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取比喻是助發這個緣因)。火出木燒。(比)喻智斷了因(智德、斷德了因佛性)。如木中雖有火性。若無人知。不假鑽取方便。火不能發(由此可見外面的善知識的力量是非常的重要,你有真如,不經過師公、善知識的引導,也是顯現不出來的,沒有辦法的,煩惱破不掉)。木不能燒。則因具緣阙(木不能燒,如果木頭燒不起來,這個因具足,但是,緣就阙少,有因,因爲木柴是因,可是,沒有這個外緣,木柴燒不起來)。反言能燒無有是處(反過來說能燒無有是處。能夠燒起來是不可能的)。
【衆生亦爾(衆生也是一樣)。雖有正因熏習之力。若不遇諸佛菩薩。善知識等。以之爲緣。能自斷煩惱。入涅槃者。則無是處(你沒有靠著這個力量,那麼能夠自斷煩惱,入于涅槃,則無是處)。】
下法合。此因具緣阙也(因都具足,緣都阙少)。衆生雖有本具真如。正因佛性。能爲內熏之力。若不遇佛菩薩。知識開導。及真如所流教法。以爲助發之緣。則智不能顯。惑不能斷。反言能斷煩惱。證涅槃者。無是理也。
【若雖有外緣之力。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。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。樂求涅槃。】
此緣具(因緣都具足,但是,怎麼樣?緣具,但是緣阙,)因阙也(緣具因阙。雖然的外力,可是,自己的功夫不夠,善知識拼命叫你放下,可是,我偏不要,我偏要這樣,那就沒有辦法,根本沒有辦法,各人吃各人的飯,你吃早餐、吃晚餐、午餐,我也吃早餐、晚餐、午餐,各人吃各人的飯,對不對?生死不能取代嘛!)。雖有外緣(的)熏力(拼命地叫我們放下,可是,我們不肯放下,怎麼樣?)。若無明煩惱障厚故。內真如淨法。未有熏習勝力。亦不能究竟厭苦求樂也(外緣很強,對不對?但是,自己不肯下手,也沒有作用)。文中內淨法未有熏習力句。非真如無熏力(量。就是文中內淨法未有熏習力這一句,不是真如沒有熏習力)。乃障厚熏力不能敵(障住了,真如的熏習力也不能敵,沒有辦法!)。故衆生有有信(有)無信。前後差別。不得一時也。
【若因緣具足者。所謂自有熏習之力。又爲諸佛菩薩等。慈悲願護故。能起厭苦之心。信有涅槃。修習善根。以修善根成熟故。則值諸佛菩薩。示教利喜。乃能進趣向涅槃道(可見這個熏習有多厲害,我們現在可以訂一個契約,如果,你肯聽我的話,我們現在訂一個契約,我保證你臨命終一定往生,這個契約不是很困難,如果,你肯早上放錄音帶,念阿彌陀佛的錄音帶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,半個鍾頭,晚上也念半個鍾頭,半個鍾頭就好喔!我們訂契約,從不間斷的,每一天這樣放錄音帶,一直念,我敢跟你保證臨命終,保證往生極樂世界,熏習的力量是很可怕的,那個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,整天都在念佛,不得了了,你臨命終不想往生都很難,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他拿一個金剛杵,你爲什麼不去往生呢?是,我去。快去。打得讓你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,爲什麼?因爲,你每天都在念佛,八識田中從來就沒有煩惱的種子,拼命一直念佛,就算有煩惱的種子,念佛的力量也是很大,對不對?外緣的力量很大,熏習的力量就是很大,就是只有熏習,修行就是這樣子,熏習、熏習再熏習)。】
此因緣雙具。謂內仗自性真如勝因。熏習之力。外又得諸佛菩薩勝緣。助發之力。故令厭生死苦(生死就是六道輪回,不懂得要厭生死苦的人,那才奇怪!這個世間已經很苦了,你不懂得厭生死苦)。信有涅槃。此則從本覺真如。發始覺智(開始覺悟了)。起厭求心。當信位修習出世善根(當信位修習出世的善根)。十信滿心。善根成熟。登叁賢位(住、行、向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就是叁賢位)。則值諸佛菩薩。開示教誡。依教行道。得利益成法喜。趣向無上涅槃之道。一體相竟。(像師父也是熏習,我每天在講課,我也看了佛經,我講的都是佛法,勸導衆生念佛,你想想看!我的八識田中每天都在熏習,每天都在熏習,所以,我對極樂世界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說,我要修其他的法門,雖然,我對禅宗也修過,密宗也修過,修到大手印,當然是修了幾年,對不對?禅、淨、律宗,自己也閱過律藏,你看!叁藏十二部經典,當然不敢講說通達,看過,還是要念佛,那麼,我每天都這樣看,每天都這樣弘法,其實,我自己最重要的熏習,萬一我有一天臨命終的時候,萬一有某一個無量億劫來的業障很重了,沒有往生極樂世界,假設說,假設說我沒有往生極樂世界,你想想看!我整個八識田中都是佛的種子,哪一天,有一個人會來救我,對不對?死的時候,釋迦牟尼佛也會現前,說:慧律老比丘!你雖然不怎麼修行,但是,你的發心很善良,是不是?你拼命地一直勸導衆生來信佛、拜佛、念佛,雖然,你沒有修行,但是,我很感動,死了以後,好吧!給你投胎一個有佛法的國土,一刹那之間就東方阿閦鞞國,或者……因爲沒去(西方)也許跑到哪一個國土去,對不對?就有這個因緣再繼續聽聞佛法,因爲我一直想要讓衆生信佛,聽聞佛法,我有這個願力嘛!對不對?有因就必定有果,你發的是善良的心,我不爲名也不爲利嘛!對不對?熏習的重要,我今生今世熏習人家,來世人家自自然然會把我引導到一個正知正見的,一個宗教去,那麼要了生死的機會就大了,所以,同學們!把你們聽過的錄音帶送出去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大)
