的相同也没有所谓的不同)。炽然成异(就变成种种的不同)。三细但在本心上(讨论)。无有外境相应。故无同知同缘相故(也没有所谓的无同知同缘这个相,没有所谓的心王、心所同知,心王、心所同缘,没有,派不上用场,因为太微细)。不字无之谓也。此翻前相应义(翻就是不同于,在这里所讲的是不同于前面所讲的相应的道理,现在讲的都是不相应,简单讲相应就是与心王、心所相应,形象比较粗糙,不相应就是不与心王、心所……,只是现出妄见,现出妄的境界,你无奈他何,就是这个道理)。
问。《瑜伽论》(里面)说。阿梨耶识(我们这个阿赖耶识怎么样?)。意触受想思。五数(“五数”就是五种心所)相应(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跟阿赖耶识相应)。缘二种境(有的人讲心王、心所,有的人讲就是见分跟相分,怎么样?)。此中何云。不与心数境界相应(为什么不跟心所境界相应?)。答。此论约烦恼心数转(烦恼就是会让我们产生很大的痛苦)。(才)说相应。梨耶虽具五数(“五数”就是五种心所。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,但是这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)。(是)无覆无记(无覆就是不像第七意识的见、爱、痴、慢,他没有见、爱、痴、慢,所以,他不会盖覆本性。无记:非善非恶,所以,这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,既不是第七意识的覆,所以,是无覆,也不是善恶性,所以,是记性,所以,这五种心所,是无覆无记性)。不具烦恼数。得说不相应(所以说不相应。所谓相应是比较粗糙的心所)。又二种境(就是见相二分)。在现识三细心中(在现出境界的三细心中,就是业相、转相、现相,这三细心中)。既非外境。亦得说不相应(既不是外境,也就不相应,因为不是外境,因为只有心在作用,所以,我们的境界还是现识所转变出来的,我们的妄想:八识的妄见,还是八识的见分所影现出来的,那么妄境跟妄现产生都是业识所转变出来的,所以,都不是心外有法,都是唯心的问题,亦得说不相应)。有何相违耶(所以,没有什么相违的)。四说相应不相应义竟。
辰五 辨智碍烦恼碍义
【又染心义者。名为烦恼碍(在“烦恼碍”旁边写五个字:烦恼即是碍。烦恼就是一种障碍,为什么要写这个?因为这个烦恼碍是对智碍讲的,智本身不是碍,是因为不能妙用现前,无法破生相无明,无法大用现前,所以,智碍,所以,这个烦恼碍,智本身不是碍,智碍就是所知障,所知碍:所知碍,烦恼碍,烦恼本身就是碍,所以说,名为烦恼碍)。(烦恼碍)能障真如根本智(慧)故(我们因为有烦恼,所以,障住这个真如的根本智慧,所以,这个是染污心的道理来讲)。无明义者。(无明义)名为智碍(智碍就是所知障,也就是不能妙用现前,妙用现前必需破生相无明才可以大用现前)。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(这里要注意听!什么叫做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?你们先念能障,这里停一下,会障碍世间自然业智,世间所有的生灭缘起相,它可以自然地利用这个缘起,加被众生、普度众生、利益众生,意思就是大用现前,自然业智就是大用现前,大用现前,意思就是可以在世间自然业智大用现前的叫做智慧,有智慧的人,因为这种智慧被障碍了,无法行于世间叫做世间自然业智,简单讲如果没有破除无明,我们智慧没有开采出来,没有破除根本生相无明,我们没有办法开采这个智慧出来,我们就没有办法在生灭的世间法里面,自然显现出清净的三业,去加被众生,很难的,所以,这个自然业智,简单讲就是利益众生的智慧,就是权巧的智慧,我们所谓的权巧的智慧,所以说,根本智就是空性的智慧,自然业智就是有俗谛的智慧,意思就是如果你没有空性的智慧你就有烦恼,就是有这个烦恼障。再来,底下,如果你成佛断无明,你就有自然的业智,可以怎么样?可以在生灭的世间法里面无量的妙用现前,普度众生你就有权智,权智,道理就是这样子)。】
此辨二碍义(这辨先让我们了解两种碍的辨义)。碍即障也。余经论约我法二执(来讨论)。以明二障。(第)一(个,第一个怎么样?)二乘通障(二乘是共同的障碍,哪共同的障?)。依我执见思(二惑)。能使流转。障菩槃果(涅槃分究竟涅槃跟不究竟涅槃,二乘当然就是不究竟涅槃)。名烦恼障。二菩萨别障(菩萨别障就是只有菩萨有的,二乘人不够资格,只有菩萨有的,因为菩萨要断法执)。依法执等惑。迷所知境。(所知障)障菩提果(障菩提果:究竟菩提的果)。名所知障。所知非障(所知本身不是障)。(因为本来所知道的)被障(住。佛性无所不知,无所不知的能力被障碍了,就所知障,所知非障,被障)。障所知智境故(所显现的智慧:智境)。今(起信)论不约(就)我(执)法(执来讨论)。乃(是)约(“约”:就)染心无明。以明二碍(以来说明二种碍)。染心(这个染污心是)依无明而有。其体虽同。而为碍不同。依无明所起(的)染(污)心。喧动差别(我们起这个染污心,它种种的差别相就显现出来,就是你不得不去分别,不得不去执着)。(那么就会变成)为烦恼碍(所以,简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