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們的語言要注意,你想要做功德嗎?很容易,你要贊歎叁寶,你看過《阿彌陀經》: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無量的恒沙的諸佛,贊歎阿彌陀佛,東方有什麼佛贊歎,南、西、北方,爲什麼?諸佛菩薩因爲贊歎,而我們得聞會對他有信心,這個贊歎會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,就是這樣子,所以說,我們曉得這個信心是非常之重要,我們人的心思千變萬化,所以說,唯心無境,就是這個道理。一個電影:有一個男孩子,他追求一個女孩子,兩個人也非常相愛,愛得死去活來,非常的喜歡,結果,這個男孩子,又有女孩子追他,有一天,他很忙,他沒有時間去買花,剛好對他很好的女孩子有一束花,他就拿了這束花,這兩個愛得死去活來,她不曉得這束花是……,一樣是花哦!你看!接過來的時候,嗯!謝謝,然後就……,你對我最好,買了這束漂亮的花,就是對我……,太感恩了,你對我最好了,花拿去供奉起來。男朋友走了,等一下,有人告訴她:那花不是你男朋友買的,那花是到我家,某某女孩子那邊拿的。怎麼拿別的女孩子的花送給我,拿起來……,然後踩在地上,嗚……哭了。同樣是花,她已經插好了,她還是把它拿下來弄壞、弄壞……,這樣是不是萬法都唯心,這樣的比喻如果還不清楚的話,我們再舉一個例子,這個法都是心的問題,比如說,你看到一只鴨子,野鴨……飛,離水面不是很高……,飛,如果,畫家看到這只野鴨,他馬上……,唉!我現在把它……畫這只野鴨起來,這個布景有多漂亮,對不對?如果,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,我的心就像野鴨這麼樣地自在,野鴨,你真是自在啊!因爲,我的心跟你一樣,是不是?如果一個剛好離婚的夫妻:唉!野鴨,野鴨,我就像你勞燕分飛,就是像你單獨一只,如果,碰到一個老饕,他喜歡吃鴨肉,他說:飛過去,一槍打下來,哇!這個肉一定很好吃。一只鴨子這樣飛過去,竟然有千萬種心的情緒,你說哪裏有真的境,根本沒有真的境,只有心的問題,所以,我們要把衆生都當作是佛菩薩,就是這個道理。要升華自己,因爲,只有在升華自己,才能見到我們真正清淨的本性,就是這樣子。所以,我常常跟徒弟開開玩笑,說:與其你把你你師父當作凡夫,不如把你師父當作是聖人,這樣你比較輕松,你才會比較輕松,聽得懂嗎?對不對?就是這個道理,因爲這樣可以升華你的境界,所以,師父舉這個例子,你們不妨可以冷靜地想想看!這個信有多重要,換句話說,破壞人家對叁寶的信心,罪有多重,也是這個道理,不能破壞人家的信心,你甯可去喝酒、去吃肉,你甯可去殺生,當然,這是開開玩笑講的,你甯可去偷竊,殺、盜、淫,你甯可去幹壞事情,就是不能斷衆生的慧命,不能斷衆生的信心,比如說,他今天殺生、喝酒、吃肉,有一天,他對叁寶沒有失去信心,對不對?他就有機會成佛,他今天對叁寶沒有沒有信心,一下子就完蛋了。有一個在家居士,對佛教也不是很認識的,他有一次,拿了水果去寺廟裏面供奉,因爲,他買了很多,因爲,師父慈悲,太多了,供養了很多,師父就很慈悲,要把它化作金錢來……,就是要變賣這些水果,因爲吃不完,變賣這些水果來護持常住,功德算他的,結果,他不懂師父的心,這個師父就把這些水果拿到菜市場去賣了,結果,他去看到師父,唉!這是我送去的水果,您怎麼又拿到這裏賣掉,從此以後,每天都在誹謗那個尼姑,因爲,那是比丘尼,以後叫他信佛,唉!出家人!我送她水果,她怎麼會拿去賣錢,他不曉得師父的用心,你現在跟他講什麼法,他都聽不進去,甚至于來到這裏,我再勸他,他也不聽我的話,這個法師實在是無心的,不是刻意的,實在說是誤會,因爲,就這樣誤會了,他就對叁寶失去信心,你怎麼勸他,他就是不相信,後來,也不護持叁寶。你看!就看到叁寶這樣一點點,所以,我一直勸告我的徒弟,你要對這些在家居士要遠離,因爲你不是聖人,你一定有缺點,如果,你不遠離他,有一天,他會看到你的缺點,他會失去信心,我們不要給他這個機會,我們今天收攝回來,這個就是做功德,你要跟他結緣,可以,結法緣。以前有一個比丘,他這個人想法怎樣我不曉得,他每次都拜托信徒買什麼,買錄音機、買錄音帶,他需要什麼就拜托信徒買,結果這個信徒就幫他買,他每次去找他、找他……,這個信徒,後來,找他找得恐懼,因爲,他是師父,如果,不跟他拿錢,那我每次都要付費,要跟他拿錢,他又是叁寶,又不好意思,所以,怎麼樣,每次,這個法師去,到他家,他就避開來,法師!您坐一下,我去買菜,結果,從八點多去買菜,買到下午二、叁點都沒回來,她不敢跟他見面,因爲她見面,他就開口要買什麼錄音機,買什麼錄音帶,買什麼,買這個、買那個,人家看到出家人就怕了,所以,我一直教導我的徒弟,你要永遠地記住,你有修、沒有修不管,但是,你的行爲不能讓衆生誹謗,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,小乘比較困難,因爲小乘要出去托缽,小乘沒有廚房,你去泰國看,寺廟裏面沒有廚房,所以,小乘他要很大的威儀,常常要現威儀相,跟衆生結緣,大乘不必,你家的竈也不比我的大,我把大門關起來,我根本不要跟你結什麼緣,對不對?要就自己來,對不對?我把大門關起來,我裏面有八個竈,怎麼煮也煮不完,對不對?八個竈,對不對?我吃飯坐歪一點,你也不會講我第二句話,對不對?所以,把僧團整個集中起來,斷絕一切居士的來源,他要誹謗的機會就等于沒有,他就會造成信心,就是這個道理,少接觸在家,他就會有信心,接觸在家,到最後都麻煩很大,所以,這個信是很重要的)。
