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小学,我是读大学,她说:哥哥!哥哥!没有人。有啊!我们两个,整个山都没有人,只有我们两个,来!哥哥唱歌给你听。好,好,哥哥你唱歌给我听,出来外面,我说:出来外面没有人。江水向东流,它一去不回头……(法师唱),以前,不能体会,唱歌给妹妹听。哥哥!你唱得不错!不错!没有人我好害怕,哥哥!你会不会怕?我说:不怕!不怕!其实我很害怕!整座山只有我们两个而已,我说:你爸爸也不晓得去哪里,我爸爸也不晓得去哪里,结果,一问,两个都去赌博,唉呀!你爸爸也是不良,我你爸爸也不怎么良(法师笑),两个爸爸都跑去赌博,整座山只剩下我们两个人,一个妹妹跟一个哥哥,哇!很凄惨!很凄惨!所以说,到那个地方去的时候,读到大学的时候,哇!那么情绪高亢,结果,没有办法!心情不好又学骑摩托车,我二哥就说:唉呀!你长这么大不会骑摩托车。去借一辆双管的摩托车,多大辆你知道吗?哇!那辆摩托车很大辆,结果,去一间国小学骑摩托车,摩托车我不会骑,结果,二哥说:那很简单!油门踩下去,加油就发动了,结果,不会刹车,惨了!不知要踩哪里?差点撞到坑洞里面,摩托车翻车,你知道吗?差点被150cc的摩托车压死,差点被二哥害死,不会骑,从今以后,我都不敢骑摩托车,所以,我这辈子只骑那次而已,我说二个轮子不稳,干脆开四个轮子才比较轻松,所以,我就去学开车,我今生今世一定不驶摩托车,因为,差一点被摩托车压死,所以,你看!没有学佛,你看,那个情绪的高亢、低潮,到二十年后的今天,到今天来讲,我也不必唱歌给妹妹听,我那个时候如果有学佛,我就说:妹妹来我们来念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,我就带领她,我当维那,她当木鱼手,很可怜!整座山只剩下一个哥哥跟一个妹妹而已,很可怜!结果,一问之下,两个爸爸都去赌博,(法师笑)很糟糕!很糟糕!所以,我们有学佛,噢!那个心境不一样,心境完全不一样,心境不一样,二十年前那种高亢、低潮,现在二十年后,那种平静、喜悦无以形容,没有办法形容)。
相大者。即二如来藏中(“二如来藏”就是空如来藏,不空如来藏。即二如来藏中,不空如来藏)。具足无量性功德。故受大名。功德而言性者。所有功德。皆称真如体性而起(都是依照真如本体而起来的)。相不离性。如八功德水。不离于水也(八功德水不能离开水)。
用大者。谓不思议业用。即下文报化二(个)身。粗细之用(粗是对二乘、凡夫方便以及权教的菩萨,细身是对法身的菩萨)。令诸众生。始成世善。终成出世故也。问。何故唯言善因果(为什么只有讲善?)。不云不善也。答。以不善法违真故(不善的法就违背真如)。是所治故。又复当知。虽违真亦不离真。但以违真故。非其用也。一明大义竟。
己二 显乘义
【一切诸佛。本所乘故(如果念,是搭乘的乘,如果念shèng的话,是讲战车的单位,计算战车的单位,我们讲大乘chéng或大乘shèng都可以。如果讲chéng是登,然后是搭,登上高处;如果念shèng的话,就是说以前战车的单位,一乘、二乘、三乘这样子。这是第一种)。一切菩萨。皆乘此法。到如来地故(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是一切诸佛,怎么样?都是所依靠的,显示我们一心二门,诸佛菩萨都不离开这个法,皆乘此法,本所乘故,一切诸佛,本所乘故,一切菩萨,皆乘此法,菩萨还是一心二门,一直到无余涅槃,到如来地故)。】
此释乘义。非以他法为乘。即以一心二门三大之义。为乘。上标果望因(标这个果对这个因来看)。谓诸佛乘此。已成正遍知觉。下举因望果。谓一切菩萨。皆乘法此。到于如来。究竟无余涅槃之地。即以始觉之智为能乘(就是以始觉之智慧,而能够乘,我们因为有始觉智)。本觉之理为所乘也(本觉之理体是我们所依靠,始觉智是能乘,本觉理是所乘)。二立义分竟。(底下是解释分)
丙三 解释(第三、解释分。我们讲过因缘分,我们讲过立义分,现在要讲解释分,解释) 三
丁一 结前起后
二 标征列名
三 依名辨相
丁 一结前起后
已说立义分。次说解释分(已经把立义分讲完了,再来讲解释分,解释分可以说是《大乘起信论》最重的一段,所以说,已说立义分,再来,讲到解释分,这是《大乘起信论》的论文,讲到哪里,它都告诉我们一个段落)。结前起后可知。
丁二 标征列名
【解释分有三种。云何为三。一者显示正义。二者对治邪执。三者分别发趣道相。(文字一看就晓得,第一个是显示,因为大乘法,你要先了解它是一心二门的法义是什么,对治邪执,当然,我们所谓的邪执,都是我、法二执,三者分别发趣道相,“趣”就是趋向于佛道之相,你是属于什么根器,到最后,我们根器不够就念佛,所以说,分别发趣道相,要看看你是哪一种根器,发向于、趋向于佛道,它的阶段是什么)】
