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单讲我们会痛苦,为什么会烦恼不断,第一个因为强迫分别,第二个因为强迫自己去执着,你无缘无故强迫自己去分别、强迫自己去执着,你的烦恼就障碍自己)。能障真如寂静平等。无分别之根本智(慧)故(障碍这个真如平等的,分别之根本智慧)。亦名实智。又名如理智。
能起染(污)心之无明。昏迷不觉。为智碍(能够起这个染污心的无明,那么昏迷不觉:一直让我们不觉悟,这个就是智慧的障碍)。能障世间差别。不思议业智故(在这个世间里面我们无法大用现前,我们无法来世间普度众生,无法在种种千差万别的世间里面,显现不思议的智慧,没有办法!)。亦名权智(“以亦”也就是说我们没能权巧方便的智慧,除了成佛)。又名后得如量智(后得如量智就是说:世间种种的差别,而你处理得恰到好处,就是如量智,如世间种种差别的智慧叫做如量智,你有什么分别、有什么差别,我用什么方法度你,如你的根机,用你了解的法我去度你叫做如量智,能够对一切分别:差别的现象,衡量得恰到好处,我们就不一样了,我们笨笨的,笨死了,对也接受,不对也接受,搞得自己昏头转向,也不晓得对或错,我们哪里有什么如量智,佛菩萨就不一样了,他有如量智,你多少的根器,你适合多少的法,他就讲多少的法给你听,他要度你很容易,你度不了,你宿世没有善根,释迦牟尼佛他也会像我一样,朽木不可雕也,放在森林里面,放着蚂蚁去啃吧!没效了。朽木不可雕,再怎么雕也雕不起来,放着让他烂,我现在就是这样子,你说一个智慧不够的,笨笨、笨笨的,我才没有办法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子,像周利槃陀伽讲念“扫”又忘记“把”,讲念“把”又忘记“扫”,扫把、扫把两个字就记不起来,叫我来教哪有办法,哪有办法,那没有办法,那是佛才有办法,对不对?)。此智依始觉。返染还净。破生相无明。方得起用(你看!所以这个不思议的业智,一定要破生相无明才起作用)。无明不觉。此用不起(你这个生相无明不断除,我们这个不思议的业用就没有办法)。故乃为碍。此从所碍得名。不同前烦恼即碍也。
【此义云何(这道理是怎么样?)。以依染心。能见(因为我们依照染污心,能见相以及)能现(的这个境界)。妄取境界。违平等性故(这个平等就是空性,就是一真法界,我们违背了空性的本性,违背了一真法界,违背了无相的道理,所以,现出种种的能见、能现的差别相)。以一切法(本来是)常静(的)。无有起相(本来就没有所谓生灭的起相,但是,因为我们怎么样?)。无明不觉。妄(心)与法违(法,与真如之法互相违背。妄与法违:这个妄心与真如之当互相违背)。故不能得随顺(得入真如法,不能随顺得入真如平等之法)。世间一切境界。种种知(“知:就是分别心,种种知)故(就是一直分别、一直分别,因为,我们没有办法了解种种的差别,本身就是空性,本身就是平等相,没有这些是是非非,对立的善恶相,可是,我们一直没有办法释怀,我不甘愿,我放不下,那就苦了自己)。】
初句征难(这是问,问)。或疑无明动彼心体(无明动到我们的心体性)。成于染心(变成了染污心)。则无明细(无明比较细)。(无明来讲,因为无明比较先,应该是问的人说:)应障理智(障道理的智,是不是?障了理智,理智就是站在理上来讲)。染心粗。应障量智(量智就是世间如量的智慧,应该是障这个量智)。今所以不然者(现在为什么不然呢?)。此义云何(前面不是这样讲的,为什么刚好颠倒?无明刚好障如量智,障这个如量智,然后,这个染污心刚好障这个烦恼碍,为什么会这样子?)。先释烦恼碍。以此碍(“以此碍“:因为这个烦恼)乃依六种染心(三种相应染以及三种不相应染)。后三不相应(所产生的,它的根源就是后面三种不相应染产生的)。能见能现。前三相应。妄取境界。能所对待差别。与真如平等理智。本无能所差别(真如的平等这个道理本来是没有差别的)。觌体相违(觌(觌:dí)本来是看得见的意思,本意是看见,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,跟这个体性是互相违背的。觌体,觌就是看得见,我们很清楚地看见、了解,与体性、体相是互相违背的,体是平等、是无所差别,而我们现在拼命地差别、分别)。故障理智(对这个真理无知叫做障理智,烦恼则障碍理智)。
