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6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掉,我們只能在第六意識的妄心裏面稍微修飾一下,放下一下分別、放下一下執著,那對外境顯現出來的,一點辦法都沒有,我們只能控製到第六意識,然後,第七意識的一半,第六意識就是這個分別心,我們可以稍微控製一下,然後,這個所謂俱生的,我們一點辦法……,先天性來的,你哪裏有辦法,不可能!所以說,你要讓這個妄見永不得起,沒有辦法!我們只能說在第六意識裏面下一番功夫,分別心太重,我就稍微不要分別一下,我執很重,那我回光返照,放下總可以吧!放下,這個可以做得到,可是,那個微細的第七意識,微細的第八意識,那沒有辦法,那要到金剛定以後才有辦法)。

  【六者。根本業不相應染(什麼叫根本業不相應染?就是最微細的,簡單講就是業相,生相無明根本業不相應染,不相應染:不與心王、心所相應,就是你心王、心所也沒有辦法覺察得到,他就是無明,根本業不相應染就是說他就是生相無明,因爲你不覺悟,沒有覺悟到最徹底微細的那個心的動念,所以,你就會産生妄見跟妄相出來,所以,這個根本業不相應染)。依菩薩盡地(依菩薩盡地就是十地菩薩)。得入如來地(要到菩薩盡地,你要講地盡也可以,依菩薩地盡也可以,得入如來地)。能離故(才能夠離開這個業相,業相就是生相無明:最初的一念,這非常非常難,要到成佛了)。】

  根本業者。即五意中業識。叁細中業相。以無明力。不覺故心動。說名爲業。十地菩薩。金剛喻定現在前時(這個喻定是一種比喻,比喻:金剛喻定,這是指金剛一般堅利之定,意思是他的定像金剛一樣的定,又稱爲金剛叁昧,或者是金剛滅定、金剛心,或者是頂叁昧,這個定就是其體堅固,他的用很銳利可以摧毀一切的煩惱,所以,能夠破碎諸物的金剛,用金剛來比喻,這乃是叁乘的學人以及末後心,意思就是說小乘的聲聞乘要修成四果阿羅漢,或者是大乘菩薩,最後的菩薩階位要完成佛果,斷最後煩惱的定叫做金剛喻定,也就是要取得極果前面的定叫做金剛喻定,也就是在聲聞來講,他最高可以悟到阿羅漢果,那麼悟到阿羅漢果以前那一定叫做金剛喻定,或者是菩薩要取得佛果前一定叫做金剛喻定,就這個道理。金剛喻定現在前時)。方便滿足(方便滿足就是所有的方便都達到了已經究竟,不缺少方便,那麼就是究竟,方便滿足:所有的滿足方便,那麼就是究竟位,方便滿足再來就是究竟位)。無間道遠離微細念故。得入如來果地。故雲能離也(可見要成佛,這是有多困難的一件事情,有多不容易的一件的事情)。二判染心差別分位竟。

  辰叁 顯無明治斷階級

  【不了一法界義者。從信相應地。觀察學斷(從初住到十住位,這個信心不退的這個相應地觀察學斷。慢慢學、慢慢斷)。入淨心地(淨心地就是初地)。隨分得離。乃至如來地。能究竟離故(還是要到如來地才可以究竟離故)。】

  初句標。不了一法界義。即不如實知。真如法一故。不覺心動。是上染心。所依無明住地。從十解以去(從十住位以後)。叁賢位中。觀察學斷。入初地以上。地地破一分無明。證一分真如。乃至如來果地。破和合識內生滅之相(生滅可以破)。顯不生滅之性(不生不滅的性不可以破,所以,就是無念,無念就是沒有妄念,沒有生滅之念,那怎麼樣?有正念,正念就是不生不滅,本自俱足有念,所有的念都是不生不滅的作用妙用現前)。無明惑盡。斷德究竟。智德圓滿(這個德,在佛教講的這個德,跟我們世俗人講的德,完全不一樣,世俗人的德:忠、孝、仁、愛、信、義……,對不對?和、平,有這個德,這是世間人的德,叁從四德,在家從父,出嫁從夫,夫死從子,是不是這樣?四德,四竹(“德”,臺語諧音爲“竹”)就竹東、竹南、竹西、竹北:四竹,因爲,四德我不知道哪四德,所以,暫時用新竹、竹東、竹南、竹北,四德。佛教講的這個德,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,德,他一定要有智慧,得道的人才有德,由行正道而得之矣,引申爲利益,有德的人,他就得利益,有德的人,他就得幸福,我們常常講:功德、福德、道德,那是一般的成語,可是德是已經得到正道的人,已經沒有退失,證悟到不生不滅果德的人有辦法,這稱爲德,道是指已經得到德的人,以及他人……,那麼這個佛果功德分爲:智德以及斷德,最後,我們還有一個恩德,智德就是菩提道已經完成智,這個斷德就是完全斷掉這個煩惱的兩種,智德跟斷德,我們一般都是這樣的討論,智就是有智慧,本來就是具足,完成了本來具足的智慧叫做智德,斷德是指修行後斷掉煩惱,這個叫做斷德,恩德呢?是加被衆生,恩德就是加被衆生,依願力去救度衆生,所以,今天師父又收到一封信:哇!他本來要自殺,他聽到師父的錄音帶以後:他法喜充滿,他的生命是師父救的,看師父有什麼樣要求沒有?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沒有。哇!最近就很多人寫信,很多人寫信來,幾乎每一天,every dqy,又矮又胖又短(諧音),每一天都有人寫信來,都有感恩心,所以,恩德:于衆生有恩:恩德,有恩德,雖然,有一些人家看法不同,不過,還是很多人寫信來感恩,所以,我還是要講經說法,雖然,我講得很差,雖然我的程度很差,但是,因爲你們的程度是爛,所以,我贏你們一等,所以,你們要聽我的,爛的比差的還糟糕,你們連差的程度都沒有,寫信來,哇!他感恩,他無限地感恩,非常地感恩,所以說,這個錄音帶也不曉得救了多少准備自殺的人,挽回了多少幸福的家庭,不幸的家庭的衆生,所以說,對衆生有利的,救度衆生的這個叫做恩德,這個德平常就要去培養,當然,得道的人,這個德就不得了了,是不是?斷德究竟,智德就圓滿)。轉第八識。成大圓鏡智。上科根本業相。亦如來地盡。說雖前後。治斷並一時耳(你要治療他、要對治他,要斷掉煩惱都在同一個時間)。前業識滅時。無明即斷。此無明盡時。識不和合(識不和合:生滅的分別心不和合)。故同在如來地盡也。叁顯無明治斷階級竟。