首句标。二句征(“征”就是问)。下列名(列出这个名相出来)。显示正义者。正释所立大乘法义。(所立的大乘法义是什么?)即一心二门也(大乘法就是一心开二门。二门就是真如门跟生灭门,是心真如者或是心生灭者两个角度来谈论,然后,真如跟生灭和合,《大乘起信论》是讲和合)。对治邪执者。以大乘法药。对治我法二种邪执之病。由大乘正理既明。我法邪执自遣故(“遣”就是除,当然,没有我、法二执的话,当然,一切就遣掉了,邪执就遣掉)。分别发趣道相者。邪执遣已。庶可与辨(“庶”就是这样子,这样子就可以,“与辨”就可以辨明正见)。(然后)发起趣向佛道阶级之相(庶可与辨就是这样子就可以,“与辨”:就可以供给,提供他修行的方向,辨明修行的方向。)。二标征列名竟。
丁三 依名辨相即为三
戊一 显示正义
二 对治邪执
三 分别发趣道相
初中二(然后,里面分二段)
己一 总释
二 别释(这是科判。好!看论文)
己一总释
【显示正义者(开始显示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正义)。依一心法。有二种门。云何为二。一者心真如门。二者心生灭门。是二种门。皆各总摄一切法(意思是说真如门它也摄一切法,真如门只站在体的角度讲,不讲相、用,因为,相用是生灭,心真如门只讲体:泯相、遣相,空性的角度要讲真如门,空相就不离一切,一切相无论是染法,无论是净法,染法也是毕竟空,净法它也是毕竟空,染、净在心真如门来讲,都是平等门,都是平等的,所以,心真如门它只论体,是讲空性、讲毕竟空,也就是所谓讲一心,不生不灭的一心,它不讲到相跟用的东西,所以,一者心真如门,二者心生灭门,它讲的是三大,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生灭,为什么会是心真如门讲空,讲体性的东西,而心生灭门,它不是讲相跟用,因为相、用是事相,事相当体就无生,不生不灭的涅槃,就是不能离开这个理,因为,心生灭门,在相、用里面讨论,可是,相、用当下它就是体,离体就没有所谓的相用,所以,不能离体,而讨论这个相、用,也就是说不能离开这个理性,专门讨论这个事相,离开,离是正见,离是正见,离是正见,你不懂,你专门讨论这个事相,那么就会执事废理,这样不行,会盲修瞎练,所以,心生灭门它所讨论的是体大、是相大,是用大,是三个角度,是这样子)。此义云何。以是二门。不相离故(所以,《大乘起信论》举最多的比喻就是水跟波,水跟波的比喻,《大乘起信论》举最多的无明就是风,我们的体就是水,风一动,无明就产生,产生波浪,波浪就是所谓的七转识,第八意识跟真如和合,染净和合,所以,风就产生无明,水跟波不相离,也就是染跟净,如果,风停止了,无明停止了,那么真如就现前,意思就是没有无明,你真如就现前,风一动的话,你这个真如就起一念不觉,就变成了无明,所以,就是说生灭门跟真如门变成和合,在《圆觉经》里面讲,它不用这样子,《圆觉经》里面讲,它用什么?它用空中有花,当你眼睛有毛病的时候,你看到空中有花,《楞严经》不这样讲,也不用水跟波来比喻,它用眯目,把眼睛一眯看到两个月亮,一念不觉,就是说本来一个月亮,现在眼睛一眯,看到两个月亮,就是你看的都是假相,虽然假相,但是,当体即真,虽然你看到的是第二个月亮,但是,事实上那个月亮也是真正的月亮,不是水中的月亮,虽然眼睛一眯,看到月亮有两个,但是,没有关系!因为,它已经接近真的月亮,就见精,在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讲,它是用水跟波来比喻清净跟染污的和合,所以,《大乘起信论》的问题很大,就是在这个地方没有办法圆融地解释,如果说风动就叫做无明,换句话,人家问你:风什么时候才不动?对不对?你风动就变成无明,那风什么时候才不动呢!所以,这个就是没有办法解释的问题,《大乘起信论》最大的症结所在是在这个地方,但是,我们了解它是在形容,真心是遍一切处,染心是透过无明,才去讨论的,所以,在这个起源里面,就不容易交代,不容易交代,禅宗它就是这样,妄想本来无根也不可得,也根本没有办法去讨论,当下就是涅槃妙心,没有什么好讨论的,空性本身不离当下,不离当相的东西,你任何的讨论都是多余,因为,它是从根本下手,根本就是不生不灭的这颗心,不增不减、不来不去的这颗心,所以,我们要了解每一部经典、每一部论典,它所代表的具体的意义是什么,这样你来研究的话,你就不会偏颇)。】
显示者。显明指示。正义者。即一心二门之义。二门不出一心。故言依一心法。有二种门。此论依《楞伽》等经所造。今一心二门之义。亦依经而立。经云。寂灭者名为一心(这个寂灭,其实是很深入的道理,这个寂灭意思就是说那种内心充满着静,静到无相的静,不管任何的事相都不可能让你动到一个念头,就是离念,但是智慧心本身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