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境界。】
此约人分三位(就人分成三位)。前(面)三(个)染粗(糙)。后(面)三(个)染细(的)。执相应染。乃粗中之粗(执相应染是粗中之粗。执相应染就包括执取相还有计名字相,这个起业相跟业系苦相就没有讨论它,因为它一定是跟着后面来的,有起业就一定受苦,所以,在意识里面单论到执取相跟计名字相,这个就是执着的一种相应染,简单讲就是一种我执,所以,从空上地方开始讨论,执相应染乃是粗中之粗)。三贤内凡(位)所觉境界(三贤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什么叫做内凡?内凡就是修行佛道,但是,还没有证到见,未证到这个证理,没有证到证理称为凡夫,他所发出来的证理是相似之智解称为内凡,也就是发出相似的智慧的了解叫做内凡,如果没有发出相似的智慧之解叫做外凡,相似就是不是证,还不是证,所以,三贤还没有证到真如,所以说称为内凡,因为三贤位只是一个有相的修行,三贤内凡位所觉的境界)。(而)不断相应染。分别智相应染。(这两个相应染)乃粗中之细(六粗里面的细相)。现相不相应染。能见不相应染。乃细中之粗(三细里面的粗相)。此四染(这四个染:智相、相续相、现相、转相这四染)。地上菩萨所觉境界(地上菩萨所觉悟的境界)。初七八九地。各离一相(诸位!看《起信论法数配当图》这个表格:“六染”右面,“不断相应染”底下写个“初地”,就是到初地菩萨才可以离;“分别智相应染”是“七地”、“二地”,也就是二地到七地,“地”“地”慢慢地渐渐地离,渐渐地离;“现色不相应染”要到第八地菩萨才能舍;“能见心不相应染”要到九地菩萨才能舍。所以说,诸位再看,“初”就是初地,“七八九”就是各一地,各离一相)。根本业不相应染。乃细中之细。至十地金刚后心。方便满足(方便满足“也就是所有的方便都具足,那就是究竟)。果上能离(方便是对究竟讲的)。故云唯佛能知(只有佛能够知道)。二约人对显竟。
寅三 辨相所依 二
卯一 顺论生缘(怎么样生的) 二 逆显灭义(怎么样才能叫做灭)
卯一 顺论生缘
(生,无明怎么生?灭,因跟缘灭了,什么就灭掉)【此二种生灭(就是粗的生灭跟细的生灭叫做此两种生灭,此粗的生灭跟细的生灭)。(这两种生灭是)依于无明熏习而有(因为无明熏习而有)。所谓依因依缘。依因者。不觉义故。依缘者。妄作境界义故(因是不觉,缘是境界)。】
前二句。通论粗细生灭心(前二句就是“此二种生灭,依于无明熏习而有”,这是指粗细生灭心)。皆依根本无明(都是依照根本无明)。熏习真如。(然后)动(念就)起三细。(后来再)转起粗心。无明通为其体(无明就是这些三细六粗的依靠,所以说一切的生灭都是依于无明)。故云依于无明。熏习而有。下别就二种分因缘。所谓依无明(为)因。生三细不相应染(这是第一个过程)。(第二过程呢?就转成境界。所以说)依境界缘。生三粗相应染(三粗相应染就是分别智相应染、不断相应染、执相应染)。此影略说耳(“影略”就是简单。这个只是一个简单来说,才这样说的)。若具说者(“具说”:全部说,在细生灭的这个不相应染,不相应染当然是细的生灭)。(所以说细生灭的)不相应染。依无明不觉为因。梨耶和合为缘。相应染(就比较粗糙)。依业识为因。境界为缘。《楞伽》云。大慧不思议熏。及不思议变。是现识因。取种种尘。及无始妄想熏。是分别事识因(《楞伽经》是一部很深的经典,禅宗都用这本来传,传这个《楞伽经》:八识、二无我、三自性,《楞伽经》里面这样说:佛在《楞伽经》里面,当机者是大慧菩萨,所以,大慧这两个字是对大慧菩萨讲的,大慧是菩萨的名字,大慧,在这里应该停顿一下,“大慧”,佛当然不能称:大慧菩萨,是不是?哪有长辈称他:大慧菩萨,是不是?佛没有这样称呼的。佛是长辈,称他的徒弟当然是大慧就可以,还称菩萨,是不是?大慧,“不思议熏”的旁边写个:A;在“不思议”的地方旁边写个:1;不可思议地熏习,这是指无明,以“及不思议”的“变”,这是指妄心,是现识因,这现识是指三细里面的现色不相应染,现识因,注意听!在这里一个段落,大慧菩萨!我们应当知道,这个根本无明的不可思议的熏习,以及妄心的不思议的变化,不思议的变就是所谓的业识,这个是现识因,这是产生境界的根本原因,现出,因为现识会现出种种的境界,我们的境界是现识所现出来的,这里一个段落,这表示很微细的,“现识因”的旁边就写个:三细,是三细的心境:现识因。底下要写个:B,“取种种尘”以“及无始妄想熏”习,再来就对境界了,三细现出境界以后,不思议熏,不思议变,这个都是三细,微细的东西,取种种尘以及无始的妄想熏,“尘”就是境界,然后,因为三细所转变出来的境界,我们拼命地去执着,所以说,取种种尘就是境界,以及无始的妄想的熏习,是分别事识,分别事识简单讲就是对境界分别的意识形态,叫做分别意识,所谓的事就是事相,你的身、口、意的造作,很清楚的造作:分别事识,对相上的一种执着,叫做事识,对相上身、口、意的作用叫做事识,“分别事识的因”,这是分别事识的因,简单讲不思议熏、不思议变是现识因,而取种种尘以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)。略同此义。彼双约生住(双约就是站在这两个角度来讲,统统是讲到生相无明或者是住相无明,这两个角度来讲)。故说二因(现识因以及分别事识因,是站在生相无明以及住相无明两个角度来讲)。此单约生缘说也(生出一切生灭的开始)。一顺论生缘竟。()