  辰四 釋相應不相應義

  (我們常常講:執相應染、不斷相應染、分別智相應染,這個相應染,然後,再講叁種不相應染,現色不相應染、能見心不相應染、根本業不相應染,他現在要開始解釋相應的定義是什麼,不相應的定義是什麼,我們一直在講六染,五意六染,那個六染,叁種是相應染,叁種是不相應染,我們一直在討論這個相應,那麼對相應的道理,我們還不曉得,所以,我們現在講相應的定義是什麼)【言相應義者(爲什麼講相應?)。謂心念法異(心,旁邊寫:就是心王,念法就是心所,因爲念種種的法不一樣,心所,我們百法裏面就講了五十一個心所,念法,因爲法不一樣,所以,念,念法就是心所,心王有八識,念法就是心所,就是心王、心所,異就是有所差別,因爲,心王、心所有所差別,心王是八識,心所有五十一個,對不對?有所差別)。依染淨差別。而知相緣相同故(依染,染就是外在的境界染汙,淨就是外在的境界清淨,染的境界跟清淨的境界有所差別,而知相,知相就是能知,緣相就是所緣,能知就是八識心王、心所同樣的能知,所緣,八識心王、心所同樣的所緣,緣這個所緣的境界,同故,同故就是心王知道是染,心所也知道是染,心王知道是淨,心所就跟著知道是淨,同就是相應的意思。再講一遍,什麼叫做相應義?我們爲什麼講執相應染、不斷相應染、分別智相應染,爲什麼講相應呢?意思是說心王、心所法雖然有所不同,但是,心王、心所同時去執著染的境界,心王、心所同時知染的就是染,心王、心所同時知淨的就是淨,而心王、心所是知相,能知相:能知道這個境界,以及同時去攀緣,緣相就是同時去攀緣處在的境界,同就是相應,與心王、心所相應,能知、所知統統相應)。(然後,什麼叫做)不相應義者(不相應就是不相應,不相應是什麼?)。謂即心不覺(心不覺就是不能用心王、心所去討論)。常無別異(沒有辦法發現它有什麼差別,因爲微細得沒有辦法辨別,比如說,瀑布,像瀑布這樣流下來,流下來的時候,我們看那個水好像萬馬奔騰,好像連續不斷,沒有什麼差別,沒有斷掉,其實,你用冷靜的角度,攝影機去攝影,千萬分之一秒,其實水滴有差別的,水滴有分隔的,水滴是有分開的,知道嗎?瀑布這樣流下來,就好像直線流下來,中間沒有斷掉一樣,其實,是有斷的,中間用這個攝影機把它停頓下來,我們會發現一顆一顆的,分析起來還是有一點距離,還是有距離,就像我們這個皮膚,唉呀!我們這個皮膚不錯,長得很好看,但是,如果你用顯微鏡,一百萬倍的顯微鏡來講,哇!你不敢看,爲什麼不敢看,哇!那個皮膚很粗糙,, 看得很清楚,對不對?我們從來沒有覺悟到我們的毛細孔是空間很大的,我們外在的世界發現裏, 面的世界,裏面的世界又另外有世界,世界裏面又有世界,世界裏面又有世界,哇!這無量無邊、無窮無盡的世界,我們沒有辦法去覺察到,因此說心不覺,常無別異,永遠沒有感覺到,沒有什麼差別)。不同知相緣相故(不同就是在前面所講的不同于有心王跟心所,能緣跟所緣的這個東西存在,也就是不同,無同、不同知相緣相,知相就是心王,緣相就是心所,緣相就是境界,心王、心所知相境界,心王、心所緣這個境界,不同知相緣相意思就是說,心不相應染無法跟心王、心所扯在一起,因爲它太微細,微細到心王、心所無法作用,無法作用,比如說,現色不相應染,現色:現這個山河大地,你心王、心所現起有什麼用,你沒有辦法覺察到山河大地每一分、每一秒,土壤都在變化,你沒有辦法覺察到,對不對?你哪裏有辦法覺察到它在變化,除非它地震,它靜止的時候,其實它每一分、每一秒都在變化。)。】

  六染中(的)前叁染。是相應(前叁染,因爲從後面斷起,所以,執相應染、不斷相應染、分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