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念,離分別、執著的那種念,但是,智慧心的念也是分別,但是,並不執著,自性本自有分別,但是,不執著,所以說,寂滅是一種屬于聖人那種安祥、清淨、不生不滅,寂就是靜到極點,滅就是沒有凡夫、二乘、權教菩薩那種我、法二執的心)。一心者名如來藏。此中心真如門(意思就是我們寂滅又叫做一心,一心又名叫做如來藏,意思就是同樣的名字,寂滅等于一心,一心等于如來藏,但是,看你站在什麼角度,如果,站在真如的角度來講,是講一心:心真如門)。以一切法無生無滅。本來寂靜(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你想想看!諸位!你冷靜想想看!禅宗有一句公案,說: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是什麼,什麼都沒有,對不對?我們因爲業力,這一念而來,來的時候是由受精卵那麼小的東西,一直在母胎裏面漸漸地成長、漸漸地成長……,雖然,有所成長,但是,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變化,雖然有增加,就像我們的細胞、骨骼有的會分裂,慢慢地增加細胞,慢慢地長高、長大,新陳代謝,但是,你想想看!來自于哪裏?來自于父精母血,父精母血不結合的時候,我們在哪裏?所以這個其實就是雖然現在有這個軀殼,你把它考慮,冷靜地思惟看看!父母未生前,本來面目是什麼?是畢竟空,是那一念的妄想,我們現在這一念妄想,由無始劫來一直延續到今天,如果,我現在沒有妄想的話,生死不就了了嗎?沒有妄想就是放得下,畢竟空性的那種冷靜、清靜、如如不動的安詳,因爲,你再繼續動念,你就造了未來的生死,念就是生死,念就是輪回,念頭就是生死,念頭就是輪回,你執放不下,在這個世界上,你就一定有你的一分,因爲物以類聚,這個娑婆世界都是因爲念頭不斷而來的,我們現在既然要了生死,爲什麼不要在念頭裏面好好地下功夫,佛法裏面的可貴之處,就是這樣子)。(會修行的人,他)唯是一心(他聽一句名詞,他就一直會歸到回光返照的功夫,一心就是寂滅,寂滅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,那麼你想想看!要不然,禅宗在參什麼,參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,你本來的面目是什麼,根本就是畢竟空性,所以,你現在雖有眼睛,現在前面根本就是如夢幻泡影,沒有一件事情是實在的東西,如鏡中像,對不對?如影中的月,水影當中的月亮,根本就不實在,虛妄的東西,虛妄、生滅的東西,你一直拼命地取舍,所以,在唯識學裏面,能取、所取的習氣不斷,你就一定要輪回,所以,其實略加操之在你現前這一念,你能不執著,你爲什麼不要放下,你可以有這種功夫,因爲衆生本具佛性,對不對?爲什麼?因爲他無明重,煩惱習氣重,他不取,他沒有依靠,因爲,他離塵無體,所以,他不能找到一顆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心,他無從修起,所以,我們從這個名相裏面,我們就會知道,悟道的人,任何縱橫都不可能障礙到他,因爲,什麼都假,論到你的清淨心而已)。即彼經寂滅者名爲一心義。此中心生滅門。隨緣起滅(因爲,你討論心生滅門,隨緣,“緣”就是條件的和合,所以,在菩薩戒裏面就講,緣就是所謂的因果,因果,就不離這個緣,所以,因加緣等于果,在《俱舍論》裏面來講,它沒有把因跟緣跟果很清楚地劃分,其實因跟緣跟果,是沒有辦法劃分,本來就是沒有,現在的果報,就是現在的因緣,就是作爲未來的因緣,所以,你現在的果報,你說我現在是果報,對不對?對!不能轉這個因緣,對不對?對!沒有辦法轉,因爲你是果報,同時具足現在、未來的因緣,你說這個果報可不可以轉,可以轉,怎麼不可以轉,不可以轉的話,你也不必修行,所以,它這個緣有增加、有減少的東西,權教菩薩都在因緣法裏面發揮,實教菩薩不是這樣,實教菩薩在因緣法裏面的空性發揮,這個一定要弄清楚,所以,你修因緣法,你頂多證到辟支佛果,你不來六道輪回生死,是你法執未斷,因爲你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對不對?五蘊裏面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個法執你沒有辦法斷,你明明知道,但是,你法愛不斷,你就是做菩薩,你也不能成佛。有一個人來告訴我,說:師父!我從小就是家庭貧窮,我現在又是潦倒,現在我媽媽去世了,我想要出家,結果,我不小心又結婚了,我本來很久以前就想要出家,師父!我一直覺得這個業很難轉,好像不可轉。我說:你信不信佛?他說:信佛!我說:你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?他說:不太可能。我說:那不可能,你也不必念佛,因爲,你不能轉,你念佛幹什麼,你等死好了。認同這個果報就是不能轉,那你就等于死路一條,對不對?你說:師父!那我好好用功,我聽你這樣講,我有希望了,我一定可以往生。