若約七種立題。大乘是所信之理。信爲能信之心(我們能夠相信的心)。能信乃即理之心(如果,你再加個字就更清楚:理的上面加一個明,明理的這一顆心就是信,就是能信)。所信亦即心之理(再加一個心中之理。能信就是明理之心,所信就是心中之理,簡單講就是說我們能夠明理的這顆心,就是我們能相信的這顆心,我們所信的是我們心中的理,都離不開這個心,)。(那麼,就是)能所不二。惟一心法。則單法立題(七種立題裏面,它是單法立題,就是這個法,我們人、法、喻,叁種立題,它是單法立題,所以,站在這人角度,它是單法立題,)。若乘字(拿來當作車子來比喻的話,若乘字)就喻爲稱(就比喻來說的話)。亦可法喻立題(也可以說是法跟比喻來立題,這是《大乘起信論》,第二個是法喻立題,《大乘起信論》,第一個是單法立題,《大乘起信論》,也可以說是法喻立題)。(《大乘起信論》,又可以講什麼立題?)又按起字。既有所起之信。必有能起之人(能起信之人,中間加一個信字就更清楚,必有能起信之人)。義則兼人(義理則兼有人,有一個人出現,人字來立題,所以說義就是,這個義理來講則兼有一個人:人字出現)。亦可文義雙收(亦可就是這樣也可以,文章跟道理很美的都具足,“雙收”就是兩邊都顧到,就是說人、法、喻統統有,有人又有比喻又有法,大乘是法,起信就是人,又有比喻,所以說,所起之信就是能起之人,加一個人)。(所以說)具足立題(這一段就是說《大乘起信論》,如果站在唯是一心,那麼,就是單法立題,如果站在這個乘字,加一個乘字,也可以當作比喻,也可以說,法跟比喻的立題。如果說加上一個人,那麼就是人、法、喻立題,具足立題就是人也有,法也有,比喻也有人)。(人、法、喻立題就是具足)一(釋立題,就像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)略釋論題竟。
甲二 造論菩薩
(造論菩薩叫做)【馬鳴菩薩造】(這個名字很奇特,馬會叫)
菩薩名曰馬鳴者(菩薩的名字爲什麼叫做馬鳴呢?)。按諸傳記。當有叁釋。一菩薩初生時。感群馬悲鳴不息(菩薩出生的時候,馬就悲鳴不息)。二菩薩善能撫琴(“撫”就是撥弄琴弦,也就是彈琴,菩薩他一彈起琴來)。以宣法音。群馬聞已。鹹悉悲鳴(“鹹”就是皆。“悉”就是全部。皆全部悲鳴,被感動得叫)。叁菩薩善能說法。能令馬聞(這個跟我不一樣,我是菩薩善能說法,能令狗鳴,如果,我當時在世的話,會叫做狗鳴菩薩,就差一點點,他是馬比較大只一點,我是狗比較小只一點)。悲鳴垂淚。七日不食。故立此名。
菩薩。具雲菩提薩埵。此翻(中文叫做)覺有情(覺悟的有情)。菩提乃大覺(大覺就是佛,大覺悟的人)。即所求也(我們所求的就是希望能夠大徹大悟)。薩埵乃有情。即所化也。實智悲並運(“實”:實在是,智跟悲同時下手,有緣的衆生我們要用智慧,無緣的衆生我們要用慈悲,上根利智以及惡劣的衆生,兩種人要智、悲並運。你對有緣的衆生,你就不需要用慈悲,因爲有緣的衆生,他們就會入佛門,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智慧,對無緣的衆生:智慧,你跟他說法是沒有用的,你就要用慈悲去感化他,道理講不能的時候,沒有辦法,你就要有悲心,上根利智的人以及惡劣的人,上根利智的人他要進修佛道,你要下發大悲心提攜他,然後用大智慧去度他,因爲,他是上根利智。還有一種是很卑劣頑強的人,那沒有辦法,我們要觀一切,用智慧去觀照,一切法不可得相;緣起性空,然後,用悲憐憫他,他與佛無緣,所以,那是上根利智,劣根智的人,都要用兩個字,智跟悲同時)。上求下化之人。此雙約二利說(自利跟利他叫做二利。自利還有利他)。若單約自利(自己利益來講)。雖已分證佛覺(“分證”:已經覺悟部分,像佛,分證就是部分,有一部分像佛的覺悟)。(但是)尚有情識未盡故(那就是微細的法執沒有斷)。若單約利他。廣行善巧方便。覺悟一切有情故(你看!這個寫得多麼圓融,善巧方便,你看這四個字,這很不容易做到,善巧方便就是說你只要讓對方能夠入道,你用什麼方法都可以,要善巧、要方便,有的人他不會度衆生,他就覺得佛法很好,拼命地硬塞,硬叫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