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十二日出生,如果是農曆的話,哇!就是同樣一個月生,同樣一個月死,如果,他是國曆的話,我國曆是十一月五日),世壽七十六。遺有(留有)《圓瑛文集》、《圓瑛大師法彙》等行世(所以,我們對圓瑛法師是無上地推崇,無上的贊歎,也無上地感恩,沒有他,我們今天沒有這本講義來講,沒有這些資料)。(《太虛大師年譜》、《中國佛教近代史下冊(東初)》)【佛光大辭典】)(好!我們看《大乘起信論》)

  大乘起信論

  今解此論 直分爲六

  甲一 略釋論題(簡單地解釋論的題目) 二 造論菩薩(馬鳴菩薩) 叁 翻譯人時(翻譯的人是誰?真谛叁藏,) 四 歸敬述意(要作這本論典,要先歸敬叁寶叫做歸敬述意。歸敬叁寶) 五 正立論題(開始講到論體,就是最重要的正宗分) 六 總結回向(希望作這部論能夠回向一切法界衆生無量的功德)

  今初(就是現在開始。今初就是要開始略釋論題,) 略釋論題

  大者(《大乘起信論》的人,這個字)包含之義(這個大:包含,就是無所不包)。乘(:大乘)有運載之功(可以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)。起則對境發心(“境”就是因緣,碰到了因緣要發大心,發這個大心,境就是碰到了因緣發這個大心,所以,學佛他一定是八個字:“發菩提心,提起正念”。學佛的總綱領他一定是發菩提心,提起正念,正念要常常現前,對境發心)。信則忍可印定(“信”就是當你産生信心的時候,這個“忍”不是解釋作忍耐,這個“忍可”是指他接受認同的時候,就是說當你有信心起信的時候,你就是認同、印可它,也就是印定,“印定”就是印證不變,不變産生了信心)。論(《大乘起信論》的論)乃假立賓主(假就是假設。賓主:一個是問,一個是答,一個是主人,一個是貴賓,主人講話,貴賓就回答,貴賓講話,主人就回答,假立賓主:互相對答的意思)。問答發揮(怎麼問就怎麼回答)。(然後,發揮了什麼?)決擇正理(選擇了正確的真理)。(來)破除邪見。揀非經律(“揀非”就是顯然不是經也不律,是論的意思,所以,這個“揀”,作好幾種解釋,就是分別于經跟論,因爲,經跟律,因爲,它是論,揀也可以說不同于經、律,因爲,它是論,也可以解釋顯然不是經跟律,分別于、不同于、顯然于,都可以揀字來解釋,揀非經律,顯然不是經律也可以,這個揀真正的意思是分別,是分別,分別于是經、是律、是論,所以,分別于就是不同于,不同于經律,那當然就是論)。故以論名(所以,用這個論來立這個名)。

  題中應分通(題跟)別(題。“通”就是大家都有的,比如說《大乘起信論》的論,這是通題,《唯識論》、《成唯識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、《所緣緣論》、《觀所緣緣論》,或者是說什麼論,這個很多,所以,這個通題,每一部論都有一個“論”字。別題呢?別題就是“大乘起信”這四個字,因爲,只有這一部論,叫做大乘起信,而別部就不叫做大乘起信,所以,通就是經、律、論,論藏裏面每一部都有一個“論”字,這叫做通題;別呢?就只有這一部,叫做大乘起信)。上四字別題(“上四字”就是上面四個字,哪四個字?就是上面的“大乘起信”這四個字叫做別題,只有這個是別題)。別在當部(“當部”就是本部,只有這一本,“別”就是只,只在本部,因爲這是別題,只有這一部叫做大乘起信)。下一字通題(就是“論”字)。通于論藏(經、律、論,論藏)。

  題者頭也。如人頭目爲五官之總(就是一個題目就像一個人的頭)。觀其頭目。便知此人。爲忠奸賢否(看看這個人的頭、眉目,有沒有清秀,就知道這個人是忠臣、是奸臣,是賢人與否,一看就知道)。論題亦爾。爲一論之總。略釋宗要(簡單地了解它的宗旨、綱要)。便知此論權實頓漸(就可以知道論是權教、是實教,是頓教、是漸教。權實頓漸就一目了然)。

  (現在談到《大乘起信論》的)大(字它)有叁義。曰體相用(體、相、用都要加一個“大”,體大,相大,用大,噢!都很大,這樣子就更清楚,大有叁義,哪叁義?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統統大)。夫一心之理。爲諸法所依。即體大(我們的本體大得沒有邊際就是一個心,一心:這個理體,是諸法所緣,一切法都依我們這一顆心來建立這是體大)。(體大所影現出來的叫做)具足恒沙稱性功德(“稱”就是合于。具足的恒沙合于……(性)。“性”就是平等)。(由這一顆清淨的平等心顯現出來的功德)即相大(不高不下,平等叫做性,清淨心叫做性)。善能出生一切因果。即用大(這顆心不但是體大、相大,還能夠出生一切因果,這什麼意思?意思就是一切的因果,都有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,所以,這個大並沒有一個範圍,所以說,出生一切因果就是用大)。乘者以本覺爲所乘(本覺理)。始覺(是用智。始覺是用智)爲能乘(以本覺的理體是我們所乘,我們以此無生的理,起始覺智慧的觀照,“爲能乘”)。(一直到)究竟覺爲乘所至處(就是車子要到達目的地的地方,所以,我們起觀照的心,恢複了我們的本能,本來的清淨自性,究竟覺悟這是我們最終的目的,不管是出家、在家,學佛的目的始終就是要想成佛,得大自在、大解脫,所以,究竟覺爲乘所至處,所最究竟去的地方,所以底下文章就會說)。故下文雲。諸佛本所乘故(諸佛就是依著這個“大”字,達到究竟覺)。一切菩薩。皆乘此法。到如來地故(還是必須用大乘的“大”字)。