卯二 逆显灭义
(哪一种情形无明就会灭,烦恼就会停止,相续就会停止?所以,底下说)【若因灭则缘灭(只要你的因灭掉了,这个缘自然就没了)。因灭故。(所以,微细的)不相应心灭(微细的不相应的心就灭掉,如果,你加三个字就很清楚:微细的不相应心就灭)。缘灭故。(粗显的)相应心(就)灭(那么就更清楚我们的论文。再念一遍:如果因灭则缘灭,因灭故,所以微细的不相应心就灭掉,缘灭故,这粗显的相应心就灭掉)。问曰。若心灭者。云何相续(心都灭掉了,怎么能够相续继续作用呢?)。若(继续)相续(作用)者(烦恼继续相续作用)。云何说究竟灭(为什么说到最后有一个究竟灭呢?那不是连心体都灭掉吗?)。(所以,这里给我们)答(复)曰。所言灭者。唯心相灭。非心体灭(是我们妄想心所幻化出来的那个外相灭掉,不是不生不灭的心体灭掉,所以,师父已经讲过了,无念是没有凡夫分别我执的妄念,而不是没有正念,这个要弄清楚,心体不能灭)。】
承上染心。既依因缘而生。亦依因缘而灭。初句通论。若得对治根本无明。染因灭时(这个污染的因灭了)。则所起现识(所现)境界之缘(则所起现识所现境界之缘。加:“所现”,那么就比较更清楚。现识它一定会现出种种的境界,所以说,所起的现识,所现境界之缘)。自然(就)随(着)灭。下别论。不相应心(在“不相应心”旁边写个:A。因为,这一个段落、一个段落看比较清楚,不相应心,怎么样?)。亲依无明(之)因(而)生(完全是依靠无明才产生的,)。(若)因灭。则三细染心亦灭(若因灭,根本的因就灭掉了,那么三细的染心也会灭掉)。相应心(在“相应心”旁边写个:B。刚刚讨论的是不相应心,微细的;现在是粗显的相应心,相应心则是怎么样?)。亲依境界缘生(拟,简单讲不相应心是依无明,相应心是依境界缘生)。(如果这个)缘灭。则三粗染心亦灭(那么这个三粗的当心也要灭掉)。此非约刹那生灭义也(这里不是就刹那,刹那就是念头,不是就我们这个念头的生灭来说的,它是对这个境界来说的,这个时间性、长远性,是描述长远性的角度)。
问曰下。交互发难(交互发难就是重复地问难)。若境界缘灭时。相应心体亦灭者。则三细未尽(三细还没有除掉)。心体已亡(心体已经没有了)。云何而得相续(怎么能相续呢?心体跑掉了,不存在了,怎么能够相续下去)。若谓心体不灭。三细依心而住。故得相续者。则应常相续。云何金刚道后(我们这个生灭)异熟空(掉了。“异熟”就是第八意识的生灭法叫做异熟,也就是说第八意识的生灭的果报,那这个叫做异熟才空掉,一定要到十地菩萨的第八意识的异熟果报空掉,才叫做空,相续就停止了)。三细染心。得究竟灭耶。
下答有法喻合(“合”就是法跟比喻相合,这)三(个角度来说)。法中所言灭者。但境界无明灭时(但只是境界以及无明灭的时候)。粗细染心之相(才)灭。非因缘灭时。六染(所依的)心体俱灭也(六染底下加三个字:所依之,心体俱灭。古人的注解都很简单,因为太简单了,所以,有时候意思会弄错,六染所依之心体俱灭,绝对不是这样子,非因缘灭的时候,六染所依的心体也跟着灭,不是这样子)。若俱灭者。谁证佛果(所以,我们这个佛性是永远不会灭掉的。我们生命是一种悲剧。为什么说生命是一种悲剧?如果,我们没有学佛,我们完全没有回光返照的能力,生命的的确确是一种悲剧。今天,台南有一个男众结婚了,他怀疑他的太太红杏出墙,红杏出墙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晓得,我只知道“讨客兄”(台语直译,意味有情夫)这个名词可能比较直截了当,她先生只是怀疑,怀疑而已,生了两个儿子,这个先生就拿刀子,拿刀子,一气之下,把他的太太宰掉了,当场就杀死了,结果旁边,那两个小孩子在旁边,这个也是泼妇生的,就是讨客兄,是不是?顺便就把他也杀,那两个孩子是他生的,他气他妈妈,连那两个孩子也遭殃,也杀,那两个小孩子,一个现在在急救,一个已经没有大碍了,他一念起来,就全家死光光,多凄惨,他自己也完蛋了。所以,我们生命,它是一种悲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