下释智碍(底下是解释智障)。以世间诸法。本来常住寂静。无有起灭之相。此举无明所违法性。如《法华》云(就像《法华经》里面讲的)。是法住法位(“是”就是一切。一切的法安住在空性的,毕竟空性的位置里面,但是,不坏缘起)。世间相常住(世间相就是永远在……,永远的因缘生、因缘灭,但是,它永远是空性)。无明不觉法性本寂(灭的。我们无明无法了解法性本来是寂灭的)。(对)内(“内”:内心里面)迷真理。(对分别心来讲又)识外见尘(又见到外面的尘境)。妄与法性相违(这个妄心与这个真如的法性:毕竟的空性,互相违背)。故不能得随顺真理(无法随顺这个真如:空性的道理)。起差别智(起这个清净的差别之智慧,起这个差别智,注意哟!差别智是好的,差别智是好的,所知障是不好,有了差别智就是懂得世间的种种差别是空性的,空性就不坏差别,差别本身就是不差别,这个是好的,起这个差别智,起清净心所现的这个差别智慧)。于世间如量(你如果没有差别智慧,你怎么样去分别众生根器之不同,所以,对世间如量,如是就是随众生的根器的量。随众生根器所现)之境(怎么样对众生的根器,上下的根器,利、钝根的根器,以及随时空的不同,要去度他,所以,于世间如量之境)。种种而知也(少两个字,种种而知,种种如实而知,世间就是种种的差别相,可是,我们如实空性而知道)。此正障量智(这个正是障碍这个量智,如量智,成佛则有量智,成佛则有这个量智,如果,我们没有成佛,我们没有办法有这个如量智,此正障量智,如量智慧,这正好障碍如量的智慧)。二释上生灭因缘竟(所以,这一段的意思只是解释说,我们什么时候应该去讲理智和障碍,什么时候是违背障碍理智,什么时候是障碍如量智,一般对这个不清楚,所以,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,听可能比较陌生,因为,这个文字比较陌生。如果说一直卡在这个地方,一直解释,有时候也会很浪费时间,所以,自己预习或者复习,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功课,比如说,师父今天讲完了,你们回去冷静一下,因为,你们不可能全部听得懂,然后再复习一下,如果说要慢慢讲、慢慢讲,讲到你们完全清楚,那又不可能,那这个时间要讲多久,才让你完全清楚,对不对?要让你们完全不清楚很快,因为一盖起来就完全不清楚,要让你们完全清楚是很难,一翻开就完全不清楚,要让你们完全不清楚是很容易,盖起来,噢!完全不懂,要清楚就很难,翻开就迷迷糊糊,所以,这个要复习,要预习)。
丑三 释上生灭之相 三
寅一 标列二相(二相就是粗相跟细相,我们的生灭有粗的生灭,有微细的生灭) 二 约人对显(就凡夫、菩萨以及佛,对显就是显出,粗细的生灭相不一样) 三 辨相所依
寅一 标列二相
【复次分别生灭相者(什么叫做生灭相?)。有二种。云何为二(哪两种?)。一者粗。与心相应故(粗相就是凡夫、二乘人可以觉察得到的,三界内的凡夫或者是二乘人可以觉察得到的,粗的生灭,与心相应就是跟心王、心所相应,就是我们可以用心王、心所感受得到的)。二者细(就是微细的生灭)。与心不相应故(纯粹是无明幻化出来的惑业,不与心王、心所相应)。】
生灭相。即上文(所讲的)六(种)染。(这六种染)而分粗细二种。前三染(也就是执相应染、不断相应染、分别智相应染,这是前三染,惑是由细排到粗,但是,断惑是由粗惑断到细惑,这个一定要弄清楚,我们的微细惑要从微细的地方一直排,排到粗惑,但是,要断惑的过程,一定要先断这个粗惑,然后,再断到细惑)。(前三染)是心相应。王数相随(王就是心王,数就是心所,)。心境对待(有心、有境、有能所,叫做心境对待)。(心王、心所)同知同缘(同样知道这个境界,同样攀缘这个境界)。其相粗显。经中说为相生灭也(相生灭,这是比较粗显)。后三染(就是现色不相应染、能见心不相应染、根本业不相应染)。(这后三染)是心不相应(心王、心所不与它相应,但是无明幻化出来的,我们没有能力去觉察它,心王、心所不相应,因为,太微细了)。以无心心法(也就是没有这个心王、心所法)。及内外能所(如果,加一个无,才更清楚:以及无内外能所。)。(无)粗显之相(无心心法就是没有心王跟心所,以及无内外能所,无粗显之相)。(又)其体微细(而且它这个体性非常地微细,不相应染的体性很微细)。恒流不绝(就像瀑布一样没有办法断绝)。经中说流注生灭也(就像瀑流一样,中间几乎没有间断,叫做流注生灭。前面是为相生灭,现在是流注生灭,相的生灭是比较粗,流注的生灭是比较细)。初标列二相竟。
寅二 约人对显
(“显”就是显出粗细两种生灭,凡夫以及菩萨跟佛的境界都不一样)【又粗中之粗。凡夫境界(粗中这粗也就是六粗里面的后面四粗,六粗里面的后面四粗。我们以前讲的那个表(即《起信论法数配当图》),要对照看,对照着看就会更清楚:六粗就是智相、相续相、执取相,计名字相、起业相、业系苦相,这个粗中粗就是执取相跟计名字相、起业相、业系苦相,是凡夫的境界)。粗中之细(也就是六粗里面的细相,就是智相跟相续相)。及细中之粗(细中之粗就是三细里面的粗相,也就是转相跟现相,转相跟现相,粗中之细以及细中之粗。)。(就是)菩萨(的)境界。细中之细(也就是所谓的业识,就是根本业不相应染)。(这个)是佛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