  (所以)大乘之理。即是一心。小乘不信此理。沈滯化城(這個“化城”是《法華經》七種比喻之一,這個化城是指變化的城喻,是比喻二乘人的涅槃,二乘人的涅槃,《法華經》卷叁有一段叫做《化城譬喻品》,裏面有寫:有衆人將要通過,五百由旬的險難惡道,以達到寶處,在疲憊的時候、很艱困的時候想要折返,因爲達不到寶所,那個導師爲了振奮衆人,用方便力在叁百由旬的地方做一個休息處,就像我們現在一下子要上高速公路,一下子開車到臺北太累了,中間有休息處,開到臺中我累了,我不去了,從臺中又折返回來,所以,在五百由旬,他在叁百由旬,暫時做給你休息,表示不究竟,暫時休息,這樣休息一下,終于能夠向寶處前進,所以,是藉著化城來譬喻二乘人所得的涅槃,不是真實的,就是聲聞跟緣覺所得到的涅槃,它不是真實性的,是佛爲了使彼等,達到大乘,自己佛果的方便假說,所以,什麼叫做“化城”?我們簡單講就是:停留不動的意思,停留在半途,方便暫時休息的一個地方,簡單講就是二乘人的涅槃是不究竟的)。外道不信此理。終無實果(外道不信大乘的理,所以,沒有實果)。凡夫不信此理。永受輪回。蓋不信者,實非不具而不信也( “實非”:實在來說。並不是不具有佛性,而不去相信)。(而是)人人有心。本來等具(本來統統具足)。良由(“良因”就是因爲)五陰所覆(因爲被五陰所覆蓋,被我們這個色身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所覆蓋)。(也因爲錯覺無明,産生了)二執所障(我、法二執所障礙,煩惱障、所知障)。此理不得現前(大乘的理沒有辦法顯現出來,所以,不相信)。迷而不信(這個“迷”就是迷于大乘之理,所以,他會不相信,我們今天能夠慶幸地聞到大乘的究竟的理,我們是很幸運的一群)。(所以)故菩薩愍物沈迷(菩薩憐愍衆生的沈迷)。宗百部(這個“宗”就是推崇、尊崇,尊崇,百部)大乘(這個“宗”也可以解釋作集合,集合了一百部大乘,因爲那麼多一百部的大乘的道理麻煩,我讓你研究一部,就具足百部的道理,幹脆造一部論,這部論你看了,百部大乘的道理就統統在裏面,所以說,宗百部大乘也就是集百部大乘之理)。特造此論(特別造這個《大乘起信論》,)。普令衆生發起信心(讓衆生發起大乘的信心)。

  問。何以獨言發起信心(爲什麼只說發起這個信心?)。答。大乘之理。雖衆生等具(衆生都具足)。實衆生同迷(跟迷沒有什麼兩樣,它雖然具足佛性,但是,大家都在迷)。迷則不信(迷了就不相信)。菩薩闡揚(“闡揚”就是弘揚。菩薩弘揚大乘)此理。能令從聞生解(聞法以後,他就了解了)。(他就可以)破迷起信(噢!原來我也是佛,依著大乘的理去修行,我一定成佛,那修行以前要怎樣?要深信)。(所以)信此理已。一切道法。任運而生(你不信大乘的理,你當然不了解道在哪裏,不相信此理,你怎麼會想修道呢?所以,信此理,一切道法能夠任運而生)。《華嚴經》雲。信爲道源功德母。長養一切諸善根。信爲行之本。行無信不立(信心是實行之本,修行的開始,行無信不立,你要修行,你一點信心都沒有,那當然沒有辦法站立,立什麼?)。是起信者。急先務焉(這個信心是很重要的,很重要的。你不相信嗎?我現在舉一個例子:如果說,大家都在拜佛,突然有一天,人家寄一張佛像給你,滿莊嚴的。唉呀!你不曉得誰寄的,打開,一張觀世音,哇!滿莊嚴的,唉呀!拜!一剛開始很贊歎:觀世音菩薩那麼莊嚴。後來,查,查……,發現這個人是有精神病的一個女孩子畫的,麻煩大了,也就:我拜一拜會不會像她?我看收起來算了,收起來,對不對?這個是沒有信心,一點辦法都沒有,所以,這個題字也很重要,是不是?如果,她簡單地畫兩撇很大的胡子,上面簽字:忏雲,哇!這是忏公畫的,假設畫得不怎麼樣,總是看到那兩個字,哇!這很有信心,這持戒第一,一代的清淨的高僧,供養起來,拜久了會像師父這樣,如果,那個精神病畫得很漂亮,挂起來,她沒有標號,一看,後來查,發現她是精神病,他每天拜、每天拜,這會不會邪靈附身,拜一拜像她這樣子,阿達、阿達的,我看收起來好了,就差簽那兩個字,就差很多,人的信心,一個人對你有信心,你講什麼他就信,一個人對你失去信心,你怎麼救他不起來,沒有辦法的,所以,我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