我說那你一定可以往生,你也不要念佛。爲什麼?一定可以往生,你念佛幹什麼,已經成爲定論了,傻瓜!果報不是你談的那麼簡單,果報本身是“因”加“緣”産生的果報,這個是叁次方的東西,因本身就是緣、就是果,緣本身就是因、就是果,果本身就是因、就是緣,它本身是交換性的東西,它根本就不是單層面的一直線,不是“因”加“緣”産生這個果,這個道理是爲了讓你了解,所以,用直線去表達因緣果的東西,因:“因”加“緣”産生這個果,對不對?那你的因是什麼,你能討論嗎?因難道不是緣嗎?因,所有的因不是果報嗎?對不對?所以那你變成因加緣加果,變成這樣子,也是變成這樣子,因就是果、就是緣,就是果,因的旁邊就寫:因,即緣即果,加緣的話,緣,即因即果,産生一線,變成果的話,果就是因、就是緣,所以說,因緣果報不是一件很容易去討論的,所以,你站在哪一個角度講,它都對,站在哪一個角度講,它都不對,因爲增減的東西,都有敵對狀態,所以,兩個人在討論,他一定會:我不原諒你,你不原諒我,你不合我,我也不合你,爲什麼?因爲,他不懂得《俱舍論》的東西,他都會搞不清楚,兩個人講統統對,風雲還是旗子動,根本不是,也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子動,根本就是你的心在動,那如果你了解一切幻化的,即心就是佛,那因緣果報,所以,在菩薩戒裏面講,非因、非緣、非果法,是諸佛之本源,你看看!我們一般權教都是講因、緣、果,在菩薩戒裏面不是這樣講,非因、非緣、非果,非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,此是諸佛之本源,所以,我們權教菩薩只能證悟到十二因緣的辟支佛果,而實教菩薩一念不生滅,就是本來的面目,這個才是我們要得到的東西,所以,你不必在因緣法裏面打轉,所以,爲什麼衆生會有诤論,他一定會诤論,因爲,教義、教理本身搞不清楚,他當然會有诤論,他以爲因緣果報是一直線的東西,其實統統不對的)。以本覺隨熏轉動(本覺隨著這個熏習而轉動,熏就是染汙)。(熏習所以)成于染淨(染是對淨講的,淨是對染講的)。如來之性(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,這不是指佛,這是指每一個人的佛性)。(每一個人的佛性,就變成了)隱而不顯(就不很明顯:顯現不出來)。即彼經一心者名如來藏義(所以,我們寂滅也名叫做一心,一心也叫做如來藏)。
又本覺心。雖成染淨。性恒不動(本覺的心雖然成爲染跟淨,而本性長恒不動)。即生滅門中。自體是也。又如來藏者。是善(跟)不善(的)因。能遍興造一切趣生(就是六道衆生,你修善不善因,你就會造成六道團團的輪回)。譬如技兒(技兒就是雜耍的人,千變萬化的人,一條繩子,他就可以弄得千變萬化,或是怎麼樣子,就是雜耍的人。以前耍把戲的人)。變現諸趣。如是之義。如下文言心生滅者。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(依如來藏,什麼叫做如來藏?含藏有如來的德行,可是,現在還不得,就是如來藏:蘊藏有如來自性清淨心的德性,但是,現在還沒有,所以,有生滅心)。乃至此識有二種相(二種相,哪二種相?)。一者覺義。二者不覺義(一個是覺悟來討論,一個是不覺悟來討論,只要你是生滅心,菩薩都會有對立法,禅宗悟道的人,他對于衆生的侮辱、批評以及贊歎,爲什麼他都不在意,因爲,你只要動到一個念頭去抗拒它,它就會落入二元,就會落入對立的東西,就會把情緒弄得逼迫,有一種壓迫感,不是一個修行人,離開修行人的心境太遠了,他不會有抗拒的念,他因爲完成了融合,所謂完成了融合就是一切境界都是你的心,他都起慈、悲、喜、舍的心,沒有抗拒,因爲,他存在的是絕對的東西,其實絕對也不是存在,既存在又超越這個現實,所以,你不能否認它,又不能肯定它,也不能講肯定跟否定同時存在,因爲,肯定、否定同時存在是相違論,爲什麼?因爲如的東西是不能討論,惟證相應的東西,就是除了喜悅,自己絕靜的空性,那也是名詞,真如這種東西,它是不能討論的,意思就是你充滿著喜悅,你怎麼來,我怎麼喜悅,你什麼境界,他都是喜悅,就像大熔爐把你溶化掉,你不可能動搖他一個念頭,你沒有辦法,因爲,他的生滅就是所有全部的心,所胡的心裏面都是全部的事相,所有的事相裏面都不離一心,你怎麼可能動到他,包括他的生命要給你,他都是喜悅的,這就是真正的佛,佛陀降世就是這樣子,我是會講,但沒有辦法,我是體會這樣子,知道啦!知道歸知道還是沒有辦法,看注射針那麼大支也是會怕,你拿那麼大支來,又不是要注射牛,所以,我都用size比較小的,講經我是很行,但是,做不到,沒辦法!還是會恐怖、還是會顛倒,晚上還是會做夢,沒辦法!所以,與大家共勉,就是這樣,互相勉勵,就是這樣子,做不到,不容易,慚愧!所以,覺義、不覺義,對立的嘛!所以,生滅法裏面一定要討論覺悟的一方面)。當知非但取生滅心。爲生滅門。通取生滅自體。及生滅相(都是,加二個字,屬于生滅門,皆屬于生滅門裏面所討論的)。皆生滅門義也(皆屬于生滅門所討論的這一門,你只要取生滅裏面的體,雖然是空:不生不滅,它還是不能離開生滅,因爲生滅是事相,對不對?體是理嘛!理不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