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境界。】
此約人分叁位(就人分成叁位)。前(面)叁(個)染粗(糙)。後(面)叁(個)染細(的)。執相應染。乃粗中之粗(執相應染是粗中之粗。執相應染就包括執取相還有計名字相,這個起業相跟業系苦相就沒有討論它,因爲它一定是跟著後面來的,有起業就一定受苦,所以,在意識裏面單論到執取相跟計名字相,這個就是執著的一種相應染,簡單講就是一種我執,所以,從空上地方開始討論,執相應染乃是粗中之粗)。叁賢內凡(位)所覺境界(叁賢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什麼叫做內凡?內凡就是修行佛道,但是,還沒有證到見,未證到這個證理,沒有證到證理稱爲凡夫,他所發出來的證理是相似之智解稱爲內凡,也就是發出相似的智慧的了解叫做內凡,如果沒有發出相似的智慧之解叫做外凡,相似就是不是證,還不是證,所以,叁賢還沒有證到真如,所以說稱爲內凡,因爲叁賢位只是一個有相的修行,叁賢內凡位所覺的境界)。(而)不斷相應染。分別智相應染。(這兩個相應染)乃粗中之細(六粗裏面的細相)。現相不相應染。能見不相應染。乃細中之粗(叁細裏面的粗相)。此四染(這四個染:智相、相續相、現相、轉相這四染)。地上菩薩所覺境界(地上菩薩所覺悟的境界)。初七八九地。各離一相(諸位!看《起信論法數配當圖》這個表格:“六染”右面,“不斷相應染”底下寫個“初地”,就是到初地菩薩才可以離;“分別智相應染”是“七地”、“二地”,也就是二地到七地,“地”“地”慢慢地漸漸地離,漸漸地離;“現色不相應染”要到第八地菩薩才能舍;“能見心不相應染”要到九地菩薩才能舍。所以說,諸位再看,“初”就是初地,“七八九”就是各一地,各離一相)。根本業不相應染。乃細中之細。至十地金剛後心。方便滿足(方便滿足“也就是所有的方便都具足,那就是究竟)。果上能離(方便是對究竟講的)。故雲唯佛能知(只有佛能夠知道)。二約人對顯竟。
寅叁 辨相所依 二
卯一 順論生緣(怎麼樣生的) 二 逆顯滅義(怎麼樣才能叫做滅)
卯一 順論生緣
(生,無明怎麼生?滅,因跟緣滅了,什麼就滅掉)【此二種生滅(就是粗的生滅跟細的生滅叫做此兩種生滅,此粗的生滅跟細的生滅)。(這兩種生滅是)依于無明熏習而有(因爲無明熏習而有)。所謂依因依緣。依因者。不覺義故。依緣者。妄作境界義故(因是不覺,緣是境界)。】
前二句。通論粗細生滅心(前二句就是“此二種生滅,依于無明熏習而有”,這是指粗細生滅心)。皆依根本無明(都是依照根本無明)。熏習真如。(然後)動(念就)起叁細。(後來再)轉起粗心。無明通爲其體(無明就是這些叁細六粗的依靠,所以說一切的生滅都是依于無明)。故雲依于無明。熏習而有。下別就二種分因緣。所謂依無明(爲)因。生叁細不相應染(這是第一個過程)。(第二過程呢?就轉成境界。所以說)依境界緣。生叁粗相應染(叁粗相應染就是分別智相應染、不斷相應染、執相應染)。此影略說耳(“影略”就是簡單。這個只是一個簡單來說,才這樣說的)。若具說者(“具說”:全部說,在細生滅的這個不相應染,不相應染當然是細的生滅)。(所以說細生滅的)不相應染。依無明不覺爲因。梨耶和合爲緣。相應染(就比較粗糙)。依業識爲因。境界爲緣。《楞伽》雲。大慧不思議熏。及不思議變。是現識因。取種種塵。及無始妄想熏。是分別事識因(《楞伽經》是一部很深的經典,禅宗都用這本來傳,傳這個《楞伽經》:八識、二無我、叁自性,《楞伽經》裏面這樣說:佛在《楞伽經》裏面,當機者是大慧菩薩,所以,大慧這兩個字是對大慧菩薩講的,大慧是菩薩的名字,大慧,在這裏應該停頓一下,“大慧”,佛當然不能稱:大慧菩薩,是不是?哪有長輩稱他:大慧菩薩,是不是?佛沒有這樣稱呼的。佛是長輩,稱他的徒弟當然是大慧就可以,還稱菩薩,是不是?大慧,“不思議熏”的旁邊寫個:A;在“不思議”的地方旁邊寫個:1;不可思議地熏習,這是指無明,以“及不思議”的“變”,這是指妄心,是現識因,這現識是指叁細裏面的現色不相應染,現識因,注意聽!在這裏一個段落,大慧菩薩!我們應當知道,這個根本無明的不可思議的熏習,以及妄心的不思議的變化,不思議的變就是所謂的業識,這個是現識因,這是産生境界的根本原因,現出,因爲現識會現出種種的境界,我們的境界是現識所現出來的,這裏一個段落,這表示很微細的,“現識因”的旁邊就寫個:叁細,是叁細的心境:現識因。