巳二 用大 二
午一 標列 二 正釋
午一 標列
【用熏習者。即是衆生外緣之力。如是外緣。有無量義。略說二種。雲何爲二。一者差別緣。二者平等緣(差別緣就是事識發心見佛的化身佛;平等緣是業識的發心,就比較微細了,見佛的報身)。】
用從體起。體即真如。生佛同具(衆生跟佛全部都具足)。在諸佛爲法身。在衆生爲本覺。由衆生有本覺。內熏發心之用(內熏是指內在自己發心的作用)。故感諸佛法身。外緣成就之用。上文不思議業用(不思議業用就是不思議叁業之用,身、口、意不思議叁業的妙用,利益衆生)。及緣熏習鏡。皆諸佛已證法身。稱體起用(緣熏習就是幫助衆生作爲外緣)。隨機示現。爲求道衆生。作外助緣。而有熏習之用。法身菩薩亦能。如是外緣無量。由能感之機無量。故所感之緣亦無量也。或從事識發心。則見隨類化身(事識發心簡單講就是用第六意識修行,見境界而發心,所以,就是見隨類的化身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,丈六金身就是化身:應化身,我們沒有辦法見到佛的法身,也沒有辦法見到實報莊嚴身,沒有辦法,隨類化身)。爲差別緣。或從業識發心。則見受用報身(自受用的報身或者他受用的報身)。爲平等緣。各隨感而應也。一標列竟。
午二 正釋 二
未一 差別緣 二 平等緣
未一 差別緣
【差別緣者。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。從初發意。始求道時。乃至得佛。于中若見若念。或爲眷屬。父母諸親。或爲給使。或爲知友。或爲怨家。或起四攝(簡單講,他就是要增長你的善根,讓你的見聞得到利益,這個最簡單的原因就是這樣子,從初發意:開始發心修行,始求道的時候,一直到成佛,在中間如果看到什麼,或者是你的眷屬,你的父親、母親,你的給使或者是知友,或者是你的怨親債主,怨親債主也會成就佛道,也可以的,愈看愈討厭,非往生極樂世界不行,那也是好的,怨家或者起這個四攝,起這個四攝法,起這個四攝法,也可以度衆生,所以,嫁丈夫要嫁兩種人,要嘛就嫁最好的, ,英俊潇灑又有錢又學佛,那最好了,是不是?要不然就嫁一個很醜的,看了他不往生會很難過,看了你真是大徹大悟,我真的活不下去了,聽他講話又扭扭捏捏,實在受不了,每天念佛的時候她很精進,來包千萬不要再碰到這麼醜的人,所以,也會很好,討老婆要討那個不是很柔順的就是很厲害的,很柔順的就是都順著我們,兩個人一起互相勉勵,一起念佛,那很好,要不然,就娶一個什麼,很醜的,差不多二千多度的,二千多度的,看人都看不見的,不然,就是整天相罵、打架、吵架的,連這樣也要管,那樣也要管,整天……,唉!往生,往生,唉!世間痛苦,那也會大徹大悟,不要找一個也不長得很漂亮的,也不是很醜的, ,平平的,也不學佛的,問他也沒有什麼神經,刺激不了,起不了善知識的作用,不要跟那個結婚,不然,就娶個很醜的,醜得……,很痛苦的,不然,就要娶很美的,對不對?很美的,可以當作修行的外緣。有一次,有一個人討老婆的時候,我以前出家的時候,他笑我,笑我說我消極、我迷信,然後,書讀那麼多,浪費了社會國家的公帑(帑:tǎng),對我的期望,對不對?出家,因爲,他看電視、電影都是失戀才出家的,他就這樣子給我下評語,評語,我說:各人的立場不同,不可同日而語。他就說:吃齋的人講齋話。我說:你是吃葷的人,也講葷話。所以,我們不同,不同路線,我說:二年後我們再談。還不到十年,才五年而已,見到我:慧律法師!您出家,自毀很行!噢!您怎麼知道女衆這麼可怕?知道,很早就知道了,娶到惡婆娘,非常凶,他老婆非常凶,下班一定要……,上班幾點去,一分一秒都閃失不得,連騎摩托車加油都要報備,我騎摩托車半路故障,故障幾分鍾,故障差不多十五分鍾,去哪裏?加油了,一分都不能閃失,噢!很痛苦!非常痛苦,哇!現在我才感受到:哇!要穿出家這件衣服,真的很不容易,我發現出家人真的很可敬,很敬佩,他說他現在在公司裏面都贊歎出家人,他說他同事,他們在討論,同事跟同事在討論:世界上多好、多好,他們說當總統最好。他說:你們弄錯了。那你認爲當什麼最好。當出家人最好。他現在會開示那個同參道友,說:當出家人最好。您想想看!那灑脫、自在,不一樣就是不一樣,所以,這個怨親債主也是善知識,真的,善知識,所以,有智慧的人,一切境界都是我們的善知識,柏拉圖說:一切現象皆是我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