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们的语言要注意,你想要做功德吗?很容易,你要赞叹三宝,你看过《阿弥陀经》:一切诸佛所护念经。无量的恒沙的诸佛,赞叹阿弥陀佛,东方有什么佛赞叹,南、西、北方,为什么?诸佛菩萨因为赞叹,而我们得闻会对他有信心,这个赞叹会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,就是这样子,所以说,我们晓得这个信心是非常之重要,我们人的心思千变万化,所以说,唯心无境,就是这个道理。一个电影:有一个男孩子,他追求一个女孩子,两个人也非常相爱,爱得死去活来,非常的喜欢,结果,这个男孩子,又有女孩子追他,有一天,他很忙,他没有时间去买花,刚好对他很好的女孩子有一束花,他就拿了这束花,这两个爱得死去活来,她不晓得这束花是……,一样是花哦!你看!接过来的时候,嗯!谢谢,然后就……,你对我最好,买了这束漂亮的花,就是对我……,太感恩了,你对我最好了,花拿去供奉起来。男朋友走了,等一下,有人告诉她:那花不是你男朋友买的,那花是到我家,某某女孩子那边拿的。怎么拿别的女孩子的花送给我,拿起来……,然后踩在地上,呜……哭了。同样是花,她已经插好了,她还是把它拿下来弄坏、弄坏……,这样是不是万法都唯心,这样的比喻如果还不清楚的话,我们再举一个例子,这个法都是心的问题,比如说,你看到一只鸭子,野鸭……飞,离水面不是很高……,飞,如果,画家看到这只野鸭,他马上……,唉!我现在把它……画这只野鸭起来,这个布景有多漂亮,对不对?如果,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,我的心就像野鸭这么样地自在,野鸭,你真是自在啊!因为,我的心跟你一样,是不是?如果一个刚好离婚的夫妻:唉!野鸭,野鸭,我就像你劳燕分飞,就是像你单独一只,如果,碰到一个老饕,他喜欢吃鸭肉,他说:飞过去,一枪打下来,哇!这个肉一定很好吃。一只鸭子这样飞过去,竟然有千万种心的情绪,你说哪里有真的境,根本没有真的境,只有心的问题,所以,我们要把众生都当作是佛菩萨,就是这个道理。要升华自己,因为,只有在升华自己,才能见到我们真正清净的本性,就是这样子。所以,我常常跟徒弟开开玩笑,说:与其你把你你师父当作凡夫,不如把你师父当作是圣人,这样你比较轻松,你才会比较轻松,听得懂吗?对不对?就是这个道理,因为这样可以升华你的境界,所以,师父举这个例子,你们不妨可以冷静地想想看!这个信有多重要,换句话说,破坏人家对三宝的信心,罪有多重,也是这个道理,不能破坏人家的信心,你宁可去喝酒、去吃肉,你宁可去杀生,当然,这是开开玩笑讲的,你宁可去偷窃,杀、盗、淫,你宁可去干坏事情,就是不能断众生的慧命,不能断众生的信心,比如说,他今天杀生、喝酒、吃肉,有一天,他对三宝没有失去信心,对不对?他就有机会成佛,他今天对三宝没有没有信心,一下子就完蛋了。有一个在家居士,对佛教也不是很认识的,他有一次,拿了水果去寺庙里面供奉,因为,他买了很多,因为,师父慈悲,太多了,供养了很多,师父就很慈悲,要把它化作金钱来……,就是要变卖这些水果,因为吃不完,变卖这些水果来护持常住,功德算他的,结果,他不懂师父的心,这个师父就把这些水果拿到菜市场去卖了,结果,他去看到师父,唉!这是我送去的水果,您怎么又拿到这里卖掉,从此以后,每天都在诽谤那个尼姑,因为,那是比丘尼,以后叫他信佛,唉!出家人!我送她水果,她怎么会拿去卖钱,他不晓得师父的用心,你现在跟他讲什么法,他都听不进去,甚至于来到这里,我再劝他,他也不听我的话,这个法师实在是无心的,不是刻意的,实在说是误会,因为,就这样误会了,他就对三宝失去信心,你怎么劝他,他就是不相信,后来,也不护持三宝。你看!就看到三宝这样一点点,所以,我一直劝告我的徒弟,你要对这些在家居士要远离,因为你不是圣人,你一定有缺点,如果,你不远离他,有一天,他会看到你的缺点,他会失去信心,我们不要给他这个机会,我们今天收摄回来,这个就是做功德,你要跟他结缘,可以,结法缘。以前有一个比丘,他这个人想法怎样我不晓得,他每次都拜托信徒买什么,买录音机、买录音带,他需要什么就拜托信徒买,结果这个信徒就帮他买,他每次去找他、找他……,这个信徒,后来,找他找得恐惧,因为,他是师父,如果,不跟他拿钱,那我每次都要付费,要跟他拿钱,他又是三宝,又不好意思,所以,怎么样,每次,这个法师去,到他家,他就避开来,法师!您坐一下,我去买菜,结果,从八点多去买菜,买到下午二、三点都没回来,她不敢跟他见面,因为她见面,他就开口要买什么录音机,买什么录音带,买什么,买这个、买那个,人家看到出家人就怕了,所以,我一直教导我的徒弟,你要永远地记住,你有修、没有修不管,但是,你的行为不能让众生诽谤,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,小乘比较困难,因为小乘要出去托钵,小乘没有厨房,你去泰国看,寺庙里面没有厨房,所以,小乘他要很大的威仪,常常要现威仪相,跟众生结缘,大乘不必,你家的灶也不比我的大,我把大门关起来,我根本不要跟你结什么缘,对不对?要就自己来,对不对?我把大门关起来,我里面有八个灶,怎么煮也煮不完,对不对?八个灶,对不对?我吃饭坐歪一点,你也不会讲我第二句话,对不对?所以,把僧团整个集中起来,断绝一切居士的来源,他要诽谤的机会就等于没有,他就会造成信心,就是这个道理,少接触在家,他就会有信心,接触在家,到最后都麻烦很大,所以,这个信是很重要的)。

