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們的牢獄,是因爲無明的衆生。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,都是因爲我們的無明才這樣講,柏拉圖也是無明的衆生,對不對?他只是個大哲學家而已,是不是?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,是不是?但是,諸佛菩薩就不是這樣講,一切現象都是我們的善知識,問題在看你怎麼用心,看你怎麼用心,是非天天有,看你怎麼辦,你用什麼態度去處理它,是非天天有,不聽自然無,才不會,還是有,不聽還是有,不聽自然還是有,對不對?是非天天有,怎麼樣?不聽自然無,不聽還是有,他還是要講,看你怎麼辦;你怎麼處理它,你放得下就沒事了)。】
此人指能感機(能感的這個衆生)。諸佛菩薩出外緣體(就是引出我們自性清淨心的一個外緣的力量)。從初發意四句。乃能感機修行時。若見其身形。若念其功德也。下略示所感差別緣相。不出五種(怎麼樣讓對方修行?)。一慈愛以攝之(像我們以前讀逢甲大學的時候,就是這樣子,有的同學聽了佛法以後,他就跑到女生宿舍去,慈愛以攝之,後來,不但度不了,後來變成他太太,慈愛以攝之,同學們!注意!這個愛本身是諸佛菩薩的大悲心的意思,不是世俗的染汙心,那個不能算愛,愛是沒有條件的,是犧牲的、是奉獻的,這個愛如果你把它解釋作世間的那個愛,哇!那差太多了,愛之適以害之,就是這個道理,你愛他,反而害了他,對不對?)。二居卑以事之(“卑”就是低下。我要度他,我做他的下司,他是我的上級主管,做下司,我對他謙恭地端茶,有因緣,唉呀!某某人你怎麼表現得這麼好,因爲我學佛,有佛法的觀念,對不對?卑就是你處處都站在低處,就會感動人家,這個道理是這麼容易,居卑以事之就是我們用很謙虛的,謙沖自牧的心來侍奉你四周圍的衆生,就容易度進門,是這個道理,意思就是狂妄的人度不了衆生)。叁同類以誘之(注意!那個同類就是示現站在他的立場,這不是說他是人,我示現成同類,不是這個意思,同類以誘之簡單講就是說我站在他的立場,他是什麼事業,他做什麼工作,我統統站在他的立場上替他想,然後,慢慢地把他拉出來,引導他,以誘之,同類,先示現跟他的觀感一樣,立場一樣、事業一樣,然後,引導出來)。四(要不然就大聲地呵斥)現冤以折之(我跟你有仇,我就是跟你大聲,拍桌子、打罵都可能讓他激勵這種道心,只要能幫助衆生的,菩薩沒有一個不會示現的,像那個禅師,他對他的徒弟哪裏有客氣的,對不對?師父說:地再去掃一遍。徒弟說:師父!剛剛掃過了。啪!哪裏有講話的余地,對不對?徒弟馬上下跑頂禮:是!弟子不對。這個還是可教的徒弟,然後,啪!然後,他不敢打師父,然後,出去就說:我師父好像精神不正常,無緣無故揍一下,明明地都掃得很幹淨,還揍一下,揍什麼意思,打也要講理由,對不對?根器不夠的就會牢騷、抱怨,他才不會,隨順那個……,我告訴諸位!這種功夫,臨命終用得最上,不管對不對你都接受,這種功夫,臨命終就是最上乘的功夫,對跟錯不要管他,全部放下,你臨命終一定要用到這種功夫,臨命終你怎麼知道衆生要講的話是對還是錯,你怎麼知道臨命終是現順境還是現逆境,對不對?不管順、逆二境,臨命終就是要用到那種功夫,對也接受,不對他也接受,爲什麼?本性沒有所謂的對跟不對,對,不對是人訂出來的原則,對不對?就有這種功夫,禅宗裏面,他在打坐的時候,他坐、坐……,坐的時候,徒弟東張西望,心定不下來,師父從後腦袋,啪!看什麼東西,哪一樣是你的,真的,沒有一樣是我們的,你看什麼,哪一樣是你的,沒有一樣是我們的,臨命終哪一樣是你的,什麼也帶不走,對不對?師父要有那種功夫才能隨意打人,師父苦沒有那種功夫隨意打人會被打死,我不騙你,但是我,我不用這種辦法,除非我一定要成就那個衆生,所以,現冤以折之,是不是?那個人一這理我一生一世最大、最欣賞的人,用硬的來,要不然的話,我不會,不可能的,我不會用硬的去,唉!你很好,你很好,師父!我這樣可不可以?可以,統統順你,如果,要成就道業不可以的,不可以,如果要成就對方的道業,不可以用那個軟軟的,不可以,該救的就要救他)。五四攝以益之(四攝法這個大家都聽過,我們在這裏簡單地重複講一遍,這個四攝,就是四種攝受衆生的辦法,因爲,菩薩要攝受衆生,他引衆生入佛道,所以,有四種把握法,所以,四攝法叫做四種把握法,你用這四種就有把握攝受衆生進入佛道,第一、布施攝,布施就是用恩惠施舍給衆生,所以,我一直告訴諸位!說:如果你的經濟能力夠,同學們!你一定不可以吝啬布施,如果你的經濟能力夠,不肯布施的人是貧窮相,很容易,這句話你一定要記住,不肯施舍的人是貧窮相,當然要看你的能力,你本身就要死不活的,你還布施什麼,不過,布施本身要具足自己有能力,比如說,法的布施,還有就是財産的布施,你不要法的布施,布施錯了,電視有一個人,講:唉呀!媽祖就是觀世音菩薩,唉呀!