底下要寫個:B,“取種種塵”以“及無始妄想熏”習,再來就對境界了,叁細現出境界以後,不思議熏,不思議變,這個都是叁細,微細的東西,取種種塵以及無始的妄想熏,“塵”就是境界,然後,因爲叁細所轉變出來的境界,我們拼命地去執著,所以說,取種種塵就是境界,以及無始的妄想的熏習,是分別事識,分別事識簡單講就是對境界分別的意識形態,叫做分別意識,所謂的事就是事相,你的身、口、意的造作,很清楚的造作:分別事識,對相上的一種執著,叫做事識,對相上身、口、意的作用叫做事識,“分別事識的因”,這是分別事識的因,簡單講不思議熏、不思議變是現識因,而取種種塵以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)。略同此義。彼雙約生住(雙約就是站在這兩個角度來講,統統是講到生相無明或者是住相無明,這兩個角度來講)。故說二因(現識因以及分別事識因,是站在生相無明以及住相無明兩個角度來講)。此單約生緣說也(生出一切生滅的開始)。一順論生緣竟。()
卯二 逆顯滅義
(哪一種情形無明就會滅,煩惱就會停止,相續就會停止?所以,底下說)【若因滅則緣滅(只要你的因滅掉了,這個緣自然就沒了)。因滅故。(所以,微細的)不相應心滅(微細的不相應的心就滅掉,如果,你加叁個字就很清楚:微細的不相應心就滅)。緣滅故。(粗顯的)相應心(就)滅(那麼就更清楚我們的論文。再念一遍:如果因滅則緣滅,因滅故,所以微細的不相應心就滅掉,緣滅故,這粗顯的相應心就滅掉)。問曰。若心滅者。雲何相續(心都滅掉了,怎麼能夠相續繼續作用呢?)。若(繼續)相續(作用)者(煩惱繼續相續作用)。雲何說究竟滅(爲什麼說到最後有一個究竟滅呢?那不是連心體都滅掉嗎?)。(所以,這裏給我們)答(複)曰。所言滅者。唯心相滅。非心體滅(是我們妄想心所幻化出來的那個外相滅掉,不是不生不滅的心體滅掉,所以,師父已經講過了,無念是沒有凡夫分別我執的妄念,而不是沒有正念,這個要弄清楚,心體不能滅)。】
承上染心。既依因緣而生。亦依因緣而滅。初句通論。若得對治根本無明。染因滅時(這個汙染的因滅了)。則所起現識(所現)境界之緣(則所起現識所現境界之緣。加:“所現”,那麼就比較更清楚。現識它一定會現出種種的境界,所以說,所起的現識,所現境界之緣)。自然(就)隨(著)滅。下別論。不相應心(在“不相應心”旁邊寫個:A。因爲,這一個段落、一個段落看比較清楚,不相應心,怎麼樣?)。親依無明(之)因(而)生(完全是依靠無明才産生的,)。(若)因滅。則叁細染心亦滅(若因滅,根本的因就滅掉了,那麼叁細的染心也會滅掉)。相應心(在“相應心”旁邊寫個:B。剛剛討論的是不相應心,微細的;現在是粗顯的相應心,相應心則是怎麼樣?)。親依境界緣生(擬,簡單講不相應心是依無明,相應心是依境界緣生)。(如果這個)緣滅。則叁粗染心亦滅(那麼這個叁粗的當心也要滅掉)。此非約刹那生滅義也(這裏不是就刹那,刹那就是念頭,不是就我們這個念頭的生滅來說的,它是對這個境界來說的,這個時間性、長遠性,是描述長遠性的角度)。
問曰下。交互發難(交互發難就是重複地問難)。若境界緣滅時。相應心體亦滅者。則叁細未盡(叁細還沒有除掉)。心體已亡(心體已經沒有了)。雲何而得相續(怎麼能相續呢?心體跑掉了,不存在了,怎麼能夠相續下去)。若謂心體不滅。叁細依心而住。故得相續者。則應常相續。雲何金剛道後(我們這個生滅)異熟空(掉了。“異熟”就是第八意識的生滅法叫做異熟,也就是說第八意識的生滅的果報,那這個叫做異熟才空掉,一定要到十地菩薩的第八意識的異熟果報空掉,才叫做空,相續就停止了)。叁細染心。得究竟滅耶。
下答有法喻合(“合”就是法跟比喻相合,這)叁(個角度來說)。法中所言滅者。但境界無明滅時(但只是境界以及無明滅的時候)。粗細染心之相(才)滅。非因緣滅時。六染(所依的)心體俱滅也(六染底下加叁個字:所依之,心體俱滅。古人的注解都很簡單,因爲太簡單了,所以,有時候意思會弄錯,六染所依之心體俱滅,絕對不是這樣子,非因緣滅的時候,六染所依的心體也跟著滅,不是這樣子)。若俱滅者。誰證佛果(所以,我們這個佛性是永遠不會滅掉的。我們生命是一種悲劇。爲什麼說生命是一種悲劇?如果,我們沒有學佛,我們完全沒有回光返照的能力,生命的的確確是一種悲劇。今天,臺南有一個男衆結婚了,他懷疑他的太太紅杏出牆,紅杏出牆是什麼意思我不太曉得,我只知道“討客兄”(臺語直譯,意味有情夫)這個名詞可能比較直截了當,她先生只是懷疑,懷疑而已,生了兩個兒子,這個先生就拿刀子,拿刀子,一氣之下,把他的太太宰掉了,當場就殺死了,結果旁邊,那兩個小孩子在旁邊,這個也是潑婦生的,就是討客兄,是不是?順便就把他也殺,那兩個孩子是他生的,他氣他媽媽,連那兩個孩子也遭殃,也殺,那兩個小孩子,一個現在在急救,一個已經沒有大礙了,他一念起來,就全家死光光,多淒慘,他自己也完蛋了。所以,我們生命,它是一種悲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