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小學,我是讀大學,她說:哥哥!哥哥!沒有人。有啊!我們兩個,整個山都沒有人,只有我們兩個,來!哥哥唱歌給你聽。好,好,哥哥你唱歌給我聽,出來外面,我說:出來外面沒有人。江水向東流,它一去不回頭……(法師唱),以前,不能體會,唱歌給妹妹聽。哥哥!你唱得不錯!不錯!沒有人我好害怕,哥哥!你會不會怕?我說:不怕!不怕!其實我很害怕!整座山只有我們兩個而已,我說:你爸爸也不曉得去哪裏,我爸爸也不曉得去哪裏,結果,一問,兩個都去賭博,唉呀!你爸爸也是不良,我你爸爸也不怎麼良(法師笑),兩個爸爸都跑去賭博,整座山只剩下我們兩個人,一個妹妹跟一個哥哥,哇!很淒慘!很淒慘!所以說,到那個地方去的時候,讀到大學的時候,哇!那麼情緒高亢,結果,沒有辦法!心情不好又學騎摩托車,我二哥就說:唉呀!你長這麼大不會騎摩托車。去借一輛雙管的摩托車,多大輛你知道嗎?哇!那輛摩托車很大輛,結果,去一間國小學騎摩托車,摩托車我不會騎,結果,二哥說:那很簡單!油門踩下去,加油就發動了,結果,不會刹車,慘了!不知要踩哪裏?差點撞到坑洞裏面,摩托車翻車,你知道嗎?差點被150cc的摩托車壓死,差點被二哥害死,不會騎,從今以後,我都不敢騎摩托車,所以,我這輩子只騎那次而已,我說二個輪子不穩,幹脆開四個輪子才比較輕松,所以,我就去學開車,我今生今世一定不駛摩托車,因爲,差一點被摩托車壓死,所以,你看!沒有學佛,你看,那個情緒的高亢、低潮,到二十年後的今天,到今天來講,我也不必唱歌給妹妹聽,我那個時候如果有學佛,我就說:妹妹來我們來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,我就帶領她,我當維那,她當木魚手,很可憐!整座山只剩下一個哥哥跟一個妹妹而已,很可憐!結果,一問之下,兩個爸爸都去賭博,(法師笑)很糟糕!很糟糕!所以,我們有學佛,噢!那個心境不一樣,心境完全不一樣,心境不一樣,二十年前那種高亢、低潮,現在二十年後,那種平靜、喜悅無以形容,沒有辦法形容)。
相大者。即二如來藏中(“二如來藏”就是空如來藏,不空如來藏。即二如來藏中,不空如來藏)。具足無量性功德。故受大名。功德而言性者。所有功德。皆稱真如體性而起(都是依照真如本體而起來的)。相不離性。如八功德水。不離于水也(八功德水不能離開水)。
用大者。謂不思議業用。即下文報化二(個)身。粗細之用(粗是對二乘、凡夫方便以及權教的菩薩,細身是對法身的菩薩)。令諸衆生。始成世善。終成出世故也。問。何故唯言善因果(爲什麼只有講善?)。不雲不善也。答。以不善法違真故(不善的法就違背真如)。是所治故。又複當知。雖違真亦不離真。但以違真故。非其用也。一明大義竟。
己二 顯乘義
【一切諸佛。本所乘故(如果念,是搭乘的乘,如果念shèng的話,是講戰車的單位,計算戰車的單位,我們講大乘chéng或大乘shèng都可以。如果講chéng是登,然後是搭,登上高處;如果念shèng的話,就是說以前戰車的單位,一乘、二乘、叁乘這樣子。這是第一種)。一切菩薩。皆乘此法。到如來地故(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是一切諸佛,怎麼樣?都是所依靠的,顯示我們一心二門,諸佛菩薩都不離開這個法,皆乘此法,本所乘故,一切諸佛,本所乘故,一切菩薩,皆乘此法,菩薩還是一心二門,一直到無余涅槃,到如來地故)。】
此釋乘義。非以他法爲乘。即以一心二門叁大之義。爲乘。上標果望因(標這個果對這個因來看)。謂諸佛乘此。已成正遍知覺。下舉因望果。謂一切菩薩。皆乘法此。到于如來。究竟無余涅槃之地。即以始覺之智爲能乘(就是以始覺之智慧,而能夠乘,我們因爲有始覺智)。本覺之理爲所乘也(本覺之理體是我們所依靠,始覺智是能乘,本覺理是所乘)。二立義分竟。(底下是解釋分)
丙叁 解釋(第叁、解釋分。我們講過因緣分,我們講過立義分,現在要講解釋分,解釋) 叁
丁一 結前起後
二 標征列名
叁 依名辨相
丁 一結前起後
已說立義分。次說解釋分(已經把立義分講完了,再來講解釋分,解釋分可以說是《大乘起信論》最重的一段,所以說,已說立義分,再來,講到解釋分,這是《大乘起信論》的論文,講到哪裏,它都告訴我們一個段落)。結前起後可知。
丁二 標征列名
【解釋分有叁種。雲何爲叁。一者顯示正義。二者對治邪執。叁者分別發趣道相。(文字一看就曉得,第一個是顯示,因爲大乘法,你要先了解它是一心二門的法義是什麼,對治邪執,當然,我們所謂的邪執,都是我、法二執,叁者分別發趣道相,“趣”就是趨向于佛道之相,你是屬于什麼根器,到最後,我們根器不夠就念佛,所以說,分別發趣道相,要看看你是哪一種根器,發向于、趨向于佛道,它的階段是什麼)】