你完蛋了,你完蛋了,你一定下地獄,我告訴你,講得自己很得意,媽祖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,他自己講得很得意,不曉得這是破佛的知見,完蛋了,這個布施本身要懂、要正知見,不能誤導衆生才可以講施舍,你誤導衆生你本身不下地獄已經是萬幸了,千幸萬幸了,講也沒有人聽,你告訴他的時候,他說:你講你的,我講我的。他就是這麼樣子,你說媽祖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,你是根據什麼,亂亂講,可是,又沒有辦法,你一講的話,人家又說我嫉妒人家、誹謗人家,這個衆生沒有辦法,他就是:你講你的,我講我的,有什麼辦法呢!所以,講正法有時候,你沒有經驗比較你怎麼顯示正法的存在性,所以,這個布施攝,要以無所施的心,施受這個真理叫做法施,或者施舍這個財物,叫做財物布施,如有衆生樂財物,我們就布施財物,如樂法,我們就布施這個法,令依附菩薩受道,不過,現在布施這個金錢也是很可怕,真的、假的出家人也搞不清楚,要布施也要注意,要有智慧。第二叫做愛語,愛語就是講話的一種關懷,簡單講就是柔軟語,柔軟語,同學們!兩種心可以成就菩提道,第一個感恩心,第二個柔軟的心,感恩心跟柔軟的心可以完成圓滿的菩提之道,用感恩的心,二六時中用感恩的心的話,他講話就會感恩的語言,柔軟心,如果用柔軟心,他講起話來,他就會柔軟的語言,同學們!無明的衆生都需要寬恕的,包括我們自己都需要人家寬恕,不要太計較別人的過失,因爲我們本身就是需要人家同情,需要同情,要記住師父的話,不要太苛刻對方,一定要對方按照怎麼樣做,這樣不是一個慈悲的人,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,人應該互相尊重的,草有草的作用,樹木有樹木的作用,不需要一定要跟我們一樣,各奔前程,綻放你無量的光明,各行其事,只要你是爲道、爲衆生,都可以發揮。第叁、利行,利行就是方便的意思,利行就是說我怎麼樣可以利益他,令入方便,度方便利人,來利益衆生,利行簡單講:我用權巧方便地來利行,怎麼樣能夠使這個身、口、意,使它行善利益衆生,令衆生親愛之心,而能夠受道,簡單講布施也好、愛語也好、利行也好,這個都是爲了攝受他學佛,甚至打他、罵他都沒有關系。第四、同事,同事就是說站在他的立場,隨順對方,同事就是隨順、恒順衆生,所以,我一直告訴諸位!不管你在哪一個團體,同學們!很重要的,要柔軟心永遠寬恕衆生,我們要看得起衆生,我們不要有差別心,不管衆生對我們好、壞,我們始終用這種同事的念頭,就是說以隨喜的力量,來感化他,做人不可以尖酸,也不可以刻薄,那是沒有福報的人。)。此五即所見所念之緣相也。
【乃至一切所作。無量行緣。以起大悲熏習之力(同學們!你要體會那個悲上面加一個字:大,悲就是拔苦,還不只拔衆生的苦,還要大大地拔衆生的苦,不能推辭,大,所以,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都要加一個大,大慈大悲、大雄大力,大慈悲、大智、大願,都要加一個大,爲什麼?大就是絕對,無緣大慈:沒有條件的慈悲)。能令衆生增長善根。若見若聞。得利益故。】
此總顯佛聖利生化用。皆從同體大悲心中。自在成就。以起大悲化用。爲衆生作外緣熏習之力。能令增長善根。見聞利益故。
【此緣有二種。雲何爲二。一者近緣。速得度故(很快就成就)。二者遠緣。久遠得度故。是近遠二緣。分別複有二種(又分成二種)。雲何爲二。一者增長行緣(增長行緣就是說修六度萬行,修六度)。二者受道緣(與真如相應叫做道,簡單講與空、無相相應叫做道,不與真如相應不能算是道,受道緣就是接近正道,正道,如果,不能與真如相應,那麼我們只是增長行緣而已,平常行六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那還是離這個道太遠,所以,如果你修行一下子就從無相下手,哇!那快了,刹那之間就完成佛道了)。】
此就根熟不熟(衆生的根器熟跟不熟)。開近(跟)遠二緣可知。就二緣中複開爲二。增長行者。能起施戒(施戒就是布施跟持戒)等(等,就是指六度。六度)方便行也。受道者。謂依前方便。正觀相應(依前方便就是一切的有相,正觀就是一切的無相,按照前面的一切有相修行,然後,同時觀照無相)。(正觀相應)即勝進也。一差別緣竟。
未二 平等緣
【平等緣者(平等緣就是每一尊佛都想度衆生,不要說佛那麼慈悲,就像我這個不慈悲的人,我都想度衆生,我是個凡夫俗子,煩惱未斷,一品惑沒有斷的凡夫俗子,每天都阿彌陀佛想求生極樂世界的凡夫,我都很想度衆生,希望每一個衆生都入佛道,是不是?)。一切諸佛菩薩。皆願度脫一切衆生(沒有一尊菩薩,諸佛菩薩不想度衆生的)。自然熏習。恒常不舍。以同體智力故。隨應見聞。而現作業。所謂衆生依于叁昧。乃得平等見諸佛故(衆生必需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