  若约七种立题。大乘是所信之理。信为能信之心(我们能够相信的心)。能信乃即理之心(如果,你再加个字就更清楚:理的上面加一个明,明理的这一颗心就是信,就是能信)。所信亦即心之理(再加一个心中之理。能信就是明理之心,所信就是心中之理,简单讲就是说我们能够明理的这颗心,就是我们能相信的这颗心,我们所信的是我们心中的理,都离不开这个心,)。(那么,就是)能所不二。惟一心法。则单法立题(七种立题里面,它是单法立题,就是这个法,我们人、法、喻,三种立题,它是单法立题,所以,站在这人角度,它是单法立题,)。若乘字(拿来当作车子来比喻的话,若乘字)就喻为称(就比喻来说的话)。亦可法喻立题(也可以说是法跟比喻来立题,这是《大乘起信论》,第二个是法喻立题,《大乘起信论》,第一个是单法立题,《大乘起信论》,也可以说是法喻立题)。(《大乘起信论》,又可以讲什么立题?)又按起字。既有所起之信。必有能起之人(能起信之人,中间加一个信字就更清楚,必有能起信之人)。义则兼人(义理则兼有人,有一个人出现,人字来立题,所以说义就是,这个义理来讲则兼有一个人:人字出现)。亦可文义双收(亦可就是这样也可以,文章跟道理很美的都具足,“双收”就是两边都顾到,就是说人、法、喻统统有,有人又有比喻又有法,大乘是法,起信就是人,又有比喻,所以说,所起之信就是能起之人,加一个人)。(所以说)具足立题(这一段就是说《大乘起信论》,如果站在唯是一心,那么,就是单法立题,如果站在这个乘字,加一个乘字,也可以当作比喻,也可以说,法跟比喻的立题。如果说加上一个人,那么就是人、法、喻立题,具足立题就是人也有,法也有,比喻也有人)。(人、法、喻立题就是具足)一(释立题,就像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)略释论题竟。

  甲二 造论菩萨

  (造论菩萨叫做)【马鸣菩萨造】(这个名字很奇特,马会叫)

  菩萨名曰马鸣者(菩萨的名字为什么叫做马鸣呢?)。按诸传记。当有三释。一菩萨初生时。感群马悲鸣不息(菩萨出生的时候,马就悲鸣不息)。二菩萨善能抚琴(“抚”就是拨弄琴弦,也就是弹琴,菩萨他一弹起琴来)。以宣法音。群马闻已。咸悉悲鸣(“咸”就是皆。“悉”就是全部。皆全部悲鸣,被感动得叫)。三菩萨善能说法。能令马闻(这个跟我不一样,我是菩萨善能说法,能令狗鸣,如果,我当时在世的话,会叫做狗鸣菩萨,就差一点点,他是马比较大只一点,我是狗比较小只一点)。悲鸣垂泪。七日不食。故立此名。

  菩萨。具云菩提萨埵。此翻(中文叫做)觉有情(觉悟的有情)。菩提乃大觉(大觉就是佛,大觉悟的人)。即所求也(我们所求的就是希望能够大彻大悟)。萨埵乃有情。即所化也。实智悲并运(“实”:实在是,智跟悲同时下手,有缘的众生我们要用智慧,无缘的众生我们要用慈悲,上根利智以及恶劣的众生,两种人要智、悲并运。你对有缘的众生,你就不需要用慈悲,因为有缘的众生,他们就会入佛门,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智慧,对无缘的众生:智慧,你跟他说法是没有用的,你就要用慈悲去感化他,道理讲不能的时候,没有办法,你就要有悲心,上根利智的人以及恶劣的人,上根利智的人他要进修佛道,你要下发大悲心提携他,然后用大智慧去度他,因为,他是上根利智。还有一种是很卑劣顽强的人,那没有办法,我们要观一切,用智慧去观照,一切法不可得相;缘起性空,然后,用悲怜悯他,他与佛无缘,所以,那是上根利智,劣根智的人,都要用两个字,智跟悲同时)。上求下化之人。此双约二利说(自利跟利他叫做二利。自利还有利他)。若单约自利(自己利益来讲)。虽已分证佛觉(“分证”:已经觉悟部分,像佛,分证就是部分,有一部分像佛的觉悟)。(但是)尚有情识未尽故(那就是微细的法执没有断)。若单约利他。广行善巧方便。觉悟一切有情故(你看!这个写得多么圆融,善巧方便,你看这四个字,这很不容易做到,善巧方便就是说你只要让对方能够入道,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,要善巧、要方便,有的人他不会度众生,他就觉得佛法很好,拼命地硬塞,硬叫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