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6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掉,我们只能在第六意识的妄心里面稍微修饰一下,放下一下分别、放下一下执着,那对外境显现出来的,一点办法都没有,我们只能控制到第六意识,然后,第七意识的一半,第六意识就是这个分别心,我们可以稍微控制一下,然后,这个所谓俱生的,我们一点办法……,先天性来的,你哪里有办法,不可能!所以说,你要让这个妄见永不得起,没有办法!我们只能说在第六意识里面下一番功夫,分别心太重,我就稍微不要分别一下,我执很重,那我回光返照,放下总可以吧!放下,这个可以做得到,可是,那个微细的第七意识,微细的第八意识,那没有办法,那要到金刚定以后才有办法)。

  【六者。根本业不相应染(什么叫根本业不相应染?就是最微细的,简单讲就是业相,生相无明根本业不相应染,不相应染:不与心王、心所相应,就是你心王、心所也没有办法觉察得到,他就是无明,根本业不相应染就是说他就是生相无明,因为你不觉悟,没有觉悟到最彻底微细的那个心的动念,所以,你就会产生妄见跟妄相出来,所以,这个根本业不相应染)。依菩萨尽地(依菩萨尽地就是十地菩萨)。得入如来地(要到菩萨尽地,你要讲地尽也可以,依菩萨地尽也可以,得入如来地)。能离故(才能够离开这个业相,业相就是生相无明:最初的一念,这非常非常难,要到成佛了)。】

  根本业者。即五意中业识。三细中业相。以无明力。不觉故心动。说名为业。十地菩萨。金刚喻定现在前时(这个喻定是一种比喻,比喻:金刚喻定,这是指金刚一般坚利之定,意思是他的定像金刚一样的定,又称为金刚三昧,或者是金刚灭定、金刚心,或者是顶三昧,这个定就是其体坚固,他的用很锐利可以摧毁一切的烦恼,所以,能够破碎诸物的金刚,用金刚来比喻,这乃是三乘的学人以及末后心,意思就是说小乘的声闻乘要修成四果阿罗汉,或者是大乘菩萨,最后的菩萨阶位要完成佛果,断最后烦恼的定叫做金刚喻定,也就是要取得极果前面的定叫做金刚喻定,也就是在声闻来讲,他最高可以悟到阿罗汉果,那么悟到阿罗汉果以前那一定叫做金刚喻定,或者是菩萨要取得佛果前一定叫做金刚喻定,就这个道理。金刚喻定现在前时)。方便满足(方便满足就是所有的方便都达到了已经究竟,不缺少方便,那么就是究竟,方便满足:所有的满足方便,那么就是究竟位,方便满足再来就是究竟位)。无间道远离微细念故。得入如来果地。故云能离也(可见要成佛,这是有多困难的一件事情,有多不容易的一件的事情)。二判染心差别分位竟。

  辰三 显无明治断阶级

  【不了一法界义者。从信相应地。观察学断(从初住到十住位,这个信心不退的这个相应地观察学断。慢慢学、慢慢断)。入净心地(净心地就是初地)。随分得离。乃至如来地。能究竟离故(还是要到如来地才可以究竟离故)。】

  初句标。不了一法界义。即不如实知。真如法一故。不觉心动。是上染心。所依无明住地。从十解以去(从十住位以后)。三贤位中。观察学断。入初地以上。地地破一分无明。证一分真如。乃至如来果地。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(生灭可以破)。显不生灭之性(不生不灭的性不可以破,所以,就是无念,无念就是没有妄念,没有生灭之念,那怎么样?有正念,正念就是不生不灭,本自俱足有念,所有的念都是不生不灭的作用妙用现前)。无明惑尽。断德究竟。智德圆满(这个德,在佛教讲的这个德,跟我们世俗人讲的德,完全不一样,世俗人的德:忠、孝、仁、爱、信、义……,对不对?和、平,有这个德,这是世间人的德,三从四德,在家从父,出嫁从夫,夫死从子,是不是这样?四德,四竹(“德”,台语谐音为“竹”)就竹东、竹南、竹西、竹北:四竹,因为,四德我不知道哪四德,所以,暂时用新竹、竹东、竹南、竹北,四德。佛教讲的这个德,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,德,他一定要有智慧,得道的人才有德,由行正道而得之矣,引申为利益,有德的人,他就得利益,有德的人,他就得幸福,我们常常讲:功德、福德、道德,那是一般的成语,可是德是已经得到正道的人,已经没有退失,证悟到不生不灭果德的人有办法,这称为德,道是指已经得到德的人,以及他人……,那么这个佛果功德分为:智德以及断德,最后,我们还有一个恩德,智德就是菩提道已经完成智,这个断德就是完全断掉这个烦恼的两种,智德跟断德,我们一般都是这样的讨论,智就是有智慧,本来就是具足,完成了本来具足的智慧叫做智德,断德是指修行后断掉烦恼,这个叫做断德,恩德呢?是加被众生,恩德就是加被众生,依愿力去救度众生,所以,今天师父又收到一封信:哇!他本来要自杀,他听到师父的录音带以后:他法喜充满,他的生命是师父救的,看师父有什么样要求没有?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。哇!最近就很多人写信,很多人写信来,几乎每一天,every dqy,又矮又胖又短(谐音),每一天都有人写信来,都有感恩心,所以,恩德:于众生有恩:恩德,有恩德,虽然,有一些人家看法不同,不过,还是很多人写信来感恩,所以,我还是要讲经说法,虽然,我讲得很差,虽然我的程度很差,但是,因为你们的程度是烂,所以,我赢你们一等,所以,你们要听我的,烂的比差的还糟糕,你们连差的程度都没有,写信来,哇!他感恩,他无限地感恩,非常地感恩,所以说,这个录音带也不晓得救了多少准备自杀的人,挽回了多少幸福的家庭,不幸的家庭的众生,所以说,对众生有利的,救度众生的这个叫做恩德,这个德平常就要去培养,当然,得道的人,这个德就不得了了,是不是?断德究竟,智德就圆满)。转第八识。成大圆镜智。上科根本业相。亦如来地尽。说虽前后。治断并一时耳(你要治疗他、要对治他,要断掉烦恼都在同一个时间)。前业识灭时。无明即断。此无明尽时。识不和合(识不和合:生灭的分别心不和合)。故同在如来地尽也。三显无明治断阶级竟。

