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十二日出生,如果是农历的话,哇!就是同样一个月生,同样一个月死,如果,他是国历的话,我国历是十一月五日),世寿七十六。遗有(留有)《圆瑛文集》、《圆瑛大师法汇》等行世(所以,我们对圆瑛法师是无上地推崇,无上的赞叹,也无上地感恩,没有他,我们今天没有这本讲义来讲,没有这些资料)。(《太虚大师年谱》、《中国佛教近代史下册(东初)》)【佛光大辞典】)(好!我们看《大乘起信论》)
大乘起信论
今解此论 直分为六
甲一 略释论题(简单地解释论的题目) 二 造论菩萨(马鸣菩萨) 三 翻译人时(翻译的人是谁?真谛三藏,) 四 归敬述意(要作这本论典,要先归敬三宝叫做归敬述意。归敬三宝) 五 正立论题(开始讲到论体,就是最重要的正宗分) 六 总结回向(希望作这部论能够回向一切法界众生无量的功德)
今初(就是现在开始。今初就是要开始略释论题,) 略释论题
大者(《大乘起信论》的人,这个字)包含之义(这个大:包含,就是无所不包)。乘(:大乘)有运载之功(可以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)。起则对境发心(“境”就是因缘,碰到了因缘要发大心,发这个大心,境就是碰到了因缘发这个大心,所以,学佛他一定是八个字:“发菩提心,提起正念”。学佛的总纲领他一定是发菩提心,提起正念,正念要常常现前,对境发心)。信则忍可印定(“信”就是当你产生信心的时候,这个“忍”不是解释作忍耐,这个“忍可”是指他接受认同的时候,就是说当你有信心起信的时候,你就是认同、印可它,也就是印定,“印定”就是印证不变,不变产生了信心)。论(《大乘起信论》的论)乃假立宾主(假就是假设。宾主:一个是问,一个是答,一个是主人,一个是贵宾,主人讲话,贵宾就回答,贵宾讲话,主人就回答,假立宾主:互相对答的意思)。问答发挥(怎么问就怎么回答)。(然后,发挥了什么?)决择正理(选择了正确的真理)。(来)破除邪见。拣非经律(“拣非”就是显然不是经也不律,是论的意思,所以,这个“拣”,作好几种解释,就是分别于经跟论,因为,经跟律,因为,它是论,拣也可以说不同于经、律,因为,它是论,也可以解释显然不是经跟律,分别于、不同于、显然于,都可以拣字来解释,拣非经律,显然不是经律也可以,这个拣真正的意思是分别,是分别,分别于是经、是律、是论,所以,分别于就是不同于,不同于经律,那当然就是论)。故以论名(所以,用这个论来立这个名)。
题中应分通(题跟)别(题。“通”就是大家都有的,比如说《大乘起信论》的论,这是通题,《唯识论》、《成唯识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、《所缘缘论》、《观所缘缘论》,或者是说什么论,这个很多,所以,这个通题,每一部论都有一个“论”字。别题呢?别题就是“大乘起信”这四个字,因为,只有这一部论,叫做大乘起信,而别部就不叫做大乘起信,所以,通就是经、律、论,论藏里面每一部都有一个“论”字,这叫做通题;别呢?就只有这一部,叫做大乘起信)。上四字别题(“上四字”就是上面四个字,哪四个字?就是上面的“大乘起信”这四个字叫做别题,只有这个是别题)。别在当部(“当部”就是本部,只有这一本,“别”就是只,只在本部,因为这是别题,只有这一部叫做大乘起信)。下一字通题(就是“论”字)。通于论藏(经、律、论,论藏)。
题者头也。如人头目为五官之总(就是一个题目就像一个人的头)。观其头目。便知此人。为忠奸贤否(看看这个人的头、眉目,有没有清秀,就知道这个人是忠臣、是奸臣,是贤人与否,一看就知道)。论题亦尔。为一论之总。略释宗要(简单地了解它的宗旨、纲要)。便知此论权实顿渐(就可以知道论是权教、是实教,是顿教、是渐教。权实顿渐就一目了然)。
(现在谈到《大乘起信论》的)大(字它)有三义。曰体相用(体、相、用都要加一个“大”,体大,相大,用大,噢!都很大,这样子就更清楚,大有三义,哪三义?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统统大)。夫一心之理。为诸法所依。即体大(我们的本体大得没有边际就是一个心,一心:这个理体,是诸法所缘,一切法都依我们这一颗心来建立这是体大)。(体大所影现出来的叫做)具足恒沙称性功德(“称”就是合于。具足的恒沙合于……(性)。“性”就是平等)。(由这一颗清净的平等心显现出来的功德)即相大(不高不下,平等叫做性,清净心叫做性)。善能出生一切因果。即用大(这颗心不但是体大、相大,还能够出生一切因果,这什么意思?意思就是一切的因果,都有无量无边,无量无边,所以,这个大并没有一个范围,所以说,出生一切因果就是用大)。乘者以本觉为所乘(本觉理)。始觉(是用智。始觉是用智)为能乘(以本觉的理体是我们所乘,我们以此无生的理,起始觉智慧的观照,“为能乘”)。(一直到)究竟觉为乘所至处(就是车子要到达目的地的地方,所以,我们起观照的心,恢复了我们的本能,本来的清净自性,究竟觉悟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,不管是出家、在家,学佛的目的始终就是要想成佛,得大自在、大解脱,所以,究竟觉为乘所至处,所最究竟去的地方,所以底下文章就会说)。故下文云。诸佛本所乘故(诸佛就是依着这个“大”字,达到究竟觉)。一切菩萨。皆乘此法。到如来地故(还是必须用大乘的“大”字)。