首句標。二句征(“征”就是問)。下列名(列出這個名相出來)。顯示正義者。正釋所立大乘法義。(所立的大乘法義是什麼?)即一心二門也(大乘法就是一心開二門。二門就是真如門跟生滅門,是心真如者或是心生滅者兩個角度來談論,然後,真如跟生滅和合,《大乘起信論》是講和合)。對治邪執者。以大乘法藥。對治我法二種邪執之病。由大乘正理既明。我法邪執自遣故(“遣”就是除,當然,沒有我、法二執的話,當然,一切就遣掉了,邪執就遣掉)。分別發趣道相者。邪執遣已。庶可與辨(“庶”就是這樣子,這樣子就可以,“與辨”就可以辨明正見)。(然後)發起趣向佛道階級之相(庶可與辨就是這樣子就可以,“與辨”:就可以供給,提供他修行的方向,辨明修行的方向。)。二標征列名竟。
丁叁 依名辨相即爲叁
戊一 顯示正義
二 對治邪執
叁 分別發趣道相
初中二(然後,裏面分二段)
己一 總釋
二 別釋(這是科判。好!看論文)
己一總釋
【顯示正義者(開始顯示《大乘起信論》的正義)。依一心法。有二種門。雲何爲二。一者心真如門。二者心生滅門。是二種門。皆各總攝一切法(意思是說真如門它也攝一切法,真如門只站在體的角度講,不講相、用,因爲,相用是生滅,心真如門只講體:泯相、遣相,空性的角度要講真如門,空相就不離一切,一切相無論是染法,無論是淨法,染法也是畢竟空,淨法它也是畢竟空,染、淨在心真如門來講,都是平等門,都是平等的,所以,心真如門它只論體,是講空性、講畢竟空,也就是所謂講一心,不生不滅的一心,它不講到相跟用的東西,所以,一者心真如門,二者心生滅門,它講的是叁大,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生滅,爲什麼會是心真如門講空,講體性的東西,而心生滅門,它不是講相跟用,因爲相、用是事相,事相當體就無生,不生不滅的涅槃,就是不能離開這個理,因爲,心生滅門,在相、用裏面討論,可是,相、用當下它就是體,離體就沒有所謂的相用,所以,不能離體,而討論這個相、用,也就是說不能離開這個理性,專門討論這個事相,離開,離是正見,離是正見,離是正見,你不懂,你專門討論這個事相,那麼就會執事廢理,這樣不行,會盲修瞎練,所以,心生滅門它所討論的是體大、是相大,是用大,是叁個角度,是這樣子)。此義雲何。以是二門。不相離故(所以,《大乘起信論》舉最多的比喻就是水跟波,水跟波的比喻,《大乘起信論》舉最多的無明就是風,我們的體就是水,風一動,無明就産生,産生波浪,波浪就是所謂的七轉識,第八意識跟真如和合,染淨和合,所以,風就産生無明,水跟波不相離,也就是染跟淨,如果,風停止了,無明停止了,那麼真如就現前,意思就是沒有無明,你真如就現前,風一動的話,你這個真如就起一念不覺,就變成了無明,所以,就是說生滅門跟真如門變成和合,在《圓覺經》裏面講,它不用這樣子,《圓覺經》裏面講,它用什麼?它用空中有花,當你眼睛有毛病的時候,你看到空中有花,《楞嚴經》不這樣講,也不用水跟波來比喻,它用眯目,把眼睛一眯看到兩個月亮,一念不覺,就是說本來一個月亮,現在眼睛一眯,看到兩個月亮,就是你看的都是假相,雖然假相,但是,當體即真,雖然你看到的是第二個月亮,但是,事實上那個月亮也是真正的月亮,不是水中的月亮,雖然眼睛一眯,看到月亮有兩個,但是,沒有關系!因爲,它已經接近真的月亮,就見精,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面講,它是用水跟波來比喻清淨跟染汙的和合,所以,《大乘起信論》的問題很大,就是在這個地方沒有辦法圓融地解釋,如果說風動就叫做無明,換句話,人家問你:風什麼時候才不動?對不對?你風動就變成無明,那風什麼時候才不動呢!所以,這個就是沒有辦法解釋的問題,《大乘起信論》最大的症結所在是在這個地方,但是,我們了解它是在形容,真心是遍一切處,染心是透過無明,才去討論的,所以,在這個起源裏面,就不容易交代,不容易交代,禅宗它就是這樣,妄想本來無根也不可得,也根本沒有辦法去討論,當下就是涅槃妙心,沒有什麼好討論的,空性本身不離當下,不離當相的東西,你任何的討論都是多余,因爲,它是從根本下手,根本就是不生不滅的這顆心,不增不減、不來不去的這顆心,所以,我們要了解每一部經典、每一部論典,它所代表的具體的意義是什麼,這樣你來研究的話,你就不會偏頗)。】
顯示者。顯明指示。正義者。即一心二門之義。二門不出一心。故言依一心法。有二種門。此論依《楞伽》等經所造。今一心二門之義。亦依經而立。經雲。寂滅者名爲一心(這個寂滅,其實是很深入的道理,這個寂滅意思就是說那種內心充滿著靜,靜到無相的靜,不管任何的事相都不可能讓你動到一個念頭,就是離念,但是智慧心本身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