  辰四 释相应不相应义

  (我们常常讲:执相应染、不断相应染、分别智相应染,这个相应染,然后,再讲三种不相应染,现色不相应染、能见心不相应染、根本业不相应染,他现在要开始解释相应的定义是什么,不相应的定义是什么,我们一直在讲六染,五意六染,那个六染,三种是相应染,三种是不相应染,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相应,那么对相应的道理,我们还不晓得,所以,我们现在讲相应的定义是什么)【言相应义者(为什么讲相应?)。谓心念法异(心,旁边写:就是心王,念法就是心所,因为念种种的法不一样,心所,我们百法里面就讲了五十一个心所,念法,因为法不一样,所以,念,念法就是心所,心王有八识,念法就是心所,就是心王、心所,异就是有所差别,因为,心王、心所有所差别,心王是八识,心所有五十一个,对不对?有所差别)。依染净差别。而知相缘相同故(依染,染就是外在的境界染污,净就是外在的境界清净,染的境界跟清净的境界有所差别,而知相,知相就是能知,缘相就是所缘,能知就是八识心王、心所同样的能知,所缘,八识心王、心所同样的所缘,缘这个所缘的境界,同故,同故就是心王知道是染,心所也知道是染,心王知道是净,心所就跟着知道是净,同就是相应的意思。再讲一遍,什么叫做相应义?我们为什么讲执相应染、不断相应染、分别智相应染,为什么讲相应呢?意思是说心王、心所法虽然有所不同,但是,心王、心所同时去执着染的境界,心王、心所同时知染的就是染,心王、心所同时知净的就是净,而心王、心所是知相,能知相:能知道这个境界,以及同时去攀缘,缘相就是同时去攀缘处在的境界,同就是相应,与心王、心所相应,能知、所知统统相应)。(然后,什么叫做)不相应义者(不相应就是不相应,不相应是什么?)。谓即心不觉(心不觉就是不能用心王、心所去讨论)。常无别异(没有办法发现它有什么差别,因为微细得没有办法辨别,比如说,瀑布,像瀑布这样流下来,流下来的时候,我们看那个水好像万马奔腾,好像连续不断,没有什么差别,没有断掉,其实,你用冷静的角度,摄影机去摄影,千万分之一秒,其实水滴有差别的,水滴有分隔的,水滴是有分开的,知道吗?瀑布这样流下来,就好像直线流下来,中间没有断掉一样,其实,是有断的,中间用这个摄影机把它停顿下来,我们会发现一颗一颗的,分析起来还是有一点距离,还是有距离,就像我们这个皮肤,唉呀!我们这个皮肤不错,长得很好看,但是,如果你用显微镜,一百万倍的显微镜来讲,哇!你不敢看,为什么不敢看,哇!那个皮肤很粗糙,, 看得很清楚,对不对?我们从来没有觉悟到我们的毛细孔是空间很大的,我们外在的世界发现里, 面的世界,里面的世界又另外有世界,世界里面又有世界,世界里面又有世界,哇!这无量无边、无穷无尽的世界,我们没有办法去觉察到,因此说心不觉,常无别异,永远没有感觉到,没有什么差别)。不同知相缘相故(不同就是在前面所讲的不同于有心王跟心所,能缘跟所缘的这个东西存在,也就是不同,无同、不同知相缘相,知相就是心王,缘相就是心所,缘相就是境界,心王、心所知相境界,心王、心所缘这个境界,不同知相缘相意思就是说,心不相应染无法跟心王、心所扯在一起,因为它太微细,微细到心王、心所无法作用,无法作用,比如说,现色不相应染,现色:现这个山河大地,你心王、心所现起有什么用,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山河大地每一分、每一秒,土壤都在变化,你没有办法觉察到,对不对?你哪里有办法觉察到它在变化,除非它地震,它静止的时候,其实它每一分、每一秒都在变化。)。】

  六染中(的)前三染。是相应(前三染,因为从后面断起,所以,执相应染、不断相应染、分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