(所以)大乘之理。即是一心。小乘不信此理。沉滞化城(这个“化城”是《法华经》七种比喻之一,这个化城是指变化的城喻,是比喻二乘人的涅槃,二乘人的涅槃,《法华经》卷三有一段叫做《化城譬喻品》,里面有写:有众人将要通过,五百由旬的险难恶道,以达到宝处,在疲惫的时候、很艰困的时候想要折返,因为达不到宝所,那个导师为了振奋众人,用方便力在三百由旬的地方做一个休息处,就像我们现在一下子要上高速公路,一下子开车到台北太累了,中间有休息处,开到台中我累了,我不去了,从台中又折返回来,所以,在五百由旬,他在三百由旬,暂时做给你休息,表示不究竟,暂时休息,这样休息一下,终于能够向宝处前进,所以,是藉着化城来譬喻二乘人所得的涅槃,不是真实的,就是声闻跟缘觉所得到的涅槃,它不是真实性的,是佛为了使彼等,达到大乘,自己佛果的方便假说,所以,什么叫做“化城”?我们简单讲就是:停留不动的意思,停留在半途,方便暂时休息的一个地方,简单讲就是二乘人的涅槃是不究竟的)。外道不信此理。终无实果(外道不信大乘的理,所以,没有实果)。凡夫不信此理。永受轮回。盖不信者,实非不具而不信也( “实非”:实在来说。并不是不具有佛性,而不去相信)。(而是)人人有心。本来等具(本来统统具足)。良由(“良因”就是因为)五阴所覆(因为被五阴所覆盖,被我们这个色身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所覆盖)。(也因为错觉无明,产生了)二执所障(我、法二执所障碍,烦恼障、所知障)。此理不得现前(大乘的理没有办法显现出来,所以,不相信)。迷而不信(这个“迷”就是迷于大乘之理,所以,他会不相信,我们今天能够庆幸地闻到大乘的究竟的理,我们是很幸运的一群)。(所以)故菩萨愍物沉迷(菩萨怜愍众生的沉迷)。宗百部(这个“宗”就是推崇、尊崇,尊崇,百部)大乘(这个“宗”也可以解释作集合,集合了一百部大乘,因为那么多一百部的大乘的道理麻烦,我让你研究一部,就具足百部的道理,干脆造一部论,这部论你看了,百部大乘的道理就统统在里面,所以说,宗百部大乘也就是集百部大乘之理)。特造此论(特别造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,)。普令众生发起信心(让众生发起大乘的信心)。
问。何以独言发起信心(为什么只说发起这个信心?)。答。大乘之理。虽众生等具(众生都具足)。实众生同迷(跟迷没有什么两样,它虽然具足佛性,但是,大家都在迷)。迷则不信(迷了就不相信)。菩萨阐扬(“阐扬”就是弘扬。菩萨弘扬大乘)此理。能令从闻生解(闻法以后,他就了解了)。(他就可以)破迷起信(噢!原来我也是佛,依着大乘的理去修行,我一定成佛,那修行以前要怎样?要深信)。(所以)信此理已。一切道法。任运而生(你不信大乘的理,你当然不了解道在哪里,不相信此理,你怎么会想修道呢?所以,信此理,一切道法能够任运而生)。《华严经》云。信为道源功德母。长养一切诸善根。信为行之本。行无信不立(信心是实行之本,修行的开始,行无信不立,你要修行,你一点信心都没有,那当然没有办法站立,立什么?)。是起信者。急先务焉(这个信心是很重要的,很重要的。你不相信吗?我现在举一个例子:如果说,大家都在拜佛,突然有一天,人家寄一张佛像给你,满庄严的。唉呀!你不晓得谁寄的,打开,一张观世音,哇!满庄严的,唉呀!拜!一刚开始很赞叹:观世音菩萨那么庄严。后来,查,查……,发现这个人是有精神病的一个女孩子画的,麻烦大了,也就:我拜一拜会不会像她?我看收起来算了,收起来,对不对?这个是没有信心,一点办法都没有,所以,这个题字也很重要,是不是?如果,她简单地画两撇很大的胡子,上面签字:忏云,哇!这是忏公画的,假设画得不怎么样,总是看到那两个字,哇!这很有信心,这持戒第一,一代的清净的高僧,供养起来,拜久了会像师父这样,如果,那个精神病画得很漂亮,挂起来,她没有标号,一看,后来查,发现她是精神病,他每天拜、每天拜,这会不会邪灵附身,拜一拜像她这样子,阿达、阿达的,我看收起来好了,就差签那两个字,就差很多,人的信心,一个人对你有信心,你讲什么他就信,一个人对你失去信心,你怎么救他不起来,没有办法的,所以,我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